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保险收入效应分析

2022-01-18 06:19高亚宾
广东蚕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净收入农用政策性

高亚宾 李 猛

政策性农业保险收入效应分析

高亚宾李猛

(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0)

文章利用2013年—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等计量方法探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转移风险、稳定收入预期,为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应用先进生产技术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经济补偿功能。一旦被保农作物受损,农业保险公司给予农户灾后补偿,有助于降低“因灾返贫”的发生率,满足农户基本的生活需求,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和人均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受灾率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建议:(1)适度增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为农户增收保驾护航;(2)增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引导农户积极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3)加强农业灾害监测,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

政策性农业保险;收入效应;固定效应;随机效应

2004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等方面的保障作用,为实现农户收入平稳发展保驾护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农业保险进行了多次探索,目前我国逐步确立了以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为主体,涵盖农、林、牧、渔的多层次农业保险制度[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4年的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814.93亿元,农业保险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增加农户收入方面是否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其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纵观既有文献,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的研究,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部分学者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农户疏于管理、理赔过程烦琐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2],不利于促进农户收入增长[3]。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一方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出台和实施降低了农户投保成本,一旦农作物受损,农业保险赔付额有利于降低农业灾害对农户收入的冲击,保证农业恢复再生产[5]。另一方面,农业保险具有转移风险的功能,有利于调动农户扩大生产规模、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为农业提质增效创造条件,推动农户收入平稳增长[6]。此外,还有少数学者认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农户收入之间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而是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即当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时,参加农业保险会降低农户收入,而当农户收入较高时,参加农业保险有助于提高农户收入[7]。

2013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业保险条例》在法律层面上完善了农业保险体系,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本文基于2013年—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等计量方法探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在变量选取中,以往的文献往往采用农村居民纯收入来衡量农户收入水平,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直接体现在经营净收入的变化上[8],因此,本文选取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衡量农户收入水平。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及样本

2004年,我国在上海、黑龙江等省份开启了农业保险试点,标志着新一轮农业保险改革正式启动。随后,我国逐步确立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联合补贴的农业保险制度,即在政府的扶持下,参保的农户不需要承担全额的保费,而仅需要承担其中的一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投保成本,调动了农户参保的积极性。2013年《农业保险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农业保险以法律法规的形式逐步完善健全[9]。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全国和各省份相关统计网站,选取了2013年—2018年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农村常住人口、农用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农用化肥使用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1.2 模型及变量

本文采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等计量方法,探究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本文构建的计量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公式(1)中,inc表示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即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除以农村常住人口。现实生活中,农户收入来源比较广泛,有经营类、工资类、转移类和财产类收入,而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保障农作物产出实现农户收入有序增长,因此,本文选择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来测量农民收入水平。表示区域间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学术界关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测量主要有2个指标:一个是农业保险密度(_),用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除以农村常住人口得到,反映了区域间农户的参保程度;另一个是农业保险深度(_),衡量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农业保险的相对发展水平。本文在回归分析中选取了农业保险密度来衡量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科学性,在稳健性检验中选取农业保险深度进行实证分析。

表1变量定义表

变量定义计算方法 inc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农村常住人口 ins_dens农业保险密度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农村常住人口 ins_deep农业保险深度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农林牧渔总产值 are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村常住人口 mec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常住人口 fer人均农用化肥使用量农用化肥使用量/农村常住人口 ass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村常住人口 dis受灾率受灾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1.3 检验步骤与方法

数据的非平稳性可能造成虚假回归,为了保证结果的有效性,在进行面板回归前,本文先进行平稳性检验。纵观国内外文献,大多数学者通过单位根检验来判断数据的平稳性,其中LLC检验方法相对比较常用,因此,本文基于LLC方法对相关变量进行检验。其中,LLC检验的原假设是变量存在单位根过程,而备选假设为变量是平稳过程,即当值低于显著水平时,则拒绝原假设,变量是平稳的,而当值大于显著水平时,则无法拒绝原假设,变量是非平稳的。根据表2检验结果,模型中各个变量在1%的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在计量方法方面,本文依次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来探究农业保险对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的影响,随后通过豪斯曼检验选取合适的模型。当值大于显著水平,选择随机效应;当值小于显著水平,则选择固定效应。在解释变量选取中,本文在回归分析时从绝对发展水平的角度选择了农业保险密度,在稳健性检验时从相对发展水平的视角选取农业保险深度,从而保证计量结果的可靠性。

表2平稳性检验(LLC)

变量t值P值变量t值P值 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7.906 90.000 0***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9.679 60.000 0*** 农业保险密度-9.754 40.000 0***受灾率-27.367 10.000 0*** 农业保险深度-17.640 10.000 0***人均农用化肥使用量-12.914 60.000 0*** 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15.970 60.000 0***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386 60.000 0***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2 实证分析

本文基于2013年—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首先,通过选取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农业保险密度和相关控制变量,依次采用随机效应、固定效应等计量方法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依据计量结果进行分析。其次,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进行稳健性检验,与回归分析不同,稳健性检验通过选取农业保险密度衡量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探究区域间农业保险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影响。

表3显示了我国农业保险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影响。在回归分析中,农业保险密度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影响系数在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中依次为3.889和4.356,并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联合补贴的农业保险制度,有利于调动农户参保的积极性。此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稳定收入预期的功能,参保农户往往会选择扩大生产规模、采用先进的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等方式来拓展收入来源,增加单位土地产值,以期获取更高的收入。与此同时,农业保险具有风险转移和灾后补偿的功能。当农户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时,被保农作物的受损风险部分转移给保险公司,将有助于调动保险公司增加防灾减灾投入的积极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保险公司会给予农户相应赔偿,即农户承担的损失可控,降低“因灾返贫”发生概率的同时,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运营和发展。

