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群体上颌第一磨牙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含量及咬合力的差异

2022-01-26 08:22焦娇张枢宏张怀伟俞慧婷
现代实用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骨膜龈沟合力

焦娇,张枢宏,张怀伟,俞慧婷

正畸治疗是利用各种矫正装置,对牙齿、牙槽骨及颌骨施加适当的“生物力”,使其产生生理性移动,最终达到口颌系统的平衡、稳定和美观[1]。近年来研究指出多种蛋白质与牙周健康或疾病相关[2]。骨膜蛋白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是维持结缔组织完整性的重要调节剂。牙周膜中的骨膜蛋白多是由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而来,弥漫性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及邻近的胶原纤维中,起着重要的结构介质和黏附分子的作用,是牙周组织完整性必不可少的分泌性黏附分子,同时也是骨转换的重要生物标志物[3-4]。龈沟液是一种易于识别和测量的生物介质,提取轻松且无创,龈沟液中的骨膜蛋白水平被认为是评估牙周疾病易感性和活性的可靠指标[5]。此外,咬合力及咬合接触被认为是评估牙齿主功能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6]。口腔正畸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阶段,但这一时期患者正处于牙釉质脱矿和牙龈炎的高发期[7],最大限度保证正畸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是患者的迫切需求。因此,本研究探讨年龄因素对上颌第一磨牙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含量及咬合力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1 年1—3 月在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年龄在13~18 岁(A组)和30~35 岁(B 组)的正畸患者各90 例。纳入标准:(1)全牙列无先天缺失牙,均为天然牙;(2)无咬合、牙龈及牙周疾病,口腔卫生佳;(3)上颌第一磨牙及与之有咬合接触的邻牙和对颌牙无补料及修复体;(4)无正畸治疗史,以及影响咬合的修复史;(5)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妊娠及哺乳期女性;(2)吸烟或有系统性疾病。A 组男42 例,女48例。B 组男43 例,女47 例。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临床研究要求登记备案。

1.2 方法

1.2.1 龈沟液总蛋白和骨膜蛋白含量的测定 所有患者均于正畸治疗前测定龈沟液总蛋白和骨膜蛋白含量。龈沟液样本收集:棉卷隔湿后,使用通用型牙周刮治器去除周围菌斑及软垢,避免污染和阻塞微毛细提取管,轻轻吹干牙龈表面,在龈沟中放入10 l 微毛细管,排除混有血液或唾液的龈沟液样本。每个龈沟液样本仅保留2 l,连同微毛细管一起放入无菌管中,—80℃保藏待测。总蛋白和骨膜蛋白含量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法蛋白定量测试盒(南京建成,A045-2)检测龈沟液总蛋白含量。龈沟液样品用0.9%氯化钠溶液以1∶49 稀释,2 500 r/min 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0cm),取上清加染色液混匀待测;于595 nm 处分别检测空白管、标准管及测定管吸光度(A)值,计算得出龈沟液总蛋白量;其中蛋白浓度(g/L)=[(A测定—A空白)/(A 标准— A 空白)]×标准品浓度(0.563 g/L)。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龈沟液中的骨膜蛋白,人骨膜蛋白ELISA试剂盒(Bio-swamp)由武汉贝茵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具体操作参见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方法。

1.2.2 咬合力的测定方法 使用 TSCAN III 系统检测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的咬合力。将大小合适的传感片放入患者口中并将紧贴于上颌牙列使其位于正中,嘱患者自然咬住传感片至牙尖交错位(上下牙列接触时,前牙正常覆颌覆盖,后牙颌面间呈尖窝交错关系),嘱患者控制咬合至最广泛接触,并无不适感,如此重复3 次,记录均值,单位为牛顿(N)。

1.3 观察指标(1)比较患者的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和临床附着水平(GAL);(2)比较两组龈沟液中总蛋白和骨膜蛋白含量;(3)比较两组咬合力的大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PI、GI、PD 和GAL 比较 两组PI、GI、PD 和GAL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PI、GI、PD 和GAL 比较

