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杂交稻夷优566在福建南平种植表现及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2022-02-10 15:34刘端华
中国稻米 2022年6期
关键词:南平市稻瘟病秧苗

刘端华

(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南平 354200;作者:544576095@qq.com)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俗称“闽北”,地处北纬26°15′~28°19′、东经117°00′~119°17′之间,其地貌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2021年南平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7万hm2,水稻播种面积15.1万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0.7%。但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南平市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水稻种植劳动力强度大、成本高、效益低。水稻种植由传统人工种植调整为全程机械化种植,可以提高工效和作业质量,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压力,大幅度减少人工成本,再配合优质稻品种,可增加种稻效益,带动种植户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夷优566是建阳民丰农作物品种研究所用三系不育系夷A与恢复系民恢566配组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10190)。2019—2021年,夷优566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浦城县、南平市建阳区等地作一季中稻全程机械化栽培试种和示范,表现出株型适中、分蘖力强、生长势较旺、熟期转色好、米质优、产量高、抗性较强等特点,深受种植示范户欢迎。现将夷优566在福建省南平市作一季中稻种植表现及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产量表现

夷优566于2017年参加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组织开展的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筛选试验,平均产量10.04 t/hm2,比对照丰两优4号极显著增产6.07%,增产点比例95.0%。201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0.07 t/hm2,比丰两优4号增产6.43%;2019年续试,平均产量10.03 t/hm2,比丰两优4号增产4.37%。

2019年在武夷山市兴田镇仙店村亮剑家庭农场试验示范种植3.5 hm2,经现场实割测产,平均产量10.11 t/hm2。2020年在武夷山市兴田镇仙店村亮剑家庭农场进行机插机收试验示范,种植面积7.3 hm2,平均产量9.97 t/hm2;在建阳区书坊乡机插机收试验示范4.5 hm2,平均产量10.02 t/hm2。2021年在武夷山市兴田镇示范种植12.0 hm2,平均产量10.13 t/hm2。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

夷优566属基本营养型,宜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2017年参加由南平市农科所组织的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筛选试验,全生育期135.0 d,比丰两优4号早熟0.9 d。2018—2019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全生育期129.1 d,比丰两优4号早熟3.5 d。3年的试种示范生育期记载:2019年5月20日播种,6月15日移栽,8月28日齐穗,9月30日成熟,全生育期133.0 d;2020年和2021年全生育期分别为135.0 d和137.0 d。

2.2 农艺性状

夷优566株高适中,株型松散,剑叶挺直,分蘖力强,穗多粒大,熟期转色好,结实率高。2018—2019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表现:株高126.3 cm,穗长25.8 cm,有效穗数244.5万/hm2,每穗总粒数187.3粒,结实率84.0%,千粒重27.6 g。2020年在武夷山市兴田镇机插机收试验示范点田间取样,平均株高130.7 cm,穗长26.7 cm,有效穗数259.5万/hm2,每穗总粒数192.6粒,结实率83.7%,千粒重28.2 g。

2.3 抗性较好

夷优566于2018—2019年参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经福建省上杭县、浙江省杭州市、江西省井冈山市、湖北省宜昌市等多地种植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为4.2~5.0,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稻瘟病5级,中感稻瘟病。据2019—2021年福建省南平市各地试种示范田间调查结果,夷优566表现适应性广、抗寒性强、生长势好,具有较强的抗倒性,田间少见稻瘟病。

2.4 米质优

2018—2019年区试统一取样,对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3个试验点样品米质检测,夷优566出糙率80.2%,精米率70.3%,整精米率64.2%,粒长6.6 mm,长宽比3.4,垩白粒率11%,垩白度2.9%,直链淀粉含量15.1%,胶稠度76 mm,碱消值6.2级,透明度2级,米质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NY/T593—2013)优质2等。稻米商品性好,米饭松软,有嚼劲,适口性好。

3 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3.1 适时播种

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夷优566在福建省南平市作中稻种植适宜播种期在5月中下旬,一般大田用种量15.0~22.5 kg/hm2。浸种前选种、晒种,用强氯精浸种消毒,可以保证较高的种子发芽率,同时可以减少由种子携带的病虫害;催芽可用水稻种子专用移动喷淋式催芽机,保证催芽质量。

3.2 工厂化育秧,培育壮秧

利用水稻工厂化育秧,具体育秧流程为:秧盘摆盘—装基质—精量播种—播后盖土—暗化出苗—移入大棚。秧盘使用专用育秧塑料硬盘,规格为30 cm×60 cm×2 cm,每667 m2用秧盘20~22个;育秧基质可使用水稻机插秧育秧基质,盘底装基质2.0~2.5 cm厚;使用水稻精量播种机播种,每盘播芽谷75~100 g,尽量不重播、空播;播后覆盖0.3~0.5 cm厚基质,喷水量以秧盘底土水分达饱和状态为标准量;播种结束后取盘送育秧暗化棚叠盘堆码,将育秧棚内、外遮阳网全部盖上,实行暗化出苗,暗化过程中注意控制棚内温度,最初6 h室温控制在36℃,后降至30℃~32℃,最后6 h再降至20℃~25℃,暗化处理时间3~5 d[1];暗化出苗后,将秧盘从暗化棚移入育秧大棚,在已做好的秧床上整齐摆放好秧盘,并在秧床周围盖以浮泥,保水保湿。

育秧大棚内温度以“白天棚内温度25℃~30℃,夜间棚内温度不低于15℃”为原则,在不影响苗床温度和水分前提下,尽可能让秧苗多接受光照。大棚育秧水分管理以旱管、喷灌为主,秧苗绿化后,适当控水,保持基质湿润[2]。一般在移栽前5~7 d控水、炼苗,防止盆土过湿而影响起秧和栽插。大棚内秧苗施肥可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在秧苗2叶1心期第1次追肥,作“断奶肥”;在机插秧前3~5 d第2次追肥,作“送嫁肥”。