表3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回归分析稳健性检验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 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随机效应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固定效应 核心解释变量 农业保险密度3.889***4.356*** (0.483 3)(0.497 0) 农业保险深度 3.859***4.637*** (0.667 6)(0.653 5) 控制变量 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0.335***0.463***0.531***0.891*** (0.100 4)(0.139 9)(0.098 9)(0.136 9) 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0.070**0.050*0.078**0.060* (0.029 3)(0.029 1)(0.031 7)(0.031 2) 人均农用化肥使用量-0.162-0.198-0.030-0.022 (0.126 2)(0.125 9)(0.135 7)(0.133 1) 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0.272***0.265***0.280***0.287*** (0.076 6)(0.080 6)(0.081 9)(0.085 8) 受灾率-0.083***-0.078***-0.099***-0.094*** (0.017 5)(0.016 9)(0.018 7)(0.017 7) 常数0.144***0.129***0.101***0.030 (0.027 1)(0.034 6)(0.028 9)(0.036 7) Hausman检验 23.44*** 29.98*** 样本数186186186186 组数31313131

注:*、**、***依次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标准误。

在控制变量上,土地是农民生产经营净收入的重要保障,模型(1)、模型(2)中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影响系数依次为0.335、0.463,并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即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随着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农户收入水平也得到提高。模型(1)、模型(2)中,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影响系数依次为0.070、0.050,分别在5%、10%的水平下显著,表明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具有正向的影响。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衡量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理论上认为,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有利于保障农村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中,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影响系数依次为0.272、0.265,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自然灾害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变量,在模型(1)、模型(2)中,受灾率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83、-0.078,并且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受灾率与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呈显著负相关,即受灾率越高,人均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越低。

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表3中模型(3)、模型(4)通过选取农业保险深度衡量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运用面板随机效应、固定效应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深度与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呈显著正相关,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具有正向的影响,而受灾率对人均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具有负向影响。稳健性检验中,模型(3)、模型(4)中农业保险深度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3.859、4.637,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控制变量中,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31、0.891,在1%的水平下显著;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78、0.060,分别在5%、10%的水平下显著;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80、0.287,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受灾率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投入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99、-0.094,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2013年—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等多种计量方法探究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政策性农业保险将部分农业风险转移给承保公司,有助于降低自然灾害对承保农户收入的冲击。另一方面,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利于调动农户扩大生产规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土地单位面积产值,增加农户收入。此外,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受灾率与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呈负相关。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3.1 适度增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为农户增收保驾护航

实证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利于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农助农的作用。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惠农的重要手段,在保障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补贴的作用下,农户投保成本逐渐下降,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不断提高,这不仅有助于农户增加土地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性经营收入,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保险公司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为农业可持续运营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政府应当适度增加农业保险补贴的投入,提高农业保险补贴的覆盖率,鼓励和引导承保公司丰富农业保险品种,为推动农户收入稳定增长创造条件。

3.2 增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引导农户积极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

实证表明,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生产要素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基于稳定未来预期收入的考虑,农户更愿意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一方面,相关部门应积极出台农业扶持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种粮农户给予相应的生产要素投入补贴,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灌溉、施肥提供便捷,降低农户生产成本,鼓励和引导农户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实现农民收入平稳增长、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农业灾害监测,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

实证表明,受灾率对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具有弱质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加强农业灾害监测,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有助于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冲击,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应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农业种质资源保护,鼓励引导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大型企业及商业银行参与农业保险设计和销售,进一步创新“保险+期货”模式,畅通销售运营渠道,优化金融机构服务,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

[1]徐婷婷,荣幸.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与创新——历史进程、成就及经验[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38-50.

[2]庹国柱,韩志花.农险经营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一个农险赔案引发的思考[J].中国保险,2019(7):31-36.

[3]祝仲坤,陶建平.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及经验研究[J].农村经济,2015(2):67-71.

[4]李勇斌.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动态研究——基于系统GMM及门槛效应检验[J].浙江金融,2018(4):52-59.

[5]马九杰,崔恒瑜,吴本健.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对农民收入的增进效应与作用路径解析——对渐进性试点的准自然实验研究[J].保险研究,2020(2):3-18.

[6]李琴英,崔怡,陈力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200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5):72-78.

[7]石文香,陈盛伟.农业保险促进了农民增收吗?——基于省级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J].经济体制改革,2019(2):84-91.

[8]张伟,黄颖,易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精准扶贫效应与扶贫机制设计[J].保险研究,2017(11):18-32.

[9]吴东立,谢凤杰.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演进轨迹及前路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18(10):24-3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2.53

F842.6

A

2095-1205(2021)12-142-04

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经济改革促进与能力加强项目(TCC6)“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探索与政策支持研究”(B06-2019);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2021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河南省农村种养业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SHGY2021- 2)

高亚宾(1979- ),男,汉族,河南偃师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

李猛(1993- ),男,汉族,河南唐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净收入农用政策性
山西首个政策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落地
政策性担保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策略分析
政策性小微担保业务创新案例分析
2022-2024 年广东省政策性渔业保险
不得随意弃置、掩埋、焚烧农用薄膜
农用机械在使用中的维修和保养
防止农用氨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