2.2 两组龈沟液总蛋白和骨膜蛋白含量比较 两组龈沟液总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龈沟液中骨膜蛋白浓度高于B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龈沟液总蛋白和骨膜蛋白含量比较

2.3 两组咬合力比较 A组咬合力(341.31±18.62)N,大于B组的(327.13±20.34)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8,P<0.05)。

3 讨论

临床医生一直致力于通过诱导、重建良好的咬合关系来帮助牙齿不齐患者恢复有效的咀嚼功能,以及获得协调的颜面外观,维持良好的咀嚼系统功能状态[8]。龈沟液是牙龈组织的渗出液,其成分主要来源于血清和局部牙龈结缔组织[9]。由于龈沟液取样简单无创,可重复取样,通常容易被患者接受。因此,龈沟液相关检查已与咬合力及咬合接触检查一样,成为评估牙周组织损伤及正畸治疗疗效的重要检查手段。骨膜蛋白是临床常用的炎症性疾病生物标志物,在肿瘤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方面,应用广泛[10]。骨膜蛋白与口腔疾病关系的研究发现,骨膜蛋白在正常牙龈的上皮-结缔组织连接处高表达,而在炎症牙龈组织中弱表达,可作为评估慢性牙周炎等疾病患者牙龈组织结构稳定性的可靠指标[11]。以往大多研究主要探讨正常牙和牙周炎患牙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含量,有关年龄对骨膜蛋白含量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年龄患者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含量及咬合力的大小,期望为进一步的矫正治疗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矫正前青少年牙齿咬合力大于成年人。既往研究表明处于13~18 岁的青少年,其牙齿基本替换完成,但骨骼仍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而成年人相较于青少年,有着成型的面部和骨骼,一般认为牙齿咬合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上下颌骨发育导致[12],因此在青少年中的咬合力要大于成年人。一项有关不同年龄人群上颌第一磨牙咬合主功能区分布的研究发现,17~23 岁的青少年上颌第一磨牙咬合点较多,且主功能区分布较为分散,随着年龄增长咬合点数目下降,主功能区分布趋于集中[13],这进一步表明青少年牙齿咬合情况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A 组龈沟液中的骨膜蛋白水平高于B 组(P<0.05),但两组龈沟液总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青少年患者龈沟液中的骨膜蛋白水平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牙周膜将牙齿锚定在牙槽骨中,吸收和分散应力,并在外力作用下适应性改建,牙周膜中的骨膜蛋白作为转化生长因子1的下游因子,主要通过刺激TGF-1 信号系统与反馈机制,促进胶原合成和成熟,发挥形成稳定胶原网络及参与胶原重塑的作用[14]。相关研究表明,机械应力可诱导骨膜蛋白的表达增强及活化,具有时间依赖性,在富含胶原蛋白和不断受到机械应力的组织中,骨膜蛋白的表达水平随着机械应力的增加而增加[15]。由于青少年咬合力大于成年人,故所受到的机械力也大于成年人,因此检测青少年龈沟液中的骨膜蛋白水平高于成年人。不过,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研究所选患者年龄范围较小,病例相对较集中,关于年龄对牙齿咬合力及其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含量的水平的深层影响,还需进行更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青少年上颌第一磨牙不仅咬合力高于成年人,而且其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含量也显著高于成年人,这进一步说明在青少年时期进行牙齿矫正效果更好,其恢复速度更快,并且效果也更稳定。

猜你喜欢
骨膜龈沟合力
“至骨”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思路探讨*
细辛碎补汤联合米诺环素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指标及龈沟液炎症因子的影响
多措并举,积聚合力,推进“三高”转型发展
仿生型人工骨膜及柔性电子器件制备及应用研究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RANKL/OPG、MIP-1α、TSLP对口腔正畸治疗中牙周病的诊断价值
“芪”心合力
兔胫骨骨膜细胞膜片的体外构建
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slCAM-1含量的研究
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