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2022-02-06 19:27郎笑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安徽省农民

□文/郎笑梅

(铜陵学院经济学院 安徽·铜陵)

[提要]我国改革的开端是农村,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历史性战略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新农村树立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提高我国农业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我国农民生活幸福指数。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一号文件的本原问题,如何解决农民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中的重点,解决农村的收入增长更是重中之重。

引言

20世纪5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说法就已经出现萌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主要分为五个方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截至2019年末,安徽常住人口有6,36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52.8万人,占比55.81%;农村人口2,813.1万人,占比44.19%,农村人口在安徽省占比较高。第一产业增加值2,915.7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5,337.9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18,860.4亿元,增长7.7%。人均GDP为58,496元,比上年增加4,418元。农村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难点在于农村的建设,国家的强盛在于农民的富裕,基础的强大在于农业的丰饶,社会的安定在于农村的稳定。因此,农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关系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

一、农民增收现状

近几年,安徽农民克服了各种艰难问题,成功地完成了目标。据有关资料显示,安徽省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反映出以下几个特点:位次提升程度为全国第一、增幅速度为中部地区第一、农民收入在不断提高。

(一)提升幅度较大。安徽省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升形势继续向好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增速处于高于平均的地位,在中部地区发展速度也是最快;在全国省市之间位次上逐年向前移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安徽农民不畏困难、迎难而上,农民收入取得了突破性的增长,全国排名由2016年的第18位迅速增长至第11位。

(二)总量持续扩大。从2015年到2020年,安徽省农民收入由10,821元增加到了16,620元,实现了一年一个千元台阶,5年共增长5,799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由2016年的643元缩小到2020年的511元。

(三)农民收入增速连年高于全国。近5年来,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率分别为9.1%、8.3%、8.9%、10.1%和7.9%,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率为8.96%,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出0.52个百分点,过去五年的增长率一直处于中部地区的前列;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于全国0.9个百分比,处于中部地区第一。2015~2020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第18位上升到第11位,超过河南、黑龙江、海南、吉林、湖南、河北等省,提升幅度居全国首位。

(四)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近5年,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速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已经增长到全国第11位;农村与城镇的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城镇居民。

(五)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虽然安徽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存在差距。与周边省份,如河南、湖北、江西等省份,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安徽省农民增收总体态势呈现稳步提升,但是仍然存在问题值得注意。

(一)农村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化和高级化,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目前,安徽省第一产业比例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明显小于第一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也需要更加合理,农业占比过大;产业调整比较滞后,不够科学,创新力度不足,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农业没有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理协调,产业链条不够完善完美。

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支持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安徽位于华东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安徽省农业的低水平发展已经有很大的改善,农村机械化和电气化水平大幅提高,但是在安徽不同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南北地区农业综合实力发展不均衡。虽然安徽省农业发展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改进,但是总体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还有待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受到环境和资源的约束,由于安徽省农业基础较差,抵抗灾害的能力较小,影响了安徽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产品销售难度高,由于产品成本增加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了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

(二)农村经济关键要素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而安徽省农村经济支撑能力较低,无论是农村经济实力还是农民的收入都存在短板。虽然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安徽省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其他省相比并不占优势,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比如资金不足问题,现代化农业对资金需求加大,无论是生产设施的建设,还是农业管理的成本,都比传统农业投资更大,资金缺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农村人口大量流失问题仍未解决。近些年城乡差距逐渐减少,但依旧没有消失,与城市相比,乡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就业条件也相对较差,农村青壮年人口去城市寻找更好地就业机会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失,有文化、有能力、具有创业精神的年轻人大多都选择留在城市发展不回农村。农村的教育建设如学校校园建设以及师资力量与城市相比相对较差,导致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现实难度,很多父母因为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得不选择在城市安家,下一代在城市长大的农村孩子继续在城市谋生,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出。

(四)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性指导。由于农村教育水平偏低,部分受到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流出农村、流入城市,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面仍旧未有大的改善。农民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导致农业新技术、农业新产品不能有效及时地运用,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的指导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对市场的宏观把控不准,导致许多农民失去潜在的创收机会;传统的非良性观念使一部分农民根深蒂固地满足于吃穿不愁的现状,缺少追求更高的收入的动力。

(五)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是发展经济的第一要素。部分山区道路依然普遍存在崎岖甚至未通的情况;农田水利、农机农膜等农业基础设备不够完善导致农业发展存在阻碍。基础设备不完善导致农村防洪抗灾能力弱,农民依然只能靠天吃饭,造成农村农业发展受阻。

(六)农村经营管理存在问题。部分地区出现经营管理不当问题,如间接收取费用,农民由于缺乏信息来源,很难辨别费用的真实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筹措资金较为困难,部分农民由于申报程序较为麻烦,缺乏申报积极性,资金申请较慢,影响农民申请项目;农村财政管理效率较低,很难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有些部门没有履行相关义务,对集体的财务收支没有及时进行监督管制,存在部分干部铺张浪费、收支不能及时入账等问题;农村的审计工作存在人员短缺、经营不当、审计监管工作无法按要求完成等问题,农村审计人员较少而任务较多,很多任务并不能及时完成。

三、农民增收相关政策建议

(一)升级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1)要加大改善传统农业的力度,实现农产品的技术创新,进行产业升级,促进农产品稳定发展,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提高农民素质和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普及,应该作为安徽省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将城市的教育资源开放于农村职业教育中,多种形式发展技能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素质。(3)改善安徽省农业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践行农业保护制度。(4)发展特色农产品,合理布局农业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

(二)增强安徽省农村经济关键要素支撑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公共服务,有条件地以小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强化农村综合能力,完善农村连接城镇的能力。

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全面推广绿色防控农作物病虫的技术,实行农药包装回收,减少农村污染;加速对农村污染的治理;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普及;推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推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对困难人员提供救助服务,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坚持完善扶贫机制;对于农村的低收入人群,要经常性地给予帮助,帮助低收入人群发展生产。

(三)提高农村基础保障。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最基本保障,这些基础设施也是农业发展的保障。虽然安徽省这些年发展迅速,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是农村基础保障仍有待提高,要重点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完善农村就业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升级农村电网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体育、医疗、公共照明等设施的建设;落实并巩固优化扶贫政策,对低收入人口要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完善产业结构和相关就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村服务管理水平,巩固脱贫成果并加强社区扶贫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面开展,完善农村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要加强农村卫生水平的建设,医疗卫生设施也要不断完善,保障农村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与城市相统一。

(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引进农业技术性人员。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引进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应普及农业文化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完善人才引进制度,提高人才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农业技术性人才,减少当地人才流失;落实贯彻人才引进方案,把人才留住;完善技术服务体系,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了解技术、学习技术、运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

(五)完善农村经营管理。规范农村经营管理制度,对于间接收费、乱收费等现象,增大监督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辨别能力,杜绝这种行为再次发生;提高农村经营效率,优化申报程序,方便农民申请项目和筹备资金,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农民生活负担。另外,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落实相关财务制度,明确财务收支情况,及时更新财务信息;规范干部行为,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相关部门要大力引进审计人才,优化工作分配,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安徽省农民
成长相册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