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开展社会调查的历史背景、主要方法及新时代意蕴

2022-02-03 14:44陶廷昌
城市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群众

陶廷昌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调查研究始终“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1]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关键时期,各项重大工作的部署与落实都要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与基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那样:“正确的贯彻落实,离不开调查研究。”[2]基于此,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思想及方法,对于有效化解新时代凸显的新问题、新矛盾,顺利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无疑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一、毛泽东开展社会调查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是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展开的。为大革命时期被质疑与镇压的农民运动“正名”以及严肃批判“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是毛泽东开展社会调查的主要缘起。

(一)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将土地革命作为总体革命的逻辑起点,在广大农村发展农民运动。这一主张以及农民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反封建属性,将农村演变为广泛而纵深的变革场域。

北伐战争的“凯歌式”前进,加速了农民运动在全国的开展与蔓延。农民运动的“燎原式”发展,把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挖空抽离,从总体上彻底击碎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压迫的双重枷锁,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极大震动。然而,以农民为实践主体的土地革命运动突破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藩篱,因而引起了他们的极度仇视与反击,他们将土地革命视为尖锐敌对的异化力量,咒骂“糟的很”的土地革命是“痞子运动”,甚至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中间派也一致指责土地革命属于“越轨”行为。

面对蓬勃推进的土地革命及其衍生的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当时党内右倾错误指导方针逐步在中央领导机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严格坚持以共产国际所指示的“国共合作”方针为指导,为与国民党达成“合作”而否定甚至镇压农民运动。他们否定甚至镇压农民运动所谓“过火”“过左”的行径,实际上就是屈服于地主和国民党右派的政治施压。对此,中国共产党如何用事实阐明与回击来自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质疑、不满与责难,如何阐明并澄清党内对农民运动的偏见以及怎样正确划分中国社会阶级以制定科学的斗争策略?这便成为毛泽东开展社会调查的内在动因。

(二)土地革命时期“左”倾盲动主义的扩散与蔓延

进入土地革命的艰难历史时期,由于战争形势的深刻变化,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迅速发展和巩固。但在这期间,党内和红军中某些同志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革命经验直接照搬照抄过来当作革命斗争的指导思想,并将其神圣化和教条化,在革命战略上坚持城市中心论,反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思想上“左”倾情绪重新抬头,他们误判革命形势,过高地估量红军的力量,认为全国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并在武装暴动初期,采取了脱离具体实际的极“左”行动。

在这种极“左”思想的笼罩下,形成了“地主不分田” “富农分坏田”的极端策略。同时,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红军把在农村对待地主豪绅阶级的方法直接嫁接于城市,错把城市里的百货商行也作为地主豪绅的财产予以清算,这就严重遏制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这些盲目的引导,使得领导革命的党组织严重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损害和败坏了党的形象与声誉。

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洞察到了这些事件背后的重大政策问题,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必须以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为前提,以实事求是地客观认识中国的革命形势为基础。而要“了解中国的情况”“客观认识中国的革命形势”,就必须对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调查研究。因此,反映毛泽东开展社会调查的《寻乌调查》《兴国调查》《才溪乡调查》《长岗乡调查》《反对本本主义》(原篇名为《调查工作》)等实地考察型文本应运而生。

二、毛泽东开展社会调查的主要方法

毛泽东开展社会调查的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复杂背景与具体实践中进行艰苦调研和总结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方法论,其内涵要义主要有以下六重维度:

(一)典型调查法

典型调查就是坚持从特殊的事物中去发现或认识一般的研究过程。对于如何进行典型调查的问题,毛泽东作了详细的论述。他指出,社会调查的典型从整体上可界定为“一、先进的,二、中间的,三、落后的”三种类型,如果能够按照这种分类进行社会调查,“每类调查两三个,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3]毛泽东曾把典型调查法生动地比喻成“解剖麻雀”,认为社会调查有“走马看花”与“下马看花”两种方法,在调研过程中,看一看、望一望就走的“走马看花式”调查是不够的,还必须“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解剖一个‘麻雀’”。[4]这就表明,在众多的麻雀之中,并不要求“分析每个麻雀,解剖一两个就够了”。[4]133-134也就是说,要坚持沿着单个的具体问题深入调研,“深入解剖一个麻雀,了解一处地方或一个问题”,把一处地方了解了,把一个问题解决了,“往后调查别处地方或别个问题,你就容易找到门路”。[5]

(二)制订纲目法

任何社会调查,总会有一个目的,调查什么、如何调查,这就是调查纲目中的大纲和细目。正如毛泽东指出,“所谓‘调查纲目’,要有大纲,还要有细目”,并进一步举例强调,“‘商业’是个大纲,‘布匹’,‘粮食’,‘杂货’,‘药材’都是细目,布匹下再分‘洋布’,‘土布’,‘绸缎’各项细目”。[6]这就深刻表明,如果做社会调查没有制订调查纲目,就会无的放矢,漫无边际,更不会得出正确反映事物发展情况的科学结论。毛泽东在寻乌县进行的社会调查,有着非常明确的调查纲目。例如,在寻乌调查之前,毛泽东列出的大纲包括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状况、商业现状、旧式土地关系情况以及土地革命形势等,并在这些大纲之下再列一系列细目。尤其是对寻乌商业门类的调查,细目罗列得非常详尽、完整,如盐、油、豆、酒、杂货、水货、屠坊、药材等,同时把杂货这一细目又分为牙粉、牙刷、胶底鞋等131种细目,把水货这一细目又分为咸鱼、海带、糖等39种细目。

