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工科课程开展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2-02-06 19:11刘海娜张东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育人思政

□丁 祎 刘海娜 张东明

一、民办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中国,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等,巨大的时代变革推动着社会进步。新时代建设人才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本领,对其思想政治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新人才是教育发展与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因此,教育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强化和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描绘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宏伟蓝图[2]。

(二)民办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应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提升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民办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专业技术型人员,人才发展受限,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要求:一是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二是具备设计、开发及创新能力,能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价值;三是具备必要的爱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奉献精神、实干精神和敬业精神。

(三)大学生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准则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相契合: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要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信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充分诠释了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使命,将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放在教学任务首位,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政治信仰,能够明辨是非曲直,独立、自觉地依据价值标准、道德信念规范个人行为,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思政课改革要建立在对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生学习特征、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目前民办高校的研究遇到的困境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一)“课程思政”未能与实践教学环节相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是针对某门学科或者某个专业,而是面向大学所有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然而,某些民办高校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在理解和实施时存在偏差,过于注重或者只注重理论课、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民办高校在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过程中思政育人的效果并不显著。民办高校教育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结合行业需求与就业前景,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基于此,民办高校如何更好地将实践教学与思政育人形成教育合力是当前需要突破的困境。

(二)“课程思政”教条化严重。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学生思政基础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政教育。但在实际授课中,很大一部分民办高校为响应思政教改号召,生搬硬套地寻找专业课中思政元素,机械、教条化地安排思政教学内容,缺乏与课程特点的联系,违背了“课程思政”创新思维、注重实效的原则。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混淆。民办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前,党政领导应带领全校教师做好充分的教学研讨与课程设计,若不够重视就会出现大部分院校把“思政课程”的内容作为教学任务给学生讲授,从教学观念上出现了偏颇,混淆了二者的教学目标与意义,忽视了“课程思政”寓德于教的隐性渗透作用。

三、工科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对于教师而言,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的过程。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示范性的价值,注重提升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修养,传播先进文化,坚定政治立场,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践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在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互相促进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应抓住二者内在契合点,形成教育合力,协同育人。一方面,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有赖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通过专业学习这个艰苦的劳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思想觉悟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理论知识提供动力。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但多元化的社会虚假诱惑也日益繁多,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将个人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性才得以体现。

(三)践行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科课程思政的教改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熟练操作技能以及较高道德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因此,需一改以往灌输式工科教学模式,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思政教学效果,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知行统一,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又要重视学生参加实习实践的锻炼过程,把提高修养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通过课堂实践、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加深专业知识理解,内化思想政治认识,增强社会体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不断修正、完善自我。

2.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注重集体价值教育,营造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连带效应;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来促进集体思政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增强集体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把集体思政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激发与交流相结合。教师应抓住工科学生思维习惯与认知特点,创设学习情境,将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理论知识教育中,培养与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热情与兴趣,发挥燎原作用,引导学生课下以多种形式交流思想感悟,结合自身经验分享心得体会,让“课程思政”走出课堂,生活化、长远化。

四、结语

新时代教育发展与改革势在必行,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建设型人才,需不断强化和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要素,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民办高校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阵地,尤其是民办工科院校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学生思政基础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改革,调整工科学生思维习惯以及工科教学模式,挖掘适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民办高校教学论三个基本问题研究的反思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