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北周刘义夫妇墓碑墓志考释

2022-02-03 17:40丁宏武刘伟强
甘肃社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都督李氏墓志

丁宏武 刘伟强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兰州 730070)

提要: 甘肃省榆中县新近出土的北周刘义夫妇的墓碑和墓志,不仅记载了苑川刘氏的家族盛况,补充了正史记载的阙失,为深入了解北朝后期河陇豪族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史料和信息,而且再次印证了十六国西秦以来榆中县苑川河流域曾经的繁荣和辉煌。在北朝后期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中,以原州李氏、苑川刘氏为代表的河陇豪族,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建功立业,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历史发展。论文对碑志文本及其承载的历史信息进行了详细考释,以期尽量还原历史事实和历史语境,再现北朝后期河陇豪族的历史风采。

2021年3月23日,在甘肃省榆中县夏官营镇红柳沟村郝家营社的G312线清傅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出土北周刘义墓碑一座。7月16日,又出土墓主刘义夫妇墓志各一方(为了便于行文,将以上碑刻分别简称为《刘义碑》《刘义墓志》《刘义妻李氏墓志》)。据碑文、志文记载,以上碑志刊刻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刘义夫妇史籍失载。其少子刘嵩,《隋书》卷六五、《北史》卷七六《李景传》等略载其事。以上三通碑刻不仅记载了墓主刘义在西魏、北周时期的仕历勋业以及苑川刘氏的家族盛况,可以补充正史记载的不足或阙失,而且弥补了此前甘肃境内没有隋代墓碑、墓志出土的缺憾,也为深入了解北朝书体演变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又一个“活体”参照。本文拟对刘义夫妇墓碑、墓志的文本内容及相关历史信息等进行详细释读和考辨,祈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碑志释读

《刘义碑》出土时首身断裂,其碑额残高80厘米、残宽82厘米、厚26厘米;碑身残高150厘米、残宽66至86厘米、厚26厘米。碑额为篆书“周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彭阳公刘君之碑”,共16字。碑文共23行,每行44字,可辨识者有850余字。《刘义墓志》出土时志盖断裂为两块,有篆书“周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彭阳公刘君墓志”16字(开头两字残缺);墓志的左上、右上、右下三侧边缘均有泐损,志文共28行,每行28字,可辨识者有750余字。《刘义妻李氏墓志》的志盖完好无损,有篆书“周故仪同三司彭阳伯妻夫人李氏墓志”16字;墓志左侧边缘有泐损,志文共27行,每行27字,可辨识者有700余字。今依高清图片及拓本释读碑文、志文如下。对于碑、志文本的整理与标点,文字清晰的部分,主要依据上下文意和骈文的文体特点释读断句;文字残缺的部分,主要采取参照北朝墓碑、墓志的通行格式,将《刘义碑》《刘义墓志》《刘义妻李氏墓志》进行文本比较,运用对校、理校等校勘方法,核查典故出处,依据残存字形和上下文意辨识文字等方法订补文字,力求客观准确地释读碑、志文本。为了方便读者识读,碑文、志文均以简体字校录;依据残存字形和上下文意推断的字以“()”标示;讹刻之字的本字以“[]”标示;泐损不存且难以推断的字以“□”代替;每行开头以“【】”标明次序,隔行处以“」”标示。

(一)刘义碑

【碑额】周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彭阳公刘君之碑

【碑文】(共二十三行,每行四十四字)

【一】(周故金紫)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彭阳公刘君之碑,赠使(持)节、仪同三司、渭州诸军事、渭州刺史、彭阳县开国(伯)刘(义)」

【二】(君讳义,字)庆(略),(其先楚)国彭城人也。因宦河右,遂为陇西宛川人。则天垂统,淳曜侔于就日;缀庆膺期,义(声)彰于聚」

【三】(星)。□□□茂,□□□(繁)。等八桂之有辛,譬三珠之无足。言移名数,朅将十纪。振羽(仪)于上京,驰声芬于(秦雍)。惟祖惟」

【四】(考),□□□弓。□□于时,(位)不充量。君感自雷精,卓然杰出。力兼投盖,材迈蒙轮。玄运将徙,九(州)羹沸。结(构)风云,言求」

【五】□□。□大夫□□,万物斯睹。爰从鹊起,遂成豹变。起家周大祖直荡都督。秦征上造,汉募中涓。我能输力,功奂盟府。」

【六】□时东帝(集)□,泥崤函而虎踞;南(田)凭险,扼峣武而鳅跃。西城路绝,轮台之戍不归;北地鸟惊,平城之役恒苦。君一」

【七】(骑)绝电,常随(帷)幕。束胸裹足,襟甲衽刀。广阿不利,时进王丰之马;无蒌阻饥,每上公孙之粥。加以巧传,铁屋妙穷。棘」

【八】□万人,非(散)□步不留。冲关奋击,慑愦更甚。沙菀埋轮,贯胛方厉。从攻别将,所在椎雄。环敌致师,由来独克。虽补天」

【九】□绩,事资□□,而御侮之寄,实在腹心。以军功进宁远将军、给事中、羽林监,封富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寻加奉车」

