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强应用”与“创特色”的思考

2022-02-12 11:07周芳检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特色学科

周芳检

摘    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存在应用性不强、特色不鲜明等突出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强应用”与“创特色”,需要立足于区域或地方的独特资源优势,汲取行业发展新动能,做大做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打造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学校传统特色。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建设;应用特色学科;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01-04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全国各大高校纷纷掀起一股“双一流”建设的熱潮。2017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出台了“双一流”建设相关细则,提出了“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八字方针,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向标,也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各省在不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立项建设了一批应用特色学科。经过近3年的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十四五”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抓住发展机遇、直面发展难题、破解发展瓶颈,着力打造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地方本科院校应用特色学科建设的主要难点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普遍面临学科布局欠科学、学科定位欠清晰、学科团队实力不强、学科平台聚合不足等共性问题。因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其应用特色学科应用性不强、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尤为突出。

1.学科应用性不强。地方本科院校根植于地方,从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中汲取养分和资源,是其实现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由于办学经验相对不足、学科建设定位不够科学,地方本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照搬部属高校学科建设模式,专注于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的提升,热衷于“象牙塔式”高端学术方式,倾向于高层次团队和平台打造、标志性成果和项目的获取以及学校综合排名的提升,难免陷入“重学术、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的窠臼。一些本就财力不足的地方本科院校,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前沿理论问题研究,却只能产出为数不多且难以派上用场的成果。学科建设脱离地方实际需求,不仅使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能力难以提升,办学资源难以拓展,也使得学科发展特色无法彰显。

2.学科特色不鲜明。以往学科评价和学位点建设偏重于理论性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使得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简单模仿与复制传统高校的学科建设,忽视了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建设的要求,也使得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提供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无法达成。受地方办学经费的限制,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很大程度影响到校内实训教学的效果;而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不够、产教融合的平台和机制欠健全,协同育人效果依然不尽人意;具有行业或企业工作背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设置中必修课比重较高,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与企业生产、产业转型、行业发展紧密衔接且能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课程比例偏低,导致学业与产业相脱节。

二、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两大重点

是否能为行业和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流的技术和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是衡量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尺。如何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学科建设的应用特性,打造自身特色,是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重点。

(一)学科建设需要“强应用”

1.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科建设必须把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创新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价值旨归,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根本尺度[1]。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根本目标。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才会获得社会认可。2016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第四轮学科评估,用“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2018 年8月,教育部等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一流本科建设、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第四轮学科评估与“双一流”建设二者相互强化,使得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2]。而第五轮学科评价则要求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全力推进学科建设,进一步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着力产出应用型成果。当今时代,知识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组织边界封闭、象牙塔式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节奏。以应用实践为主旨,强调产业需求、依据现实语境的知识生产模式,进一步要求学科发展愈来愈趋向社会化、产业化,愈来愈聚焦具体问题、指向实际矛盾[3]。地方本科院校根植于地方,需要在服务中求生存,在贡献中求发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在打造科研教学团队、建设平台基地、申请国家级项目、标志性成果与奖励等方面科学谋划,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必须不断强化应用性、着力创造性,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积极开展应用、对策方面的研究,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持续不断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出一系列有份量、接地气的应用型研究成果。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很大程度改变了高校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既定格局,进一步拓展了高校及其学科的功能,也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务实致用的特性。

(二)学科建设需要“创特色”

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具有较深厚的行业背景和良好的传统优势,而且不同程度受到区域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其学科建设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优势,创造出各自的特色[4]

1.创区域特色型学科。地方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只有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获取地域性特色资源的大力支持,才能更好地强化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找到自身的学科增长点;才能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学科优势,避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同质化,实现错位发展。

2.创地方特色型学科。与省部级重点大学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队伍、科学研究、资源汲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将长期存在并有扩大的趋势。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在地性。在长期的博弈积淀中,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特别是多元的地域特色文化赋予了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发展独特的自然禀赋。充分挖掘其中的独特优势,从而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学科特色;挖掘其中的比较性优势,找准学科在国内或所在区域的不可替代性,实现学科的差异化发展或错位发展。

