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广西道教发展探析
——以宫观修建为中心

2022-01-18 03:40高弘泽
广西地方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道观道教桂林

高弘泽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2)

一、问题的提出

道教宫观的兴修是道教发展的重要表现。据史料记载,道教在东汉时期已经传入广西,汉代刘宗远在今博白县建立了紫阳观。此后,道教宫观随着广西道教不断发展而修建,元代亦不例外。关于元代广西地区道教发展情况的研究,目前学界已有成果较少。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广西通志·宗教志》对历史时期广西道教的发展做了梳理,其中不乏元代广西道教的情况。[1]何柳莹、王倩倩《桂林石刻与元代桂林区域文化建构》一文对元代桂林石刻所反映的道教文化有所论述。[2]袁名泽、吴庆丰《从道教碑刻看玉林道教史》一文对玉林地区的道教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认为金元时期玉林道教处于盛衰过渡时期。[3]可见,目前学界尚缺乏对于元代广西道教发展情况的专门性和整体性研究。鉴此,笔者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宫观兴修的角度对元代广西道教发展情况进行探讨。

二、元代广西道教宫观修建情况

元代广西道教的发展,前与唐宋、后与明清相比,其影响和规模均有所不及。这从各朝代广西的宫观修建情况可以看出来,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广西通志·宗教志》 中统计的广西宫观修建情况表

由表1可见,元代的宫观修建在宋明之间处于“失落”的一环,呈现出衰退的态势。这与不同时期道教在广西传播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密切相关。汉代,道教尚处于初期阶段,传播力度有限,广西距离中原文化区较远,受到道教文化影响较小,因此宫观数量较少。唐代皇帝以老子后裔自居,大力扶持道教的发展,唐太宗还为广西的庆林观赐了官名。道教在广西取得了初步发展,道教宫观的修建明显增加。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道教发展环境恶劣,宫观兴建难以为继。宋代,统治者亦是大力支持道教发展。柳州的真仙岩原名“老君洞”,因洞中有天然形成的老君石像而得名,宋太宗敕封此洞为真仙岩,并颁下御书,是广西有名的道教圣地。[4]广西的道教发展势头迅猛,道教宫观修建蔚然大观。明清时期,广西的道教已经具有了较为雄厚的发展基础,与广西民间信仰的结合日益深入,广西道教宫观的地理分布进一步扩展。

尽管元代广西道教宫观的修建与唐宋和明清相比较为落后,但元代广西道教并非没有发展,具体表现在元代广西道教宫观分布区域的扩展。《广西通志·宗教志》中对广西历朝修建的道教宫观做了细致的统计,为了便于观察元代广西道教宫观的分布情况,笔者根据《广西通志·宗教志》制表2如下。

表2 元代广西道教宫观修建情况表

此外,金鉷《广西通志》中还记载了“紫极宫”“北极宫”两座重修的宫观[5]。“元朝,道教在今桂西、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得到传播,土万承州(今属大新县)、土上林县(今属田东县)的治所分别建了道观。永福、崇左也传入了道教。灵川县道教比较盛,又建了8座道观。”[6]关于宋元时期广西道教发展的原因,刘祥学认为“宋元时期广西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与发展,主要集中在桂东地区,尤其是桂东的水陆交通便利之处。桂西则主要在庆远府一带,这与宋代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经略是密切相关的。在桂西广大的民族聚居区内,为宋羁縻州与元代的土司分布区,鲜有佛寺与道观,表明本地宗教还占主要地位。当地居民主要还是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7]可见,元代广西道教兴盛的主要地点仍分布于桂东地区,尤其是桂林地区。同时道教也向桂西、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传播,但势头并不强劲。

宋元之际,广西由于战乱,不少道观被付之一炬,道士流离失所。元朝统一广西后,开启了道观的复建过程。对于元代广西道教的情况,正史及方志中的记载并不详细,对于元代广西道教道观兴衰变化、修建群体等内容较少涉及。幸运的是,元代的不少碑刻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元代道教宫观修建的具体情况。