【一〇】都尉、平东(将军)、太中大夫。迁临洮太守,进邑满一千二百户,督领如前。高车按轨,果协书桥之志;怀卬[印]步归,乍惊同」

【一一】邸之(客)。既□(衣锦),复尽享[烹]鲜。惠政未忘,遗爱如在,就加帅都督。既而精华告竭,狱讼有归。分职命圭,允钟(勋)旧。转大」

【一二】都督、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定封彭阳县开国伯,邑一千八百户。丰貂表捍,行马逾(优)。能劳以取,」

【一三】物无异(议)。(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品爵如故,仍大都督。元舅地尊,度龙荒而始拜;钜平望重,(济)樊沔而方」

【一四】居。崇班(紫绶),(一)朝顿集。车服以庸,佥论归美。宜其介兹眉寿,光膺宠数。禀命不融,梦洹奄及。以周天和二年二月十」

【一五】二日(薨于京)师,春秋六(十)三。越以大隋开皇十二年五月丙午朔十五日庚申,与夫人李氏合葬于菀川乡广润里。」

【一六】长子,(上开府)仪同三司。嵩,少子,上开府仪同三司。高迁,并立事立功,砥心砺节。永言欲报,贵在扬名。及陟屺告哀,真」

【一七】穷动(墓)。(骨栖)柴立,殆将不起。脉树负土,寝庐攀柏。痛结有心,悲感行路。故吏长史僚佐等以诸(侯)计功,大夫称伐,镂」

【一八】钟镌(石),□有(长)□焉。是用刊兹庙器,置诸陇道。望岘山之永传,知甘棠之不拔。其辞曰:」

【一九】黄云□□,□□□□。鹿还丰泽,赏集中阳。条滋叶茂,源濬流长。升龙画服,倚鹿图箱。世业不渝,笃生才令。高门必复,」

【二〇】休风(载扬)。□□□□,□(言)先行。义实内充,德晖傍映。玄维失驭,苍牙将起。毛羽思晨,英雄华仕。结交河塞,推锋渭涘。」

【二一】亦遇□□,□□□□。□□□□,(血)浪横流。西征束马,东济焚舟。城皋斗疾,官渡勋优。一随豹骑,长称虎侯。荣以劳升,」

【二二】爵由□□。□□□□,□□□□。□□□□,膏肓难救。未穷千月,奄从三寿。寒移暑运,日协龟从。黻慌齐彩,铜鱼振客。」

【二三】(疏扬)□□,□□□□。(按:本行仅残存开头两字,其余泐损不存)

(二)刘义墓志

【志盖】周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彭阳公刘君墓志

【志文】(共二十八行,每行二十八字)

【一】(周故)金紫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彭阳伯墓志,(赠使持)节、渭州(诸军事、刺史)」

