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1+X”智能财税证书制度为例

2022-02-07 02:11李咏桐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财税会计专业证书

□李咏桐 李 文

2019年4月,教育部提出应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型,向职业化、专业化以及规范化方向发展。1+X证书制度的推出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途径之一,其中“1”指的就是学历证书,体现学生在校期间人才教育质量;“X”指的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学生在校期间获取职业能力水平的凭证,“1+X”证书制度就是将两者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职学生教育目标。同年7月,教育部公布第二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联公司开发的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财经专业的首批试点证书,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作为首要目标,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方案及课程设置提供方向,实现会计人才由传统的核算型向智能化管理型转变。

一、实施“1+X”证书试点的背景意义

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是完善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引入行业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和标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标准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1+X”证书所学内容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培养培训模式,提高学生质量,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有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更新专业知识外,还可以把“X”证书中要求的会计职业要求逐步融入专业课程以及日常教学过程中,在应用和实践的过程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既可以取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2+1、3+1或者是4+1等多种形式,前者表示文化课学习,后者表示顶岗实习。文化课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程针对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即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等;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长春金融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2.5+0.5的形式,学生利用前五个学期完成文化课和专业课程学习,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时,学校和教师仅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只要每学期每门课程为60分以上,同时完成顶岗实习,即可取得毕业证书,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缺乏全面的评价制度。会计工作强调实践性和动手能力,片面的评价机制下,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鉴于会计专业的实际需求,“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缩短这一差距,课证融通。智能财税“1+X”证书制度下,培养的人才就业面向的是智能财税共享平台、专业服务机构和企业财税会计主办工作岗位群,明确要求学生应在校期间熟练掌握和应用智能化办公,重视管理决策技能。智能财税初级职业技能证书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共享代理实务、社会共享外包服务和社会共享企业管家三方面内容。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体系较为陈旧,考核方式单一。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仍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更多的强调理论知识,仍以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核算与分析、纳税实务等核心课程为主,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和会计综合实训等实训课为辅,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之比为3∶1,理论重于实训,部分院校甚至采用理论课方式完成实训课授课内容。学生无法在校期间接触企业真实操作环境,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岗位需求融合;与此同时,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仍以期末考试和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职业技能及综合能力因素,造成考核方式单一,导致未来输出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智能财税认识不足,前瞻性不够。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实训课程中以手工做账和用友ERP-U8为主要练习模式和平台,没有向智能化、管理型的财务迈进,对智能财税认识不足,造成现阶段高职院校实务性、操作性人才培养及教学目标优势不明显,前瞻性不够。智能财税这种模式在中小微企业还没有得以实施,但智能财务时代的来临,未来这些企业势必会开启智能财税系统。但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师对于智能财税领域并不是很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和税务知识,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专业人才并不相符。

(三)教学方式落后,数字化程度不高。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方向操作,同时配以PPT课件的讲解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互动交流较少,同时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并没有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数字化,无法吸引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和授课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尤其智能财税时代的来临,高职院校对智能财税没有清晰的认知,数字化程度不高,学生不具备电子数据处理能力。

(四)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较弱,缺乏智能财税经验。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较弱,多数院校在对教师进行招聘时,仅考虑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受教育程度,往往招聘的是应届毕业生。这些年轻教师虽然具备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化能力,但缺乏专业的职业能力。这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但实践经验不足,对智能财税了解较少,无法向学生传授智能财税相关技能,无法凸显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优势。

四、“1+X”智能财税证书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1+X”证书,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将“1+X”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改革相融合,在课程改革、书证融通等方面加强研究、不断实践,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课程改革,调整考核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会计专业人才与社会脱节。为培养智能财务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需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将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学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增设与其培训相关课程。高职院校实施智能财税“1+X”证书制度,应确定其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与智能财税“1+X”精神充分融合。同时调整传统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训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考核。智能财税“1+X”证书要求学生应具备电子仿真实训、购买模拟开票、报税、做账等财会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将这些内容纳入考核标准,避免学生毕业工作后,不具备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提升教师学习能力,紧跟专业前沿。近年来我国财税政策不断调整,在收入、金融工具、增值税税率、个人所得税的专项附加扣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等方面都推出了新的财税政策。这些内容的调整,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应熟知最新的财税政策,将最新的知识融合到课程中;同时参加各类智能财税方面的相关培训,了解信息化技术在税收征管方面的现状,熟练应用智能财税的操作平台,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为专业人才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法,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新能力和新技术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较低,也不会主动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缓解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学习通、蓝墨云班课、职教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转变身份,利用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学习通中完成考勤、讨论、交流互动,还可以进行线上布置作业和指导考核,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率;自制或者使用网络中的微课和慕课教学资源,拓展更广阔的理论知识领域,提升会计专业技能和信息化能力;利用校企合作和学徒制,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将1+X智能财税操作软件引进教学中,邀请企业教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智能财务领域,增强职业技能。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智能财税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为提升知名度,在师资结构建设时,强调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受教育程度,忽略教师专业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造成智能财税“1+X”证书制度下,教师缺乏智能财税的实践经验,无法向学生传递市场对会计岗位的实际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智能财税的实践经验。例如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掌握行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各类职业能力的论坛,与行业专家研讨,把握会计职业导向,制定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各类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最新知识和资讯,确保教师能够向学生传授真正的财会岗位所需知识。

五、结语

教育部推出的“1+X”证书制度不仅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培养出具备技能性、实践性、专业知识、符合行业和职业要求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全能型学生。智能财税“1+X”证书的实施,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新方向与新目标,教师也应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改革考核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成为更合格的新时期财会人才。

猜你喜欢
财税会计专业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全国一流本科会计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收录证书
财税政策助推贵州精准扶贫探讨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探讨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从“两会”看财税改革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