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虫害危害特征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2022-02-11 00:33高建霞
乡村科技 2022年23期
关键词:螟虫斑病纹枯病

高建霞

(高台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甘肃 高台 730000)

0 引言

在玉米需求量逐年递增的背景下,玉米种植业迎来了规模化发展,其病虫害问题也随之凸显。由于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玉米种植户要在了解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保障玉米种植质量。

1 玉米主要病害危害特征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1.1 大斑病

1.1.1 危害特征。大斑病是玉米栽培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与流行,严重威胁玉米健康生长。通常,大斑病以危害玉米苞叶为主,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部蔓延,直至整株玉米发病;肉眼可见玉米叶片上有褐色长梭形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逐渐呈焦黄色。如果玉米大斑病发病期间出现持续降雨,发病部位很可能出现黑色霉层,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导致玉米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出现枯死等不良现象,进而导致玉米大面积减产,减产率为15%~50%[1]。大斑病病菌的分生孢子通常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并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通过自然环境进行传播。

1.1.2 综合防治措施。种植户多采取农业和化学方法防治玉米大斑病。例如,确保玉米生长环境温度在20~28 ℃,从源头上降低玉米大斑病发生率;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优质玉米品种,如农大372、隆平208等;将玉米与油菜、水稻等农作物轮作,以免长时间种植同一类型农作物而引发病虫害问题;将玉米与大豆、马铃薯等作物套种,充分发挥两种高矮秆作物的生长优势,帮助玉米获得充足的光照,同时玉米也能为大豆和马铃薯等作物遮挡部分光照,并起到节约资源、提高产量的作用。为从根本上减轻大斑病的影响,种植户可适当提前播种玉米,以免夏季降雨过多为病害的滋生提供良好条件;在开展土地翻耕工作时,要加强排水设施建设,避免积水。为避免玉米大斑病发生面积扩大,种植户一旦发现玉米出现病叶或黄叶,就要及时将其摘除并进行化学防治。例如,种植户可在玉米心叶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者在玉米抽雄期喷洒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溶液;为强化防治效果,可搭配使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

1.2 小斑病

1.2.1 危害特征。小斑病又称斑点病,是由长蠕孢菌侵染引起的常见病害之一。一旦长蠕孢菌侵染玉米,就会对玉米苞叶、果穗等部位造成危害。一般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均可发此病,但以抽穗期和灌浆期最为严重。小斑病多发生在玉米叶片部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会迅速发展。与其他部位相比,玉米苞叶和叶鞘部位的病斑较大,且病斑周边呈紫色,内部呈黄褐色,严重时还会出现黑色霉层。玉米果穗受小斑病危害后,会呈现灰褐色霉斑,随着影响程度的加深,玉米果穗与种子也会慢慢腐烂。

1.2.2 综合防治措施。种植户需要根据小斑病的发生特点,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办法。玉米小斑病通常会与大斑病联合发生,因此,种植户可选择综合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如正弘689、沃玉3号等。完成玉米收获工作后,种植户要在第一时间处理田间玉米秸秆及其他杂物,将玉米秸秆经高温发酵后还田。另外,收割上一茬农作物后,种植户要对土壤采取全面翻耕作业,破坏病虫害生活环境,减少地下害虫基数。同时,为提高玉米对病害的抵御能力,种植户要加强肥料施加管理。通常,玉米每生产100 kg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2.5 kg、五氧化二磷1.2 kg、氧化钾2.0 kg。玉米抽雄期和灌浆期是防治小斑病的关键期,此时种植户可选用25%醚菌酯2 000倍液均匀喷洒于小斑病发生部位;为强化防治效果,也可搭配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溶液,或者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8 d用药1次,连续喷洒3次为宜[3]。实际用药过程中,种植户要做到不同药物的合理搭配,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化学药剂导致玉米病害抗药性增强。

1.3 纹枯病

1.3.1 危害特征。玉米纹枯病主要是受到立枯丝核菌的影响而引发的病害,以危害玉米果穗、苞叶、叶鞘等部位为主,受病害威胁的叶鞘会出现云纹状灰白色斑块,最终导致叶鞘腐败枯死。玉米叶鞘通常先感病,后侵染叶片、向上蔓延。如果田间湿度大于80%,病斑上会出现大量菌丝孢子,并逐渐扩散到叶片,致使玉米叶片枯死。通常情况下,玉米纹枯病多是通过土壤进行传播与危害,病菌多藏于土壤越冬,并通过玉米茎基部位危害整株玉米,致使玉米减产,减产率在10%~40%。

1.3.2 综合防治措施。玉米生长易受到温湿度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纹枯病,因此,加强玉米种植管理很有必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是降低玉米纹枯病发生率的前提条件,因此,种植户可选用裕单172号、新中玉667号等玉米品种进行种植。播种前,种植户要加强种子处理,增强玉米抗病虫害能力。种植户要选晴天晾晒玉米种子两三天,以杀灭部分病菌及害虫,之后采用化学药物拌种,如用50%辛硫磷乳油,按照1∶100∶1 000质量比与水和种子搅拌均匀,使玉米种子表面形成一层包衣。玉米种子在生长过程中,会陆续吸收包衣中的营养物质,将养分输送到各个部位,增强玉米对纹枯病的抵抗能力。为改善玉米的田间通风透光性,种植户可采取宽窄行种植模式,每667 m2地种植3 000~4 000株玉米。为增强玉米抗病能力,种植户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针对性地完成施肥作业。种植前,种植户应每667 m2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4 500 kg,以及氮肥30 kg、磷肥15 kg、钾肥8 kg;玉米5叶期后,每667 m2追施尿素15 kg、磷酸锌1 kg;拔节期每667 m2施入尿素9 kg、磷肥8 kg、氯化钾5 kg;抽雄前每667 m2施加尿素12 kg、过磷酸钙15 kg,以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求。一旦玉米田发生纹枯病,种植户需要及时拔除受害玉米株,并将田间病残体清理干净,带到田外做无害化处理。当玉米纹枯病达到防治标准后,种植户可每667 m2地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 mL兑水50 kg喷洒防治,减轻纹枯病对玉米生长造成的影响[4]。

