小学《信息技术》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网络健康内容的分析与建议

2022-01-12 09:08白琼陈梦芝闫志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学习者内容

白琼 陈梦芝 闫志明

摘 要 随着网络逐渐向低龄群体渗透,儿童的网络健康状况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网络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其内容主要蕴含在相关教材中。选择小学义务教育阶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和人教版《信息技术》(Windows XP版)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教材中网络健康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教材在理念上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在内容上未能突显网络健康主要问题,在语言上呈现“消极”的防御性特征,在编排上存在机械重复性问题。据此,从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的内容选择以及教材的组织结构三大方面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为今后相关教材内容的迭代与优化提供参考性意见。

關  键  词 小学教材 网络健康 网络环境

引用格式 白琼,陈梦芝,闫志明.小学《信息技术》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网络健康内容的分析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2(02):70-73

在网络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持续向低龄群体渗透的现实背景下,网络健康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议题。《2017年世界儿童状况:数字时代的儿童》报告指出:网络技术在给儿童带来成长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深陷各种网络风险之中。新加坡教育部针对学生大量使用社交媒体,提出有必要增强其安全、负责任地使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意识,继而将网络健康概念融入到学校课程中[1]。新加坡教育部将网络健康定义为互联网用户的积极健康,包括尊重自己和他人、安全负责的使用以及积极的同伴影响。可见,网络健康教育集中表现为引导网络用户负责任地运用网络。

2020年我国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中提出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建立长效保护机制。教材作为学校教育的媒介在提升网络健康教育质量上起着重要作用,研究通过梳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发现,网络健康教育在我国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因此,研究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12册)和人教版《信息技术》(Windows XP版)教材(8册)进行系统分析。具体来说,研究依据Pınar Mıhcı Türker等通过实证研究划分的网络健康七个评估维度[2],吴也显对教材表现系统的分类以及学段分类形成具有较好内在信度的网络健康编码表[3]。其中网络健康七个评估维度分别是:网络成瘾指长期性和重复性地将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消耗在网络上,对自我或他人的身心健康或正常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一种沉溺行为[4];网络欺凌则指通过数字设备反复施加故意伤害他人[5];网络礼仪指在虚拟环境中及时回复对方信息、不使用粗俗和暴力语言以及传送信息和文件需先获得对方允许等交往行为[6];网络隐私指个人控制他人在互联网上接收自己信息的能力[7];不良网络内容指儿童浏览或创造不适于该年龄和经历的内容,如非法活动、性、煽动种族主义和自残等内容[8];网络版权指信息生产者对于个人生产的作品在互联网上享有的权利[9];网络安全指网络系统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被破坏,可实现持续正常地运行[10]。教材三大表现系统包括:课题系统以文字或数字形式描述和说明知识为主,如基础知识和原理、教学指导语等内容;作业系统是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性活动的内容,以技能展示和传递信息为主;图象系统指以图片、绘画和表格等形式储存和传递知识,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为保证研究的外在信度,两位编码者同时对教材进行预编码,并利用一致性Kappa检验,得K值为0.85(Kappa≥0.75,可认为检验结果一致性较好),随后编码者正式对研究对象进行编码,经检验K值为0.969,说明研究具有较高外在信度。依据生成的数据和具体文本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教材中网络健康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教材中网络健康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念上过于强调知识本位

通过统计和内容分析发现,两套教材在编写理念上过于强调知识本位。知识本位理念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具体表现为教材内容重视网络健康概念、原理、操作技术等方面的学习。统计显示,《信息技术》教材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课题系统知识点占比最多,图象系统次之,作业系统最少,分别为43.2%和44.8%、34.9%和31%、21.9%和24.1%。其中《信息技术》教材非常重视学习者网络健康操作技术的掌握,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表现最为突出。例如中学段网络安全内容涉及“查杀计算机病毒”,教材直接将查杀病毒的步骤逐一列举出来,如打开瑞星杀毒软件的窗口,查找并清除系统中的计算机病毒。高学段的网络安全内容亦如此,在“修补系统漏洞”内容中教材在简要阐明其含义后,便将修补漏洞步骤一一列举出来,如点击提示有“高危漏洞”右侧的“立即修复”,“金山卫士”会打开“漏洞修复”检测界面;单击漏洞列表中的选项,观察它们的危险等级和可能带来的风险;单击“立即修复”按钮,系统会立即修复选定的漏洞;完成漏洞修补后,重新对系统进行“体检”,看看这次“金山卫士”给出的“体检”结果。而《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重视学习者对网络健康知识的记忆,以掌握《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原则最为典型。但是新课改理念除了强调确定性的知识学习指标外,还有思维、态度、以及创造力等不确定性的教育指标[11],这些指标的实现不是仅仅通过记忆和掌握网络健康知识和操作技术所能实现的。Willard指出过度依赖过滤器是荒谬的,因为任何一个仅有少量技术技能的青少年都可以轻松绕过过滤软件[12]。这种知识本位的教材编写理念有可能对学习者网络健康的发展产生以下不利影响:第一,易使其成为软件的附庸,缺乏独立判断力和思考力;第二,易造成“死记硬背”式学习,进而固化个体思维;第三,不利于将静态的网络健康知识内化并付诸于行动。因此,教材在网络健康内容的编写上仍需加强与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度融合,从而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意义。

