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指南》背景下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改革研究

2022-02-10 06:58谷志忠
关键词:用途指南英语教学

谷志忠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在我国又被称为专业英语,主要是指某一领域的专门英语,如财经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土木工程英语等,其教学目的旨在通过行业英语听、说、读、写训练来提升学生在目标情境当中行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属于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内容。专门用途英语一般具有学习目的明确、内容及形式行业化两个主要特点。

一、高校专门用途英语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有关大学英语教育“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批评声音从未停歇。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认为国内外语教学水平整体不高,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要求予以改进提高。廖莉芳、秦傲松[2]对武汉5 所一类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和李新[3]针对9 所知名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都发现,专门用途英语存在的各种问题触目惊心,有将近八成的学生对当前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表示不满。谷志忠[4]研究发现,国内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存在课程定位不准、课时严重不足、教学方法单一、教材良莠不齐、师资严重匮乏、管理混乱无序等问题。蔡基刚[5-6]认为,我国专门用途英语发展中的阻碍和问题主要是因为得不到教育部门的正式认可,得不到大学英语界领导层的认同,以及相当数量大学英语教师和学者的不理解。另外,严重的应试教育、贬低外语工具作用的观念、应用目标缺位、公共英语的英语专业化和理念体制问题致使专门用途英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一直被边缘化,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应对新形势下的变化,教育部审时度势,组织专家学者广泛研讨,修订发布了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7](简称《指南》)。《指南》主要对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师发展等5 个方面进行了较大修订,明确将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三大类课程纳入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二、专门用途英语改革的必要性

(一)国家语言安全战略发展需要

一个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一般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往往都和国家的政治外交、经贸活动或文化交流等密切相关。例如,美国一直非常重视其外语教育政策。美苏冷战期间,前苏联1957 年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政府感受到对手的外太空竞争威胁,于1958 年出台了《国防教育法》,把俄语列为其第一层次关键语言。这是美国首次把外语教学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另外,出于地缘政治和地区安全考虑,美国的第一层次关键语言还包括汉语、日语、阿拉伯语等5 种语言。2001 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意识到语言能力缺失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于2006 年启动了《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强化阿拉伯语、俄语、朝鲜语、汉语等“关键语言”的教育培训。

反观国内,外语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长期以来,英语、俄语、日语、德语、阿拉伯语等关键语言往往被轻描淡写地弱化成升学就业或移民留学的一门“工具”,从未上升到国家语言安全战略的层面。但令人欣慰的是,进入21 世纪之后,国家语言战略研究逐步升温,多地举办了高层语言政策论坛,南大“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和上外“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也于2017 年先后揭牌成立,国家“十三五”规划更是明确指出,语言文字事业必须“以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为核心”。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在研究宏观语言战略、落实语言战略行动计划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此背景下,专门用途英语应该通过改革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改变和调整,更好地发挥其针对性强、行业应用范围广的优势,服务于国家语言战略的需要。

(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中国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强劲的经济增长带动了跨境电商、技术转让、对外投资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使得市场对于专门用途英语人才的需求量直线上升。但是,国际英孚教育最近几年发布的《全球成人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8](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劳动力的行业英语水平整体偏低。2014 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大陆成人英语熟练度指标仅为50.15,甚至落后于越南(51.57),在全球63 个被调查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7 位,属于低熟练度;在信息技术、金融、制造业等领域的行业英语表现更差,其中信息技术领域人员得分仅有46 分,低于越南(62)。2015 年度中国大陆英语熟练度指标为49.41,在70 个被调查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7 位。2016 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的成人英语水平为50.94 分,在72 个国家与地区中排名第39 位,依然在低熟练度水平区间徘徊,与新加坡(63.52,极高熟练度水平)、马来西亚(60.70,高熟练度水平)、菲律宾(60.33,高熟练度水平)、印度(57.30,中等熟练度水平)、韩国(54.87,中等熟练度水平)、越南(54.06,中等熟练度水平)有较大的差距。2017 年度《报告》显示,中国整体的英语熟练度得分52.45 分,在80个非英语母语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6 位,较2016 年提高了3 个名次,但整体仍处于低熟练度水平。2018 年11 月发布的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结果显示,中国得分51.94,排名下滑至第47 位,整体仍处于低熟练度水平,落后于极高水平的新加坡(68.63,排名3)、高水平的菲律宾(61.84,排名14)和马来西亚(59.32,排名22),以及中等熟练度水平的印度(57.13,排名28)、韩国(56.27,排名31)、越南(53.12,排名41)等亚洲国家。2019 年,中国整体的英语熟练度得分53.44,排名第40 位,第一次从低熟练度上升到中等熟练度。2020 年度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①2020 年,EF 教育首次采用严格按照欧洲共同语言标准(CEFR)统计的800 分制。此前评分标准都是100 分制,造成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经常被误解为百分比。此新量表的目的是消除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和英孚标准化英语测试(EF SET)之间的混淆。显示,中国的英语熟练度得分为520 分,全球排名第38位,属于中等熟练度水平,比2019 年提升两位。

很显然,中国劳动力行业英语整体水平低下,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尤其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我国与沿线各个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开发、经贸产业合作等领域需要更多的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行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建设。从这个意义来说,高校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改革,不仅可以培养更多熟练掌握行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高等教育发展需要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2016 年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总规模达到3 699 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学生规模扩张过快,但相应的学生宿舍、餐厅食堂、实验室、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却严重滞后,师资严重不足也成为高校持续发展的致命障碍。这个矛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尤其突出。王海啸[9]关于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的研究表明:高校生师比严重失调(2001 年为130∶1;2008 年为148∶1,其中本科生+研究生与教师的比例为156∶1,本科生+二级学院+研究生与教师的比例为163∶1),性别、职称、学历结构也严重失衡。大学英语师资严重不足,专门用途英语师资更是极度匮乏。目前大多数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师是语言学专业转行过来,另外一部分则是专业教师。语言学教师讲解行业专业知识明显力不从心,而要求专业教师全程用英语流利授课,的确勉为其难。很显然,专门用途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已是刻不容缓。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专门用途英语的新要求,更新教学理念,改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信息素养,以满足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学校可以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通过国内外进修访学的方式,切实提高现有专门用途英语一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再以“传、帮、带”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从整体上增强专门用途英语教师队伍的实力和竞争力。