(三)开会调查法

开调查会是了解事物情况、搜集原始材料的基本方法。在毛泽东看来,开调查会非常重要,如果不开调查会,单纯靠“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7]也就是说,开调查会,让参会的人员阐发意见,展开研讨,就会对问题了解得更加透彻,得到的材料更加可靠而全面,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召开调查会议、听取会议意见,“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7]790同时,毛泽东还阐述了开调查会的关键性环节:一是进行互动研讨式的调查,以得出反映客观现状的正确结论;二是适当遴选参与调查会的代表和人数,促使调查研究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真实情况;三是制订调查会的调查纲目,根据纲目发问、议论,让调查会程序简洁、务实高效;四是负责指导工作的领导干部要亲自出马,对一个地方或者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调查,“而且要自己做记录,把调查的结果记下来。假手于人是不行的”。[6]118

(四)蹲点调查法

蹲点调查是长期在一个地方或者单位住下,在这个地方工作、生活并且深入调研、突破一点,不断搜集材料、总结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推广到其他地方与单位。这种突破一点而取得经验的方法,就是蹲点调查法。毛泽东指出,坚持长时间的蹲点调查与考察,就可以“听到群众的呼声,就能从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客观真理”。[8]也就是说,坚持蹲点调查可以使客观真理实现认识上的深化,使之“变为主观真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如果行不通,则必须重新向群众的实践请教”。[8]844-845毛泽东正是运用了蹲点调查法对寻乌县进行了长期调查,所以获得的材料系统、全面且真实,从而得出了正确反映当时中国具体现状的科学结论。

(五)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确保社会调查结果科学性与准确性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要求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认识和分析问题,它贯穿于毛泽东社会调查的终始,正如毛泽东指出:“对立统一,阶级斗争,是我们办事的两个出发点。”[9]在社会调查中,一旦错失对事物主要矛盾的把握,就不能领会事物的本质,因而是一种没有发言权的调查。针对有些同志提出如果十样事物 “只有一样没有调查,有没有发言权?”的问题,毛泽东作出回应:如果你调查的九样事物都类列于次要的东西,这就“把主要的东西都丢掉了,那末,仍旧是没有发言权”。[9]25即是如果把代表主要矛盾的一样丢掉,而去研究细枝末叶的九样,则“犹如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仍是无发言权的”。[9]26因此,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9]25

(六)阶级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立场的,无产阶级立场是其最鲜明、最基本的政治立场。因此,阶级分析法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展开社会调查的主要方法。毛泽东十分注重运用阶级分析法进行社会调查,认为运用阶级分析法展开周密的社会调查是了解和把握阶级现状的最基本方法。在毛泽东看来,采用阶级分析法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就是剖析各种社会阶级,“明了各种阶级的互相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6]113-114毛泽东对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以及游民无产者等,展开全面的调查研究,深刻回答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确定了“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6]114

三、毛泽东开展社会调查的新时代意蕴

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思想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提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使调查研究体现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当前,中国进入新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需要分析、研究和解决,在此全新的历史境遇下实现新矛盾新问题的有效化解,就很有必要从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思想中汲取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营养。

(一)社会调查是了解与把握国情的基本方法

重视社会调查是中国共产党做好各项工作的传家宝,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始终坚持、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可以说,重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中国共产党重视社会调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展开社会调查能够摸清情况、了解国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党的早期创始人十分注重对中国社会的调查研究。陈独秀当时常在北平、上海进行频繁的实情考察活动,因而熟悉中国国情、了解工人现状。李大钊作为北大教授,也经常到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因而对中国情况尤其是工人阶级现状具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都把调查研究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毛泽东是开展社会调查的典范,《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文本,是他“在实事求是地进行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光辉著作”。[10]调查研究成为毛泽东了解中国实际并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重要方法。

邓小平同志指出,离开调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11]为制定和完善《国营工业管理工作条例(草案)》,邓小平亲率调查组到东北进行调研;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目标,邓小平先后到苏浙沪等地进行调研。之后,江泽民、胡锦涛继续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制定出了科学有效的方略与举措。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调查研究当作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从正定、厦门、宁德到浙江、上海,每到一处任职,他都始终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跑遍所有管辖区,摸清所有管辖区实情。为制定科学的治国理政方略,习近平的调查足迹遍布全国,其在调研期间形成的一手材料以及对材料的分析及洞见,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之后各阶段所制定出来的正确方略与决策,都是建立在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调查、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答案之一就是百年社会调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12]