【二】君讳义,字庆略。家自彭城,今为陇西临洮人也。昔荣光始发,方验皇王之」

【三】符;雕云忽聚,尽成龙虎之气。家传冠盖,世弘文武。备诸图史,可略而言。祖」

【四】吐稽,父愁,仪同三司,并积德累功,飞声腾实。君感川岳之秀,应星辰之象。」

【五】(隺)□□高,风神独王。耕道猎德,以履仁蹈礼。得门观奥,探赜知微。至如玉」

【六】(版地盘)之奇,金匮天心之要,不关师授,决乎胸府。每常闻鸡起舞,横剑长」

【七】(啸)。□想孙吴,自许韩白。永熙失御,海内骚动。双鹅上升,九虹下照。小平之」

【八】(津),(时)见萤飞;太一之宫,俄看鹿走。君裂裳里[裹]足,许国以身。不远千里,期于」

【九】□□。(蒙)授直荡都督,封富平县开国子,加给事中、羽林监。进爵为伯,转奉」

【一〇】车都尉。周太祖治兵黑水,饮马黄河。将奋六奇,行申九合。君亦拂衣投袂,」

【一一】虬惊鹊起。气常独愤,战必先鸣。以功加平东将军、太中大夫、临洮郡守。地」

【一二】维关塞,俗半华戎。边马时惊,胡尘屡动。君御以衔勒,布以恩威。被发祭其」

【一三】北门,引弓不敢南向。转帅都督。魏氏精华既竭,历数有归。愍皇以舜承尧,」

【一四】凿乾御宇。蒙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定封彭阳县开国伯,邑一千八百户。」

【一五】加金紫光禄大夫,寻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子孝有天人之望,」

【一六】始署将军;昭伯戚里之尊,方登仪北[比]。君以英才见举,雄果自得。每欲横行」

【一七】塞北,收彼金人;直扫日南,更标铜柱。壮心未歇,暮景便低。始闻五日之寝,」

【一八】奄说三年之梦。以周天和二年二月十二日薨于京师之第。粤以大隋开」

【一九】皇十二年,岁次壬子五月丙午十五日庚子,永窆于菀川乡广润里,呜呼」

【二〇】哀哉!地势氤氲,合龙凤之仪;山楹坱郁,带笼霞之日。永掩金声,长埋玉质。」

【二一】将恐太山为砺,沧海成田,勒此余芳,期之不朽。其词曰:」

【二二】扰龙开迹,斩蛇传绪。封代居齐,留秦宅楚。分流回派,抟风竞举。珠桂丛生,」

【二三】鹓鸿接侣。降生才子,实膺灵庆。澡身浴德,怀方体正。百刃孤上,千寻独映。」

【二四】至孝通神,多能亚圣。道逢丧乱,世拒纵横。兵交帝辇,水斗王城。皇舆西播,」

【二五】上将东征。既攀凤羽,亦厕星营。马跃浮云,剑抽承影。风驰电击,山空谷静。」

【二六】频降丝纶,大开封境。剖符分竹,持纲振领。魏钟已变,周历惟新。声明更启,」

【二七】龙命逾申。高旗掩日,芳树含春。方图食昴,奄叹居辰。寒野疏芜,断原萧索。」

【二八】涧幽泉响,松深月落。潘岳嗟杨,蔡邕悲郭。一归荒陇,徒闻仙鹤。」

(三)刘义妻李氏墓志

【志盖】周故仪同三司彭阳伯妻夫人李氏墓志

【志文】(共二十七行,每行二十七字)

【一】周故金紫光禄大夫仪同三司临洮郡守彭阳伯刘公妻李夫人志墓」

【二】夫人姓李,陇西狄道人也。将军信英武冠拔,驰誉于秦庭;都尉陵文雅」

【三】纵横,飞名于汉阙。历兹以降,载德无爽。公卿继踵,宁氏惭其九世;貂珥」

【四】相晖,张家愧其七叶。祖仪同,规略宏远,襟神条畅。父古,光禄大夫,风范」

【五】弘润,理致渊雅。倶赞王猷,咸熙庶绩。纡青曳紫,拖玉锵金。从父第[弟]太师、」

【六】上柱国、申国公,象雷建国,仪星作辅。室享万钟,门罗千驷。夫人生于兰」

【七】芷之室,长于冠盖之里,所闻礼教,所见柔闲。故年在弱笄,已同成德。孝」

【八】友天性,非待于母师;淑慎自然,讵资于女史。及作俪华族,言齐英彦。容」

【九】德倶备,无惭许子之讥;辞令兼华,能折袁郎之辩。事上以恪,接下惟顺。」

【一〇】顾步循礼,俯仰成则。临洮君鞅掌王事,密勿禁旅。家务大小,略不经怀。」

【一一】夫人外睦亲姻,内和姪媵,自近及远,济贫周急。爰至酒醴之馈,组织之」

【一二】工,莫不阅自心平,关于思虑。故得苹藻不愆,礼仪有序;闺闱肃穆,人无」

【一三】闲言。以周天和四年封(汶)山郡君。既而德重望隆,荣朝贵室。子孙满座,」

【一四】宾客盈门。轩冕光华,一时称成。夫人逾更损挹,弥崇节俭。虽宗有季氏」

【一五】之尊,躬劳纺绩;子处王沉之贵,止服红缃。恒以立身秉德,务先谦顺。器」

【一六】既戒盈,人实防满。每训诸子女,未尝不殷勤恳切。长子,上开府、彭阳伯。」

【一七】嵩,少子,上开府,高迁等。奉遵成旨,不敢失坠。故一门之风,世称廉谨。宦」

【一八】成名立,抑有由焉。开皇十一年正月十六日薨于并州私第,春秋八十」

【一九】三。粤以十二年五月丙午朔十五日庚申永窆于此地。虽先贤耆旧之」

【二〇】史,方传故实;母仪高行之图,式瞻遗像。犹恐竹帛易朽,丹青有昧。敬镌」

【二一】苕玉,志此徽音。其词曰:」

【二二】高丘肇梦,函谷将游。祥云直上,真气横浮。深根远叶,洪源濬流。门兼将」

【二三】相,世复公侯。惟祖惟考,立功立事。运策六奇,宰民三异。爰降淑女,惠和」

【二四】恭懿。琬琰方心,松筠比志。从容德教,顾循图史。断织匡夫,停餐励子。作」

【二五】范公室,成规戚里。道映河洲,义超江汜。载诞时哲,实号民英。二玉连润,」

【二六】双珠对明。小山游处,大树横行。并刊茂绩,倶杨[扬]令名。爱敬方展,哀荣(已)」

【二七】暨。日掩佳城,土疏寒(宅)。茕茕曾(阙),□□□□。(故)勒泉阴,粗陈无(愧)。」

二、墓主稽考

甘肃省榆中县新出土的北周刘义夫妇墓碑及墓志虽然泐损比较严重,但也记载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刘义夫妇史籍失载,但其子刘嵩在隋代的史籍中略有记载。出土碑志与史籍记载互相印证,为全面深入地探讨苑川刘氏在西魏、北周、隋代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比较充实的文献资料。今就刘义的家世籍贯、生平仕历以及姻亲关系等问题详加稽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家世籍贯

