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肠寒热”

2022-02-11 05:06吴涵彬
福建中医药 2022年12期
关键词:痔病中焦脾虚

吴涵彬,王 菁,黄 娟,石 荣

(1.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小肠寒热”理论始于张仲景,其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提出:“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阐明了下重、便血、痔病的病位应在小肠。现就从小肠寒热性质和小肠寒热致病的病因病机出发,浅析“小肠寒热”的科学内涵及其对临床诊治肛肠疾病的指导意义。

1 小肠有寒

1.1 小肠实寒 《医碥·泄泻》曰:“或因于寒。盖寒则气凝,无以营运水谷,故泄也。”气流转于人体五脏六腑、皮毛诸窍,调控人体各种生理活动。一方面气可以温煦小肠,使其能正常发挥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气的温煦作用又能推动精血等物质的运行,促进自小肠吸收而来的精微物质得到有效输布[1]。寒邪直中小肠,寒性凝滞,小肠无以温养,则清浊不分,水谷不化,错杂而下。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气血瘀滞,阻塞魄门,不通则痛。一方面表现为寒邪直中的腹痛,另一方面表现为寒性驱下导致魄门产生窘迫坠胀之感。寒气凝滞,气不摄血,血不归经,血脉瘀阻破溃,故见便血。

1.2 小肠虚寒 《备急千金要方》曰:“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小肠虚寒,则泌别清浊的功能降低,清浊交杂而下,下迫大肠,可致肠滑泄泻。《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痔疮下血,湿热居多。今色衰微显,是虚寒,无速效法,则当补脾胃。”叶天士认为小肠有寒所涉及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小肠,亦可拓展到脾虚。《医学入门》指出:“脾与小肠相通”,此处的“相通”指的是小肠与脾在生理功能方面的相关性与连续性。有学者认为:小肠与脾两者同主运化但各有侧重,前者主“化”,后者主“运”,即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饮食物,脾可以促进、帮助小肠发挥其消化吸收的功能,继而发挥“脾气散精”的作用,将小肠吸收的精微物质输布到全身[2]。反之,当小肠无法泌别清浊,脾气助力无门,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就无法被人体吸收,这不仅会导致脾的濡养来源匮乏,也会进一步影响脾润泽、散精输布、固摄提升等功能的发挥。可见小肠虚寒日久则脾虚,故有“当补脾胃”一说。

小肠虚寒日久可导致脾虚。脾虚无法固摄,一则肠滑泄泻,二则血不归经,可见便血。“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对于脾虚不固导致的便血,张仲景提出运用黄土汤来温脾摄血。《读医随笔》所言:“人之饮食必待入小肠,始能化精气 以行脉中,化悍气以行脉外,气管血管皆由小肠上达心肺,而内通脏腑,外布周身”。小肠虚寒无法升清降浊,脾无所养,久则亏虚。脾虚无法输布精微,故肾中先天之阳气则被调动,以资周身,日久则肾阳亦损。脾肾无供养之源,气血无以推动运化,则气血津液积聚为邪,可致虚实夹杂之证。脾肾阳虚,温煦无力,寒凝血停,血瘀积滞,肠道失养,日久溃破,肉腐成脓,脓血溃破间杂,而致下利便脓血。可见小肠虚寒病变影响甚广,若新病症轻,尚未波及脾肾,则应未病先防,加以顾护脾肾。

