玮两优8612特征特性及大面积单产1 100 kg/667 m2栽培技术

2022-02-10 15:34史勇敢黄国胜杨剑辉陈慧宏王中友许树滨熊智军肖利民马建国秦鹏杨远柱2
中国稻米 2022年6期
关键词:测产单产大田

史勇敢 黄国胜 杨剑辉 陈慧宏 王中友 许树滨 熊智军 肖利民 马建国 秦鹏 杨远柱2,*

(1湖南亚华种业有限公司,长沙 410119;2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沙 410128;3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宁乡 410604;4新邵县农业农村局,湖南 新邵 422999;第一作者:249159318@qq.com;*通讯作者:yzhuyah@163.com)

杂交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种植户增产增收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高产始终是国家粮食安全、杂交稻品种选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目标。袁隆平院士在培育超级杂交稻时提出了“杂种优势利用与形态改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同时也提出了“三良配套”技术,即良种、良法、良田,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这为水稻大田高产超高产种植提供了路线指引。玮两优8612系由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以华玮338S为母本、华恢8612为父本联合选育的强优势杂交中籼稻品种,具有袁隆平院士提出的理想水稻株型(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2020年分别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06128)和湖南省审定(审定编号:湘审稻20206015)。玮两优8612在2021年的超级稻百亩方高产示范中,9月15日经农业农村部组织测产验收,单产达1 114.8 kg/667 m2;在2022年的超级稻高产示范中,9月8日经农业农村部组织测产验收,单产达1 158.8 kg/667 m2。现将玮两优8612的高产特征特性及单产超1 100 kg/667 m2栽培技术要点小结如下,以湖南省羊古坳示范点为例。

1 主要特征特性

1.1 株叶形态好

株型紧凑,叶片短宽挺,脚叶少,群体通风透光性好,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高,降低病虫害发生机率。

1.2 抗倒性强

玮两优8612株高与对照丰两优4号相当,其含有半显性基部节间缩短基因SBI,基部节间短,基部3个节的节间长度约占总茎秆长度的15.8%,仅相当于对照基部3个节长度的45%;茎秆粗壮、韧性好,茎壁厚,抗倒伏能力强,在2年区试中,46个试点无一出现倾斜或倒伏,而对照丰两优4号有4个点出现倾斜或倒伏。

1.3 稻瘟病抗性好

玮两优8612含有Pi2、Pita、Pia等6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稻瘟病综合指数2年区试分别为2.8和3.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中抗稻瘟病。

1.4 氮肥利用率高

玮两优8612含NRT1.1B、OsNR2和OsTCP19等3个氮高效利用基因,在中等肥力稻田,少施20%~30%的氮肥不会引起减产,表现低肥稳产、高肥高产的特性。

1.5 农艺性状优良

玮两优8612分蘖力强,生长势旺,穗粒结构协调,成熟期叶青籽黄,落色好,灌浆充实度好。在湖南省羊古坳镇超级稻百亩方示范中,有效穗数21.0万/667 m2,每穗粒数251.5粒,结实率94.0%,千粒重28.5 g,理论产量高达1 414.91 kg/667 m2。

1.6 米质较优

据国家区试送样检测,玮两优8612整精米率63.6%,垩白度2.0%,直链淀粉含量16.0%,胶稠度68mm,碱消值3.6级,长宽比3.2,米饭适口性佳。

2 产量表现

201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75.14 kg/667 m2,比对照丰两优4号增产5.40%;2019年续试,平均产量665.89 kg/667 m2,比对照丰两优4号增产7.20%;201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3.46 kg/667 m2,比对照丰两优4号增产4.44%。2021年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镇牛形村7.12 hm2(106.8亩)连片示范中,按照农业农村部超级稻测产验收要求进行实割测产,玮两优8612平均产量达1 114.8 kg/667 m2,创湖南一季稻百亩片单产最高纪录。2022年在湖南省溆浦县卢峰镇新坪村6.9 hm2(103.5亩)连片示范中,按照农业农村部测产验收要求实割测产,平均单产达1158.8kg/667 m2,再次刷新湖南一季稻百亩示范片单产最高纪录。

3 高产示范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高产栽培追求的是大田水稻生长稳健均衡、穗粒协调。前期采取促整体平衡生长,后期促边行,打造“龟背”禾田——中间略高,四周低。具体如下。

3.1 遴选示范田,统一播种,适时移栽

选取牛形村8组25个农户7.12 hm2(106.8亩)连片水田作示范田,田间采光通风好,排灌方便;示范户种植技术基础好,执行力强,能统一农事操作,确保示范片田间长势一致;并通过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发放栽培技术资料,提高示范户科学种植水平。大田用种量0.75 kg/667 m2,统一浸种催芽,用咪鲜胺浸种消毒处理,4月23日播种,秧田按高标准施足肥料,稀播匀播培育壮秧;5月17日开始移栽,示范片田块3 d内完成移栽。

3.2 高标准移栽,促基部分蘖,提高成穗率

3.2.1 施足底肥

大田移栽前3 d下肥,田块整平后开好“三沟”(围沟、当行沟、防洪沟),沟沟相通,有利于平衡管水、防涝和晒田。

3.2.2 宽窄行种植

宽窄行移栽,规格(40.0+26.6)cm×20.0 cm,每丛插2粒谷苗,每667 m2插1.0万丛,营造田间小环境(通风透气,有利于合理利用温光资源,降低病虫害发生,将边际优势扩展至田中)。

