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读题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2022-02-11 04:43罗家庆
考试周刊 2022年46期
关键词:读题线段题目

罗家庆

一、 认真读题意识的养成

数学题目与文科类的题目具有较大区别,数学题目的特点是形式简约而内容复杂抽象。学生在阅读数学题目时,要避免像文科类题目那样跳跃式地阅读,一旦错过了一个小小的字眼,都有可能导致这道题解题错误。

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意识,日常教学时,笔者特别重视学生的一些易错题,以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传播问题时,笔者选了这样一道题:

一种新型电脑病毒传播速度很快,一台电脑被感染后,经过两轮传播,就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问:

1. 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

2. 若病毒无法控制住,三轮感染后,又有多少台电脑被感染?

第1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很快得到答案是8台;

而第2个问题,很多学生列出的式子是:1·(1+8)3=729。

笔者问学生怎么做的,有学生说根据a个病毒,每轮传染x台电脑,n轮后就有a·(1+x)n台电脑被病毒感染;

笔者问其他同学同意他的想法吗?

有学生指出本题的关键是“又”,是指新增加的被感染电脑数,而不是三轮后被感染的电脑数。因此本题答案应该是:81×8=648(台)。

笔者提议:对这位认真读题的同学,大家为其鼓掌奖励。

平时教学中抓住机会,对认真读题的同学给予表扬,让学生形成认真读题的意识,从而达到提高解题准确率的目的。

二、 良好读题方法的指导

好的读题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读懂题目,理解题意,还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严密性,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笔者结合日常的教学,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较好的读题方法。

(一)仔细读

只有准确理解题目意思,才会有清晰的解题思路。笔者要求学生读题时,不能贪快,要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这样才能真正清楚: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还缺什么?

例如 把代数式a2+4a+5,运用配方法变形为。

不少学生将答案写成:(a+2)2-9=0。

造成错误的原因就是读题不仔细,把题意理解错了,把代数式a2+4a+5看成了方程a2+4a+5=0,导致了解题错误。

(二)反复读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解数学题时,读题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整个解题过程的第一步。老师上课补充的题目,往往会更难一些,有时学生说不会做,笔者给学生讲:现在我教你一个最实用的方法:把题目再读一遍,因为一道题目,如果你不会做,很可能是你没有理解这道题的题意,再读一遍,把题目读顺、读透,题目的内涵你就清楚了,解题思路也就清晰了。

(三)画一画

在讲解课本中的一些概念、定理、法则时,要求学生用笔将关键词语画一画,把它分成几个小点来理解。

比如:讲菱形定义时,引导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语,要求学生把“邻边相等”“平行四边形”这些关键词语分别画上波浪线,也就是说要使一个四边形成为菱形,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一个是“邻边相等”,另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养成“画一画”的习惯后,在解题时也会在题目中,把关键词语画一画或圈一圈,这样题目的意思就能更快理解到位。

(四)剔一剔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大家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在设计题目时,不再是将纯粹数学信息以文字形式呈现,而是巧妙地将社会生活诸多信息融合到题目中。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读题能力,才能够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从而快速选择好的解题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2022年福建省中考数学试题,第22题 应用题

在学校开展“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题系列活动中,八年级(1)班负责校园某绿化角的设计、种植与养护。同学们约定每人养护一盆绿植,计划购买绿萝和吊兰两种绿色植物共46盆,且绿萝盆数不少于吊兰盆数的2倍。……

其中的“在学校开展‘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题系列活动中,八年级(1)班负责校园某绿化角的设计、种植与养护。同学们约定每人养护一盆绿植”这些背景信息,从纯数学角度来说,属于无效信息,直接剔除,不必花过多时间研读。

为了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现在很多题目,在设计时会添加一些生活背景,解题时可以将背景题的无效信息剔除,简化题目,提炼题目中的有效信息。