关于刘义的家世籍贯,碑、志均有说明。《刘义碑》载:“(其先楚)国彭城人也。因宦河右,遂为陇西宛川人。”《刘义墓志》也说:“家自彭城,今为陇西临洮人也。”据此,则刘义的祖先本出自彭城刘氏,后世因仕宦于河陇地区,遂徙居于临洮宛川。彭城刘氏是中古时期“处于南北界上河淮地区的著名士族”,其谱系始祖,一般认为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或汉宣帝之子楚孝王刘嚣。稽诸史籍,彭城刘氏“既为士族,又是将家”,“凭借其可南可北的地理条件,族人有时南移江左,有时回归本土,有时又投奔北方”,南北朝时期,“刘芳以平齐民身份入平城,幸运地受到文明太后的赏识”,彭城刘氏于是在北魏兴起显贵[1]。《刘义碑》称:“言移名数(古代指户籍),朅将十纪。”据此则刘义家族徙居宛川(苑川)已将近一百二十年(古代一纪为十二年),若以墓碑刊刻时间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推算,该家族当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徙居河陇地区。从苑川刘氏与河陇豪族原州李氏(自称李陵之后,籍贯为原州平高即今宁夏固原县)的姻亲关系来看,其出自彭城刘氏之说应该可信。

根据此次出土的碑志记载,苑川刘氏家族的兴盛始自北魏末年。刘义祖父刘吐稽、父亲刘愁,碑志的记载非常简略,生平仕历难以详考。刘义追随宇文泰建功立业,由此奠定了苑川刘氏的地位和家声,其与河陇豪族原州李氏的联姻,进一步提升了该家族在河陇地区的影响和实力。刘义“定封彭阳县开国伯”,其妻李氏受封(汶)山郡君,正是其家族地位的典型体现。据碑志记载,刘义有二子,“长子,上开府、彭阳伯。嵩,少子,上开府,高迁等”。长子刘□,碑志未载其名。“上开府”为“上开府仪同三司”的省称,是北周九命勋官[2]卷九,576。“彭阳伯”显然是袭封刘义的爵位,其生平难以详考。少子刘嵩,《隋书》卷六五《李景传》等略载其事,据此可知刘嵩因追随汉王杨谅起兵反对杨广,兵败被杀,苑川刘氏也因此销声匿迹。值得注意的是,《周书》卷二九《刘雄传》载,“临洮子城人”刘雄,“大统中,起家为太祖(宇文泰)亲信”,曾因功加封“上开府仪同三司”,其生活时代、籍贯信息与刘义非常接近,很可能就是刘义同族之人。史载刘雄早年追随宇文泰建功立业,“赐姓宇文氏”。周武帝平定北齐,刘雄因功拜柱国,进爵赵郡公,出镇幽州。宣政元年(578年),突厥寇幽州,刘雄临阵战殁,赠亳州总管、七州诸军事、亳州刺史[3]卷二九,503-505。虽然刘雄与刘义的关系难以详考,但二人同属苑川刘氏应该可信。由此可见,苑川刘氏在西魏、北周凭借军功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河陇地方豪族,因此也是鲜卑宇文氏绥抚倚重的重要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碑文所说“陇西”泛指陇山(古称陇坻或陇阪)以西地区,并非具体的陇西郡。“临洮”为北魏置临洮郡(郡治龙城县,在今甘肃临洮县南),西魏时仍然设置[4]卷二,199-200,刘义曾任“临洮郡守”,也可为证。碑、志俱云刘义夫妇“合葬于菀川乡广润里”,说明北周的郡县之下设有乡里组织。“菀川”又作“宛川”“苑川”,其具体位置,《水经注》卷二《河水二》有确切记载:“(河水)又东过天水北界。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成川,世谓之子城川。又北迳牧师苑,故汉牧苑之地也。羌豪迷吾等万余人,到襄武、首阳、平襄、勇士,至此抄苑马,焚烧亭驿,即此处也。又曰:苑川水地,为龙马之沃土,故马援请与田户中分以自给也。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又北入于河也。”[5]卷二,182-184据此,则“菀川”即“苑川”,是“苑川水”(今榆中宛川河)流域的川原地带,因水草丰茂,所以西汉以来,中原王朝就在此地设“牧师苑”即官营牧场,至隋代仍设有“苑川十二马牧”(《隋书·百官志》),“苑川”即因此得名。“苑”与“宛”“菀”,古代通用。《诗经·秦风·蒹葭》:“宛在水中央。”《经典释文》:“‘宛’,本亦作‘苑’。”[6]《汉书·王嘉传》:“诏书罢菀。”颜师古注:“菀,古苑字。”[7]卷八六,3496-3497《说文解字》:“苑,所以养禽兽,从草夗声。”段玉裁注:“《周礼·地官·囿人》注:‘囿,今之苑。’是古谓之‘囿’,汉谓之‘苑’也。”[8]《刘义碑》中的“菀川乡”,庾信《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以下简称《普屯威神道碑》)即作“苑川乡”[9]888-889,与《水经注》卷二的记载完全相同。

