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先待后 笃行致远
——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探索

2022-02-08 11:20王新才周荣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古籍馆藏

□王新才 周荣

武汉大学作为自晚清、民国延续至今的历史名校,一直有着良好的古籍保护传统。新的时代,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开展,武汉大学图书馆成为全校古籍保护工作的承载实体。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决策,武汉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在按照国家“十三五”“十四五”等中长期规划做好馆藏古籍保护常规工作的同时,还结合本馆、本校的实际,努力创新,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工作机制和方法。

1 重视机构和制度建设,建立古籍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

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有古籍近20万册,善本800余种,前后共有66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09年,图书馆又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在20余万册古籍中,部分古籍处境堪忧,有约三分之一的古籍亟待修复。面对这种状况,武汉大学图书馆成立了以馆长任组长的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随后又调整了图书馆领导班子的分工,由馆长亲自分管古籍保护工作。考虑到古籍保护工作的特殊性,图书馆又于2019年以古籍部为基础,成立了古籍保护中心,成为与资源建设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相并列的五大中心之一。在此基础上,学校分管领导和图书馆领导班子进一步提高认识,将古籍保护定位为传承文脉、守护精神家园的大事业。大家认识到,要切实保护和利用好武汉大学的古籍,发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必须高瞻远瞩,发挥高校的优势,整合全校资源,建立起相应的机构、制度和长效的工作机制。

为此,图书馆领导班子和古籍保护中心人员在认真学习《“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等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法规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与学校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沟通,结合本校古籍保护工作实际,向学校申请成立“武汉大学古籍保护暨文献修复研究中心”,并向国家和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报备。2021年7月,“武汉大学古籍保护暨文献修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依托武汉大学图书馆进行建设,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管理,并受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中心的基本职能是对校内古文献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建立校内各单位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为“涉古”专业的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文献保障。这一机构和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全校古籍保护和管理的合理结构,提升全校古籍特藏文献保障与服务水平,为学校的相关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文献支撑。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原生性保护的硬件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是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物质保障。自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以来,武汉大学图书馆一直重视对古籍保护环境与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更新。2012年,与新馆建设相配合,图书馆建成总面积960平方米的古籍书库,新的古籍书库按国家颁布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来设计,配备了恒温恒湿的空调系统、防紫外线遮光窗帘及消防安全系统。与此同时布置了宽敞、雅致、舒适的古籍阅览区及古籍修复、编目、整理业务工作室,配置了低温冷柜和基本的修复设备,还根据书影采集的相关标准和实际需求,先后购置了零边距冷光扫描仪、古籍翻拍架、单反数码相机、大容量移动硬盘等设备,为古籍数字化影像的采集和存储提供了物质条件。

2016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开始筹建面积约300平方米,集中西文古籍、民国文献修复及技术研究于一体的文献修复中心。2018年,为建设文献修复中心,图书馆向学校申请专项经费200万元,配备国内一流的硬件设施,新购入各类纸张检测设备7台、文献预处理设备6台、文献修复专用设备33台及西文古籍、精平装书修复设备4台等,全方位提升修复中心硬件水平。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使用,标志着古籍原生性保护工作有了更好的平台,极大地改善了古籍存藏环境,有利于加快古籍修复的速度,提高古籍修复的数量,提升古籍修复的质量。

3 全方位推进古籍数字化,形成再生性保护的合理流程

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以古籍书目的数字化为先导。武汉大学图书馆曾参与制定“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古籍联机合作编目规则”,并使用CALIS古籍编目专用客户端,向CALIS特色数据库项目“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 提交书目记录近2万条。2009年,武汉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的编目也被纳入ALEPH自动化集成系统,古籍编目人员在利用该系统进行编目时,除了著录行款版式、批校题跋、藏书印章等信息外,还专门设计了两个特定字段,分别用于记录古籍定级和古籍破损定级信息,为馆藏古籍分级保护与修复做好了书目数据准备。2013年,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要求,依据《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手册》的著录规范,武汉大学图书馆集中力量,对馆藏1912年之前刊刻、抄写的古籍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上传书目数据共8033条。到目前为止,武汉大学图书馆已积累了各类馆藏古籍书目数据8万余条,由于近年来新购入古籍和影印本线装书数量的增加,这一数字还会持续增长。在进行CALIS古籍联机编目的同时,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书影采集工作也同步启动,并且从单纯扫描首页、内封或序跋等少量特定书叶,逐步转向对整部古籍所有书叶的全文影像采集,迄今已完成340余部古籍的全文书影扫描工作,图片存储总容量超过5TB。武汉大学图书馆还积极参与“武汉大学边海文献服务平台”等资料平台的建设和服务工作,为其提供古籍书影。

