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新闻采访语言技巧及情感把控策略阐释

2022-02-09 00:30◎王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受访者报纸技巧

◎王 凯

(中国妇女报社,北京 100009)

在我国媒体行业持续深化改革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行业面临着较大的冲击与挑战。在此发展背景下,如何加强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促进新闻采访工作的改革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报纸新闻采访工作整体运行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记者都具有较为专业的采访水平,并且在实际采访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采访任务也能够顺利完成,但是如果从高标准要求角度来看,部分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语言技巧与情感把控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改进。这样才能够充分提高报纸新闻采访的效率,从而加大报纸新闻媒体的新引力、影响力与竞争力,这也是当前报纸新闻记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语言技巧与情感把控在报纸新闻采访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规范性、精准性与感染力是采访语言技巧中必不可缺的核心

语言都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由于报纸新闻采访具有时效性与真实性特点,所以在采访过程中的语言组织与表达必须要保证规范性、精准性与感染力。同时,记者在报纸新闻采访过程中不仅代表着个人,还代表着整个媒体形象与社会责任[1]。所以在采访过程中使用规范且精准的语言,不仅可以让被采访者清楚了解记者所提出的问题,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整个采访过程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从而愿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此外,高效精准的语言还能够有效缩短采访时间,做到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新闻事件的重点信息,满足报纸新闻采访的时效性。同时,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可以拉近与受访者的心理距离,从而让采访工作在双方的互相信任下进行,有效完成新闻信息的传递。

(二)情感把控是否到位决定着采访能否顺利进行

对话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术,而在与受访者的对话中,记者对于自身情感的把控决定着采访能否顺利进行。虽然新闻采访需要从公正公平的角度出发,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不需要投入个人思想情感。事实上,情感是新闻采访中的灵魂所在,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的,甚至带着某些情感投入采访工作。然而记者不应忘记,在受访者面前,自己代表着媒体的立场与受众利益,所以采访工作在情感方面不能出现任何缺失与错位。唯此,才能够在新闻采访与报道中成为群众的真正发言者;也只有控制好自身的情感,才能够提高新闻采访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从而提高报纸新闻采访工作的真实性;同时,只有做好情感把控工作,才可以有效规避报纸新闻采访工作中的矛盾问题[2]。

二、报纸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新闻采访方式分为直接采访与间接采访两种。通常情况下,记者都会采用直接采访方式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直接采访的好处是,可以为采访人员留出足够的发挥空间,对需要采访的信息内容进行完善与充实。但是在具体采访过程中,不管是记者还是接受采访人员,都会受一些因素所干扰,导致交流失败[2]。从采访者角度来看,问题往往会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丰富经验的记者一般都会在采访过程中出现精神紧张问题,致使采访流程丢失了明确的目的性;二是没有在采访前期做足准备工作,进而导致整个采访过程没有捕捉到关键信息点,难以掌握有用的信息内容。而从受访者角度来看,在个人差异的影响下,每个面对记者的受访人员都存在不同的状态。有的人沉默不语、有的人讲起话来喋喋不休。如果记者不能充分把控这些受访人员的情感状态,提问方式不合理或者提问内容表述不清,那么就会造成采访交流失败。本文从语言技巧与情感把控两个方面进行问题分析。

(一)语言技巧方面

从当前新闻采访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很多记者都具备自己的语言模式,采访工作也能顺利完成,但在语言技巧应用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记者不重视语言应用的客观性,尤其是在采访期间没有与受访者进行充分而有针对性的互动,提问密度过高,导致受访人员十分敏感;甚至还会出现很多矛盾问题,使新闻采访不得已而中断;还有一部分记者不重视采访语言的人本性,特别是在与被采访者的沟通过程中,引用了过于专业性的采访用语,让对方难以理解,还需要记者不断对其进行解释,这对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十分不利,也会导致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除此之外,一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没有关注语言应用的引导性,一上来就提出些受访者十分敏感的话题,令受访者产生不适,进而影响着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从整体角度来看,个别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出现了语言应用不到位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经验、采访前功课没做好、职业能力不强,或者没有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新闻采访当中所导致。