(五)标一标

在解答几何题目时,将已知条件尽可能标记在图中,如相等的线段用一个或两个“”标记上;垂直关系用“┐”标记;动点的运动方向标上“→”;相等的角用小单弧“⌒”或小双弧标记;有关线段的长度直接将数据标记在线段旁边;要证明的或求的量用“?”标记……尽可能做到数形结合,这更有助于开阔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图,已知:CA=CD,∠1=∠2,BC=EC,求证:AB=DE。

学生把已知条件标记在图中以后,很自然会想到:要证明AB=DE,只需要证明△ACB≌△DCE,自然会想到用“边角边”判定方法,也自然会想到∠1=∠2的两边要同时加上∠ACE。

(六)转一转

很多时候数学题目中的一些条件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这时候就需要学生读懂题意,把文字转化为数学符号。

【例】如图,已知AD⊥BC,BD=DC,点C在线段AE的垂直平分线上,请问线段AB、AC、CE的长度有什么关系?AB+BD与DE有什么关系?

看到“垂直平分线”,马上想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从而可得AB=AC、AC=CE。

其他的还有:看到角平分线,想到“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看到等腰三角形,想到“三线结合一”;看到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想到“倍长中线”;几何题中看到直径,想到“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通过把已知条件转一转,能很快找到解题思路。

(七)动一动

有些数学题目信息量大,涉及的数据多,这时需要我们动笔列表,才能尽快读懂题意,找到解题方法;

【例】现从A、B两个工厂向甲、乙两地运送货物,A、B两个工厂各有货物28吨,其中甲地需要货物30吨,乙地需要货物26吨,从A工厂到甲地的运费为100元/吨,到乙地的运费为60元/吨:从B工厂到甲地的运费为120元/吨,到乙地的运费为90元/吨。问:怎样调运货物才能使总运费最少?

需求甲30乙26A28x28-xB2830-x28-(30-x)

列表格

运费甲乙A10060B12090

动笔列表,把题目已知条件在表格中表示出来,使得题意一目了然,很快就读懂了题目,自然就有了解题方法。

(八)挖一挖

在解答一些数学题时,由于题目给的限制条件,没有那么明显的给出,或者是限制条件隐含在条件中,这时就需要我们结合有关知识,“挖一挖”,把隐含条件挖掘出来,真正读懂题目。

这道题的条件中的ab=2,告诉我们a、b同号;条件中的a+b=-4,又说明a、b必须同时为负数。挖掘出这个隐含条件,就能顺利解答本题。

三、 培养读题能力有效举措

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和用好数学,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读题能力,才能在解题时,准确掌握题目内涵,快速找到解题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下5个方面,对学生读题能力进行培养。

(一)相信学生读题能力,树立读懂题目信心

居里夫人说过:“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它能让人潜意识地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激发人的自强之心。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能把题目读懂、读透,让学生树立起能读懂题目的信心。

在提问学生时,要尽可能提问一些学生“跳一跳”才能做得出的题目,要根据题目难度的不同,选择提问不同学生,为学生创造机会,增强学生能读懂题目的自信心。万一学生回答不了老师的提问,也不要急于让学生坐下,而是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尽可能让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读题能力是充满信心的,老师对他的进步是时刻充满着期盼的,这时候这个学生自然会对他自己的读题能力充满信心。

(二)重视课本阅读,提升读题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但很多时候教师是没有给定学生具体什么任务,要达成什么目标的,导致不少学生预习课本,仅仅停留在看了一遍课本就没有了,“糊里糊涂进去,糊里糊涂出来”,没有什么收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可以给定学生具体的预习任务,使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时,给出学生预习以下具体任务:

阅读课本78页到80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方程?

(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3)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4)如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一个方程的解?

(5)尝试完成课本第80页的练习。

在学生已养成自主预习课本的习惯后,教师给出的任务,可以是更高要求的,例如,学习《勾股定理》逆定理时,可以让学生思考:

(1)三角形三边满足:a2+b2>c2时,这是什么三角形?

