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报媒体融合的“添油”实践

2022-02-09 16:59刘复
中国记者 2022年11期
关键词:日报社南宁转型

一、“咬紧牙关”突围,让正能量成大流量、主旋律成最强音

南宁日报社(所辖南宁日报、南宁晚报、南宁新闻网)结合自身财力有限、转型相对滞后的具体实际,“咬紧牙关”探索,持续追加投入,并不断总结积淀,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辅相融,形成了“报、网、端、微、屏”五平台一体发力、全媒体运营的初步格局,在社会效益和经营效益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新技术新媒体融入传统报业。《南宁日报》应用移动端技术打造了“南宁日报”App及“两微”数字平台,集中发力,进一步放大南宁日报传播效应,音像图文全面整合,直播稳定性、音质和数据传输日趋成熟,视频直播作为信息快速传播的“轻骑兵”已成为常态,直播年收视点击量达300万+,抖音号浏览量近2亿,获赞总数536万,获得抖音平台颁发的“播放量突破亿”奖,党报与新媒体平台互动,真正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主旋律成为最强音。传统都市类报纸——《南宁晚报》打造了更加贴近百姓的“南宁宝”App、服务市民的“爱帮之家”及楼市、车市等多个“两微”平台,新媒体矩阵粉丝量超过150万,10万+、100万+甚至上千万阅读量的作品不断增加。增容升级后的都市报平台,读者“回头客”留言称赞说:“南宁晚报,还是老友味道。”

二是新闻网发挥新媒体统领作用,成为报社全媒体发力的生力军。南宁新闻网作为广西4家国家级新闻网站之一,充分发挥多年来积淀的优势,相继开发运营了“南宁云”App、“两微”、抖音号,并代运营政府部门30个微信公众号,与市辖县(市、区)级融媒体合作共建、同频共振,在内容上与南宁日报、南宁晚报同步策划运转,精心推出各类融媒产品,每月制作新闻日历、撰写网络宣传工作大事记,打造了一批符合网络传播规律、具有南宁本土特色、网民点赞的现象级融媒体产品,全网点击播放量突破10亿。

三是全报社以统一法人整合各新闻平台资源。实行重大主题统一策划各展神通、大宗广告统一招商分头落实,并大力开发商务印刷、房屋租赁、“城市课堂”等非报产业活动。据初步统计,南宁新闻网等新媒体平台4年来年均纯收入实现增长30%、全报社收入年均增长10%,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为报社全媒体建设持续投入和员工收入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抓重点、保持定力,务实采用“添油”战术

众所周知,全媒体转型建设“大决战式”一次性投入、顶层设计完备、软件硬件顶配齐全发力,当然是实现传统媒体华丽转身的“金光大道”。但作为自收自支的地市级媒体,南宁日报社和众多兄弟新闻单位类似,纸媒日渐“消瘦”、资金来源少、积累底子薄,新老采编人员认知差别大、互联网新技术应用水平低,实行根本性革新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6年开始,南宁日报社避免贪多求全、大水漫灌,在原有纸媒采编流程软件改造的基础上,开始采用“添油”战术,由少到多、梯次持续对全媒体建设追加资金支撑,瞄准设备、场地改善、流程再造、人力培训等媒体转型重点环节狠下功夫,把更多优质资源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关停并转一批同质化、受众少、传播力低的版面栏目,加快实现媒体内部深融。2016年,南宁日报新媒体仅投入7000多元购置了必要的直播拍摄器材,随后南宁晚报“南宁宝”App上线先后投入50多万元;南宁新闻网2018年、2019年分别投入240万元、368万元,用于全媒中心场地基础设施、网站硬件与技术升级改造、数据库资源整合,2021年又投入1100万元建设全媒体中心(二期项目),并斥资450多万元上线广西首个裸眼3D智慧电子群屏,打造了集重大新闻报道、政务信息发布、生活服务指南、公益宣传、广告播放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填补了本地楼宇新媒体空白。由此,报社报、网、端、微、屏一体联动初具规模,基本具备了全媒体、全流程、全天候进行新闻采编播发的条件,形成了新闻传播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传播的新格局。

三、聚焦转型质量和效益,不断务实“积淀”

各地近十年来的实践似乎已经证明,媒体深度融合不是简单地用新媒体“吃掉”或“吞并”传统媒体,而是构建各类媒介平台相辅相融、实现高效传播的全媒体。

南宁日报社全媒体改造一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了一条不间断“添油”完善平台建设、持续“积淀”形成全媒体合力发展之路。其中最重要的体会是:坚定正确的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理念,既注重量力而行“添油”,又保持尽力而为“积淀”,以流程再造、全方位发展为重点,着力提升转型质量和效益。

顺应时代潮流,沉下心来稳扎稳打。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是务必保持冷静和务实管用原则。不少中小传统媒体投入巨资甚至不惜贷款搞大而全的“综合厨房”,期望通过“生吞活剥”地一次性“断臂”实现“图强”目标,最终却因“消化不良”而积重难返,有“厨房”无“佳肴”。南宁日报社没有跟着“一呼隆大拆大建”,而是实事求是、立足既有优势,检视全媒体转型困难和风险,充分利用微薄的自有资源逐次“添油”,根据自己的软件、硬件水平和能力,先急后缓、先易后难,抓住重点,控成本、慎投入、求实效,循序渐进推动稳步发展,小步快跑赢得先机。

注重整合资源,致力形成报网联通相融的全媒体特色。南宁日报社在“两报一网一印刷厂”旧格局条件下,集中全员智慧献良策,按照不同平台重点服务职能和内容生产、播发特点,先行从各平台内部改起,畅通纸媒与新媒体报道团队融合机制,建设图文“稿件池”“资源库”,用好网上“通联部”,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应。南宁日报着力打造市委机关报App及政务公众号,扩大党报职能作用;南宁晚报聚焦百姓民生打造以亲民互动的都市App为主的移动终端群,提升市场报影响力;南宁新闻网瞄准传播前沿以打造报社“南宁云”App为重点形成新媒体网屏矩阵,既制作专业性更强的各类新媒体作品,又全面再现各平台新闻“猛料”。报社社务会统一指挥,统筹新闻传播、广告营收、数字印刷决策部署和各平台分工合作,形成“报、网、端、微、屏”相辅相融、互联互通的全媒体运营特色。

遵循传播规律,始终坚持内容优先、移动优先。积蓄力量、练好内功,厚积薄发、输血充气。报社各平台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移动优先”理念,在播发优质新闻产品上认真做文章。纸媒充分发挥深度报道优势,聚焦重大宣传主题,不惜版面甚至以百版特刊形式推出脱贫攻坚、建党百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深度报道,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新闻网平台围绕市中心工作和宣传重点,以H5、快闪、抖音、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精心制作新媒体作品,深得受众喜爱。

重视培养新人,人才建设适应全媒体发展需求。记者编辑的转型是报社全媒体转型最受关注的环节。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制造,靠的是高质量的新闻从业人才。因此,全媒体建设的“积淀”过程还应高度重视培养、储备全媒体人才。南宁日报社不仅每年都从科班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人才,每年还专门列出经费,邀请全国一流媒体新媒体运作“行家里手”给采编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讲课,尽快提升采编人员互联网传播新技术应用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媒体融合发展事业中。

猜你喜欢
日报社南宁转型
数读南宁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眷恋南宁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转型
今天写什么之『南宁的雪』
集体“失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