3.2.3 秧苗带药、带泥移栽

秧田期注意防治稻蓟马、稻瘿蚊等,移栽前1 d喷施1次长效农药,使秧苗带药入大田。移栽秧龄25 d,叶龄3叶期放干秧田水,第2天带泥起秧,用盆转移,秧苗从起苗到移栽至大田控制在30 min内完成,可有效缩短返青期(上午移栽,下午即可长多条新根)。

3.2.4 均匀移栽,及时补苗

大田按照667 m2插1.0万丛目标划行后,放干水,每丛插带泥的大小一致的2粒谷苗,确保浅插、正插,不合格的秧苗(病苗、异常苗)不插,移栽完后露泥1个晚上,第2天浅水盖泥,第3天补苗。

3.3 科学施肥是增产高产的关键

按照1 200 kg/667 m2的高产目标设计施肥方案:采取平衡施肥的原则,每667 m2大田施农家肥1 500~2 000.0 kg、油菜枯肥75.0 kg、纯N 28.0 kg、纯P 16.8kg、纯K 35 kg,施肥时,保持田泥湿润或薄水层,利于肥料的快速吸收、利用。

3.3.1 底肥

移栽前3 d,结合大田翻耕、平整时将肥料均匀旋入泥土中,肥料施用量为:N肥的55%,P肥的95%和K肥的31%,按照N∶P∶K为1∶0.6∶1.25的配比原则进行折算。

3.3.2 分蘖肥

移栽后5~7 d追施分蘖肥,施用量为N肥的22.5%、K肥的29%,以促进低位分蘖早生快发,为足苗大穗奠定基础。

3.3.3 攻大穗肥

孕穗期是水稻肥水需求的重要时期,是穗粒数形成的关键时期,肥料施入过早或过迟都不利于穗粒数形成。过早施用提高株高和长势,过迟施用则拉长剑叶,甚至导致贪青晚熟,加重病虫害发生机率。攻大穗的最佳施肥时机为:大田主茎幼穗分化Ⅱ期末至Ⅲ期初,施肥量为N肥的22.5%、P肥的5%和K肥的40%。

3.3.4 增千粒重肥

千粒重每增加1.0 g,单产可增产40.0~50.0 kg/667 m2。大田共喷施“谷粒饱”2次:抽穗30%~40%时叶面喷施1次,齐穗后再喷施1次,可有效提高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进而增加千粒重。

3.4 合理管水是高产栽培的核心技术

3.4.1 移栽

无水湿润泥巴田移栽能保证不深插,秧苗回正快,无返青期。湿润管理能促根深扎,田泥增氧,白根增多,低位分蘖,有利于提高禾苗素质,增强抗逆、抗倒性。

3.4.2 苗期

采取天降雨水与灌“跑马水”相结合,多次露泥与轻晒管理能有效提高泥温,利于秧苗健壮生长。

3.4.3 晒田

移栽后25 d,每丛苗数达到12苗时开始露田,露7 d左右。当总苗数达到30万/667 m2左右时晒田。晒田标准:田边开大坼,田中开小坼;白根满地跑,脚踩不留痕;禾叶正褪色,风吹禾叶哗哗响,禾叶刺巴掌。

3.4.4 孕穗期

进入孕穗期不能少水,做到有水养胎,是增产增重的关键举措。孕穗Ⅱ期末施1次孕穗肥,穗粒数可增加20%~30%,千粒重增加2.0 g左右。

3.4.5 抽穗期

足水抽穗空壳少。在孕穗进入Ⅶ期时,大田足水,并追少量粒肥(每667 m2追施复合肥1.0 kg),能促进齐穗,提高结实率,一般结实率可达92%以上。

3.4.6 扬花灌浆期

有水扬花授粉、灌浆,干湿壮籽,合理用水调节根系活力。当水稻整体进入尾花至乳熟成熟期,坚持干干湿湿、以湿为主,以提高根系活力,延缓根系衰老,达到以氧促根、根旺保叶、以叶供养、叶青籽黄。

3.4.7 黄熟期

进入黄熟期以灌“跑马水”为主,高产杂交水稻后续的籽粒充实全部靠水分调节、维持。一般大穗型水稻都有二次灌浆过程,需靠叶片合成养分,然后转化充实籽粒,稻谷呈现出黄澄澄、沉甸甸的景象,最终实现高产。

3.5 病虫防治是实现高产的保证

病虫害实行“预防为主,及时防治”的统防统治策略。防治要领:虫以杀低龄虫为主,病以预防为主,高产栽培防病比治虫重要。病虫害防治重点:秧田期的稻蓟马,大田期的钻心虫、卷叶螟、稻飞虱、稻秆潜蝇、蔸萎型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等。防治病虫时需交替使用不同药剂,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防治时期根据当地病虫测报并结合田间病虫实际发生情况而定。

3.6 适时收获,保障丰收成果

杀青过早收获或谷熟过晚收获不仅降低产量,还对米质有不利影响。水稻收获最佳时期为完熟初期,此时水稻谷粒95%以上颖壳呈黄色,谷粒定型,米粒呈透明状,干物质达到定值,产量和米质都达到最优状态。

猜你喜欢
测产单产大田
小麦测产迎丰收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桑园全年免耕周年套作技术进行专家测产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