3.3 适龄机插秧,插足基本苗

因机插秧苗小,插秧机的重量重,整地要求翻地不能过深,翻地过深时犁底容易不平,造成插秧深度不一致。对于耕层较深的田块,一般旋耕深度10~15 cm或翻耕深度15~20 cm,要求田面泥浆沉淀平整,高低差要高不露墩、低不淹苗,土壤膨松细软,田面不见残茬和杂草,有利于机插秧后水稻秧苗早生快发。

机插秧秧龄控制在18 d左右,叶龄2叶1心,不宜过长。机插行株距30 cm×18 cm,每丛插2~3粒谷秧,基本苗37~55万/hm2。机插秧作业要求:漏插率不超过5%,伤秧率低于4%,均匀度合格率不低于85%,以及覆盖率需98%以上。当机插秧缺株率在10%以上,特别是出现较长的断垄和较大的“天窗”时,应及时人工补苗匀苗,保证足够基本苗。

3.4 科学灌水,有效施肥

机插移栽时田间保持2 cm薄水层;返青期(插秧后7 d左右)烈日高温下蒸发蒸腾量大,应灌3~5 cm水层,护苗促返青;分蘖前期(插秧后20~25 d)保持2~3 cm浅水层促分蘖,当田间分蘖达到预期有效穗数的80%左右时,及时断水搁田,重控水分吸收,防止无效分蘖过多,特别注意遇阴雨天时更要及时排水晒田,有利于根系深入田土,增强后期稻株抗倒能力;幼穗分化至减数分蘖期是水稻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时稻田应复水深灌,不能缺水,否则易造成颖花大量退化,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抽穗扬花期也是水稻一生中需水较多的时期,这一时期灌水采取灌一次饱和水后露田3~5 d,当土壤含水量降至70%时,再灌饱和水与露田;灌浆结实期的灌水方法是灌“跑马水”为主,保持田面干、土壤湿,勤灌勤排,干湿交替直至黄熟;收割前5~7 d断水搁田,便于机械化收割作业。

科学有效的施肥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同时可以增加水稻种植效益。一般中等肥力田块纯氮施用量为135~180 kg/hm2,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0.6∶1.0。夷优566分蘖力强,大田施肥应做到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基肥∶分蘖肥∶穗粒肥=5∶4∶1。在大田整地时,结合最后一次耙田每hm2施有机肥3 000 kg、复合肥(N-P2O5-K2O=18-18-18)225~270 kg作基肥;移栽后7~10 d进入分蘖期,应早施足施分蘖肥,每hm2施尿素75~105 kg、氯化钾30~45 kg;从幼穗开始分化到抽穗以前的施肥称为穗肥,每hm2可施尿素45~60 kg、氯化钾30~45 kg,施好穗肥能保花增粒,促进穗大粒多。

3.5 病虫害绿色防控,无人机统防统治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是综合利用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等防治措施,结合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安全化学药剂防治方法,使水稻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水稻生产安全。农业防治要求做到因地制宜,选用具有良好抗逆性品种;浸种前要晒种,选用多菌灵或多抗酶素浸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移栽时合理安排株行距,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培育水稻优势群体。物理防治主要是人工灭杀和灯光诱杀为主,灯光诱杀方法主要通过频振式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等趋光性害虫。生物防治主要是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可通过稻田养鸭、稻田养鱼、安放性(食)诱剂诱杀、释放赤眼蜂、喷施生物农药等方式控虫、控草。生态防治一是在稻作区周边种植野稗、香根草等诱集植物,隔离、降低害虫种群,或在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保护和提高天敌的控害能力;二是采用提早播种、提早插秧等措施,有效避开水稻生育期主要病虫危害。

病虫害药剂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并采用无人飞机进行专业统防统治。夷优566中感稻瘟病,应重点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工作。稻瘟病从侵染到发生叶瘟需要5~7 d、穗颈瘟需要10~14 d,防治稻瘟病必须是防重于治。机插前5 d用75%三环唑1 500倍液喷施秧苗预防叶瘟,本田可用40%稻瘟灵乳油或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或2%春雷霉素防治叶瘟。穗颈瘟防治适期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一般在破口见穗5~10%时第1次用药,齐穗期第2次用药,可达到明显的防治效果,使用药剂有40%稻瘟灵、75%三环唑和75肟菌戊唑醇等。稻田虫害主要有稻螟虫、稻飞虱、叶蝉等,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可用18%杀虫双、3.2%阿维菌素乳油或12%甲维·虫螨腈等,防治稻飞虱、叶蝉可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或70%吡蚜·呋虫胺等。

3.6 适时机收机烘,提高稻米品质

适时收获是确保稻谷产量、稻米品质和大米商品性的重要措施。收获过早,稻谷籽粒不饱满,青粒多,影响稻米产量和品质;收割过晚,稻谷大量撒落造成损失,含水量下降,易大量出现裂纹米、爆腰米,使大米商品性能变差、丰产不丰收。稻谷含水量在20%~25%时稻粒饱满,籽粒坚硬,收割最为适宜[3]。可用半喂入或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抢晴天收割。为获得稻米优异品质,收割后的稻谷可以直接用谷物烘干机进行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50℃左右,将稻谷水分含量降至13.5%。

猜你喜欢
南平市稻瘟病秧苗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农民
中国科学家发现水稻IPA1基因具有稻瘟病抗性功能
南平市对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健康扶贫是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关键——南平市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及克隆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