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供应链动态稳定机制构建研究

2022-01-25 11:08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跨境供应链电商

陶 梅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当前,我国“十四五”规划肇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转型阵痛日益凸显,一方面,经济结构正在优化过程之中,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得以实现,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正在为市场注入持久强劲的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提质增效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的经济结构与生态环境优化,仍会不断影响内部环境。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原有问题激化,中美贸易摩擦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外交甚至军事领域的全面竞争及其显性化等问题不容忽视,双循环的实现路径尚需要进行实质运行上的深入研究与实践。

跨境电商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各类各层次消费实体对于产品与服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推动国际贸易在运营平台和模式上的优化和效率上的提升。在当前的形势下,国际贸易运营机制亟须转型升级,跨境电商模式优势明显。供应链是在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关联上下游关系的网链结构。跨境电商供应链虽与传统供应链具有相似的运营规律,但也增加了跨境运营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均有较为明显的转化,其运营管理在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冲击下,呈现出主体多元、边界模糊、结构分散等崭新特点。同时,外部运营环境亦在不断变化,变化频度与不确定性均呈增加趋势,供应链运营韧性与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故此,在进一步厘清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基本构成、结构特性和运营方式的基础上,构建其运营稳定性评价体系,对其异动进行测度并随即实现良性反馈,系统形成跨境电商供应链动态稳定机制,对于其改善运营适应性、优化国际贸易运作方式乃至促进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文献评述

自20世纪90年代起,基于对供应链稳定高效运营的重视,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引起关注。现有文献主要以供应链风险的内涵、源起、影响要素、风险程度识别、风险评价以及相关的决策、防控等管理工作作为研究维度。Ivanov认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存在某种可研究的确定模式,其不确定水平与风险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Wagner构建分析框架以对于风险的来源进行分析识别,将供应链风险区分成需求侧风险、供给侧风险、监管与法律风险、基础设施风险以及灾难性风险。Abdel Basset等建立了度量不确定性和供应链风险的评估模型。在具体的分析方法上,Hamdi等运用ANP法对多目标优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Paksoy等则采用内部审计和CA因果分析两种层次分析法(AHP)对风险进行评估。

Rice等较早提出供应链韧性的内涵,认为其应是供应链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原始状态或更加理想状态的能力,该内涵逐渐被用于企业层面的供应链安全管理研究。赵林度、李永红、于海生、刘家国等从供应链韧性的测度及相关数理模型的角度进行研究。贺俊采用投入产出表进行供应链运营安全状态的分析。苏庆义基于WIOD测算全球供应链风险及恢复能力。供应链脆弱性一般意义上指的是供应链在运营过程中因受到各种扰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过程畸变和目标偏离。SVENSSON等认为,供应链风险与供应链脆弱性关系密切,在内涵上具有总体一致性,但是不能直接等同,只有当不利因素对供应链正常运营造成严重破坏时,风险作用才会成为脆弱性的体现。在供应链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中,JUTTNER U.CHRISTOPHER M.刘希龙、刘彦平等认为,脆弱性源于供应链风险的暴露,来自于供应链的复杂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全球化的市场供需的不确定性,还由于供应网络的全球化,供应商数量不断减少,供应链管理的精益化等方面。SVENSSON G.PECK H.BLACKHURST J.RUNGTUSANATHAM M J.SCHEIBE K等尝试建立供应链脆弱性评价理论框架和评价模型,建立基于网络的可视化和聚类分析方法的供应链脆弱性评估机制。刘家国等学者不断探讨供应链脆弱性削减机制,主张供应链成员应通过提升供应链恢复力、增强供应链弹性等措施,应对供应链脆弱性风险。

对于供应链风险防控的理论、策略和技术研究较多。Tsiakis等认为,供应链风险预防与控制应该始于供应链设计阶段,控制风险的影响因素,采取风险转移和分散,建立风险池。风险的预见性策略有延迟策略、物理备份、多元采购、冗余策略、灵活性策略等等。在技术应用上,利用大数据进行不确定性和决定属性与风险防控研究,涉及供应链信息处理能力的构建与提升。