三、专门用途英语改革

(一)教育理念国际化

教育理念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能正确反映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方向的一种教育理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来应对新形势的挑战已成为世界各地许多高校的共识。

改革开放40 多年,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9 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中国正经历从制造业到知识驱动型发展的转变,重点转向发展世界级的科学团体和培养海外软实力。为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质的飞跃,国务院按照“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布局高校建设,于2015年11 月印发“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一流师资建设、拔尖人才培养、科研水平提升、优秀文化传承、成果转化推进”等5 项建设任务。2017 年1 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强调国际学术前沿,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之下,专门用途英语学科应坚定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利用自身英语语言优势和跨学科优势,从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团队打造、学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等方面快速跟国际接轨,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二)课程管理分级化

课程管理主要是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课程的编排、实施进行考核评价,以使课程达到预期目标的一个管理活动过程,目前主要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种课程管理体制。在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中,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教学内容方面实行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统一”,处于支配地位,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没有什么自主权,基本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国内高校目前的课程管理体制,基本上都是实行大一统的管理,强调全国的整齐划一。尽管很多高校在学校类型、层次、师资、生源、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高校评估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到实践实训基地建设,评价考核指标几乎都是统一标准。

笔者建议,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类型和层次,结合师资、生源、教育资源配置等实际情况,以及该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对高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进行分类指导,实现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的分级化。国家制订《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总体框架,明确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和性质,宏观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各地教育主管机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规划制定客观、务实的具体课程实施方案;各高校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学科定位、专业特色和地理位置等条件,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开发或选用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满足信息时代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际需求。

(三)师资培训常态化

《指南》(2020 版)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提升他们的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系统提升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实力和竞争力。徐小舒等[10]的调查结果表明,ESP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TK 与PK 和CK 相结合的信心相对较低,ESP 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比较弱,教学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还不能娴熟地驾驭学科知识、教学法和技术。蔡基刚[11]也认为,各学科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导致部分不具备各学科专业背景的外语教师无法很好地开展相应的专业英语教学活动。

鉴于《指南》(2020 版)对大学英语教师发展提出的指导性意见,高校应顺势而为,以建设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提升优化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结构为契机,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建立并完善大学英语教师培训体系。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需求,选择某个专业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安排定期的专业课旁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后期相关的专业英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所有开设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高校,应当重视专门用途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定期安排他们参加各种针对性强的“专业”培训。最后,加强校内、校际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让有一定英语能力的专业课教师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师进行以自身专业为主题的专项对口培训。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交流和双向互动,既可以解决专门用途英语任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的问题,又能帮助专业课老师提升英语水平,为双方的长期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培训如果能够实现常态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成效的极大提升将指日可待。

(四)教学资源数字化

罗毅、李红英[12]调查发现:ESP 教师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近八成的ESP 教师授课不使用多媒体电脑,授课语言以中文为主,运用传统的阅读翻译教学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手段“现代化”主要是指ESP 老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借助于网上慕课、精品示范课程等优质共享教育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学习认知风格,采取形式多样的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彻底改变教师全堂灌输的单一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诚如胡加圣[13]所言,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的最大作用在于优化外语教学,具体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材研发、教师技能培训以及学生学习技巧和熟练程度提高等各个环节。

《指南》(2020 版)[7]倡导各高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为师生创建多元的教学、学习环境,建设或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等共享资源,进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模式的教学。

要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我们可以从计算机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利用和人员培训三个方面着手,并充分利用5G、大数据、算法(algorithm)、AI(人工智能)、VR(虚拟技术)和AR(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首先,在硬件(hardware)方面,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教学需求和特点,建设相应数量的语言模拟实验室和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其次,在软件(software)方面,可直接采购市场反映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和实践实训模拟软件,也可以组织一线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建议同类高校互通有无,共建、共享专门用途英语数字化课程资源,实现资源配置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在经费预算充足的情况下,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相对较易实现,最难的应该是人件(human ware)建设。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要比想象的更为耗时耗力。这项工作需要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充分动员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一起商量制定培训计划并认真落实到位,确保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由他们将教学资源“数字化”落实到位、服务教学的终极目标。

(五)教育环境生态化

20 世纪初,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态学思想、原理和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借鉴学习,并最终促成了教育生态学的形成、发展、丰富和完善。陈坚林[14]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外语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深入剖析外语教学生态发展、演变和失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显然,在整个外语教育大的生态系统中,高校的专门用途英语各教学要素(ESP 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教师学生等),也不断与其周围环境(国家宏观教育政策、行业英语市场需求、学校地理位置、教室装备条件等)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专门用途英语子生态系统。这些内外部要素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出现生态失衡。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动态调整改变教学内部要素(修订课程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等)和外部环境(优化教学情境设计、升级维护教学平台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专门用途英语生态系统的再平衡。

四、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但我国劳动力行业英语水平整体偏低,对继续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迎接国际竞争的新挑战,高校大学英语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从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理念国际化、课程管理分级化、师资培训常态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和教育环境生态化等几个方面着手,积极改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更多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行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用途指南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DNA的奇妙用途
指南数读
用途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书的新用途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