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国学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以“小然国学”为例

2022-02-06 19:11田洋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国学娱乐传统

□田洋洋 庞 博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结,而国学文化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到:“重视国学教育,加强文化认同”。而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占据着无法比拟的优势[1]。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国学文化应搭乘新媒体技术,让传统文化回归主流舞台。

一、新媒体对国学文化传播的影响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新媒体这一概念。它依托新传播技术,以改变传播形态为诉求点,强调体验、互动。它突破了传统媒体媒介之间的传播界限,主要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超媒体性等特点。

(一)新媒体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施拉姆认为,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四个要素分别是:信源、讯息、信宿和媒介[2]。当今时代,新媒体高速发展,媒介的种类也就是传播渠道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而以信息技术及数字化技术为传播形式的新媒体传播,融合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环节等信息传播特点,最终形成了一种网状的传播体系。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性以契合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受众群体的参与性。这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和新的机遇[3]。例如“线上授课软件”的出现与开放共享课程的兴起,便打破了受众者的局限性。疫情期间“腾讯会议”、“钉钉”、“学习通”、“腾讯课堂”的出现极力地证明了这一现象。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让学习者自行地选择要上课的时间、地点、内容等,脱离了年龄、学校、专业、层次等的限制。并且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进行记录笔记、随堂考察、课后考察、上交课堂作业等传统的教育环节。可见新媒体的多样应用已经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

(二)新媒体优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传统文本与传播渠道相融合,打破了至上而下的传播模式,从而建立一个全新、平等的双向大众传播体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搭建的网络平台自由地参与文化构建和传播构成。现如今传播传统文化不再是传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面对面传授知识,更多的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在一个或多个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人人都是传统文化知识的接收者,同时也成为了新的传播者。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兴盛便是新的传播模式带来的结果。在这些平台上,发布者传播信息,受众接收信息,同时受众可以转发信息成为新的传播者。可见新媒体优化后的传播模式已经被市场应用且被人们接受和喜爱。

二、新媒体在传播国学文化时遇到的困境

据统计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已达到4003.8亿元,而在线国学教育市场规模达到341亿元。国学市场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导致“国学热”,反而在传播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

(一)传播内容和模式单一。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教授国学知识是按照一定的规律难易程度,由简入深,全面覆盖各方面的国学知识。并且在讲解某一知识时会把涉及的相关知识一同讲解。而新媒体在在线国学教育传播平台传播国学知识时则专注于做适用一个年龄阶段的国学内容,如: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或者专注于一个板块教学,如成语板块、古诗板块等。更有一些平台将国学知识庸俗浅显化,在运用新媒体手段传播国学时,商家将国学用俗话释义,将诗词意境白话传授,孩子们学到的是变了味道的国学,让国学失去魅力所在。同时以华为手机应用商店为例,对90余款线上国学教育平台APP展开调查发现,一些国学学习软件如常青藤、麦田等软件,他们拥有很多用户,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他们拥有多样的教学产品,但教学模式却单一,如简单的打卡模式,纯粹的线上授课模式,视频歌曲学习法等单一的传与学的模式。

(二)存在过度娱乐化现象。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社会物质资料的丰富,整个社会对于娱乐消遣以及精神需求的空间逐步扩大,娱乐化的传播方式越来越普遍,传播娱乐化成为发展的必然。而在传播国学时也应用了娱乐化的传播方式,不可否认娱乐化的传播方式为国学的正向传播带来了良好的影响,比如吸引广泛公众的参与互动、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创新国学的传播方式等。但是娱乐化信息传播之所以能够产生正面的影响,必须是以“适度”为前提,而现在某些平台商家为了争取受众往往去迎合人们的纯娱乐心理,改变了原有的严肃的、不能够迎合大众娱乐等的信息传播方式来迎合庸俗甚至恶俗毫无营养的需求,将娱乐凌驾于知识之上,将网络文化内容平面化,低俗化之风愈演愈烈,娱乐化的平衡已然被打破呈现过度娱乐化现象。新媒体在传播国学时往往以图文结合手机客户端、视频、短视频、线上开放课程、游戏的形式讲解传授国学。但是,是谁来制作讲解国学的视频?做的何种游戏?是何人来写的国学知识讲解文字呢?是平台聘请的学者们?还是“国学大师”们呢?平台受何种监督,发布的内容有人去检查它的正确性适合发布吗?现如今平台和个人都缺少监督,才会让娱乐之风愈演愈烈。