以上表明,以往关于供应链韧性、脆弱性及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的问题关注、研究范畴与侧重点各不相同,较多着眼于供应链风险、韧性的本质、识别与评估维度,主要的研究主体侧重于微观层面的企业供应链运营管风险理应对,大多从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扰动因素之间关系调整的角度进行探讨,稍显局限性。专门对跨境电商供应链风险或稳定性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供应链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关系紧密,跨境电商是现代国际贸易的重要演进方向。两者结合的风险与稳定性相关研究,既关注企业主体的运营体系安全,也涉及国家现代产业链体系安全,关系到我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故此,从现代供应链体系的角度,在新的技术条件与管理理念推动下,探讨如何保障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动态稳定实施风险防控,尚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二、理论基础

(一)供应链与跨境电商供应链

在管理科学的研究进程中,从扩大生产的角度,进一步深入思考而引出供应链的概念。关注企业产品及服务的生产活动并进行前伸和后延,指围绕核心企业,从配套零件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界定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与产业链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供应链的概念肇始于对“供应”这一内涵的理解与外延扩张,其形成一个涵盖供应端、生产研发端、分销端的网链结构,甚至可以说涵盖了从原材料加工到实际产品服务抵达消费者的全部活动,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产业链测更加强调最终产品或服务形成的工艺流程集成,包括过程中所应用的设备设施以及先进技术,关注在终端客户需求刺激下,产业单元之间的运营官运营逻辑以及相关的时空布局关系。供应链为不同的产业单元之间进行产品服务的传递,形成不同的时空结构,向最终消费者传递价值。供应链研究虽然也关注产品服务的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但更为关注的是网链结构各节点间的连接关系,追求无缝连接和整体高效,更加强调一体化的系统建构。准确高效地传递能力是供应链追求的主要运营目标之一。因此产业链的主要作用是形成有待供应链进行传递的产品或服务,其结构、运营要求要比供应链稍显简略。

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基本内涵构建于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但同时要注意的是:第一,对于体量规模巨大的传统供应链来说,跨境电商供应链的体量更为灵活,更加具有弹性。其承载的产品或服务类别跨度较大,对运营时效及安全性更为敏感,同时对外部扰动因素带来的影响也更为敏感。第二,匹配更为先进的信息及网络技术平台。跨境电商供应链的运营管理能力具备先天优势,运营数据获取更加便捷准确,分析及反馈也更加及时,同时依托信息技术发展,尚有极大的经营及运营提升空间。第三,跨境电商是传统国际贸易的重要演进方向,是实现双循环的重要方式,在传统贸易模式发生断裂的情况下仍可保持逆势增长,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供应链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系统某计量特性随时间变化保持恒定的能力。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一般指供应链所拥有的运营特征随时间变化保持恒定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供应链是由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体量,甚至不同运营目标的运营单元及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的复杂系统,其运营特征不可能随时间变化保持完全恒定不变,这样的静止恒定状态对于供应链运营管理也是没有意义的。从实现供应链运营目标的角度看,供应链的稳定性是指在时间轴上进行测度,供应链的运营目标达成能力受内外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在有效时间内纠偏甚至得以提升的特性。在时间轴上测度,是稳定性同时兼具动态性。

关于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从二者对立的观点、二元观点直至悖论观点,其路径正好体现出系统管理的思路演化,在周边环境相对较为稳定、运营影响因素发生扰动少的情况下,矛盾对立、二者选一的思想为稳定与动态的选择提供指引。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对立观点或简单二元观点不再适应对供应链运营的指导需要,悖论观点以及二者兼容的思想,为供应链的高效运营提供了新的视角。追求供应链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单单依赖其稳定性,复杂系统的稳定性往往是冗余、震荡、随机跳变、动态耦合等系统动态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思考稳定性不应再局限于对于“限制”的关注,在更好地提升系统适应性与创新性的基础上,应更加关注动态稳定机制的实现路径。