在近20年的古籍数字化实践中,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团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与全球的古籍爱好者、研究者和工作者共建、共享古籍数字资源,是大势所趋。但古籍数字化不应仅仅停留在联机编目和书影采集的层面,甚至OCR文字识别、数据库建设、知识挖掘与组织等数字人文技术,也无法全面概括古籍数字化的完整内涵。古籍数字化,应该是古籍收藏、保护、整理、阅读、研究、利用等各阶段全领域、全流程、多纬度、多层次的数字化。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2018年,武汉大学图书馆顺应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以古籍保护专项建设为契机,联合校外专业公司,共同创建“武汉大学古籍保护信息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此平台旨在打通古籍保护工作各环节,根据安全性、易用性、开放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打造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可多人协作的古籍工作模式,将古籍庋藏、阅览、编目、修复、整理、研究等日常工作内容,全部纳入数字化流程,理顺工作程序,提高协作效率,提升服务品质。

平台设计伊始,武汉大学图书馆便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所有古籍工作都必须以庋藏为核心。馆藏古籍是阅览、编目、修复、整理等所有古籍工作的出发点和物质基础,如果不能很好地守护这些珍贵的中华文化遗存,那么古籍特色资源建设与利用等其他工作都无从谈起。因此,平台格外重视古籍的出入库管理。无论何人、何时、因何事调用古籍,都必须通过书库管理员,在平台上登记相关信息,这些登记信息可以查询、统计和输出,而且即使是平台管理员也无法删除,这就建立起一种稳固的古籍出入库追溯机制,从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保障了馆藏古籍的安全。

2020年,平台的内部管理模块正式投入使用,将古籍工作的五项主要内容:庋藏、阅览、编目、修复、整理,纳入同一个平台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了对古籍工作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

2021年4月,珞珈文华——武汉大学古籍保护网(即“武汉大学古籍保护信息管理平台”的对外服务模块)与武汉大学图书馆新版主页同步上线发布,该网页提供馆藏古籍检索、数据库导航、古籍数字资源、古籍阅览预约、古籍整理成果、古籍保护技术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可以为校内外古籍爱好者与研究者服务。至此,武汉大学古籍数字化已基本形成“一个中心”“一网两库三平台”的新格局:“一个中心”即武汉大学古籍保护暨文献修复研究中心,“一网两库三平台”的“一网”即武汉大学古籍保护网,“两库”即ALEPH自动化集成系统和CALIS项目,“三平台”即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武汉大学古籍保护信息管理平台、全文影像采集平台。

武汉大学古籍保护暨文献修复中心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依托“一网两库三平台”推动武汉大学各单位所藏古籍的数字化工作,武汉大学的古籍数字化事业将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目标将在全校范围内建立院系、院馆合作机制,发挥武汉大学的科研优势,进一步提升古籍数字化和数字人文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将更多的图书馆馆藏古籍以多种多样的数字化形式呈现给读者。