(二)情感把控方面

情感掌控在新闻采访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采访中的情感掌控实际上体现在采访方与被采访方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采访方的记者要能恰当地掌控自身的情绪;另一方面,记者要有能力稳定被采访方的情绪,掌控整个采访的气氛。但当前部分记者在此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一部分年轻记者,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训练,在采访中出现紧张、慌乱等不良心理状态,导致情感把控很不到位。还有一部分记者没有重视与被采访者建立同理心的重要性,基本上都是从主观意志角度出发,从而导致被采访者有一种十分被动的感受,往往会导致采访无法顺利进行。还有一些记者缺少察言观色的能力,当被采访人员出现情绪激动情况时,并没有采取转移话题的策略,而是选择针锋相对,进而导致双方出现心理对抗,以至采访不能顺利进展。

三、报纸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语言技巧

(一)普通采访中,拉近式语言技巧最能收获受访者的信任

记者的采访活动是离不开语言的。有人说“笔头功夫差点照样能当一名记者,但不善于进行采访是决计当不好记者的”。这一说法虽然偏激,但其对采访在记者基本功中的地位却是一言中的[3]。毫无疑问,采访中语言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有效对付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而且还能够调度受访者心甘情愿地配合记者完成采访任务。采访中能够运用的语言技巧有很多,比如,直接切入式、间接探问式、就近取材式、借题发挥式、迂回包围式、启发诱导式等等。在我们平时对于普通大众的采访活动中,拉近式的谈话技巧最为有效,也最能打动受访者。例如,在健康类报道的采访中,有的受访者不情愿向记者过多透露有关疾病方面的事情,担心暴露隐私或被人嘲笑。这时记者可以采取拉家常式的采访形式,以此来拉近与被访者之间的距离。整个采访过程可以让受访者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使其更有可能敞开心扉与记者深度交流,从而配合记者完成采访工作。同时,科学巧妙的语言技巧,还能够提高报纸新闻采访的扩展性。比如,在与受访者进行深入交流过程中,有经验的记者往往在此时能够挖掘出更有价值的线索,从而令采访工作获得意外收获。除此之外,通过合理得当的采访语言,还能够让报纸新闻采访内容变得更人性化,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采访理念。例如,在健康饮食类的采访报道中,记者可以结合当地健康饮食习惯,以当地语言与普通受访者展开交流与沟通,展示地域特色,从而让受访者感到亲切,更愿意在采访过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采访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事前全面了解信息、设定问题,采访中的提问才能更具针对性

在报纸新闻采访过程中,提问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记者在采访期间问什么、为谁问以及如何问,都可以直接体现出他们的职业素质与采访能力,并且也是促进采访成功的基础保障。采访中提问的方法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离不开事前的问题设计以及为达到预期目标而制定的提问策略。在此过程中,针对一个新闻事件,采访者必须首先要事先了解相关信息,制定采访目标,提问时才会有针对性,准确命中新闻事件的要害,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其次,记者代表的是媒体,所属媒体不同也会拥有不同的受众。所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提问必须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发问,努力解决满足的需求和适应他们的内心感受。最后,提问也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记者的提问将直接影响受访者的回答,在设计好提问内容之后,就要在语言运用方面,对节奏与语气进行合理掌控,为受访者做好心理与思想上的充足准备,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信息获取的真实性与全面性。

四、投入情感并很好地把控情感才能为采访进行灵魂把脉

在每一次采访中,记者无可避免的会投入个人情感于其中,这也是新闻采访所必需的要素之一,情感像滋润生命的雨露,能够令采访双方展开心灵的沟通,而不至使采访内容只流于表面。正如意大利的著名政治记者法拉奇所说:我在每次采访中都留下了心血,并深入到环境中去,就好像是关系到我自己的事情一样,同时感到自己应该有个立场,事实上我总是根据具体的是非标准选择自己的立场。因此,我去采访这十四位人物时,不是以解剖者或一个客观的记者去进行剖析,我是怀着极其强烈的感情,在向他们提出无数问题之前,先向自己提出所有这些问题,也是怀着这种感情去了解这些掌权的或反对政权的人物是以什么方式决定我们的命运的[4]。也正因如此,这位传奇式的女记者不仅能够成功采访到别人很难采访到的那些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还给这些大人物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要对自身情感进行有效控制与宣泄,能够让记者对整个受访事件与受访对象印象更加深刻,从而获得良好的采访体验。同时,记者真实情感的投入也能够拉近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想要的重要信息。可以从被采访群体角度出发,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从而获取他们的信任,获得更加真实的新闻信息内容。

