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为例

2022-02-11 03:38曹雪莉
广东蚕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融合农业农村

曹雪莉

浅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为例

曹雪莉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青岛 2661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时期“三农”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为例,通过对该区农村产业融合模式的梳理,分析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融合对于农业转型、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价值,同时针对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助力农村产业融合,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即墨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过去,农村发展过度依赖第一产业,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更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现阶段,产业融合成为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保障。通过产业融合,工业发展以农业为后盾,获得更加扎实稳固的根基。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使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更加有效。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因地制宜打造农旅融合综合体,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产业融合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路径。产业兴、乡村兴,产业兴旺是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学界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融合模式、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与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及其优化路径等。

第一,关于产业融合模式,孙江超(2020)认为,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主要有产业链延伸、多功能拓展与技术渗透三种模式[1]。李眉洁与王兴骥(2022)通过对遵义市湄潭县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融合、功能融合、技术融合以及市场融合四种路径模式的案例分析,对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2]。孔祥利与夏金梅(2019)认为可以创新利益联结模式,推动产业融合[3]。

第二,关于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窦天昂(2022)认为,产业融合发展是满足农村消费需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与实现产业扶贫的最根本道路[4]。孟凡钊与董彦佼(2022)提出,农村产业融合创新了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催化了农业方面科技成果的产出,可进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挖掘农村发展潜力,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5]。胡嘉慧与周笑梅(2022)认为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6]。

第三,关于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及其优化路径,汪恭礼(2018)提出,目前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各类保障性要素受到限制[7]。姜长云(2014)认为我国传统的农业经营主体“小”“散”等特点制约了农业的发展,阻碍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因此要努力实现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化、组织化,提高农业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水平和纵向一体化程度[8]。

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在国家“三农”政策导向下,产业融合受到普遍关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9]。近年来,农村产业融合的各种模式不断涌现,结合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的实际,总结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四种模式。

2.1 功能拓展模式

土地的多功能性使农业成为集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为一体的复杂业态集合体,将农业与乡村生态、民俗文化等元素相结合,可以推动这一基础产业由过去单单售卖农产品向以旅游观光、生态采摘、文化康养等为载体的服务业发展。

即墨区隶属于山东省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东濒黄海,南依崂山,因临近墨水河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朝建城于现址,已有1 400多年建城史。即墨区的海陆空优势得天独厚,自然条件优越,山、海、岛、泉、滩等旅游资源俱全。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2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田横祭海节、即墨柳腔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构筑了即墨独特的魅力。近年来,即墨依托独有的自然条件与文化资源优势,将传统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等产业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乡土即墨”特色的农旅产品与服务,持续引导城市消费下乡。同时,不断加快特色小镇、创意园区、观光农业建设,打造了一批以温泉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度假区。将田横祭海节、灵山玫瑰节等乡村节庆活动与历史人文景观相结合,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有效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即墨区灵山街道聚焦地方民俗,发展特色旅游,打造玫瑰小镇景点和中高端民宿,新村每年分红保底4万元,有效盘活了地方资源,带动了当地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龙泉街道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发挥莲茵河、莲花山依山傍水的自然禀赋和休闲农庄涌现的产业优势,承接“蓝色硅谷”度假区旅游产业辐射带动,着力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品牌打造,通过农、旅、文、医、科等产业联动,深入三产融合发展,打响了“五彩莲山·生态龙泉”的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将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作为域内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因地制宜采取“农户+生态园”的融合发展模式,将莲花山庄、汪南田园综合体、瑞草园等旅游景点和台子、张家庄精品示范村串联在一起,发展种植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活动,形成属于龙泉街道独特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着力打造“莲花山·莲花湾”乡村振兴示范区。2018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同比增长近10%,成为即墨乡村振兴示范区中的佼佼者。