1.4 锈病

1.4.1 危害特征。玉米受到锈菌影响后易发生锈病,并会对玉米茎秆、苞叶、叶片等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刚开始发病时,玉米叶片会出现淡黄色斑点,随后向四周晕染,最终形成黄褐色孢斑,孢斑破裂后产生大量锈孢子,并随着空气进一步传播,加剧玉米锈病的危害程度,致使玉米减产20%左右。锈病危害严重的玉米田还可能出现绝收现象。

1.4.2 综合防治措施。在防治玉米锈病的过程中,种植户可采取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两种方式。种植户应选择抗锈病能力强的中晚熟玉米品种,如隆创310等;做好田间清洁作业,及时清理病残体并带到指定区域集中销毁;待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对土壤进行全面翻耕,减少病原菌数量。为防治玉米锈病,种植户可喷洒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 000倍液,同时搭配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抑制玉米锈病的发生与发展。

2 玉米主要虫害危害特征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2.1 蚜虫

2.1.1 危害特征。蚜虫属于植食性昆虫,体长1.5~4.9 mm,身体异常柔软,外形为椭圆形,通过吸食玉米汁液生存。若蚜虫在玉米上长期存在,玉米叶片会褪绿变黄,肉眼可见叶片上有大量蜜露附着,且其上覆着一层黑色霉状物,导致玉米生长发育速度变慢,玉米果实和叶片畸形。

2.1.2 综合防治措施。蚜虫有着较强的繁殖能力,1 a可繁殖20代左右,且可进行孤雌繁殖,因此,在防治蚜虫的过程中,种植户要采用多种防治办法。第一,生物防治。投放七星瓢虫等寄生性天敌抑制蚜虫的繁殖。第二,物理防治。蚜虫具有趋光特性,种植户可利用振频式杀虫灯诱杀蚜虫;也可在玉米田内每667 m2悬挂约23块黄板,之后在其上涂满黏液,悬挂于玉米上方30 cm处,起到诱杀蚜虫的作用[5]。第三,化学防治。种植户可每667 m2将20%噻虫胺悬浮剂10 g与25 kg清水混合均匀后喷洒蚜虫危害部位。

2.2 螟虫

2.2.1 危害特征。螟虫又称钻心虫,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重要虫害之一。螟虫属钻蛀性害虫,通常会危害玉米心叶,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一排排规则的小孔。玉米进入抽穗期后,螟虫幼虫就会在其雄花内部危害,导致雄花由茎基部折断,随后危害玉米苞叶、花丝及籽粒,成虫会钻蛀玉米茎基部,使玉米出现倒伏现象。

2.2.2 综合防治措施。在开展玉米螟虫防治工作过程中,种植户可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方法。第一,生物防治。利用白僵菌药物抑制螟虫的生长,或者在玉米田内投放赤眼蜂,一般每公顷土地放蜂量在20万头左右,设置约90个放蜂点。赤眼蜂作为玉米螟虫的主要天敌之一,每天可食用约250只害虫[6]。第二,物理防治。玉米螟虫与蚜虫一样,均有一定的趋光性,因此,种植户可利用频振灯诱杀螟虫。第三,化学防治。一般玉米心叶期是螟虫的高发期,此时种植户可每667 m2将50%巴单100 g与100 kg清水混合均匀后喷洒,以杀死玉米螟虫。

2.3 小地老虎

2.3.1 危害特征。小地老虎属于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多在夜间活动,危害玉米生长。小地老虎通过危害玉米叶片为生,肉眼可见受害玉米叶出现诸多孔洞,一旦受到虫粪污染,还可能造成果穗及叶片腐烂等现象。小地老虎幼虫多生活在20 ℃、80%~90%的温湿度环境下,一旦气温高于30 ℃,则不利于地老虎生长。

2.3.2 综合防治措施。在防治小地老虎的过程中,种植户可将烟叶、桐叶浸泡于盆内清水中,选择虫害发生期置于田内,隔天即可发现已经死亡的小地老虎幼虫。另外,种植户也可将切碎的青草或菜叶混入50%辛硫磷乳油,进而诱杀小地老虎;或者用2.5%敌百虫粉剂和鲜草按照1∶100的质量比制成毒草,每667 m2地使用毒草量为18 kg左右,起到毒杀的作用[7]。此外,种植户可通过释放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诱杀小地老虎。

3 结语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障玉米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条件。因此,种植户要始终秉承科学严谨的防治态度,采取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诸多防治方法,在保障玉米安全生长的基础上,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不断提升玉米种植效益。

猜你喜欢
螟虫斑病纹枯病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水稻螟虫为害烈多措并举防效好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宁南县桑螟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
桑树螟虫性诱绿色防控技术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The Effect of Three New Fungicides against Rice Sheath Blight in Field Experiment
香根草对水稻螟虫的诱杀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