运用好情感交流并做到恰当把控,可以在一般性质的采访中收获非同一般的效果。一方面,记者要合理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在采访期间把控情感。例如,在犯罪新闻的采访中,记者面对各种各样的犯罪嫌疑人或者罪犯,如果情感好恶把控不当,过多流露,使受访者产生心理抵触情绪,拒绝配合采访,那么采访任务就有可能失败。相反,如果采访者控制好情绪,以公正客观的态度与犯罪分子进行深入交谈,逐渐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这时往往会获得意外收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当年对云南大学宿舍杀人案犯马加爵的采访就是很好的例证。尽管面对的是连杀数人的犯罪分子,作为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仍以极其稳定的情绪和冷静、关切、温和的话语,与对方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度交流,在对方情绪失控之时,还予以安慰和开导,最终使对方打开心扉,将隐藏的事实真相呈现出来。

另一方面,记者在采访中通过对受访者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能够让采访双方都建立起平等且友好的采访关系,充分调动采访对象的交流兴趣,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顺利完成采访目标。这就要求记者在正式采访之前一定要首先提前了解受访者的具体情况,整个采访过程要关注受访者情感变化与感受,通过积极的情感引导来走进受访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最佳的采访效果。在此期间,首先记者要为受访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也是实现顺利沟通的第一步。比如,记者得体的着装、恰当的语言以及端庄的举止都可以使受访者的内心产生认同感。其次,在具体沟通环节中,记者要观察与分析受访者的心理活动情况,对谈话内容与方式进行灵活调整,从而在思想上与受访者产生共鸣,最终在双方的情感互动中获得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例如,在对病患者的采访过程中,当记者发现受访人员出现心理波动与负面情绪时,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关切,情感要真挚,要发自内心,让受访者感受到同情与善意,此时再不断调整变换角度,逐步将采访引到预期轨道上。

新闻记者应该多学习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一些情绪控制技巧,在采访中即使对方极不配合,出现了冷场的情况,也不要流露出不安与挫败的情绪,可以通过与受访者之间探讨一些采访之外的话题,利用合理的心理暗示将采访工作引入正轨。

五、掌握主动权,确立报道定位,通过实施语言策略控制采访进程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不仅要对全局进行控制,同时也要将采访的主动权握在手中,控制好采访的每一个环节。虽然量变可以引起质变,但是如果盲目追求量的发展或者没有控制好发展速度,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而如何在采访期间有效控制进程,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要掌握采访的主动权。采访者在报纸新闻采访期间通常都会扮演军师的角色,能够在采访过程中掌握多少信息量,取决于记者掌握多大的主动权。在此过程中,记者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当采访陷入僵局或出现意外问题时,要具备强大的应急处理能力,始终将主动权掌握手中,以至整个采访脉络清晰、不走偏。而掌握主动权并不意味着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要咄咄逼人,而是要遵循适度原则,避免在新闻报道出来之后引起受访者的反感或引起受众的厌恶情绪。

其次,在采访期间,记者要观察受访者对什么类型的话题感兴趣。例如,在对某医务工作者进行健康类事件采访过程中,记者要从多个角度来了解受访者对健康事件的关注点,从而了解在提问过程中什么该说与什么不该说,并逐一抓住各个关键点,诱导其从专业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就可以对整个采访过程进行合理控制,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定位报道思想,把握提问方向。记者同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有着极其明确的目的性,记者必须弄清两个问题:对面的这个人能提供些什么?必须从他那里得到什么?一篇新闻报道在采访前就要确立定位,记者要清楚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并围绕报道中心思想组织素材,有方向性地采访和提出问题。例如,同样是一篇关于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影响的报道,对于不同的采访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定位。如果受访者是一位百岁老人,那么在采访中要充分了解老人的日常生活、老人各种行为背后所透射出的健康理念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对其精神层面的影响。这样的报道出来后对受众可以产生正面引导作用。如果是采访一位因某些不良生活方式而导致发生某类疾病的患者,那么就要通过采访发现、分析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从哪些方面对人产生危害,会导致什么样的不良后果。这样的报道出来后才会对受众发出警示的声音,产生提醒作用。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从报纸媒体发展角度来看,提高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做好新闻采访工作,使新闻采访工作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虽然从整体发展角度来看,当前媒体行业的记者工作人员都具备较强的采访能力,但其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对此,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必须要从语言技巧与情感把控两方面入手,提高记者的采访技巧,提升新闻采写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工作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猜你喜欢
受访者报纸技巧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报纸
指正要有技巧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