2.2 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新途径,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将三产融合在一起,有效实现了农产品质量提升与产业链延伸优化,推动了经营方式更新与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当前,即墨区大欧戈庄村的90%以上的村民从事鸟笼行业,鸟笼产业年产值达4 000余万元,是青岛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国最大的鸟笼加工专业村。2009年,该村的鸟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至2021年,大欧戈庄村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淘宝村”。近年来,该村坚持发挥党建统领作用,大力发展京笼电商支柱产业,蹚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电商”的新路子,年产鸟笼60万件,发展电商业户80余家,电商年销售额达2 000余万元。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大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大欧戈庄村鸟笼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进而带动大欧戈庄村的产业振兴,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自即墨区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以来,各类新技术、新模式催生出了大量的新型产品。2015年,瑞克斯旺种子种苗集团公司在即墨区移风店镇成立科研中心,并于同年8月注册成立瑞克斯旺(中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8月,集蔬菜研发、示范及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瑞克斯旺科研中心正式奠基成立,不断创新无土栽培技术,研发出大量蔬菜改良品种,同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提升当地农民专业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2.3 产业链延伸模式

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是当前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模式,延续了农业产业化思想。这种产业链延伸模式通常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初级产品产销一体化,即在农产品前、中、后期的产业中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位于即墨区段泊岚镇孙家屯村的青岛海德坤生态农业公司无花果种植基地,是青岛市最大的无花果种植和采摘基地。作为即墨区的龙头企业,青岛海德坤生态农业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无花果种植面积超过800亩,还不断从海外引进波姬红等新型果树品种,对无花果进行鲜果批发销售的同时,持续创新无花果产品,大力发展无花果深加工业,开发以无花果鲜果为原材料的休闲食品,共掌握八大系列无花果几十种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培育无花果果树幼苗,实现无花果新品研发、种植、采摘、生产加工及销售一体化、链条化,发展成为当地典型的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实现年收入连年增长的同时带动当地居民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位于刘家庄镇孙家屯村南的青岛陌上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青建集团股份公司出资设立,这是青岛市第一批采用工业化运营模式管理农业的企业,种植出口到美国的西兰花、菠菜等,凭借优质的质量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大门,不断提高在“kosher犹太洁食蔬菜”市场中的占有率,最终立足于世界上最严苛的“犹太洁食认证”体系,每年承接美国西兰花、花椰菜、菠菜等出口订单金额高达1 600余万元。公司秉承“肩负社会责任,创造绿色生活”的文化理念和组织宗旨,专业从事绿色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打造一体化产业链。公司还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种养殖技术,大力投入科研活动,成功带动大沽河沿岸高端蔬菜进入国际市场,带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2.4 “党支部+”模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力量[10]。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对“三农”工作的引领,基层党组织应重点推动三产融合发展,谋划乡村建设布局与农村产业发展方向,服务产业振兴。

位于钱谷山南麓的温泉街道西杻河头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铺就了一条独特的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之路。采用“党支部+农业园”模式,村集体入股,建立钱谷山有机农庄,打造集蔬菜瓜果种植与采摘,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同时增收致富。基层领导人带领村民从基础问题入手,拆除原本为土地开发而建设的房屋项目,改变个体农户封闭生产、独自经营、小规模产销等旧模式,因地制宜地推出以党支部为主、村集体管理、党员投股参与的方式,成立了党员示范园,种植绿色有机蔬果。以火龙果、草莓、红心苹果、彩虹梨等多个品种为代表的瓜果蔬菜深受消费者青睐,花卉观光、果蔬采摘也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部分,石磨地瓜粉、地瓜粉条等特色农产品的老工艺制作也相继投产,成为市场上的热销品,逐渐融入全区乡村振兴大格局,走向了组织强健、经济发展、产业壮大、群众受益的乡村振兴之路。

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三产融合水平不高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的日常消费需求也逐渐升级。只有持续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满足大众持续升级的消费需求。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农业加工品科技含量偏低、生产质量不高且生产成本较高,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其主要体现在:首先,产业融合的层次低,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部分农业企业链较短,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低。其次,农业多功能产业价值拓展不足。2019年,即墨区田横镇产业结构比例为33.8∶40.4∶25.8,各村庄依然保持以基础性种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多数村庄缺乏农业科学技术支持,农业加工品形式单一、种类较少,农业产业链较短,电商服务中心虽在当地已初步建成并运营,但仅仅带动了海产品等少数特色农业初级产品的网上销售,对当地农民增产增收作用有限,产业融合带给村庄的红利不明显。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全部,增加农业附加值需要深度开发农业的多功能产业价值,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横向联动。目前,即墨区农村产业融合普遍存在三产融合水平不高的问题:纵向上来看农产品产业链有待延长;横向上而言,三产融合方式单一、融合效率低,局限于发展乡村旅游业,服务品质有待提升。