全真观,前身为桂林栖霞寺,建于唐代,时“尊修殿阁,百楹相扶,闳丽轩豁,户外之履日满”,规模盛大,后“遭丁丙之难”,即唐代的会昌灭佛,栖霞寺被毁。[8]至元十七年(1280),朝廷下令命广南西道宣慰使司重修全真观。据《史格命修全真观题记》记载:

皇帝圣旨:命广南西道宣慰使司照验:府东全真观自破城之后,别无道士住持。为此,使司勘当到元祖玉虚观、报恩观沸水庄废额田支拨于本观,永充常住,拟令道士唐大淳安众焚修。[9]

此碑文反映了当时全真观的状况及其修建概况。全真观建成后,杨璧撰写了《全真观记》一文,对全真观的历史、当时状况及其修建过程做了详细叙述。泰定五年(1328),全真观又修建了“西灵道院”,《全真建造道院记》有所记载。三通碑文均是对元代桂林全真观兴修的记叙,从中可知元代桂林全真观经历了由毁坏到重建、由重建到扩建的发展过程。

三、元代广西道教宫观的修建环境与修建群体

元代,广西道教宫观尽管呈现出衰退的态势,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既有新建,也有重修。这与广西道教宫观修建具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地方官员和民众积极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元代广西的石刻文献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信息。

(一)元代广西道教宫观的修建环境

道教之所以能够迅速传入岭南,与岭南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一方面,岭南秀异的山川,为道教长生成仙提供了理想乐园;另一方面,岭南瑰奇的物产,满足道教炼服仙药的实践需要。”[10]具体言之,包括“岭南多灵山”“岭南多楼居”“负阴抱阳有灵气”等因素[11]。广西的道观及道教圣地的环境大多符合上述地理条件,“广西之山多岩洞,泉石竹树萦带其间”[12],适合道教的传播发展。

元代广西道教石刻文献中对道教宫观及道教圣地的环境多有论述。杨璧《全真观记》记载“全真观”的地理环境:“去城止一江之界,山水之秀,望桂林诸岩洞,此又最焉。”[13]《隐真岩建阁施舍题名碑》中描述“隐真岩”的地理环境:“东江现有七星岩谷隐真福地,俨然一派峰攒碧玉,水带青罗,万物墅新。施为作家修缉,一连起盖,岂无壁石高昂事出,点为道传仙境。”[14]《马宗成庆真阁记碑》描述“碧霞洞”的地理环境:“桂之关北,出内城之外,沿□池东去二百步,一山突起,朝北开岩,生成洞天之景致,古曰碧霞洞。”[15]由此可见,元代桂林道观的选址,大多在有岩洞的石山,且多靠近河流,基本上符合上述“灵山”“楼居”“负阴抱阳有灵气”等环境条件。《马宗成庆真阁记碑》中记载桂林的地理环境:“予观夫桂林胜状,南北东西,绕皆山也,山皆平地拔起,而成碧玉簪之秀者,看来亦未足为胜,其有山岩空洞,中间更有古迹,可验此为胜尔,堪羡。”[16]从地理环境上解释了桂林道教较广西其他地区兴盛的原因。

(二)元代广西道教宫观的修建群体

元代广西道教宫观的修建,离不开地方官员和民众的支持。通过考察道教宫观的修建群体,一方面可以了解到道教传播发展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窥测出道教传播发展的影响力。元代广西道教石刻文献保存了不少关于元代广西道观修建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道观的修建群体。要而言之,元代广西道观的修建群体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官员主持修建,民众积极参与。上述“全真观”由皇帝下令史格主持修建。《全真观记》记载:“参政偕谘议相公给据拨田,大略云:全真观自破城之后,别无道士住持。为此,使司支拨玉虚观废额田、报恩观沸水庄于本观,永充常住,拟令唐大淳安众焚修,以祝世界主万寿者。”[17]史格为“全真观”置办田产,使其具有经济基础;同时他还选择道士住持,使其有了主导之人。官员的家属也予以支持,“独所谓三清御像尚未有办肯心者,一日,参政宣慰马相公府夫人杨氏妙清发大善心,抽家资、命工匠,一力圆成”[18]。虽然“全真观”的修建是以官府为主,但地方民众积极支持,为道观的建成也贡献了一份力量。据碑文记载:“邦人知其可任也,乃群起而助之,富者以赀,巧者以匠,壮者以力,不数月而宝殿两庑三门皆落成之。”[19]从中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鼓励兴建道观的态度。

