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主持人语

2022-02-05 07:38华媛媛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汉学家汉学中庸

无论是解读战国时期东亚的“汉字文化圈”,还是审视明清之际传教士对中国典籍的译介与西传,汉学研究一直以比较与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关注汉学在多种文明和各种文化间关系形成中的作用,探寻中国与其他文化传统的共性。当今的中国与世界在复杂的深刻变化中呈现出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一如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言,更要求汉学研究“更好地顺应时变,走出传统汉学研究的传统界限。”

本专栏所录五篇文章分别致力于探讨海外汉学研究中更为丰富的议题。华媛媛和姜缘辰的《道家与生态之维:苗建时的汉学研究探析》,通过分析汉学家苗建时(James Miller)的六本有关道家思想的著作,梳理其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学术理路,以此来阐发苗建时生态道家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论文指出,苗建时从渗透、修身和整体繁荣三个角度将道家思想纳入其生态研究,推翻东方主义的传统汉学视域,以道家思想为反现代性武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生态价值。论文提出,苗建时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论化道家”,将道家思想作为其审思现代性危机的迂回点,构建了“作为方法的中国”,推动了新时期的“新汉学”建构。

王钢和边晶的《俄罗斯汉学家杨申娜的中国神话翻译与研究——以译著〈山海经〉和专著〈古代中国神话的形成和发展〉为例》,以俄罗斯汉学家杨申娜作为俄罗斯中国神话研究的代表,通过文本细读,考察了杨申娜两部中国神话研究作品,俄译本《山海经》和神话专著《古代中国神话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始末,总结了杨申娜两部神话研究作品的特点。论文指出,杨申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中国古代神话的独到见解,从具有叙事和铭文特征的古物、考古材料,以及具有叙事性质的文字文献中探寻中国古代神话起源并对其进行重构。因此,提出杨申娜的中国神话翻译与研究对了解俄罗斯的中国神话研究、加强中俄神话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对话具有积极意义。

张鸿彦和王诣涵的《中国儒学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以〈中庸〉在俄罗斯的翻译与阐释为中心》,以俄罗斯汉学发展为历史主线,选取代表《中庸》政治宗教、哲学诗学译释取向的两类译作,介绍《中庸》在俄罗斯的译介与研究,分析不同学者—译者对关键词“中庸”内涵的阐释程度,展示《中庸》在俄罗斯的传播情况,呈现出《中庸》在俄罗斯的翻译与传播特点,论文指出,俄译《中庸》较少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呈现相对纯粹的学理性研究与翻译,是俄罗斯“四书”学研究领域特殊且重要的存在,客观反映出中国儒学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刘芳亮的《江户时代取材于中国选本的日本所编唐诗选本——以筱崎小竹<唐诗遗>为例》从编选缘由、选目异同、以诗学观念和审美取向对比考察筱崎小竹所编《唐诗遗》与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初刻本的关系,论文通过关注取材于中国选本而编成的日本唐诗选本,窥见中国唐诗选本在中日文学交流互动中的流变。

杨国强和吕世生的《独在异乡为“译”客——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寓居日本的翻译历程考察与反思》,通过考察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在日寓居经历,梳理其中日文学翻译作品,探究其在日本翻译历程的阶段性特征,讨论了华兹生的日本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联性特点,进而总结了华兹生的翻译之路与成功之道。论文不但考察了华兹生在“中学西传”路线上的“放送者”“传递者”“沟通者”的作用,更借此来思考如何为汉学研究和翻译实践积极创造条件,以期为当前文学文化外译提供启示和借鉴。

综上,本专栏五篇文章从地域范围上看,涵盖了北美汉学、俄罗斯汉学和日本汉学;从研究内容上看,既包括对中国古代典籍和文学文本的外译研究,也包括对汉学家翻译特点的挖掘;既包括对某些传统“专学”的研究,如重视考古发掘在神话俄译研究中的作用,也包括在汉学研究中对生态议题的现代阐释。五篇文章于文化交流和互鉴中挖掘汉学研究的新材料,探索汉学研究的新视角,共同致力于在一个双方甚或三方共赢的多层次视角来体察时代发展和变化中的汉学发展新方向,从多个面向体现了新时期海外汉学研究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猜你喜欢
汉学家汉学中庸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译介《红楼梦》研究
海外汉学家影廊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