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月:一种古诗意象意义的生成及发展

2022-02-03 22:28赵秀莲
今古文创 2022年2期
关键词:李白

【摘要】 峨眉月诗人对自然景观月亮有意识地区域定位后形成的意象,因此具有独特的蜀地特征,是蜀地的一个文化符号。李白赋予了峨眉月生命与精神,在李白心中峨眉月是美好的故乡景观,也是他的情感寄托。受李白的影响,后来的诗人或借峨眉月抒写乡情,或描写峨眉月婵娟之态,“半轮”也成为峨眉月的常见的外在形象。虽然后代诗人对峨眉月的书写多受李白影响,但也有陆游等诗人对其进行意义了的创新。

【关键词】 峨眉月;平羌;李白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2-0029-04

峨眉山景色秀美,自古以来多有诗人吟咏,或因相同的山川之助,或因诗篇文辞的前后滋蘖启发,当名山风物形诸诗篇之时,便时常出现景物意象化的现象,峨眉月,就是这诸多意象中的一个代表。大约从骆宾王“峨眉山上月如眉,濯锦江中霞似锦” ①之句的描写开始,峨眉月初现诗坛。李白情寄故乡明月,创作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②之句。峨眉月也是苏轼故乡之月,因此他的“娟娟峨眉月” ③也具有李白故乡明月之感;解缙等人的峨眉月诗则重点描绘峨眉月娟秀之态。诸如陆游“月窥船窗挂凄冷” ④和杨慎“云月两悠悠” ⑤之句中的峨眉月,则是个人生命意识和真挚友谊的象征。

一、意义的生成: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虽非写峨眉月的第一人,但落纸即是大手笔,极尽峨眉山月之美,使“峨眉月”声名初振。同时,也是李白赋予了峨眉月的意义与精神,使峨眉月从自然景象成为具有人的情感的意象,开辟了一条以峨眉月意象进行诗歌创作的路径。

在李白笔下,峨眉月,是他深情所钟的故乡美景,故国明月与诗人真挚情感的相遇,成就了李白最重要的峨眉月诗,《峨眉山月歌》和《峨眉山月送蜀僧晏入中京》。

《峨眉山月歌》是青年对故乡的眷恋与成就事业的青春意气。李白作《峨眉山月歌》时正当青春,决定“辞亲远游”。李白从峨眉离蜀,所以当他在夜下回望峨眉方向时,理所应当地望见峨眉月。峨眉月本来就美好清丽,而李白将要离开,也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登临峨眉赏月,此时的峨眉月在李白眼中更加动人。举目是峨眉山头半轮皎月,低头水中有峨眉月的倒影,情感被美景激发,再加上李白的才气,成就了描写峨眉月的名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然而,此诗是诗人离别故乡时见峨眉月感怀而作,不是纯粹的写景诗歌,因此诗歌后二句开始表现诗人离别时的不舍。峨眉月的消失不见,就是与故乡的彻底离别。就在峨眉月彻底看不见时,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慨叹,余韵悠长。诗人寄情于峨眉月,情贯全诗,一气呵成。赵翼评价此诗“浩气喷薄”,可以察觉的是,这首诗虽然以别乡为主题,然诗中并无低落沉闷之气。创作这首诗时,李白青春意气,离开峨眉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这在和《峨眉山月歌》同年稍早创作的《别匡山》中更加了然: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⑥

李白曾读书匡山,末二句“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不仅是他离别匡山时的情感写照,也恰好可以用来反映这首《峨眉山月歌》的情感。

峨眉月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中的情感更加复杂,包含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爱慕,对乡人的满腔祝福,以及自身经世历乱又不能归乡的心酸。难得的是,李白在经历离乱后,他的情绪虽然略显消极,但志气仍然未灭。《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作于他流放夜郎遇赦释归的途中,年岁已暮。从离开蜀地到现在,李白不仅没有实现他的抱负,又遭遇了国家政治变故,被流放夜郎,幸而遇赦。《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与《峨眉山月歌》相比,后者中的峨眉月是“思君不见下渝州”,前者里的峨眉月是“与人万里长相随” ⑦。后者则山高蔽月,不见是别时眷恋;前者一月同天,望见是经年乡思。