三、跨境电商供应链的结构与基本特征

(一)供应链的基本结构

要理解供应链的基本结构,首先,要理解供应链的产生过程,从学术角度出发,一般认为供应链是可以被设计和构建的,但在具体的社会生产与经济活动中,供应链产生于各类运营单元之间逐渐发展起来的天然联系,供应链的结构随社会经济活动或某一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初始状态的供应链并非一定具备较为科学理性的结构,所谓设计与构建在实际应用中更多被用于现实供应链的修复、完善或提升工作中。其次,在分析供应链结构时,应先行确定其运作范围与边界,如从最大范围出发,供应链涵盖几乎所有的人类生产与经济活动,从自然资源的开采起始,直至最终产品或服务抵达直接消费者或其他具体的应用单元。同样,如不确定所研究的具体产业、行业或地域,则会发现供应链中某一具体的运作单元在不同的产业、行业或地域可能扮演不同的供应链节点角色。再次,供应链是“网链”结构,“网链”先是“链”,而不仅仅是“网”。目前的研究较为关注供应链的网络结构而忽视其链式结构,作为“链”,则必有输入端与输出端,只是其中的各个环节可以细化分解成为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如图1)最后,供应链运营主要目标的不同也会影响其基本结构,其目标可以是核心企业的效益实现、全链条全网络的效益实现、区域社会效益实现、行业效益的实现、绿色可持续效益的实现等等,例如,在低碳绿色目标实现时,就可以修正构建闭环的供应链结构。

图1 供应链基本结构示意图

由图1可知,不论多么复杂的供应链结构,均可首先将其简化成为由“供应端”“生产端”“分销端”三个主要节点构成的基本“链条”。最为原始的自然资源从供应端输入,经历供应链的三个主要环节后输出直至最终用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对每一个主要环节加以放大细化,其内部均为不同结构、不同连接方式的立体网络结构,拥有更为细化的运作节点,类似于不同物质的三维分子结构。同时,从不同的产业链角度进行分析,同一个单元又会发挥不同的运作功能,从而扮演不同的节点,其背后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供应链结构。故此,在分析供应链结构时,脱离其基本的“网链”结构而直接进入立体网络结构的细化分析,容易出现舍本逐末的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对于结构呈现出的系统功能及其变动的进一步分析。

(二)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基本结构及运营特征

作为供应链在某一专门领域的具体体现,跨境电商供应链符合上文所阐述的供应链的基本结构,同时,也呈现出其特有的结构特征。传统供应链的形成一般是围绕以研发生产为主要业务的核心企业,在其周边的上游逐渐聚集起不同类别的供应商,下游逐渐聚集符合需要的分销渠道,从而构成以具体产品生产供给为核心的供应链结构。以出口为例,跨境电商供应链在形成过程中,往往是以运营服务(主要指跨境物流及相关运营服务)集成企业或平台作为核心,逐渐形成的是从国内的上游第三方物流企业,到集成服务供应商,再到国际物流企业,最终抵达国外消费者的网链结构,主要体现供需服务业务的协作与传递。跨境电商供应链不但关注具体产品的生产供给,更重要的是实现在跨境范围的转运配送等运营目标。由于跨境电商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可以尝试引入超网络模型进行分析。供应链研究中的超网络结构一般是指包含基本供应链以内的更为复杂的结构,进一步涵盖物流网络、信息网络、资金网络甚至社会关系网络等,细化后可以看作是研究网络中的网络问题。

由图2可知,跨境电商供应链结构具有以下的运营特点。其一,由多层、多级、多维度的结构符合而成;其二,由于跨境运营的特殊性,网络运行存在多准则、多属性共存的情况;其三,网络应达成全局优化和个体优化的协调性。网链结构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及网络通信技术,通过对链上流转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管控,达成资源整合与共享、用户价值增值的过程。

图2 跨境电商供应链超网络结构

四、跨境电商供应链运营管理评价体系

(一)跨境电商供应链运营管理评价体系结构

从网络结构分析,跨境电商供应链的超网络结构仍是由“节点”和“线”构成。“节点”即指在其网络运营中的各类运营单元或运营主体(运营单元指具备独立完整运营能力的组织、个体或联合体,运营主体主要指以传统企业为主的运营实体),其能力主要是指在其运营过程中的计划、组织及控制能力,表现在以较低的成本控制达成保质按时交付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市场适应能力。“线”即指其网络运营中的流通过程,其能力主要是指以跨境物流运营目标的达成,同时也表现在信息、资金、商务以及其他社会关系在线路上的流通和资源配置效益。同时,“节点”与“线”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能力也会直接影响整个供应链网络的运营目标实现。