(2)三角形三边满足:a2+b2

这些做法符合新课标“坚持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凝练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组织课程内容”的要求,通过阅读课本,提升了学生的读题能力。

(三)问题分解,掌握读题方法

新课标指出:“问题驱动、指引、贯穿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序列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形成对概念、原理等意识、探索精神。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难点,把主要学习内容转换成一个个有序的、层层递进的教学问题。”

【例】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经过A、B、C三点,点A坐标为(-3,0),点B坐标为(0,3),点C坐标为(1,0)。

(1)求二次函数y=ax2+bx+c的解析式。

(2)如果点P是二次函数y=ax2+bx+c图像上的一个动点,并且点P在直线AB上方(点P不与点A、B重合),过点P作PF⊥AC,垂足为F,线段PF与直线AB交于点E,过点P作PD⊥AB,垂足为D。

①试求点P坐标,使△PDE的周长最大;

②连接点P、点A,在线段AP右边作正方形APMN。当正方形的顶点M或者顶点N在上述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时,求出对应的P点的坐标。(结果保留根号)

(1)

(2)

问题分解

(1)已知抛物线上三个点的坐标,如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尝试作出第(2)问中的图形?

(3)猜想图中△AOB、△PED是什么特殊的三角形,为什么?

(4)如何求△PDE周长的最大值,它与线段PE长度有什么关系?

(5)用x表示线段PE的长度;并回答当x为何值时,线段PE最长?

(6)尝试作出第(2)问中②的顶点M或顶点N。

(7)思考如何求点P坐标?

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解,将复杂问题拆成可以处理的几个小问题,让学生明确:再复杂的数学问题,无非就是由几个简单的小问题组合而成,从而真正领悟到读题的方法。

(四)一题多问,提高读题能力

激活学生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而思维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因此有人提出“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活动”的看法。对同一道数学题目,教师通过不同的提问方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避免了题海战术,又提高了学生读题能力。

【例】在Rt△ABC中,∠C=90°,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线段AC向点C移动,动点Q从C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线段CB向点B移动,动点P、Q分别从点A、点B同时出发,设P、Q的运动时间为t。

问(1):若△PCQ的面积为8,求t值。

问(2):设△PCQ的面积为y,求y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t为何值时,△PCQ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问(3):若△PCQ与△ABC相似,求t值。

问(4):是否存在以PQ为直径的圆,这个圆与AB相切?若存在,请求出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在解数学题目时,通对题目进行分析,充分挖掘题目的资源,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问法,让学生对题目理解透彻,融会贯通,一题多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读题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一题多解,加强读题能力训练

学生的读题过程和解题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将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过程。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问题的多向性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真正读透题目。

【例】如图,点A和点B在⊙O上,∠AOB=90°,QR为⊙O的切线,连接BQ,交OA于点P,求证:RP=RQ。

方法1 利用切线性质进行证明。思路:如图1,连接OQ。因为∠2+∠3=90°,∠4+∠5=90°。又∠3=∠5,所以∠2=∠4=∠1,所以RP=RQ。

方法2 利用切线长定理进行证明。思路:如图2,过B作⊙O的切线BC,与QR的延长线交于点C,则CB=CQ,所以∠2=∠3,又∠AOB=90°,OB⊥BC,所以OR∥BC,所以∠1=∠3,所以∠1=∠2,所以RP=RQ。

方法3 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进行证明。思路:如图3,延长半径BO交⊙O于点C,连接点C、Q。因为BC为⊙O的直径,所以∠4+∠5=90°,又OR为⊙O的切线,所以∠2=∠4,所以∠2+∠5=90°,因为∠AOB=90°,所以∠3+∠5=90°,所以∠2=∠3=∠1,所以RP=RQ。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一题数学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观点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拓展了学生思维,提升了学生读题能力。日常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多设计一些变式题,让学生认真研读,感受其中的变化,在变化中促进学生灵活思考,在思考中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在提升中促进学生应变能力提高。

四、 结语

自开展学生读题能力培养以来,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与同年级的其他班级相比有了明显进步。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地方,例如,在解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时,由于上课时间较紧,没能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去研读题目;没能在读题方面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等。读题是解答数学问题的第一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让学生读懂题目,读透题目,把握问题的实质,洞察数学问题的内在,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读题线段题目
心爱的读题猫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数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