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

2022-02-10 07:34谢丽芳
关键词:用典受教育者中华民族

谢丽芳

(1.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2.天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旁征博引了中国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统称“典故”),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的相关讲话、文章、贺信和回信中,习近平针对教育对象的成长、成才规律和特征大量用典,呈现出用典育人的生动实践。学界围绕习近平用典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研究大多集中于习近平用典本身的内涵、特征和时代价值,多立足于文化视角挖掘其当代价值,针对教育领域用典价值的探讨相对较少。基于此,笔者拟梳理习近平在教育领域相关讲话、文章、贺信和回信的用典概况,挖掘用典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期丰富相关研究。

一、 习近平用典特征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

(一) 习近平用典特征

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大量用典。从时间维度视之,其所用典故未局限于某个朝代,而是囊括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从空间维度视之,未集中于诗词歌赋,而是涉及了经、史、子、集;从技巧运用维度视之,未仅限于直接引用,而是兼及间接引用、叠加引用和化用等方法。习近平用典从多个维度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典故的当代价值。聚焦习近平在教育领域的讲话、文章、贺信和回信,梳理其用典概况,可发现其用典时间跨度之大、涉猎范围之宽、所用方法之丰的特征。习近平用典旁征博引,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践行着以古人智慧育当代人才的生动实践。

(二) 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当客体的属性、功能能够满足主体所需要关系的建立条件时就会产生价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属性、功能有效满足主体(人和社会)需要的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角度厘定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即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其属性、功能有效满足受教育者个体全面发展需要和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关系,满足程度越高,价值越大。其中,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属性、功能有效满足受教育者个体全面发展需要的关系为个体价值,以其属性、功能有效满足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关系为社会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不是彼此割裂、互无关系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延伸与验证,二者统一于习近平用典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践过程中。

质言之,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蕴涵着塑造时代新人的个体价值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价值。探究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质在于全面把握习近平用典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实现其价值最大化,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 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

立足时代前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依据党的教育事业,把握教育规律,习近平用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铸魂育人,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习近平用典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是其中最基础的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相区别,它是在习近平用典视阈下契合于典故蕴涵的价值性、真理性、艺术性特性所彰显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个性,其内含三层核心要义:一是其价值主体为受教育者个体,主要为各级、各类学生;二是其价值客体为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其价值客体的属性、功能能够有效满足价值主体的成长、成才需要,呈现出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并生成其个体价值。这三层核心要义主要表现为以德培人、引领政治方向,以理育人、启迪人生智慧,以文化人、激发精神动力三方面,是典故合目的性、合真理性、合艺术性三重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有效反映和运用,服务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一) 以德培人,引领政治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自产生以来就内含鲜明的政治属性,对政治方向的引领是教育者利用各类教育手段把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方向上来的教育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其不仅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总任务的实现、教育使命的完成必须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前提。习近平用典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以德培人、引领政治方向的个体价值,主要通过典故内含的的价值导向性及其蕴涵的培根铸魂、崇德向善、砥砺品格等道德功能来实现引领政治方向的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三方面。

首先,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在人的一生中具有指引人生航向、决定事业成败的重大价值。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要突出位置,强调了教育首先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问题。在习近平用典育人的生动实践中,对坚定受教育者理想信念的教育以“为什么立志”“立什么志”“如何立志”“如何成志”的逻辑理路为着力点,藉此构成了习近平系统的理想信念教育观,实现着习近平用典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坚定个体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价值。习近平说:“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2]坚定理想信念就是立志。对于“为什么立志”,习近平借古人智慧揭示了立志对于成功的重大价值,即“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等。“立什么志”是立志的内容和核心。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以“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的道理引导受教育者要立大志,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关于“如何立志”,习近平以“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道理阐释了新时代的立志方法,即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成就自我。对于“如何成志”,习近平在给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回信中以“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典故揭示了只有成志不求易、进事不避难的人才能成功的道理。

其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习近平在2018年5月2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爱国是第一位的。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3]。习近平用典中内含培育个体爱国主义情怀的价值,其主要通过大量用典引导受教育者理解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习近平结合时代特征,紧贴受教育者成长、成才需要,以古人智慧育当代人才,为受教育者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受教育者广泛理解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用典育人的生动实践正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唯物辩证法,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不仅引导受教育者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引导受教育者从理性认同上升至情感认同,同时强化了受教育者的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加强品德修养。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习近平用典育人凸显了加强品德修养的个体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以“德者,本也”阐明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首要价值。习近平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深刻意蕴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它既是个人之德又是国家和社会之大德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以中国古代修齐治平之道分别解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他以“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的道理形象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意义,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说明了严私德的重要性,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规劝个人要从做好小事、遵守小节开始。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者对受教育者个体而言是相互统一的,只有严私德,才可做到守公德、明大德,而明大德是守公德、严私德的导向,是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的思想指引。