3.2 保障性要素供给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三产融合发展面临诸多阻碍。第一,许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许多农村地区交通欠发达,对于偏远地区而言,支撑其农产品线上发展的包装仓储、冷链物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第二,支持农业生产投入的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由于农业产业性质的特殊性,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挑战、效益不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等问题,导致农业企业及农业发展普遍面临融资渠道短缺、融资成本高的困境,缺乏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支持。第三,人才资源匮乏也是乡村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一大阻碍,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各类人才,但由于农村地区在生活环境、就业环境、公共服务配套、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与城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因此,加强各类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3 新型主体动力不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的“火车头”,在保证农产品稳定供给、初步加工和市场销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综合其整体发展过程来看,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普遍面临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除此之外,生产设备陈旧落后、延长产业链能力有限、现代农业技术掌握不足等问题阻碍其真正走上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道路。家庭农场和小型农业合作社经营结构简单、管理粗放,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较弱;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者的管理能力有限,存在着无规划、家底薄、能力弱的“空壳社”“僵尸社”;从事种、养殖的农业企业,产业链延伸能力有限,还停留在单一的农产品初加工阶段,而在资金、技术、农机设备、市场开拓方面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引导,导致产业融合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辐射能力弱。

4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4.1 提高农村三产融合水平

从横向来看,要推动三产相互渗透与融合,需充分发挥土地的多功能性,挖掘农村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济,打造“乡字号”特色产品与服务,同时要强化产品质量建设,提升服务品质,要大力加快产业融合载体建设,立足青岛资源禀赋和全市发展大局,构建“三园示范、四区引领”的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新格局[11],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产教学研为一体的三产融合模式。

从纵向来看,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关键,采用“工业+”的产业融合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价值端的有效衔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产品需求,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4.2 加大保障性要素支持力度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强农机装备体系建设,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硬件保障;完善农产品包装、仓储与物流体系,建设多元化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果蔬、海产品等特色产品批发市场,打造特色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集约化发展。其次,要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要积极开设农业种植技术与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使用教育课堂、农产品销售电商培训会等,提升农民的文化知识素养和农业技术水平,同时,积极鼓励农村能者返乡,优秀青年下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发展,创新“人才+项目”模式,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最后,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乡镇政府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积极鼓励各级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将资本有针对性地向“三农”领域投放,建立健全农村保险体系,提高农业应对风险能力。自2015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以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支付的便利性,同时还能够缓解流动性约束[12]。

4.3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我国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存在分散化、个体化特点。推动农村产业融合,需要积极推进整村土地利用,采取土地流转、经营权入股等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集体化,让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享农业农村发展红利。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更多利益,因此,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收益分享模式,提高农民积极性,鼓励农民以技术和土地经营权入股,持股分红[13]。政府要积极鼓励成立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发挥“火车头”作用带动周边家庭农户参与其中,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市场”“基地+商超”“企业+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订单合作型、股份分红型、产销联动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淘汰经营管理混乱的合作社,提升家庭农户的规范化、组织化程度。

5 结语

农村产业融合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诸多困境,需要持续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1]孙江超.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着力点[J].农业经济,2020(6):33-35.

[2]李眉洁,王兴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其路径优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22(3):153-159.

[3]孔祥利,夏金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2):10-18.

[4]窦天昂.农村产业优化升级问题探究:以天水市秦安县桃产业为例[J].广东蚕业,2022,56(2):130-132.

[5]孟凡钊,董彦佼.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的现实意义和实现机制[J].农业经济,2022(6):12-14.

[6]胡嘉慧,周笑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2(8):42-43.

[7]汪恭礼.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6):118-127.

[8]姜长云.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1):70-78.

[9]武卓卓.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研究[J].决策探索,2021(24):11-12.

[10]赵红亮.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领导力建设研究[J].领导科学,2022(8):129-132.

[11]梁超.2022年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出台[N].青岛晚报,2019-01-12(1).

[12]张林,温涛.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22(7):59-80.

[13]孙江超.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导向及政策建议[J].管理学刊,2019,32(6):28-35.

F327

A

2095-1205(2022)12-63-04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2.18

曹雪莉(1998- ),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融合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