诗歌以诗人因月忆峨眉,发言天下月皆是峨眉月为始,以想象蜀僧名满帝都、归弄峨眉月为结。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现实中的李白看見的月亮非峨眉月,而想象中蜀僧归峨眉看见的月亮正是峨眉月。这无疑是矛盾的,既然想象蜀僧归弄峨眉月,李白又何必说天下月皆是峨眉月,“与人万里长相随”大概是诗人的自我安慰。所以当遇到蜀僧,他才会毫不遮掩地表达他的艳羡:“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诗人是留滞,蜀僧是游览。蜀僧可以还归峨眉,而诗人不能。

诗歌之中,始终以峨眉月为线,诗人意念情绪变化全在峨眉月下进行。同时,诗人巧思,写峨眉月并不固定其主次位置,而是使峨眉月的主次随着其意念的变化而变化。正如严羽所云:“回环散见,映带生辉,真有月映千江之妙。”一、二句诗人为主,月为次,写诗人独在异乡,望月忆峨眉,含情凄婉。三、四句转换为月为主,写一月同天,峨眉月照万里之外的人,是羁子之怀慰。五、六句又以诗人为主,忽见峨眉客是诗人情绪一大变。“峨眉山月还送君”至“白玉麈尾谈重玄”以月为主,蜀僧为宾,正照应诗句中的“送君”。其中“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恍若云开雾散,月满中天。秦川指长安,长安的大道横越九天,而诗人家乡之月又广照长安。这是诗人对峨眉月恋慕的表达,他无疑是感到骄傲的,此情诗人因自己家乡、因蜀僧而发。“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或以诗人为主,或以蜀僧为主,而月又退居次位。一诗之中,变化不失法度。

这两首诗歌使李白成为峨眉月的代言人,他的峨眉月诗也引影响了后代的许多诗人。

二、意义的继承:娟娟峨眉月和峨眉春月斗婵娟⑧

由李白的峨眉月为基础,对李白峨眉月意义的继承从两个方向展开:对李白故乡明月式情感的继承,对蜀地美景意义的继承。除此以外,“半轮“的峨眉山月也成为峨眉月诗歌中最常见的外在形象。

最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峨眉月”诗歌。继承了李白的故乡明月式情感,苏轼的峨眉月诗歌包含着对故乡的温柔眷恋。

朱世昌使蜀之事触动苏轼乡关之情,因此作诗《送运判朱朝奉使蜀》,诗歌前半部分如下:

霭霭青城云,娟娟峨眉月。随我西北来,照我光不灭。我在尘土中,白云呼我归。我在江湖上,明月湿我衣。岷峨天一方,云月在我側。谓是山中人,相望了不隔。梦寻西南路,默数长短亭。

李白离乡时远望峨眉月,漂泊异乡时思念峨眉月,峨眉月是李白对家乡的情感寄托。苏轼是嘉州人,他也和李白一样,对峨眉月眷恋无比,尤其是他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见到峨眉月。“娟娟”,姿态柔美貌,是诗歌中描绘峨眉月使用的唯一形容词,峨眉月在诗人未离乡时就在诗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面几句,诗人将峨眉月拟人化,当诗人远离家乡时,它仿佛故乡亲人,能够慰藉游子之心,故土山川不能陪伴思念家乡的诗人,峨眉月却可以,因此峨眉月就有了一种亲切感。美好而亲切,这是苏轼心中的故乡之月。

《送张嘉州》作于元祐时期,诗歌中直接引入了李白的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全诗如下:

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虚名无用今白首,梦中却到龙泓口。浮云轩冕何足言,惟有江山难入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笑谈万事真何有,一时付与东岩酒。归来还受一大钱,好意莫违黄发叟。⑨