(二)社会调查是正确制定决策及贯彻落实的前提条件

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思想充分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表明了他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社会调查当作制定正确决策及贯彻落实的重要前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毛泽东深入中国一线基层,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后才得出来的正确结论。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走遍工厂、矿井和农村,对中国各个阶级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社会调查,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科学总结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本质与内在关联,并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正确的估量,这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不断胜利提供了实践指导。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毛泽东同样实事求是地对中国农村进行纵深的社会调查,并在全面审核和听取全国各部委的详细汇报之后,撰写成《论十大关系》这一著名论著。这就深刻表明,社会调查是正确决策及贯彻的重要前提,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6]110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十分重视社会调查,强调要把社会调查融入党政决策的始终,使它“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2]337习近平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2]335这就深刻表明,要想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就必须立足于社会调查。

习近平强调,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管辖区所有地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去摸清当前情况,情况搞清楚了,就能“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对于重大决策方案,尤其是关涉广大群众普遍利益的基本政策措施,必须要在做深入科学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听群众的顺耳话,也听群众的逆耳话,这样才能切实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搞透,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2]337

在纪念陈云同志110周年诞辰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坚持把社会调查作为决策的前提是“陈云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面临重大的决策之前,“陈云同志总要做大量调查研究,听取多方面的意见” “他常言:‘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14]这深刻表明社会调查是制定决策的先导,在决策之前,必须把社会调查摆在第一位,只有将“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13]才能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与方案。

(三)社会调查是化解党内“四风”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风”问题既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也是一个思想作风问题,它是党的作风建设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毛泽东那里,社会调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因而是克服形式主义的重要途径;社会调查是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为了群众的党内工作,因它可以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驱除官僚主义;社会调查需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因而必须具备艰苦奋斗的品质,这样社会调查就成为克服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有力方法与举措。进入新时代,坚持社会调查仍然是化解党内“四风”问题的有效途径。

作为“四风”之首的形式主义,具有离异基层、背向群众、脱离实践的特点,是不深入调查、不重视落实的弄虚作假行径,对党风建设具有严重危害性。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某些干部到基层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出镜、露露脸”,有的把“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报上来,“甚至通过挖空心思造假来粉饰太平”。[15]对此习近平强调,纠正形式主义,一把手必须深入社会调查,“要靠深入调查研究下功夫解难题,靠贴近实际和贴近群众的务实举措抓落实”,[16]坚持“把调查研究突出出来,把存在的矛盾和困难摸清摸透,把工作做实做深做好”,[17]以此“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18]

官僚主义体现为不落实社会调查,即脱离基层和群众,“拍脑袋决策”以及作风粗暴、独断专行。针对当前官僚主义的新表现,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抵制“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要“扑下身子深入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6]这深刻表明,党员干部要力戒官僚主义,就要把社会调查作为经常性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直接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急、所盼。

享乐主义以追求满足个人的生活享受为目的,肆意消耗时间和金钱,体现出一种骄奢无度的生活态势。享乐主义的蔓延与扩张,既是动摇共产党人精神信仰的重要原因,也是滋生腐败与犯罪的主要根源。进入新时代,仍然有少数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缺钙”,他们注重吃喝玩乐,在工作上避重就轻、不愿付出苦力,缺乏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社会调查是艰苦奋斗的具体表现,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身作则,“使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1]通过社会调查多做基层调研,全面驱除享乐主义的懒政思想。

奢靡之风指的是生活奢侈化与挥霍无度化的社会风气。在现实生活中,奢靡之风表现为讲排场、比阔气的奢侈挥霍现象。奢侈挥霍是腐败的表现,“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19]奢靡之风一旦侵蚀党的肌体,就会严重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损害党的光辉形象。社会调查是艰苦朴素的具体表现,因此力戒奢靡之风,领导干部就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1]同时“要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深入一线调查研究”,[20]弄清情况,理解实情,发现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

(四)社会调查是筑牢党群之间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

在调查研究中,毛泽东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社会调查方法,把社会调查作为沟通、契融群众的重要方式。在毛泽东看来,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和群众做朋友,群众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这样才能在社会调查中得到真实反映中国现状的材料,才能真正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为了接近下层百姓,了解群众疾苦,毛泽东放下架子,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用小学生的求知精神和极谦虚的态度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正如他自己所言,在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必须要满腔热忱和谦虚恭谨,必须“有求知的渴望,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9]16通过社会调查可以深度了解群众的生存状况,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进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方针与政策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习近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在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1]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规定了调查研究要深入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2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非常注重社会调查深度契融人民群众的纽带功效。习近平指出,开展调查研究既有利于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也有益于深度“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2]335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要求所有党员干部都要坚持开展调查研究,坚持考察车间码头并“到田间地头,到市场社区,亲自察看、亲身体验”,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多往“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2]337尤其在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对“群众最盼、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2]336唯有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矛盾与困难扑朔迷离、错综复杂,更加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社会调查,做到“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1]“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23]社会调查就是调查群众的状况,调查群众的需要,调查群众的意愿,并在调查研究中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24]使之作为制定正确决策从而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以此不断筑牢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立足群众需求,坐实“文化自信”
多让群众咧嘴笑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