据《水经注》卷二记载,“苑川”又称“子城川”。西魏在此设置子城县。《周书》卷二九《刘雄传》载:“刘雄字猛雀,临洮子城人也。……大统中,起家为太祖亲信。寻授统军、宣威将军、给事中,除子城令。”[3]503-504《隋书·地理志》亦载:“金城,旧县曰子城,带金城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县为金城。”[10]卷二九,814据此,则子城县曾为金城郡治,又曾改隶临洮郡,但具体的沿革难以详考[4]卷二,200-201。碑志称刘义曾任临洮郡守,史载刘雄曾任子城令、河州刺史,时人称赞其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所以可以断定刘义的籍贯为河州临洮郡子城县菀川乡广润里,即今甘肃省榆中县夏官营镇红柳沟村郝家营社。

值得注意的是,据文献记载,西魏、北周时期,子城苑川为河陇豪族聚集之地。除刘义、刘雄等人外,北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辛威也于开皇元年七月“反葬于河州金城郡之苑川乡”[9]888-889;北周上柱国、鄂国公、河州刺史王杰也是“金城直城人”[3]卷二九,489-490,稽诸史籍,当时金城郡的领县只有“子城”一县[4]卷二,200-201,所以“直城”当为“子城”之误。辛威、王杰、刘雄三人《周书》有传,功勋卓著,先后出任河州刺史,乡里荣之,史籍载述。又,《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载,贺娄慈“本姓张,清河东武城人”,“以建德四年(575年)三月日归葬于河州苑川郡之禁山”。从下文“公六郡良家,西河鼎族,地壮金行,人雄塞气”以及“七世河州刺史”“丘陵回远,直对临洮之城”“途登石纽,路入金城”云云来看[9]865-875,贺娄慈显然也是归葬于河州金城郡的苑川境内。因为北周在河州境内并未设立苑川郡[4]卷二,194-201,所以碑文所说“苑川郡”,当是承袭西秦建国之时(385年)乞伏国仁所设“苑川郡”之旧名[11]卷一二五,3115。由于苑川河流域是西秦政权的政治军事中心,所以北朝时期西秦王室鲜卑乞伏氏后裔也将金城榆中当成籍贯郡望。如《北魏乞伏宝墓志》载:“君讳宝,字菩萨,金城郡榆中县人也。”[12]《北魏乞伏曎墓志》也说:“君讳曎,字仲□,□州金城榆中凤林人也。”[13]不难看出,西魏、北周时期,苑川河流域由于北邻黄河,地理位置重要,所以成为抵御吐谷浑等周边民族侵扰、控制河陇地区局势的重要军事防御据点,因此成为河陇豪族聚集之地。史载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夏四月,太祖(宇文泰)勒锐骑三万西踰陇,度金城河,至姑臧。吐谷浑震惧,遣使献其方物”[3]卷二,34。此后周武帝设置金城津(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金城关),“隋开皇元年(581年)立为兰州,置总管府”[14]卷三九,987-988,都是着眼于金城郡扼控黄河渡口,绾联陇右、河西的重要战略地位。史载总管府的设置“或都会之地,或守御之要”[15]卷一七三,5375,兰州及总管府的设置,正是该地区作为区域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体现。与此相应,位于黄河南岸的苑川境内胡汉豪族云集,不少人在风云谲变之时乘势而起,成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这是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拓跋鲜卑平定凉州大规模迁徙河陇士民之后[16],河陇本土豪族的又一次强势崛起,充分展示了河陇士人在北朝后期大一统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和实力。

(二)生平仕历

刘义夫妇的生平事迹史无记载,其少子刘嵩,《隋书》卷六五《李景传》等略有记载。今据出土碑志和相关文献钩稽刘氏父子的生平如下。

刘义夫妇的生卒年,可依碑志记载准确推算。刘义卒于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二月,“春秋六十三”,依次推算,当生于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其妻李氏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正月,“春秋八十三”,依次推算,当生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据此可知,刘义夫妇主要生活于北魏后期至隋文帝开皇年间,历经八十余年的历史沧桑。