3.创行业特色型学科。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有一类院校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这类院校具有培养专业型人才的理念,拥有相对集中的学科分布。地方本科院校从其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中汲取资源,汇集一批该领域学术造诣较深厚的专家,产出一批行业公认的学术成果,形成某一领域被社会广泛认同的特色优势,建成基础厚实、特色鲜明的学科。地方本科院校利用其长期积淀的行业资源,发展具有独特优势的学科,才能更好地对接行业需求、融入行业产业、引领行业发展。

4.创传统特色型学科。虽然地方本科院校在整体实力方面无法与部属重点院校相比,但经过长期的积淀,利用“在地化”优势,在个别领域能够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打造出较鲜明的特色学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优势学科要不断获取地方资源支持,改善科研条件,汇聚高层次人才队伍,为传统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增强传统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三、地方本科院校“强应用”“创特色”的着力点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更新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5]。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特色学科建设需要立足于区域或地方的独特资源优势,汲取行业发展新动能,做大做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打造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传统特色。

(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强应用”的对策

1.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推进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的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科学规划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密切与行业、区域经济的联系,不断增设符合国家新兴产业的新专业;聚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加快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布局和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推进“四新”建设,积极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强对学科竞赛、学位论文、实习实训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努力形成以教学激发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格局;着力构建“教学—实训—竞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课程平台、实训实践平台、扶持服务平台,形成保障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以师资建设为关键点,打造应用型教师队伍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计划。实施新教师“破茧计划”,通过举办教学专题报告会、教学工作坊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搞好传、帮、带。实施青年教师“攀登计划”,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助力教师能力提升。实施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支持计划”,支持骨干教师到名校、企业进修,助力教师全面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实施高层次人才“名师计划”,扎实推进存量“优化提能”计划、增量“靶向引才”计划和团队“培优做强”计划,针对高校重点发展的个别学科公开招聘应用特色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二是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博士团队引进力度,以才引才,组建优秀人才团队。围绕学科专业发展主攻方向,分批建设品牌课程团队、优秀教学团队、应用特色学科团队、一流专业团队等。建立人才团队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团队“头雁”的核心引领作用,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政策,赋予“头雁”充分自主权,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按照二级学科和专业要求,引导系部教师自愿调整归队,鼓励教师组成形式多样的团队。在师资培养上,注重学院学科专业团队建设。在评价考核上,注重成果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评优评奖向团队倾斜。探索按团队聘任、按团队考核的模式,试行团队协议工资制, 科学引导人才团队建设。为青年教师指定科研导师,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团队带头人的重要考核指标。三是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大力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打造应用型教师队伍,并在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以能力提升為落脚点,培养应用型紧缺人才

如何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重点要从能力培养着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核心专业能力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如逻辑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师范生技能训练)等。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领域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大“研讨式教学”“课程思政”“以赛促教”等课堂教学改革,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群和特色课程群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加大创新型、应用型课程比重,坚持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业一道开发特色课程,共同致力于打造面向职场需求的应用型、示范性课程。邀请业界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聘请行业企业骨干技术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选派学院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实践锻炼。积极深化教学管理“放管服”改革,实施导师制、弹性学制、短学期制、学分互认等教学管理制度。创设应用型紧缺人才实验区,引导二级学院探索实施实验班、创新班等形式,培养卓越人才,并且给予其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学分设置、考核形式、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以行业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推广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改革实践,大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力度,抓技能竞赛,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学以致用;抓社会实践,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抓社团建设,如国家级优秀实践团队、百佳大学生社团。