二是民众自发捐助物资。民众通过向道观捐献钱财、地产等,支持道观的修建与运营。桂林隐真岩建阁时,当地民众纷纷捐献功德钱,有力地促进了隐真岩观阁的兴建。《隐真岩建阁施舍题名碑》[20]描述了隐真岩的地理环境及其兴衰始末,列举了捐献功德钱的具体民众,捐献人员达70余人,捐献金额各不相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在当地已有不小的影响力,受众已不乏其人。

三是寓居郊游者捐献。元代寓居桂林的外地人在离桂时,有人选择将置办的地产捐献给道观。《刘法真施地记》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案例,其碑文云:

大元国湖北道靖州路在城人氏,见居靖江府,奉道佩箓弟子刘法真,同室人张氏妙安合家眷等,于皇庆元年十二月内,用梯身己钞锭凭保李首领等,买到碧霞岩石前石兴甫桃园地段一所,为无人耕种,欲要还家,除将东畔地段立界卖与徐德甫为主外,有碧霞岩并前在段。今立定四至,东至小塘岸头,南至本岩,西至石砌城脚,北至古濠水塘为界。四至分明,其地即系法真梯身己用钞买到,与他人并无干碍。法真自意喜舍入碧霞岩法院,永为常住住岩蒋景清长充福地。切恐后人指占,今镌石碑为记者。[21]

刘法真是寓居桂林的道教徒,在其离桂时,将碧霞岩前“东至小塘岸头,南至本岩,西至石砌城脚,北至古濠水塘为界”的地产捐献给碧霞岩常住住岩蒋景清。此外,部分郊游者在桂林游玩时,看到观阁的破败景象,也会慷慨解囊,捐献财产维修观阁。据《马宗成庆真阁记碑》记载:

元初,安奉治世福神、侍从、将吏于高岩之上,岁久损坏。今也胡君捐财命匠,立龛堂,安圣像,肃侍徒,列天将,此后人来瞻仰者,必加敬而倾向也。耸听鲸音震动,鸣声远扬,何况洞中佳致,常清常静,尘飞自隔,风过不侵。过夜则天汉相连,斗星正对,诚为仙境。宜胡君目为胜境,而乐然修饰之。[22]

胡云兴对庆真阁“目为胜境,而乐然修饰之”,捐献钱财,聘请工匠,修缮庆真阁。

四、结语

与唐宋、明清相比较,元代广西道教宫观的修建处于落后态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元代广西的道教仍在发展。该时期广西宫观修建的主要地点仍分布于桂东地区,尤其是桂林地区,但也逐渐向土上林县、土万承州等土司地区扩散。这表明元代广西道教逐渐向桂西、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传播,尽管势头并不强劲。元代广西道教的发展,首先是由于广西具有良好的道教宫观修建的地理环境,这为道教徒提供了心仪的修炼环境。广西的自然环境满足道教宫观对于“灵山”“楼居”“负阴抱阳有灵气”等环境条件的追求,从而使得道教宫观的修建蓬勃展开。统治者和地方官员、民众的支持则是元代广西道教宫观修建和道教传播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此外,寓居或郊游桂林的外地人对元代桂林的宫观修建也做了重要的贡献。可以说,元代广西道教的发展是各群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猜你喜欢
道观道教桂林
桂林行
“以道观之”的价值之维
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林师范大学与桂林王城、雁山园
道家道教研究
漫画
浅析佛庙与道观建筑规划设计的风格差异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