刘义的仕历,可以分为西魏、北周两个时期。《刘义碑》载:“起家周大祖直荡都督。”《刘义墓志》也说:“永熙失御,海内骚动……君裂裳裹足,许国以身……蒙授直荡都督。”“永熙”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年号(532—534),时值北魏末年,群雄并起,永熙三年孝武帝西奔长安,北魏因此分裂为西魏和东魏,同时也开启了宇文泰集团与高欢集团逐鹿中原的新时代。乱世出英雄,生于河陇地区,深受尚武之风熏染的刘义应时而出,追随宇文泰建功立业。刘义最初所任“直荡都督”,西魏初年侯莫陈琼(《周书》卷一六)、王勇(《周书》卷二九)、辛威(《普屯威神道碑》)等人也都曾担任过此职。稽诸史籍,“直荡”最初为十六国时期后赵禁卫军的军名(《晋书·石季龙载记》),西魏设立的“直荡都督”,主要负责舆驾出入的侍卫工作,担任此职者都是宇文氏的心腹亲信。《刘义碑》说“秦征上造,汉募中涓”,“御侮之寄,实在腹心”,《刘义妻李氏墓志》也说“临洮君(刘义)鞅掌王事,密勿禁旅”,都说明刘义曾任宇文泰的亲近侍卫,深受信任。正因为这样,刘义随从宇文泰东征西战,屡建军功。碑文称“以军功进宁远将军、给事中、羽林监,封富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寻加奉车都尉、平东(将军)、太中大夫。迁临洮太守,进邑满一千二百户,督领如前”。因治理有方,“转帅都督”。公元556年十二月,西魏恭帝禅位,北周建立。作为宇文泰的旧部,刘义也迎来了人生的巅峰。碑文称“分职命圭,允钟(勋)旧。转大都督、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定封彭阳县开国伯,邑一千八百户”;“(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品爵如故,仍大都督”。从北周的职官序列来看,刘义后期所任大都督、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等官职均为八命,其“定封彭阳县开国伯”,所以爵位是县伯(正七命)。所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官职均为九命。

据王仲荦《北周地理志》考证,刘义前后受封的富平县、彭阳县,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南八十里”处,北魏时此二县属豳州西北地郡(《魏书·地形志》),北周时改“豳州”称“宁州”,废富平县[4]卷一,97。刘义于西魏时封“富平县开国伯”,北周时改封“彭阳县开国伯”,当与富平县的废并有关,但以上两县都在西北地郡境内。

从仕历来看,刘义经历了从直荡都督到帅都督、大都督、仪同三司的升迁。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体系中,“仪同三司”之上还有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柱国大将军等军职,刘义的职位虽然只是达到了府兵体系的中层,但由于府兵是中央禁旅,府兵制度是建立在都督制之上的,所以刘义任大都督已经具有了较高的地位和荣誉。毛汉光认为,“‘大都督’这一级最为重要,因为它是府兵制度军府之单位,隋唐府兵制中军府之校尉,相当于大都督”,并且认为“‘大都督’一职在西魏北周府兵体系之中不是加官,而是实职”[17]289-291。王仲荦认为:“按西魏大统中,始以大都督、帅都督、都督领乡兵。北周初,制授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者,并加使持节大都督,此大都督犹言都督诸军也。其后都督诸州军事,改为总管诸州军事,而大都督、帅都督、都督,遂成为戎秩之等。”并且根据《周书·武帝纪》的记载推断大都督等列为戎秩,“盖在建德二年(573年)之际也”[2]卷九,580。据碑文记载,刘义卒于天和二年(567年),所以其所任“大都督”仍为“都督诸军”之实职。

刘义长子刘某,出土的三方碑志都没有交代其名讳,说明在开皇十二年(592年)五月刊刻刘义夫妇墓碑、墓志时,此人可能已经离世,因此讳言其名。刘义少子刘嵩,碑志仅载其为“上开府仪同三司”(九命勋官)。其人其事,史籍略有载述。《北史》卷十四《后妃下》载:“(隋文献皇后独孤氏)雅性俭约,帝常合止利药,须胡粉一两,宫内不用,求之竟不得。又欲赐柱国刘嵩妻织成衣领,宫内亦无。”[18]532-533《北史》卷七六《李景传》载:“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仁寿中,检校代州总管。汉王(杨)谅作乱,景发兵拒之。谅频遣刘嵩、乔钟葵等攻之,景率士卒殊死战,屡挫贼锋。”[18]2604《隋书》卷六五《李景传》亦载:“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嵩袭景,战于城东。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选壮士击之,斩获略尽。”[10]1530以上三则史料所涉史事,均在隋代开皇、仁寿年间,其中所说“柱国刘嵩”,应该就是汉王杨谅的部将刘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刘义夫妇的墓碑、墓志并未提及刘嵩任柱国一事,但据《李氏墓志》,李氏出身河陇望族,“以周天和四年(569年)封(汶)山郡君”,“德重望隆,荣朝贵室”,“作范公室,成规戚里”,所以其与皇族外戚有来往完全可能,据此则隋文帝“欲赐柱国刘嵩妻织成衣领”也在情理之中。《李氏墓志》又载“开皇十一年正月十六日薨于并州私第”,说明其子刘嵩当时正在并州为官。据《隋书》卷四五《杨谅传》,杨谅深受杨坚宠爱,“开皇元年,立为汉王。十二年,为雍州牧……十七年,出为并州总管”[10]1244。综合考量以上史料,隋文帝所说“柱国刘嵩”与汉王杨谅的部将刘嵩、刘义的少子刘嵩,都生活在隋代开皇、仁寿年间,且都活动于并州,所以上述三者应该就是同一人。作为彭城刘氏的后裔,刘嵩心甘情愿地为了杨谅去赴死,除了职责所系外,可能与杨谅的“汉王”名号也有关联。“柱国”为北周正九命勋官,王仲荦《北周六典》说:“初,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大统三年,文帝复以太祖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此后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者众矣,咸是散秩,无所统御。”[2]卷九,571刘嵩荣膺柱国之位,隋文帝欲赏赐其妻“织成衣领”,杨谅起兵时倚重刘嵩,足以说明其影响与实力非同一般。由于出土碑志没有记载刘嵩的“柱国”一职,所以其担任此职当在开皇十二年(592年)归葬父母之后。