2.内容上未能突显网络健康主要问题

通过研究者的调查发现,网络欺凌和网络成瘾是当前青少年存在的主要网络健康问题[13][14],因此教材内容应该对此重点关照。但通过编码发现,教材中网络安全、网络礼仪、不良网络内容、网络版权的知识点占比相对偏高,而网络欺凌、网络成瘾和网络隐私方面的知识点占比均偏低。具体表现为网络安全、网络礼仪、不良网络内容、网络版权的知识点占比分别为46.3%、15.4%、13.7%、11.4%,而网络成瘾、网络隐私和网络欺凌的知识点占比则仅为6.3%、4.6%、2.3%。从中可以看出教材内容的设置与青少年实际面临的网络健康问题匹配度不高,尤其是网络欺凌方面的教育内容极为欠缺。因此,教材的有效性和育人功能被大大降低,教材內容的更新问题亟待解决。

3.语言上呈现“消极”的防御性特征

有研究指出教材语言作为一个传承物和教学对象物,其不同形式和结构都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15]。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发现,教材中网络健康呈现出一种“消极”的防御特性。此处的“消极”与“积极”相对,突出表现为被动、悲观的意蕴。如《信息技术》教材中“拒收垃圾邮件”“查杀或预防计算机病毒”“拒绝”“不要”“抵制”“不浏览”等词句频繁出现;《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避免”“远离”“限制”“防护技巧”等词句层出不穷。这些“消极”性的教材语言揭示了编撰者对个体学习者的价值假设:学习者是守法守则的好青年,他们只是纷繁复杂网络情境中的被动接受者,学会规避网络风险是网络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然而,真实情境中网络问题的出现却是无数学习者作为“攻击者”的实践结果。因此,教材编撰者应认识到防御虽是保护学习者的有效手段,但积极主动地引导学习者不做攻击他者的网络原住民,也是实现他们负责任地使用网络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在教材语言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介基础上,更应突出呈现这种网络问题的生成逻辑,便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网络健康意识。

4.编排存在机械重复的现象

通过编码发现,在低学段两套教材均未涉及网络健康内容,而在中高学段相关内容的设置又存在机械重复性问题。例如在网络安全方面,《信息技术》教材中学段的“查杀计算机病毒”和高学段的“查杀木马”内容差异不大。在网络成瘾方面,中学段《道德与法治》教材呈现的是《公约》要求“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信息技术》教材呈现的是“网虫”和“网络迷航”等专业概念;而在高学段《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反而简单地重复“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内容。在网络欺凌方面,中学段《道德与法治》教材设置的是《公约》原则“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信息技术》教材设置了一个关于“博客”不利影响的问题;而高学段的《信息技术》教材则是仅仅照搬《公约》内容。在网络隐私方面,《信息技术》教材在中学段主要阐述了“信息共享和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而高学段并没有涉及相关内容。在网络礼仪方面,中学段《道德与法治》教材呈现的是“慎重网上交友”,《信息技术》教材设置了“即时通信时”需注意的问题;而高学段《信息技术》教材则仅仅设置了“谨慎添加好友”警示语,这与中学段的编排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甚至显得更为僵化。因此,教材要想有效地平衡内容深度、广度和应用等多个维度问题,仍需更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支撑。

二、教材中网络健康内容编制的建议

研究分析显示,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网络健康内容在编写理念、内容选择以及组织结构上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研究主要从这三大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为更好发挥两种教材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提供重要保障。

1.教材的编写理念应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化

教材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容易固化个体思维,会影响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长远发展,而素养作为一种高级心智能力,它能够灵活运用认知和非认知的心理资源来应对复杂环境[16]。因此,教材的编写理念应从“知识本位” 向“素养本位”转变,即由传统重视知识的学习转向重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具体来说,要实现这种转变应着重把握“素养本位”课程知识观的本质,明晰网络健康主题内容的编写前提。素养本位的课程知识是“情境理性”与 “逻辑品格”的结合体[17]。其中“情境理性”强调“知识”虽具有客观性,但其价值是通过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或问题的解决来体现;“逻辑品格”是指“知识”的获得不是偶然事件或惯性复制,它是学习者对介入情境不断进行批判从而引起刺激,最终这种刺激使得已获知识得以不断修正或增长,学习者的反思和批判正是一种逻辑的考察。简言之,素养本位课程知识观是在承认“知识”的客观性基础上,赋予“知识”生成性特质。因此,教材中网络健康内容的编写需要找到个体获取“知识”的过程与具体教材内容的契合点,明白教材只是“知识”增长和延续的支撑点,教材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指引。尤其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科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把发展学习者网络健康意识、态度和价值观等素养作为核心理念,实现从关注知识向关注素养转变。