(二) 以理育人,启迪人生智慧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内含鲜明的政治属性,还具有启智增慧的功能。典故起源于历史,产生于历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实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正确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关系时所凝聚的集体智慧,内含客观真理性,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习近平用典育人就是以典故蕴含的客观真理和哲理智慧启发受教育者,使其启智增慧。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长知识和见识上下功夫,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真理、道理、事理的获得聚焦于知识和见识的增长,知识和见识的增长主要通过学习获得。习近平在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4]。学习是掌握真理的主要途径。习近平在教育领域的各类讲话中以典故形式对此进行了深入阐释,并以典故蕴涵的客观真理启迪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和智慧。如“学如弓弩,才如箭镞”“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每一个典故都蕴涵着有关学习的客观规律,都是对真理的凝炼。除此之外,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并在其他有关教育的讲话中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典故阐明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学思行相统一的客观真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典故中所蕴涵的客观规律以高度凝练的形式呈现,更能冲击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给予其深刻的人生启示。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用典中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向的启迪人生智慧的个体价值,不仅仅是对客观真理的获取,而且有着更高远的视野,其最终目的在于培育时代新人,更好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实现。

(三) 以文化人,激发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激发精神动力的个体价值。它是教育者通过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习近平用典育人就是以典故所蕴涵的真、善、美相统一的特性感化受教育者,以其内在力量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其激发精神动力的个体价值。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5]。新时代的伟大使命需要伟大精神。习近平在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中国人民的四种伟大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四种伟大精神契合了时代新人的特征,也契合了时代新人的培育目标。习近平用典育人正是以典故化人的力量激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在各类教育会议的讲话和回信中,习近平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受教育者自身成长和发展规律,多次强调要培养创新精神,并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激励各级、各类受教育者要勇于创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多次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哲理生动阐释了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的深刻道理,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等典故激励各类受教育者要不怕吃苦,勇担时代大任,投身于伟大奋斗中。伟大团结精神是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连的伟大精神,只有团结起来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才能汇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用典育人,其立足点与落脚点都在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以“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道理启发受教育者要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把自己的人生融入民族的命运中,激发受教育者要同人民一起奋斗。习近平用典化人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精神动力的个体价值,是合目的性与合真理性相统一的高度表现,丰富了个体的精神世界,对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有重要价值。

三、 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

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不仅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普遍性,包含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又有自己鲜明的特殊性,蕴含着以典故育人的独特性。社会价值含有三层核心要义:一是其价值主体为社会,二是其价值客体为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其价值客体的功能、属性有效满足价值主体全面发展需要而呈现出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作为延伸了个体价值的社会价值在内容范围上更具延展性,是个体价值在社会领域中的价值延伸和扩展,也是个体价值融入社会价值的整体呈现。其主要表现为以文领航、引领时代风尚,以文铸魂、振奋民族精神,以文兴邦、建设文化强国三方面;其指向于推动社会精神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 以文领航,引领时代风尚

文化的丰富内涵决定了文化功能的多样。文化具有领航作用,引领着时代风尚,昭示着人类社会的所向之处。新时代,立足时代前沿,统筹两个大局,着眼于教育强国战略,紧扣育人目标与受教育者成长、成才规律,习近平用典育人突出彰显了以崇德、劝学、创新和奋斗为主的精神内涵[6],从整体上回答了应如何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观[7]。同样,对崇德精神、劝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彰显,正好回应了时代对崇德风尚、劝学风尚、创新风尚和奋斗风尚的诉求。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和功能从历史维度以传统文化的力量纵向回应了时代之需,从现实维度以当代社会发展横向回应了时代之需,是对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回应,呈现出文化的一脉相承及其引领时代风尚的社会价值。

首先,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领时代崇德风尚的社会价值。崇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德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继承与发展。教育领域以德为先教育方针的一以贯之,在社会层面形成了以崇德为价值取向的人格追求。新时代,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崇德风尚的核心内容,习近平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不仅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社会的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又以修齐治平的文化传统解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涵的文化基因。