4.以科学考评为突破点,产出应用型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硬核”。地方本科院校要出台更有力的科研激励政策,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科研与教学之中,支持科研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攻克技术难题和关健性问题,鼓励教师将论文写在企业的生产车间里,写在火热的田间地头,写在政府急需解决的“卡脖子”的关键点上。以“破五唯”为契机,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不单独以科研论文论英雄,技术推广、成果转化、教学创新同样要得到应有的重视。让各类人才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并打通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计算方法,解决教师因申评职称而受科研和教学所困扰的问题。对高层次人才的科研津贴发放,不再根据其论文的数量,而是看其标志性成果的层次。对教师职称评聘实行全面量分和代表作审读双重计分模式,将成果转化应用纳入考核之中,更加注重项目的标志性、成果的应用性、社会的影响力,同时将教师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纳入考核和职称评审体系,有效提高其服务社会能力。

(二)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创特色”的对策

1.“创学科特色”要立足传统优势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立足传统优势。坚持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同步推进,立足优势学科,积极发展新兴、边缘和交叉学科,同时不断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动态完善专业设置及课程建设。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人员队伍、项目成果、资金政策、图书资料的共享与整合,同时也要加强学科群建设,实现校内相关学科的互通有无,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最为重要的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对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创学科特色”要紧跟时代主流

国家非常重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的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要从三者关系来看待应用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发展、学科建设和学科创新是学术创新和话语体系提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凝练学科特色,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了解国际、国内、省内的发展趋势;要研究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学科现状,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使学科建设“入主流”;要在硕士点建设、“双万计划”、专业认证、“五育并举”、考研率、就业率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举措,做出有亮点、有特色、有影响的贡献。

3.“创学科特色”要回应社会需求

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等联系密切,因此需要依托地方,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才能维持活力与动力。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要立足于区位优势,从战略高度找准自身学科发展的定位,突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凝练学科特色要回应社会需求,要明确学校在省内高校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准确定位,走差别化建设与发展之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进一步加大校政、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力度,并推动合作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化,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主动瞄准合作方需求,对方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就积极提供相应服务,着力研究相应内容,完善政策制定,推动学科转化应用[6]

4.“创学科特色”要重视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要以科学研究为抓手,搭建学科发展平台,夯实基础;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强化主体;要争取多出高水平、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形成标志。一是抓科研团队。拟实施“以老带新”,即导师(老教授)带领青年教师的办法,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对资深教师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课题立了项、发表了论文的,给予一定支持或减免一定数量课时,每年年底进行统计。落实动态考核和滚动制,在进行学科队伍建设时,既要抓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也要抓学科梯队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二是抓项目申报。以国家社科、教育部项目为核心,培育高层次科研项目,提高立项结项率。三是抓成果出版。根据期刊、出版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推送一些高质量的文章、著作。鼓励教师利用学术会议、培训、读博等机会,加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四是抓平台建设。提前布局,有针对性地申报省级特色平台基地。五是抓教学研究。对于科研不是很突出的教师,可以通过致力于教学改革来弥补,在教学成果上形成学科特色。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面临应用性不强、特色不鲜明的共性问题,走好特色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要走出这种不利的困境,向应用转型,走特色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地方和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优化学科布局,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拓展研究领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探索以合作科研反哺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机制措施,充分发挥学科建设主体能动性、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互动性、凸显学科专业建设的地域性,打造鲜明的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地方特色和学校传统特色。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强化育人导向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45.

[2]马廷奇.一流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5.

[3]黄彬,刘盾,谢春晓.“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逻辑转向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8):3.

[4]王小兵,胡青青.地方应用型学院应用特色学科建设成效研究——以湖南省7个高水平地方应用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3):74.

[5]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13)[2021-02-09].http://www.moe.gov.       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6]彭赛红.财经类高校公共管理应用特色学科建设路径[DB/OL].(2019-10-25)[2021-02-09].http://ex.cssn.cn/gx/xskx/201910/t20191025_5020738.shtml.

■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1-01-27                                                          修回日期:2021-03-12

作者简介:周芳檢(1975—),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研究生工作处)副处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公共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应用特色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2020JGYB263)

猜你喜欢
应用型特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色种植促增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