2.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兼顾“选什么”和“如何选”

教材建设面临的最核心问题是内容选择,其涉及“选什么”与“如何选”的双重困境[18],故主要从网络健康内容选择类型、原则以及支撑条件三大方面来论述其选择问题。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重视引入网络公共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就案例本身而言,它具有针对性、典型性、趣味性、简洁性与鲜活性等特点[19],其不仅蕴含着生活价值的知识,更具有被个体创造出具有生活价值知识的“潜质”。教材编写者在选择网络健康相关案例时可依据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性质的(如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与教学主题紧密关联的重要数据、典型的情境事件亦或真实场景等内容[20],并在选择过程中时刻秉持着主体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以及开放性原则,以此稳固案例选择的方向性。主体性原则是学习者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时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材所选案例必须有利于发挥其主体性。情境性原则是指以学习者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和整体发展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是教材内容选择的重要关注点。开放性原则强调选择内容的未完性,因为素养本位下的“知识”具有生成性特质,个体习得和内化它需要依托具体情境去思考和补充。由于网络健康涉及七大方面的内容,各维度的权重应如何平衡急需大量实证性研究成果的支持。也只有在实证性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教材内容的选择才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使教材建设更符合时代要求、国家要求以及网络个体长期发展的要求。

3.教材的组织结构应遵循“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式

针对教材中网络健康内容编排存在机械重复性的问题,网络健康内容的组织应遵循“螺旋式上升”编排方式。“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式不是将教材内容简单复现,而是在学习主题相同情况下内容在深度、广度和应用维度上的递进,其中教材深度特指理解教材内容所需的思维水平,教材广度则指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范围程度[21]。考虑到小学阶段学习者的思维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不断向抽象逻辑思维进行过渡的实际情况,教材在具体编排时应注重学段间的差异问题。教材编撰者需综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网络健康“案例”内容特点对原材料进行重构。基于此,以“螺旋式上升”方式编排网络健康内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在低学段教材可将应用维度作为网络健康内容组织的主线,并借助图象系统来拓展相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第二,在中学段教材可将深度和广度作为网络健康内容组织的主线,并辅以应用维度深化知识;第三,在高学段教材可将深度作为网络健康内容组织的主线,并适度增加广度和应用维度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当然,网络健康内容深度、广度和应用维度在不同学段中的差异多大,循环次数是否合理等具体教材编写问题,仍需要更多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研究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Majid,S.,Foo,S.&Chang,Y.K.Apprais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of students in Singapore[J].Aslib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20,72(03):379-394.

[2][8] Mıhcı Türker,P.&Kılıç Çakmak,E.An investigation of cyber wellness awareness:Turkey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teachers,and parents[J].Computers in the Schools,2019(04):293-318.

[3] 吳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99.

[4] 邓验,曾长秋.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1(02):89-92.

[5]Henson,B.Bullying beyond the schoolyard:Preventing and responding to cyberbullying[J].Security Journal,2012,25(01):88-89.

[6] Scheuermann,L.& Taylor,G.Netiquette[J].Internet Research,1997,7(04):269-273.

[7] Cappel,J.J., Shah,V.&Verhulsdonck,G.Perceptions of Online Privacy[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2020,10(01): 122-133.

[9] 谢湖伟,贺哲野,王卓.我国网络内容生产平台版权保护措施研究[J].出版科学,2019,27(03):5-10.

[10] 杨向明.论数字信息资源的网络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02):68-70.

[11] 杨启亮.教材的功能:一种超越知识观的解释[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10-13.

[12] Willard,N.Cyber Savvy:Embracing Digital Safety and Civility[M].North America:Corwin Press,2012:119.

[13] 刘冬梅,何云龙,魏书圆.教师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策略研究——基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02):53-58.

[14] 凌宇,陈阳,游燏吉,等.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坚毅和特定领域冲动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03):567-571.

[15] 苏新春,杜晶晶,关俊红,等.教材语言的性质、特点及研究意义[J].语言文字应用,2007(04):86-91.

[16] 张良.论素养本位的知识教学——从“惰性知识”到“有活力的知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3):50-55.

[17] 张紫屏.论素养本位课程知识观[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9):55-61.

[18] 殷玉新,王丽华.论教材知识选择:从“选什么”到“如何选”[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4):58-67.

[19][20] 郭海雷.案例设计与教材出版[J].现代出版,2017(02):55-57.

[21] 孔凡哲.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05):62-68.

[责任编辑:郭振玲]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学习者内容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运用创新理念整合与运用历史教材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