4 突出整理与研究,深入挖掘古籍的学术价值

“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1981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就已经很精准地总结了古籍整理的意义和工作规律,“整理古籍,需要一个几十年陆续不断的领导班子,保持连续的核心力量”。武汉大学既有丰富的古籍藏量,也是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学术重镇。“章黄学术”在文学院和古籍研究所代有传人,“五老八中”留下了厚实的研究成果,也形成了传统小学研究和古籍整理相得益彰的学术特色。在这种学术精神和学术理念的感召下,近年来,武汉大学古籍整理专家团队,先后完成了《汉语大字典》《故训汇纂》《古音汇纂》等大型攻关项目,在业界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武汉大学古籍保护暨文献修复研究中心成立的一个重要宗旨即在于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些优良传统,促进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与文学院、古籍研究所、历史学院、信息管理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密切联系和协作,一方面使古籍整理成为武汉大学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之一,另一方面也使古籍整理成为一项“存亡继绝”的文化工程。以这种思想为指导,近年来,武汉大学图书馆加大了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力度,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在图书馆党政一把手的亲自主持下,古籍整理团队立足馆藏,积极配合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将馆藏珍本和稀见古籍进行影印和整理,推出了一系列的成果(如:王新才、楚龙强主编:《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武汉大学图书馆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王新才、楚龙强主编:《武汉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王新才、楚龙强主编:《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等);大力推进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平台数据的提交,将武汉大学图书馆所藏1912年以前的古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编目,并出版了普查登记目录(详见王新才、尤传明主编:《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积极参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将收藏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民国时期武汉大学讲义进行编校整理,并全文影印出版(详见周荣主编:《民国时期武汉大学讲义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积极参与“国家清史工程”“中华大典”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配合院系专家完成了一批文献整理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编纂了一些专题性通史(详见《中国财政通史·明代财政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湖北天门熊氏契约文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晚清财政说明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中华大典·地学典·测绘分典》,重庆出版社,2015;《中国阅读通史·清代卷(下)》,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积极参与“荆楚文库”等地方文献整理项目,整理出版了一批乡邦文献(如:吴芹芳点校《大冶旧志集成》,武汉出版社,2014;周荣主编:《皮高品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黄正雨、王心裁辑校《米芾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20);将传统典籍与阅读推广相结合,点校、整理了一批古典诗词和阅读引领读物,并入选“新编学生国学丛书”“全民阅读经典臻享”丛书(如:谢灼华、黄正雨、吴芹芳、谢泉编著:《中国藏书楼的故事》,山东书画出版社,2019;王新才校订《陆游诗》,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戴蕾校订《李后主词 苏辛词 周姜词》,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黄鹏著:《书法与绘画》,青海民族出版社,2020)。古籍保护团队的成员们还利用业余时间,对馆藏古籍进行多纬度、深层次的研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出版了一些学术专著(如:周荣主编:《明清以来的国家与基层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李玉安著:《中国图书散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吴芹芳、谢泉著:《中国古代的藏书印》,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此外,由王新才教授牵头点校的《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晚清名臣手札》已获得湖北省的出版基金资助,即将出版。

5 服务学校和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武汉大学古籍保护暨文献修复研究中心积极发挥古籍资源优势与业务特长,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实践实习平台,协助开展教师教学实践活动,支持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中心每年协助历史学院“民间文献”与“中国经济史”本科实践课,“中国社会史专题”的研究生实践课;协助文学院的“古代文学”课程;协助信息管理学院的“图书的学问与艺术”课程,并开设介绍馆藏和普及古籍知识的90分钟讲座(如:“嫏嬛福地 缥缃珞珈——揭开馆藏古籍的神秘面纱”)等,加强与古籍相关的信息素养教育。

中心一向坚持服务至上的理念。本着这一理念,中心工作人员利用本馆古籍进行了一系列的服务和推广活动。如2013年的“校庆120周年馆藏特色古籍展”、2015年的“我与中华古籍——馆藏古籍精品书影展”、2016年为“我与中华古籍”创客大赛提供素材、为图书馆官方微信“古籍寻宝游戏——认藏书印大神”活动提供藏书印图片、2021年为图书馆年俗庙会及官方微信的电子贺年卡提供古籍书影。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普及了古籍保护知识,而且对图书馆的古籍文创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古籍修复团队除了完成日常的原生性保护修复工作以外,也积极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例如,举办了“武汉大学2018年西文文献保护与修复研修班”,邀请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资深文献保护专家、副研究馆员米歇尔·布朗(Michele Brown)女士和帕特·福克斯(Pat Fox)女士担任授课教师,来自清华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学员近30余人参加;参与武汉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图书的文化与艺术”的实地教学,通过讲解和现场观摩的形式让同学们现场感受古籍修复技艺。此外,还参与了2016年武汉大学读书节系列活动之一——“古籍寻宝游戏”,并与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中心湖北传习所联合举办了古籍装帧体验活动等,让师生近距离感受古籍之美。中心还与武汉大学印刷包装系印刷研究室联手举办了“挑战杯”科技竞赛研习活动,助力武汉大学学子冲刺湖北省的比赛;参与了武汉大学文学院2019级专业必修课“古典文献学”的作业展,指导同学们制作线装书。

在服务社会方面,图书馆曾以馆藏两个版本的古籍《说文解字》为素材,协助河南电视台、漯河电视台拍摄《说文解字》纪录片。2019-2020年连续两年参加湖北省图书馆举办的“馆长晒宝”活动,以视频、现场展示等方式讲解馆藏珍贵古籍,2021年,与湖北省图书馆携手成功组织和举办了《永乐大典》巡展活动。这些活动影响面广,受到业界人士和大众好评。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古籍馆藏
馆藏
武汉大学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我是古籍修复师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