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春佳节遇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

2022-01-13 21:24王健沙莎李子秋
心理与健康 2022年1期
关键词:肺炎防控情绪

王健 沙莎 李子秋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仍处于发展阶段,病毒不断变异,新型变异毒株进一步增加了疫情的不确定性,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大。新冠病毒的狡猾性、潜伏性和感染性令人忐忑不安。然而在一年一度中国传统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在外奋斗的游子难免归心如箭、盼望与家人团圆。那么,该如何平衡由于疫情防控的需求,可能耽误回家、出行计划的心情,过好一个平和、健康、平安的节日呢?为此,我们专访了三位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的专家老师:

王 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次担任国家级心理救援队长。擅长: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

沙 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病区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擅长:抑郁症、心理危机干预。

李子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督导师,美国加州和纽约州双执照心理学家。擅长:情绪压力、行为困扰、人际关系。

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每到佳节,回不回家、出不出去旅行成为许多人过节的烦恼。尤其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春假期,那么,人们有可能出现哪些心理呢?

沙莎: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由急性应激演变成慢性应激,人们会出现一些共性的行为,也会有一些特殊的情绪反应。常见的有:

第一,警觉性增高。国内零星疫情的暴发,公众依然会恐慌、怕感染。第二,自信心不足。公众内心的安全感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信息所影响。第三,不同程度的退缩心理。表现为依赖性强或者过分地抱怨。第四,不同程度的自责、自我否定。我们注意到一些特殊人群的情况,如青少年自伤自杀的发生率升高;中老年人、孕产妇、既往有情绪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史等这些高危人群的抑郁体验明显。第五,强迫行为或超乎寻常的控制行为,反复地洗手,过分地清洁、消毒消杀,甚至囤积物品等。除了焦虑抑郁之外,我们会发现在疫情期间,有些人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网络、烟酒的过度使用。

李子秋:当新冠肺炎疫情和新春佳节放在一起时会形成一种很大的张力和冲突。因为当提到新春佳节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有一些比较积极的感受,例如温馨、团圆、安全感。但是当提到新冠肺炎疫情时,就很容易感到焦虑、危险。所以在新春佳节,人们感受到的内心冲突也许会更加外显,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疲惫、倦怠、焦虑,也会在这个时期显得更加难以应对。

当疫情刚暴发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体会进入到一种应激状态,出现战逃或者僵住、麻木反应。这种应激状态在短时间内是有功能性和适应性的,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危机,但是我们的身体没有办法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当疫情已经变成常态化以后,我们确实可能也要改变一些应对方式。如果疫情零星暴发,可能给特定个体带来灾难化的情绪或者想法。要是你不希望被这样的状态所淹没,那么既要警惕,又要不被这种警惕所控制,这种平衡确实是每个个体都要试图去建立的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随着新冠变异病毒传播速度更快、传染性更强,许多人依然担心感染病毒,害怕被传染,恐惧成为零号病人,在疫情风险区、非风险区的人们都有可能出现哪些心理与行为呢?

王健:在疫情风险区,大部分人在加强防护,尽量回避聚集场合,不参加非必要的聚会等这些防范意识上有明显的增强。但是也有一些极易焦虑的人,容易出现过度防护的现象。

还有个别人忽视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染性,不注重防护,这对自身和他人都是不负责任的。更有极个别的人无视防控规则,增加防控难度,给周围的人和社会带来疫情感染的风险。而在非疫情风险区的人,应该居安思危,保有防范意识。

沙莎:首先,当暴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下,大多数人最主要的情绪表现有恐慌、紧张。还有一些人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形,比如敏感、多疑,怀疑自己是否会感染新冠肺炎。

其次,担心自己被歧视、被疏远,这是在疫情风险区的人不能言说的心理压力。这个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害怕被指责、被孤立、被疏远的情绪。同时也可能出现过度的清洁控制等。

最后,对于那些没有被划为疫情区的人有可能会过分地放松警惕,但是这种过分地放松和松懈带着矛盾性,且警觉性也可能随时会升高。没有疫情时,表现为过分地放松和警觉性增高。疫情来了,马上又紧张、惶恐,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李子秋:第一,容易有應激反应。可能是过度的灾难化,包括对于所谓的零号病人可能会有一些强烈的愤怒,甚至是一些暴力行为。由于处在疫情高风险区,一些出行会受到限制,还会担心被污名化。也可能会有无力感和不确定感。那些在低风险区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焦虑,担心计划好的出行不能实现,这种焦虑有的时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

第二,会引发一些谣言,甚至出现网络暴力的现象。当疫情暴发,有些人可能会想要怪罪别人,这种愤怒会有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和连锁反应。不同个体的应对方式不一样,如果是处于战斗状态的话,可能会出现一些过度控制的行为,甚至是强迫的想法和行为。有些人表现是过度的不在乎,可能是以逃跑的方式,抑或是麻木的、冻住的方式呈现。

第三,从心理学的角度,把新冠肺炎疫情看作是一个触发事件或者压力事件,它具有长期性、不可控性、弥散性等特点,很容易慢慢地引起大众的倦怠感。另外,考虑到生物易感性和个体差异性,对有些个体来说可能会引发一些很严重的焦虑、抑郁症状。

面对新冠变异病毒越来越狡猾,潜伏期越来越长,伴随着隔离期也越来越不确定给人们带来的恐慌、不安,遥望回乡之路、旅行念想、探亲之旅都变得令人望而却步,如何化解这种心态,过好一个平和、安心的新春佳节呢?