2 小肠有热

2.1 小肠实热 《素问·气厥论》阐述了小肠、大肠与痔的关系:“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痔”。火性炎上,丙火又遇热邪,此升极而必降之,则丙火下陷。依五行传变规律,病邪将传向“其所胜者”,故火热由小肠丙火传至大肠庚金,就是所谓的“移热”。丙火下陷势必清阳不升,则脾土固慑升提之力无源。脾虚则生内湿,湿邪交杂“移热”。缺少脾气的升提、清阳的滋养,湿热浊气,交杂而下,积聚于大肠、小肠。湿热阻滞,气血不行,终致血瘀气滞。《外科正宗》认为痔病患者体质多是湿热,“夫痔者,乃素积湿热”。气滞血瘀又夹杂湿热,交杂闭阻于魄门,邪气结聚可生痔,魄门可见肿物脱出;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可见肛门疼痛;若热邪灼伤血脉,则见便血;若热燥伤津则生肛门瘙痒。可见实热是痔病的关键病因。实热又常夹杂其他六淫邪气,而成风热、湿热、燥热等病邪,导致相关疾病发生。如《证治准绳·杂病》提到火热可导致痔、漏发病,“以火就燥,则大便闭而痔漏作矣”。小肠主液,火热灼伤津液,津液枯竭,肠热燥满,魄门艰涩不开,故见便秘;气血阻滞,热邪壅盛,肉腐成脓,则生肛痈,肛痈溃破便为漏。

2.2 小肠虚热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若蒸腾太过,津液亏虚,阴液不足,无以制阳,故见虚热,可见发热、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痔病等症状;阴虚则小肠无以滋养,化物不得,无法运化水谷,饮食物积聚于肠内,干枯艰涩,故见大便干结难排,肠中闭塞日久,气血瘀阻内生,又加之努挣,则下陷魄门生痔。

3 延伸与拓展

3.1 小肠致病须辨明寒热虚实 现代医学认为小肠是最长的具有消化功能的管道器官,因此饮食水谷留滞于小肠的时间最长。当病邪入侵,与正气相互斗争,就容易出现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或者寒热失调证、虚实夹杂证等[3]。《张氏医通》提出:“寒邪积聚于小肠,总郁化而为热”,明确了小肠寒热转化的可能性。寒凝则气滞,清阳受困而下陷,邪浊相结,郁久可化热,亦可见寒热错杂之象。小肠有泌别清浊作用,若其浊不降则实,膀胱、大肠亦无可疏泄,通化无力,日久亦虚,可致小肠虚实夹杂证。临床上针对小肠寒热导致的泄泻、痔病、脱肛等症,应辨明疾病的寒热虚实,探明疾病的本质,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2 顾护中焦对于小肠相关疾病治疗意义重大 小肠位属中焦,处胃之下,又可化生精气上输于脾,实则承上启下。脾胃是中焦运化过程的关键枢纽,而小肠在两者的运作交互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不论小肠因寒、或因热致病,日久终将影响中焦,损伤脾土。临床上常见患者罹患内痔日久,症见“经常便血,血色鲜红”,却又一派“面色㿠白,唇甲灰黯,气短心悸,大便时肛门有下坠感,脉虚细无力,舌质淡”的中阳下陷、脾虚失摄之象。小肠有热者必痔。痔病日久,气血皆伤,脾失濡养,固摄不得,此时治疗不仅要止血以急治其标,也应当补脾固摄以缓治其本,常用补中益气汤和槐花散加减。

《类经·藏象类》曰:“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小肠本属中焦,又与中焦之主——脾的关系密切,故治疗不可只专乎小肠,更要重视脾气的养护。小肠的寒热虚实,都跟中焦正气盈亏紧密相关。《景岳全书》云:“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福建省肛肠学科泰斗陈民藩教授在治疗脓肿、痔病等肛肠疾病时,亦尤为重视顾护脾胃之气[4]。脾乃后天之本,且有固摄、升提、行气之功,对于肛肠病症的转归以及预后起到关键作用。仲景所言相关的病证治疗并非仅限于小肠,需不忘其本,尤须兼顾脾胃中焦。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扶正和驱邪并重,才能取得更佳疗效。

猜你喜欢
痔病中焦脾虚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芩蓟凉血合剂治疗I、Ⅱ期出血性痔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清热利湿法对减少痔病术后水肿的应用效果分析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浅析宁夏回族成人痔病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