同李白一样,苏轼也以故乡之月——峨眉月为骄傲。在诗人眼中,峨眉月是绝妙的江山美景,轩冕如浮云,而峨眉月千古长存,轩冕容易得,峨眉月却不能时时欣赏,峨眉月因此轩冕更加珍贵。他在诗歌中殷勤地向友人介绍峨眉月:当你登楼时看见峨眉月,你就能明白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真意。

峨眉月在苏轼心中远远不止是。苏轼一生仕途蹭蹬,元祐年间,可以说是苏轼自二十六岁入官场以来最荣耀的时期。但因为政治上给他带来的诸多烦恼,产生了归隐的想法。故乡是他情感寄托之地,有他钟爱的山川可以纵情,有美酒可以痛饮,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登楼赏月痛饮,一切也就释怀了。

对蜀地美景意义的继承。峨眉月无疑是美好的,但直到大诗人李白的吟咏才使它扬名,《峨眉月诗歌》也成为歌咏蜀地山川美景的典范之作,后代诗人在思及蜀地及蜀地山川美景时,理所应当地想到峨眉月,正如明人解缙在《题峨眉山图》中的夸赞“峨眉春月斗婵娟,雷砰夜响空中泉”,峨眉月也在诗人的歌咏中成为蜀地的一种文化景色符号。

诗人对蜀地美景峨眉月的歌咏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诗人在作品中感受到峨眉月之美,更在亲身经历其景后兴发为诗。比如晁公溯的《江行》:“峨眉山月今始见,令人绝叹谪仙词” ⑩,虽然他没有描绘出峨眉月此景的美好,但却用赞叹式的语言表达出李白绘写峨眉月的成功,以及他亲眼看见峨眉月之后的惊艳。程公许望月有“一弯吐新月,共我两忘形”⑪之感,这是他的亲身经历,与其作诗赞叹峨眉月的美好,不如将自己见峨眉月时的感受写出来,峨眉月的美也从眼见的变为可感受的。方孝孺在登游峨眉之后写诗“想应踏遍千崖月,露滴松梢鹤梦时”⑫,与峨眉山的松、鹤等事物结合起来,峨眉月不仅呈现出峨眉特色,也增加了一种仙气。

第二种情况,诗人未至峨眉,然在阅读前人作品时感受到峨眉与峨眉月之美,当涉及蜀地时,也要写一写峨眉月,这类多是酬赠诗。比如钱起的《送裴頔侍御使蜀》“峨眉山月引飞觞” ⑬,这句诗志气高扬,是他为送别友人出使蜀地而作。诗人以蜀地峨眉月祝福友人,友人的才华终于可以施展,此次出使应该是在峨眉月下酣畅尽杯式的志得意满。

在峨眉月诗歌中,“半轮”峨眉月成为峨眉月诗歌中的最常见形象,即诗人常以半轮等词来描述峨眉月。作为把峨眉月诗写得如此出色的第一人,诗人想到峨眉月自然不会忽略李白。李白把握了峨眉月最美的形态,又以极具美感的语言将它描绘入诗歌,后代诗人对李白诗语的继续使用,是对李白塑造的峨眉月形象的赞同。如苏轼的《送海印禅师偈》“当时半破峨眉月,还在平羌江水中” ⑭,吴泳的《赋半斋送张清卿分教嘉定》“却将全体为渠说,荡出峨眉半轮月” ⑮,吴宽的《送王合州》“巫峡流泉晓,峨眉半月秋” ⑯。

三、意义的创新:月窥船窗挂凄冷和云月两悠悠

陆游和杨慎二人在峨眉月意义的翻新上做出了贡献,突破了李白赋予峨眉月的意义,使峨眉月更加具有生机。

首先是陆游。他的《舟中对月》是个人生命意识的张扬。陆游的峨眉月是取李白峨眉山月诗句为诗,然其诗意别出一格,在意境上也有创新。此诗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四月,陆游自成都奉召东归时创作:

百壶载酒游凌云,醉中挥袖别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月窥船窗挂凄冷,欲到渝州酒初醒。江空袅袅钓丝风,人静翩翩葛衣影。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人间更漏不到处,时有沙禽背船去。

方东树称其是李白和苏轼合作而成,就苏轼的《送张嘉州》和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而言,陆游此诗第一句有《送张嘉州》“载酒时作凌云游”的痕迹,第三句到第六句和《峨眉山月歌》有关联。但陆游这首诗只是借了李、苏二人诗歌的外形,其在诗意与意境上自成一格。这首诗以峨眉月为意象。从第三句始,无处不见峨眉月。“江空袅袅钓丝风,人静翩翩葛衣影。”和“人间更漏不到处,时有沙禽背船去。”尤其出彩。句中皆不见月字,而“钓丝”“葛衣影”“更漏不到”和“沙禽背船去”无不透露出此时此处月正明。姜夔称此诗妙在收束。诗至尾句,诗人之情完成升华,水到渠成,也不须再写其他,读来又觉犹有余音,妙不可言。

首联是一个送别场景。“百壶载酒”,说明送诗人离去的故人众多。诗人应该喝了不少酒,因此才有第六句的酒初醒。与故人别后,诗人依依不舍地独自乘船离去,此时只有峨眉月挂于高空。峨眉月是在诗人与故人分开后才与诗人产生联系。峨眉月有情而清冷,诗人有情而孤寂。酒醒后的诗人,通过月光看见了“钓丝”和“葛衣影”。空寂的江上,钓丝袅袅,人影翩翩,更加凸显诗人的孤独。诗中之境、诗人之情,恰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通。诗人何所思?又是因何而感到孤寂?是在回忆过去,还是在思考未来?是因为别离他系念的蜀地、友人而伤?或者因为路途孤独,中夜寂寥?还是在东归途中想到了自己无人理解的政治理想?

饮酒和哦诗是诗人排忧抒情的方式。虽然也有欢乐闲适的心情,如淳熙四年正月的“马上哦诗画醉鞭,东城南陌去翩翩” ⑰。但更多的还是愁绪,如诗人乾道六年《晚泊松滋渡口》中的“生涯落魄惟耽酒,客路苍茫自咏诗” ⑱,以及乾道九年夏季的《凌云醉归作》:“峨眉月入平羌水……宦情苦薄酒与浓……君不见一斗换得西凉州,不如将军告身供一醉” ⑲,淳熙六年五月作于建安的“建安酒薄客愁浓,除却哦诗事事慵” ⑳。再看自陆游收到东归诏书至回归建安所作诗歌七十余首诗歌,准备出发前有“云鬓”“倦游”“故人零落”等语;途中有“酸辛”“结茅”“锄茯苓”“茫然”“欲愁”和“孤臣”“堪恨”“党禁”“暗神州”“失承平”“屈平”等词。可见诗人东归途中,感慨多于欣喜。

回到诗歌,诗人原本只是视觉上见月凄冷,此时却变为感观上体夜寒入骨,受视觉感观的冲击,诗人欲脱凡为仙寻求解脱。继而诗人由最初之人眼观物一变为仙眼视物。诗人以仙人视角看见的是:报更声无法到达之处,沙禽背船而去。“更漏不到处”明显包括诗人船上。沙禽,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闲适潇洒,如“渔火明还灭,沙禽去却回”;一是凄凉悲苦,如“江树临洲晚,沙禽对水寒”。诗人欲脱离感情寻求自我解脱,然“更漏不到处”何其寂寥,沙禽背船而去更衬凄凉。而且,全诗除诗人哦咏之外,别无一声,诗人孤独如斯。

在峨眉月下,诗人之寂寥达到了极致,展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峨眉月也因诗人面目一新。

其二是杨慎。杨慎有两首峨眉月诗,此二首诗歌都融入了他对友人真挚感情。

其一是《和余懋忠青衣别后追寄之作》,诗歌以“云从青衣来,月自峨眉吐。云月两悠悠,光景为君留”赠寄友人。诗人在青衣和余姓友人分别后,因思念友人,又追作此诗。诗人在夜晚想到百里之外的友人,当他看到青衣云和峨眉月这美好光景时,就希望能够把这美好的光景留与友人观赏,这是一份多么深厚的情谊!