其次,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领时代劝学风尚的社会价值。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劝学传统和一脉相承的劝学风尚,它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治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其内容博大精深。新时代,习近平尤其注重在历史重大转折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时加强学习的重大意义,时代越向前,知识的重要性就越发突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时代的快速发展也促成了学习风尚的形成,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8]。鉴于此,习近平用典劝学,既赓续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立足于时代快速发展特征,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教育领域大力倡导刻苦学习的精神,养成了新时代的劝学精神,引领了新时代的劝学风尚。

再次,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领时代创新风尚的社会价值。创新精神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正是因为崇尚生生不息、日新又新的创新精神,中华文明才能历久弥新。习近平在教育领域的各类讲话中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他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发展精神呼应新时代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时代要求,而青年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时代前列,引领时代创新风尚。习近平用典是一种传承,凸显了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一脉相承和新时代创新精神的深厚底蕴,通过用典解码时代精神,引领时代创新风尚。

最后,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领时代奋斗风尚的社会价值。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9]。中华民族正是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奋斗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习近平大量用典,以其蕴涵的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助力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在教育领域的相关讲话中多次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哲理阐释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越接近目标越不能懈怠,越需要加倍奋斗的逻辑理路。鉴于此,习近平在教育领域的各类讲话、贺信和回信中大量运用典故激发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形成了时代奋斗风尚。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已成为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新内涵。

(二) 以文铸魂,振奋民族精神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以文铸魂有助于民族精神之振奋。民族精神是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新时代,振奋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则在于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发展之机,它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用典育人则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条件下践行以文铸魂,以此彰显振奋民族精神的社会价值,其主要通过增强民族凝聚力、整合多元价值和构建共同精神家园来具体体现。

首先,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价值。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其内含巨大的统摄力与聚合力。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习近平用典育人就是以植根于深厚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感召、凝聚受教育者,以获取范围更为广阔的社会效益。从历史维度以民族精神激发民族凝聚力,从现实维度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在时空中彰显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之间的生命张力和活力。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进而汇聚成巨大的中国力量,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成真。

其次,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整合多元价值的社会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体系一主多元的“主”,是多元社会价值的“导”,是整合的方向。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并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仍需要一个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而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够在中华一体价值认同下引导其成员向着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行价值取舍,进而达到整合社会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习近平用典中思想政治教育振奋民族精神的社会价值自然而然蕴涵了整合社会多元价值的功能。

最后,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构建共同精神家园的社会价值。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突出,对构建共同精神家园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因此,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不仅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后人们共同的精神需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求。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振奋民族精神的社会价值还体现在其促进共同精神家园的构建。

(三) 以文兴邦,建设文化强国

文可以兴邦,文可以丧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强国的建设是浓墨重彩之笔。理论是实践的指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厘清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三者的关系,以有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自觉是一个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它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前提。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最深沉的力量,它召唤着文化自觉,推动着文化自强。而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指向与目的。三者相互依托、紧密相连,是一个有机整体。习近平用典育人的过程就是对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有力践行。

首先,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培育文化自觉的社会价值。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11]。习近平用典育人正是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之上。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新的重要判断并明确其历史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精神命脉”,是“基因”,是使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些重要判断在时间上绾结了传统与现代,在空间上大大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文化自觉不仅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历史地位的深刻认识上,还表现在对其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断。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也是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地位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彰显了习近平高度的文化自觉,引领了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体现了习近平用典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其次,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塑文化自信的社会价值。重塑文化自信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是时代进步的呼唤。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标记了中华文化自信的高度。然而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下急剧丧失文化自信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仁人志士奋力重建家园的历史,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得以重建家园,重新寻得文化自信。新时代是历史发展至今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时代,是对高度文化自信需求最强烈的时代。习近平用典育人就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让受教育者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其形成文化自觉,重建文化自信。用典育人的背后正是习近平对高度文化自信的彰显,是对受教育者文化自信的培育,也是其重塑中国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之匠心所在。

最后,习近平用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社会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其立足点与落脚点都在于服务当今社会发展,服务于时代命题。文化强国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重大而又紧迫的时代课题。习近平用典育人以文化为传播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以小见大,彰显了强大的文化力量。习近平用典育人遵循着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血脉到开拓前进的发展规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猜你喜欢
用典受教育者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习近平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