关于刘嵩之死,《通鉴》卷一八〇《隋纪四》有确切记载:“代州总管天水李景发兵拒谅,谅遣其将刘暠袭景,景击斩之。”[15]5609此处所载被李景击斩的“刘暠”,显然就是《隋书》等所载“刘嵩”,《通鉴》讹作“刘暠”,应是“嵩”“暠”二字形近致误。《通鉴》又载:“群臣奏汉王谅当死,帝不许,除名为民,绝其属籍,竟以幽死。谅所部吏民坐谅死徙者二十余万家。”[15]5613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杨谅兵败,刘嵩战殁,其家属显然在“死徙者”之列。史载杨谅起兵在仁寿四年(604年)八月,不久即被杨素讨平,则刘嵩战殁于本年八月,苑川刘氏遭遇灭门之灾也在此时。值得注意的是,《刘义碑》虽然深埋地下,但出土时首身断裂,似乎曾经遭遇过人为破坏。从石碑刻字的清晰度来看,该碑应在隋唐时期就深埋地下,所以保存比较完好。至于人为的破坏,应该是杨谅兵败之后朝廷肃清其所部吏民的结果和印记。如果上述推断属实,则刘义夫妇之墓始建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五月,仁寿四年(604年)八、九月即被毁坏。其墓碑由于深埋于地下,所以今日得以重新出土,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北朝后期苑川刘氏的历史状况和史籍失载的历史信息,弥足珍贵。

(三)姻亲关系

据《刘义妻李氏墓志》载,李氏出自陇西狄道(一作成纪)李氏家族,为河陇名将李信、李陵之后。其父李古,史籍不载。其从父弟位至“太师、上柱国、申国公”。稽诸史籍,北周、隋代受封申国公者为陇西李穆。李穆其人,《周书》卷三〇、《隋书》卷三七、《北史》卷五九有传。史载北魏末年,李穆与兄长李贤、李远等追随宇文泰建功立业,深受亲遇。西魏大统四年(538年)八月河桥之战,宇文泰因马中流矢坠地,李穆授马救危,“乃特赐铁券,恕以十死”[3]卷三〇,527。周武帝宇文邕与齐王宇文宪幼时“以避忌,不利居宫中,太祖令于(李)贤家处之,六载乃还宫”。武帝即位,恩遇更甚。李氏一门也竭诚尽忠,倾心翊戴,屡建功勋。李贤赐爵河西郡公,征拜大将军,天和四年(569年)卒,“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泾原秦等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李远赐爵阳平郡公,位至柱国大将军[3]卷二五,413-424。李穆功勋卓著,天和二年(567年),进封申国公;建德六年(577年),进位上柱国,除并州总管[3]卷三〇,528;隋开皇元年(581年),以劝进之功拜太师;开皇六年(586年)卒[10]卷三七,1115-1118。不难看出,李穆一族在西魏、北周乃至隋代,深受宇文泰、宇文邕、杨坚等权臣帝王的恩遇,所以贵盛无比。正如《周书》卷二五史臣所论:“李贤和兄弟,属乱离之际,居戎马之间,志略纵横,忠勇奋发……及逢时值主,策名委质,或使烦莫府,或契阔戎行,荷生成之恩,蒙国士之遇,俱縻好爵,各著勋庸。遂得任兼文武,声彰内外,位高望重,光国荣家,跗萼连晖,椒聊繁衍,冠冕之盛,当时莫比焉。自周迄隋,郁为西京盛族,虽金、张在汉,不之尚也。”[3]424

正因为出身于周、隋两代的“西京盛族”,所以刘义妻李氏也深受朝廷礼遇,墓志称“周天和四年(569年)封(汶)山郡君”。史载周武帝幼时曾寄养李贤家六年,宇文泰因此赐李贤妻吴氏姓宇文氏。宇文泰、宇文邕出巡原州,多次幸临李贤宅第,宴饮赏赐,“处之若亲”。天和四年李贤卒,“高祖亲临,哀动左右”[3]卷二五,418。同年李氏受封“(汶)山郡君”,显然也与周武帝的恩赐有关。墓志又载李氏于“开皇十一年(591年)正月十六日薨于并州私第”,史载李穆于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进位上柱国,除并州总管”,“大象元年(579年),迁大左辅,总管如旧。二年(580年),加太傅,仍总管”[3]卷三〇,528-529。据此,则李氏及其子刘嵩等徙居并州,当在北周末年李穆任并州总管之时,此后遂寓居并州,一直到开皇十一年(591年)离世。