其二是《别周昌言黄孟至》。诗人在《和余懋忠青衣别后追寄之作》中有“写出断肠词”句,然称此首别诗为断肠恐怕更适合:

长年三老试登舻,双鬟小妓唱巴歈。重露桃花薛涛井,轻风杨柳文君垆。可怜鸿矰横四海,未许鸱夷浮五湖。销魂从此渺然去,回首峨眉山月孤。

前四句写别时场景。前四句明显的地方风物和景物特点点出了离别的地点和时间,同时也营造出离别的伤感氛围。“长年三老”是川峡一带对艄公的敬称,此处“巴歈”指巴渝歌。艄公欲登舻,此刻已迫近离别,然而水岸的送别宴上,小妓还在唱着巴渝歌。可以想象,诗人和友人皆依依不舍。三、四句诗人则借蜀地著名的薛涛井和文君垆渲染别景,薛涛井旁的桃花树上露水深重,文君垆边轻风吹起杨柳。友人就在这样的场景下离别而去。

末四句抒離别之情。诗人感事兴情,遗憾伤痛地发出“可怜鸿矰横四海,未许鸱夷浮五湖”的感慨。他也想和友人一道而去,但此身却被束缚。看着载着友人的船远行而去,诗人伫立岸边黯然销魂。当他回首时,只见峨眉山月挂在天际。月只人孤,诗人心底一片苍凉。

四、结语

山川无待诗人歌咏而神秀固有,然而诗人之图写使山川极尽人情。自诗人歌咏峨眉月之始,“峨眉月”具有了人情,开始焕发生机。名人名作对风景影响最深,李白之“峨眉月”掀起了歌咏峨眉月之风潮,历代诗人对峨眉月的不断歌咏使其成为蜀地的一个文化符号。但“峨眉月“的意义也不止于,它更是诗人精神情感的寄托。李白视其为故乡明月,出蜀之际,他借其表达儿女初离家乡的不舍,但也怀有将来锦衣归之愿望;经乱离后,他在乡外西望峨眉月,心中有思念、失落,却也志气不灭。对苏轼而言,峨眉月是对宦游之人的相思慰藉。陆游以“峨眉月”抒写个体的生命感受、杨慎视其为友谊的象征,“峨眉月”增加了新的意义。前人的描写使峨眉月真正达到了“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的境界。后人登楼对月之时,感叹的不仅是峨眉月的美态,也是历代诗人为之赋予的人情与精神。

注释:

①(明)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

②(唐)李白著,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卷七,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7页。

③(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09页。

④(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778页。

⑤(明)杨慎:《升庵集》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

⑥(唐)李白著,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卷七,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525页。

⑦(唐)李白著,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卷七,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2页。

⑧(明)解缙:《文毅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

⑨(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1709页。

⑩(宋)晁公溯:《嵩山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

⑪(宋)程公许:《沧洲塵缶编》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

⑫(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二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

⑬(唐)钱起著,(清)彭定求等编,黄钧点校:《全唐诗》,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08页。

⑭(宋)苏轼:《东坡全集》卷九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

⑮(宋)吴泳:《鹤林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

⑯(明)吴宽:《家藏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

⑰(宋)陆游,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634页。

⑱(宋)陆游,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59页。

⑲(宋)陆游,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314页。

⑳(宋)陆游,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865页。

参考文献:

[1]莫砺锋.李白的两首峨眉山月歌[J].古典文学知识,2020,(05).

[2]谢桃坊.苏轼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87.

作者简介:

赵秀莲,女,汉族,重庆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子夜秋歌
我和李白做朋友
倒下的那一刻
李白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