建立跨境电商供应链运营管理评价体系时,首先,仍需关注各“节点”自身的运营管理目标达成情况,其达成情况反映出该“节点”的运营能力。运营能力包含战略运营能力和战术运营能力,战略运营能力一般指综合运营体系设计与实施、长期技术储备、重点设施选址、重点流程再造能力以及纵横向集成能力等结构性战略运营能力,以及生产管理计划设计、产品质控规划、组织结构演化、劳动力数量及能力等基础性战略运营能力;狭义的战术运营能力一般指短期研发能力、生产计划实现能力、产品质量、库存控制、供应商体系及销售渠道管理能力(广义的战术运营能力还应包含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本文暂不赘述)。其次,应关注“线”的运营能力,即指供应链的流通性,物流、服务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等附着在“线”上实现流转的畅通性,以物流的运营能力为例,即指时效和货物安全的保证,同时可扩展包含服务的达成和用户体验的满足。再次,同样重要的是,“节点”与“线”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能力亦属供应链非常重要的运营能力,甚至直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水平。

(二)跨境电商供应链运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承上所述,如要客观地对跨境电商供应链的运营表现进行评价,需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具体构建其运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此暂不赘述战略运营能力,仅讨论战术运营能力的评价指标。“节点”的运营管理评价指标应有效地涵盖其运营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指标选取不能仅从投资者角度关注运营单元的个体盈利能力,例如,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及速动比率等等,更应关注实现用户价值的基础运营能力指标,例如,产品(服务)生产率与及时生产率、优质品率、库存周转率等。“线”的运营管理评价指标可以以物流运营管理作为代表,例如,时效指标(准点到达率、准点发出率、区间运行准时率、运行延误挽救率等)、货物安全指标(货损率、真实货差率、货损修复率、货损及时修复率等),信息流等其他流通性主体以及衔接过渡位置,均应进行相关的指标(通关能力、国际货运代理运营能力、信息流转准确率等)设计。

五、跨境电商供应链的运营异动测度及其反馈

(一)跨境电商供应链的运营异动(失稳)的理解

跨境电商供应链在正常的运营状态下,相关的指标应在一条“理想线”上下浮动。当受到内部或外部的影响因素扰动时,相关指标产生不符合运营目的的较大幅度的变动倾向,脱离了原有的相对稳定态,即属运营异动,也就是异常波动或失稳状态。此时,供应链总体目标(有时也包括个体目标)实现受阻,供应链效益受损,甚至导致其网络结构出现破坏性变化。

从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内部观察,由于其网络结构的复杂性、产品服务的多样化和生命周期差异、不同运营单元之间运营节拍差异、市场变化的频率与振幅等原因,均会导致供应链脆弱性的增加和异动发生的可能。同时,由于跨境电商运营的复杂性和供应链全球化的背景,服务外包的情况较多也较为复杂,次级网络对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嵌入(也可以理解为第三方服务的嵌入),嵌入方的异常波动较为容易发生供应链内部的延伸反应,也会导致其异动的产生。当然,供应链异动的内部因素也包括自身的链中主动权缺失、自主可控能力不足,当遭遇比较强烈的扰动时,极有可能引发供应链的异动甚至断裂。

从供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外部视角,其外部扰动因素更加具有不可预测性和随机性,例如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等。供应链全球化背景下,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入,全球采购、集中生产、网络分销等模式的形成,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自然环境的变化,均可能引起供应链的异动。

(二)跨境电商供应链的运营异动的测度

研究跨境电商供应链的运营异动,首先抽取某一具体的评价指标,然后测度其随时间轴的变化情况,当其变化超出“安全线”时,即认同出现供应链运营异动,即失稳状态,利用控制措施的作用,当期指标回归“安全线”内,则认同其回到稳定状态。形成基本表达式:

式中:Q为供应链回稳指数,S′表示预测轨迹的时间轴积分,ΔS表示实际轨迹与预测轨迹的差值时间轴积分,t为时间。f'(x)为无疫情下的预测轨迹,f(x)为疫情冲击的实际轨迹(图3)。

图3 供应链异动示意图

如图3所示,在进行供应链异动测度的时候,首要,观测其振荡的幅度是否已经超出“安全线”的警示范围,如超出则应进行异动反馈,未超出时则视同正常波动;其次,波动幅度伴随时间轴逐渐降低,意味着所采取的反馈措施已产生效果,如未能明显降低甚至反而进一步扩大振幅,说明目前采取的反馈措施无明显效果。