(三)缺乏沉浸交互式体验。新媒体的出现为国学的传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不可否认人们牢牢地抓住了这一契机并且做出了很多创新。纵观央视出台的节目,各类传统文化的价值形态被融入进各种电视节目。而《国宝档案》《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的火爆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他们为何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是节目内容本身的精彩,制作精良,更有讲述人演绎的那段引起共鸣的历史,让人身临其境、感人肺腑。人们正是能够沉入进去,并与之互动才有了兴趣学习。但是纵观现存的国学学习软件,我们能够总结出同一个模式,就是通过新媒体手段搭建平台传播国学知识,通过视频、游戏、竞赛等形成一种简单的互动,但缺乏沉浸交互式体验,无法让人身入其中、身临其境以至于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媒体视域下国学文化传播新策略

针对前期调研时发现的问题,小然国学探讨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改变国学传播现状具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提出“全面系统”新概念。为完善前期调研时发现的国学在传播时传播内容及模式呈现单一特点这一困境,小然国学推出了“全面系统”这一概念。何为全面系统呢?是指全面系统的国学知识体系,推出古诗、书法、传统文化、阅读、运动等十大教学板块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内容,跨越3~18岁的年龄,包括各类国学板块,做到传播内容的详尽健全。同时小然国学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打造“21天学习习惯养成计划”,增强学习的关联性。在视频、图文公众号等的制作推送方面严格依据知识的难易度、连贯性、准确度,依据科学规律传播知识。全面系统的教学,科学的传播方法旨在让用户从枯燥的传统文化学习中脱离出来,培养学习热情;累积成语、诗词、传统文化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高考打下基础;推动用户学习习惯的养成,实现高效学习,受益终生;从全方位教育用户,灌输道德理想,提升个人修养与素质。

(二)规范过度娱乐化现象。为了使用户从枯燥的传统文化学习中脱离出来,让国学生动有趣起来。小然国学同样运用新媒体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在各类平台上传播国学。如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图文视频并用的推送讲解国学知识;通过小程序制作精良的游戏检验学习成果;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上上传国学视频,分类各个板块,通过真人讲解的方式让学习者身临其境的学习国学。而为了避免传播国学时存在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小然国学在传播之初就建立了严格的审查体系,推送的文稿视频由中文专业的学生三级监督,最终由中文专业的教授审查;文案的撰写与视频的讲解人员皆是一流名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确保推出内容的精良,避免人人都能是“国学大师”的现象。小然国学建立教学资源库涵盖诗歌、成语等十大版块共四百余部PPT、教学视频及动画资源。精美、有趣却不庸俗、知识大于娱乐,不迎合大众的庸俗品味,专心做纯粹的、活起来的国学。

(三)应用数字化智能手段。时至今日,媒介的传播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及文化形态已经产生了重大改变。而现有的借助新媒体传播国学的传播渠道、方式等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我们应该不断创造出各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建立新的文化秩序来改变这一现状,而VR、AI的出现正是契机。除了现在在商场中看到的VR体验馆等,还很多文化艺术表演中都运用了虚拟影像、3D技术等新型科技化手段,形象生动且富有交互性的表现形式,不仅创造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度交融的氛围,也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并加深文化感知,使得文化传播更富有包容性和参与性。小然国学据此推出科技化教育辅助手段的应用,增加了虚拟VR、AI技术,增强用户交互体验式教学,极大程度地增加趣味性,生动形象,让用户身临其境,更具参与感。

四、结语

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和历史遗留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条件。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重新解构塑造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传播模式,探索新的传播策略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国学娱乐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娱乐眼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