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废”变“绿”肥碳循环新技术为“双碳”战略实施做贡献

2022-02-09 11:28铁铮
国土绿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西马碳循环废弃物

铁铮

公园花田

北京市通州区有个西马庄公园。金秋十月,这里变身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首个碳循环公园。

秋日的阳光照耀着公园内美丽的花草,金灿灿的太行菊、红艳艳的美国红枫,为公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尽情欣赏风景的游客们或许不知道,在生机勃勃的花草里隐藏着有关“碳”的秘密。

碳循环新技术赋能,让公园里的“绿废”变“绿肥”。在“双碳”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这个碳循环公园的亮相有着特殊的意义。

碳循环公园揭秘

“今年,西马庄公园因引入绿色科技‘碳循环技术’而变为碳循环公园”。”通州区城镇绿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使用了这项新技术,公园管理和维护中产生的废弃物就不再外运了。这些“废”物被转点化成“肥”,显著提升了植物固碳效能和土壤碳汇能力,还减少了林地和土壤的污染。

何为碳循环公园?“以自然之法修复自然生态的公园,就是碳循环公园。”这项新技术的发明者王晓旭说。

在西马庄公园中,所有植物的养护都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是通过BECCUS技术,将园林废弃物如枯枝落叶等进行热处理后,有效捕捉城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形成多种植源生态肥,反哺林地,增加植物生长蓄积量和林地碳储量,实现碳循环。

据介绍,BECCUS技术就是将生物质燃烧或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利用和封存的技术。植源生物质经热处理后生成的植源绿肥,包括固态腐料和液态肥两种。

“绿废”变“绿肥”,究竟是如何固碳的呢?王晓旭的解释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所谓固碳,指的是以捕获二氧化碳并安全封存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王晓旭算了一笔账:1吨园林修剪物可额外固定0.37吨至0.45吨二氧化碳,是日常堆肥固碳量的3.7至4.5倍,并且能制成60吨液态肥。要想保证一亩林地健康,一年共需要4吨液态肥。西马庄公园百亩林地1年约可产生45吨修剪物,可额外固定16.65吨至19.8吨二氧化碳,产生2700吨液态肥,全部可以变为植源绿肥。这些绿肥营养滋润城市“绿肺”,并实现碳的负排放。

“使用园林废弃物热处理设备,从进料到成肥,可在30分钟内完成。”他自信地说。

据了解,除了采用先进的“碳循环技术”外,西马庄公园还配合使用树叶堆肥、枝丫粉碎等传统技术措施,确保“绿废”不出园。

“采取落叶沃土、枯枝还林的方法,不但可以有效防止化肥、农药对土壤、林木的污染,保持生态系统健康,而且还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丰富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良性循环。”王晓旭说。

作为碳循环公园,西马庄公园还实现了对林木的监测和碳计量。采用激光雷达扫描和全景照相技术,可以定时监测公园的生物量变化。

公园一角

植源绿肥令花草长势旺盛

公园何以变“碳库”

西马庄公园所在地原本是个废品回收市场,面积约6.6万平方米,服务半径约2.5公里。被列为北京市2018年留白增绿项目后,这里开始了碳循环公园的建设。以自然之法修复自然生态,把修剪下的园林垃圾、树叶变废为宝,以绿惠民,生态富民,为绿化美化事业带来了新的生长点。

公园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在实现碳循环的过程中,植物的花期和绿期都有明显的延长。公园绿化养护工作负责人观察发现,自2021年项目启动至今,园区使用植源生态肥的林草长出的花、叶、枝,比使用普通化肥生长出来的花量大、叶片肥厚、枝条茂密,花期也延长了1周左右,秋季落叶晚2周左右,土壤更肥沃了,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和免疫力也明显增强。

林草兴,生态兴;生态兴,文明兴。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琼说,在“双碳”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解析“双碳”。对于园林绿化行业来说,利用植物、林地绿地的负碳能力是强项。

他说,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运动循环的现象。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移除的主要手段。

他告诉记者,城市副中心率先提出“碳循环公园”的概念,不同于“近零碳公园”。后者指的是公园碳排放和碳吸收值几乎相同,强调的是碳的吸纳数量;而碳循环公园则是以公园为单位的“碳库”,实现碳元素在公园内部的循环利用存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碳泄露和碳浪费。碳循环公园是落实“碳循环”概念、在园林行业践行“碳循环”的生动案例,为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提供了副中心样板。

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公共绿地面积已达200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41.14平方米,为周边居民游憩生活提供了宽敞的空间。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城镇绿化服务中心将继续摸索完善这个碳循环公园的模式,逐渐推广应用于通州城区内的30多家公园和155平方公里外的9个集体林场,进一步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提升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

碳循环技术的支撑

碳循环公园的问世,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其背后是一项新技术的支撑。

技术研发者王晓旭,在读书时专业研究方向是木材热处理。他发现处理完木材后,总会产生一些馏液,就想着能不能“吃干榨尽”,将其全部利用起来。读博士时,他探索着将这些处理后的“废物”用在植物上试效果,先后在帝王花、杂交杨和草莓上做了实验,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新技术。

2012年,王晓旭到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挂职时,看见不少园林绿化废弃物无法处置,有的掩埋、有的烧掉,不但浪费了生物资源,破坏了生态循环,还造成了环境污染。他意识到,在“绿废”处理中,设备、技术、应用是关键。他开始试着用博士期间研发的技术处理这些“绿废”。在南苑乡林业站的支持下,他研发的第一套设备于2013年开始试用,其产品用在槐乡公园的林木绿地上。

从那时起,他一直请教跨学科、多领域专家,不断探索完善这一技术,并将其应用在园林绿化中。

高温热处理技术对绿化废弃物等植源生物质的资源化碳循环利用,是一项极有潜力的应用技术。10多年来,他对高温热处理过程中收集的冷凝液(废弃液)、热腐料进行了持续的分析和研究,并将其用于促进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土壤改良、抗菌拒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技术不仅可“变废为宝”,还能更好地将二氧化碳吸收、利用和封存起来。

据了解,冷凝液和热腐料是绿化废弃物在热处理过程中收集的有机挥发物和固态产物,生产过程无任何化学添加,是绿色环保无毒的植源生态有机产品,具有生长调节、抗菌固碳、吸附缓释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有机农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形成高效、节能、多元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条。

王晓旭说,当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和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伊松林在指导他做博士论文研究时,就要求他以国家战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碳循环公园的建成,让他和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一新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也更有信心将这一新技术推广到更多的领域。

猜你喜欢
西马碳循环废弃物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全球首次!八钢富氢碳循环高炉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电子废弃物
雷电传说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的思考
南京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分析
多措并举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制造业体系
通缉犯
西马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