值得说明的是,李贤一族虽然自称陇西李氏之后,但从文献记载来看,该家族出自拓跋鲜卑的可能性较大。《北史》卷五九《李贤传》载:“自云陇西成纪人,汉骑都尉陵之后也。陵没匈奴,子孙因居北狄。后随魏南迁,复归汧、陇。”[18]210520世纪80年代宁夏固原出土的《李贤墓志铭》也说:“公讳贤,字贤和,原州平高人。本姓李,汉将陵之后也。十世祖俟地归聪明仁智,有则哲之。监知魏圣帝齐圣广渊,奄有天下,乃率诸国定扶戴之议。凿石开路,南越阴山,竭手爪之功,成股肱之任。建国拓拔,因以为氏。”[19]又据《周书》卷二《文帝纪下》、卷三〇《李穆传》以及《通鉴》卷一六五等记载,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恢复鲜卑旧姓,“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3]卷二,36,李贤弟李穆赐姓拓跋氏。在十六国至隋唐民族融合的历史大潮中,追祖李陵是当时北方不少民族的共同风尚,其中拓跋鲜卑出自李陵之后说影响较大,原州李氏显然也是追祖李陵者之一[20]。从上述文献记载看,李贤一族出自拓跋鲜卑可无疑议,所以其深受鲜卑宇文氏的亲赖和认同完全在情理之中。史载周武帝曾满怀深情地说:“朕昔冲幼,爰寓此州。使持节……瓜州刺史贤,斯土良家,勋德兼著,受委居朕,辅导积年。念其规弼,功劳甚茂。食彼桑椹,尚怀好音,矧兹惠矣,其庸可忘?今巡抚居此,不殊代邑,举目依然,益增旧想。虽无属籍,朕处之若亲。”[3]卷二五,417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有民族认同和民族情感为纽带,两个没有血缘关系但同样出自鲜卑民族的家族之间建立了非同寻常的信赖和感情。于是,便有了河桥之战李穆冒死营救宇文泰、宇文邕与宇文宪幼年寄养李贤家、宇文泰与宇文邕西巡多次幸临李贤宅第等一系列君臣遇合的佳话。《李贤墓志铭》载:“略叙一门之中,为柱国者二、大将军者三、开府者七、仪同者九、孤卿者六、方伯者十有五焉;至于常侍、侍中之任,武卫、武率之职,总管、监军之名,车骑、骠骑之号,冠盖交错,剑珮陆离,胡可称矣。”[19]这仅仅是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李贤去世时的家族发展状况,此后李穆晋升“上柱国”,出任并州总管,位望更高,影响更大。

事实上,原州本是宇文泰霸业的发祥之地,而李贤兄弟又是托名李陵之后、扎根于原州的河陇本土豪族,宇文泰要立足关陇,问鼎中原,必须在北镇军士、魏帝禁旅之外,“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3]卷二,28,这就为以原州李氏为代表的河陇豪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在西魏北周的府兵体系中,作为宇文泰的忠实支持者,原州李氏也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史载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率李弼、独孤信、李远等十二将东征[3]卷二,23,因李远“年位较低”,唐长孺先生认为“可能不是一军主将,为了填李虎空隙而补上的”[21]。毛汉光认为:“如以军阶考虑,当然轮不到李远,但十二将东征应与各部队领袖为考虑,尤其是在大统三年之时,按李远兄弟是高平地区部队之首领……又在宇文泰拉拢与培养之下,是宇文政权之另一支柱,所以在大统十六年时能获得大将军衔,这是北镇人士之外的惟一大将军。”[17]276大统十六年(550年)成立八柱国十二大将军[3]卷一六,272-273,李远大将军也是其中唯一一位地方豪族出身的将领,其余都是“北族或与北族相同出身之汉人”(即北镇人士)[17]282-283。李贤则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即二十四开府之一。不难看出,宇文泰重用李氏兄弟及其亲属,明显体现出对河陇地方豪强的重视和扶持。从经略河陇地区的战略层面考量,原州高平为扼控陇右与关中的要冲,金城苑川又是联结陇右与河西的关津,所以原州李氏、苑川刘氏等地方豪强自然成了其笼络倚重的核心力量。这既是北朝后期历史发展的必然态势,也是河陇本土豪族强势崛起的典型体现。

总之,甘肃榆中出土的北周刘义夫妇墓碑与墓志,不仅比较详细地展现了苑川刘氏在西魏、北周时期的发展盛况,弥补了史籍记载的阙失,从而为深入了解以原州李氏为代表的河陇豪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史料和线索,而且以出土实物为参证,再次印证了十六国西秦以来苑川河流域曾经的繁荣和辉煌。北周武帝时期设立金城津以及隋代开皇元年增置兰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九),是该地区经过长期的全面的发展,其扼控陇右、河西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的必然选择,而金城地区的发展与繁荣显然也是北朝后期黄河南岸苑川境内河陇本土豪族云集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都督李氏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苏孝慈墓志》再考
——兼论北周府兵军职都督的勋官化问题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文言文练习
形影不离
——《影》的标出性
《重庆镇总兵加赠都督同知任勇烈公传》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考论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浅谈我对“李氏”的理解
赋与唐代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