(三)跨境电商供应链的运营异动反馈(回稳与提升)

对于跨境电商供应链的运营异常波动应进行有效反馈,否则其测度过程便丧失了意义和目标。首先应建立跨境电商供应链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由核心企业或运营支撑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或物流及服务集成供应商)作为构建及实施主体,进行体系构建及监控实施,观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波动。当指标超出“安全线”范围时,则制订供应链调整的相关措施并推动实施,进一步进行测度以保证其回到正常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供应链的成员一般情况下均为松散的商务合作关系,即使是核心企业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供应链整体的运营措施的调整。面对运营异动的新环境带来的新的更为复杂的扰动因素影响,跨境电商供应链应在结构及运营管理模式的建设上逐步运用供应链生态圈的建构逻辑,并创新性地提出更为有效迅速的协同机制。

六、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动态稳定运营要点

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条件下,跨境电商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传统供应链相对稳定的运营状态已明显缺乏适应性,应不断地对其评价指标进行波动测度,随之进行管理反馈。在全局化、无边界的现代供应链运营范围内,这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实质运作是不断地测度、失稳、回稳纠偏。构建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动态稳定管理机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自主可控供应链运营战略的构建

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开展针对跨境电商供应链危机应对体系的反思,首先,依靠目前已有的供应链优势实施长板锻造。目前,我国日益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运营中心,据WITS数据库显示,全球近200个经济体从中国进口的中间品平均在20%以上,经济比重与增长率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在国际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均已展现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在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方面的差距决定了及时补齐短板已是当务之急,尤其是当前国家保护主义和贸易单边主义出现抬头趋势,自由贸易出现碎片化,发达国家固守原有的经济及贸易秩序,高科技领域仍存在“卡脖子”现象,跨境电商供应链出现“断点”“堵点”甚至“断链”情况,均提醒我们不可受制于人,应及时、全面形成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二)跨境电商供应链向双循环模式转型

在目前的发展格局之下,传统供应链模式依托于原有国际贸易格局的条件不复存在。跨境电商供应链运营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要求,从供应链安全运营的角度制定规则,引导资源的全球配置,立足国内大循环体系,发挥规模优势,激发终端产品需求,摸索建立环绕国内需求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构建国内国际双源供应商体系和分销渠道,形成多元化特性,更好地疏通跨境电商运营过程中的梗阻或断点,激活全球产业链各层级上的关键企业,有效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网络构建与维护主导作用。

(三)促进跨境电商供应链“数智化”升级

增强跨境电商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要重视前沿技术尤其是数字化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不能仅仅将其当做是某一环节的技术提升,而是要从数字经济的角度,解读其对整个供应链运营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超网络结构下的复杂供应链运营管理,数字化不仅可以提升当前的供应链运营稳定性,同时,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AI技术的共同引领下,还是未来供应链智能化运营的重要技术及管理模式基础。

(四)不断增强跨境电商供应链的韧性

供应链的运营环境复杂,内外因素变动频繁,在提升供应链柔性和敏捷性的同时,需要构建其韧性。跨境电商供应链的柔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不同用户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的适应能力上,促进其提升面对市场变化的预见性与相应的创新能力。敏捷性主要体现在供应链对于时间的敏感性上,在产品服务生命周期逐渐缩短、更新换代频率加快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快速响应。但是同时也要注意,过度追求柔性与敏捷性可能造成跨境电商供应链的脆弱性升高,在变化剧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可能造成风险。为此,供应链体系应不断测度相关指标,并对异动情况进行反馈处理,同时分析造成供应链脆弱性的本质因素,建立具有较强复原能力的供应链反馈控制机制,根据不确定性的变化范围,划定扰动因素的影响阈值,在反馈控制机制的自主调控下,保持供应链运营的基本稳定性。

结束语:

在跨境电商供应链的运营管理中,兼顾成本和效率、应变与稳定越来越重要。传统意义上对于稳定和动态的对立分析,已不适应现有的研究与应用对象与环境,应在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实际运营中谋求建立动态稳定机制,以保证其在多因素扰动的情况下稳健运营,并在螺旋式上升的模式下,不断提升供应链运营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跨境供应链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跨境外币清算:从“走出去”到“连起来”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