王健:第一,新冠病毒的变异性、传染性和狡猾性,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好与病毒长期斗争的准备。

第二,新冠病毒与人类共存是一个趋势,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要重视它。在具体的环节上,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策略应对它,包括一些防控的策略,比如各种物质上的准备、心理上的准备,尽可能地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第三,按照现有的条件和政府防控的要求,可通过网络方式与家人、朋友联络情感,过好新春佳节。

沙莎:首先,大家要对疫情有一个客观真实的了解,不信谣不传谣,获取真实可靠的疫情信息与防护知识。了解自己的家乡是否处在中高风险地区,按照疫情防控的需求,提前做好心理建设。

其次,识别自己的情绪。选择哪些是能接受的、可以涵容的,我们就去接纳它。不能接纳的情绪,找让你感到安全的人宣泄,也可以采取运动、听音乐的方式,这些都是很好地抒发自己情绪感受的方式。当然可能有的人觉得情绪是难以处理的,那要寻找专业的精神心理帮助。我们要在接纳自己的前提下,可以宣泄,也可以求助。

最后,寻找一些积极的资源。运用新时代的通信方式和亲人朋友获得联结,同时也要对自我的情绪进行照料、安抚。总体来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负性影响下,我们一定要有探寻积极资源的能力。

李子秋:首要的是,通过一些可信赖的媒体途径获得真实可靠的疫情信息,同时也要限制一下每天在获取信息上的时间以及信息来源。明晰哪些是自己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可控的事情上,来获得安全感;积极寻求一些社会支持以及其他可以给我们带来安定感和安全感的东西,就像船要找到锚定一样,否则就很容易被这种不可控的疫情消极影响。

与此同时,采用一些正念的方法,观察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不管是你外部正在发生的事情,还是身体内部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是想法、情绪,还是躯体反应,当你感觉到你的想法和情绪已经没有办法控制的时候,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去评判它,只是去描述它。调整之后,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这些症状确实很难控制,那还是要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帮助。

此外,也要学会自我慈悲和自我关爱。要学会心疼自己,在你可控的范围内好好地善待自己,以及极端接纳现状,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状态。有的时候接纳了,危机反而是转危为机。其实有很多个体在疫情当中也得到了成长,所以赋予不可控的事件怎样的意义,能否从不同的视角去解构它,重新建构起一个新的良性的心态和想法,这是很重要的。

无论是国内异地求学、工作的还是海外留学、工作的,作为漂泊异乡的人们,有人说,在外待久了,父母、亲友间隔着千山万水的关心,都会渐渐力不从心,真的是这样吗?如何让彼此的爱意、关心与挂念漂洋过海、翻山越岭呢?

王健:第一,亲情血浓于水永远是难以割舍的。所以我们应该相信亲人之间的联结不会因为没能见面就生分的。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将长期伴随我们,人与人之间在物理上的距离可能也就远了。但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虽然相隔千里,新型的线上交流方式是能让我们犹如近在咫尺地联络亲情、友情,且依然保持心理上的亲近不变的。

沙莎:我们要是能内化父母和亲人的爱,也许可带着这份内化的爱去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而不感到孤独。我们可以利用电话、视频增加和家人的联结,在联结当中甚至可以刻意地去提升这种积极的感受,回忆那些与家人相处的美好片段,来填补缺憾感。

只要能够确认对方安全,和对方通话本身就是一种联结。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地追求沟通的理想化,因为每个家庭每个人的人格条件、家庭状况都是不同的。关键是我们要相信家人之间一定是彼此相爱的,应鼓励多样性的沟通方式,增加心理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这是非常重要的。

李子秋:无论是通过视频的方式,还是给对方发一些以往不会发的感恩的话语,以及对彼此的感激,这些都可以极大地拉近个体之间的距离。作为在海外或者在国内异地的人们的家属或者朋友,可以更加主动地去给亲友提供一些支持。而对于一些在海外或者国内异地的人,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样化自己的社会支持的来源,这些支持的来源越多元,对心理健康会更有帮助。

每个人对疫情的体验是不一样的,所以当你在寻求支持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理解,甚至可能会让你感觉受到伤害,也要有意识地去树立一些边界。特别是对于一些在海外或者国内异地的朋友,這种体验可能会更加常见一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温柔且坚定地通过一些人际边界来保护自己;也要更加刻意、更加努力地照顾自己。

对有些人来说,春节若不能回家的话,这也可能是一个和自己独处的契机,用一种自我滋养的方式和自己相处。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找到一个自洽平衡的状态。如果能够利用这次机会,也能够滋养与自己的关系。当你和自己的关系处好了,你也能够更好地和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增进关系。

微信小程序搜索“暖翼(北京市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丰和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自助安心训练营(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

微信小程序搜索“国务院客户端”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24小时):

+86-10-12308、+86-10-59913991

猜你喜欢
肺炎防控情绪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来势汹汹的肺炎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My Heroes
看,这个肺炎最大“祸因”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