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获得感评量应纳入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研究

2022-02-12 00:21罗瑶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摘    要:新时代中国高校学生成长状况评价研究,需要探索施行大学生获得感评量。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中,将大学生获得感作为育人工作成效评量的重要指标,能更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宗旨,可更穩固地建构、强化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合理路径。在获得感评量体系探索中,应以大学生需求、学校与社会的供给以及学生获得的关系为切入点,研究横向、纵向多维度、多层次获得感构成及影响因素,形成科学评量指标,实现有效系统评量。

关键词:教育评价改革;大学生获得感;评量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46-02

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符合时代要求、体现立德树人宗旨的正确导向。有了明确的、正确的导向,才能真正做到上下一心、求真务实,取得令人民群众满意的育人成效。通过对以往经验教训的反思总结,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改革、完善高校教育评价体系,是当下工作的最重要步骤。探索实行大学生获得感评量是切实践行学生中心理念的创新尝试。

一、施行大学生获得感评量是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的时代要求

2018年9月,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为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强民众教育获得感,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2019年年初,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表示,要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最硬的一仗”来推进。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拉开了中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大幕。解决现行教育评价中的问题,构建适用于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科学评价体系,已是摆在中国教育工作者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未来的教育评价体系应包含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若干子系统及其互动机制。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成果传导的重任。在研究学生成长状况评量系统过程中,要在现有的立德树人观念基础上体现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在现行的学业成绩考评、综合素质测评基础上探索施行大学生获得感评量。

我国至今还没有完全确立起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现行的大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综合素质测评是学业与综合表现的差异考评,其具有一定激励功能,但也存在局限,即更多体现传统教育理念,还没有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共建共享、让受教育者的高层次获得感与国家发展高度协调统一的理念和特色,更多侧重于教育过程中的诊断、鉴定、管理、激励,而对学生的获得感、满意度关注不足。在高等院校探索、施行学生获得感评量,是着眼于学校教育、社会供给与大学生成长需求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互动机制,是考察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身综合收益的感受程度。这里所讲的获得感,包括大学生个体、群体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获得感受,包括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获得感和作为公民的社会获得感。因为获得感综合反映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各方面的收获感受,将其作为评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是践行成果导向、学生中心、共享发展育人理念的必然选择。

二、实施大学生获得感评量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中国高等院校探索、施行大学生获得感评量,具有以下多重意义。

第一,开展获得感评量,由过去更多偏重教育者“教什么、怎么教”的考核转向同时重视教育对象的有效收获,由更多偏重知识掌握、专业能力的考评转向重视教育对象的主观感受以及相应的成长内驱力,这可以更好地体现对人的成长规律、高质量人才培养规律的尊重,更充分地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宗旨,逐步建立大学生知识获得、能力获得与满足感、成长感、幸福感良性互动充分实现的机制。第二,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大学生多方面期待的影响因素、供给和需求匹配的实际获得与主观获得感的复杂关系,进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第三,使更多大学生普遍享有更高的教育获得感和社会获得感,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产生新的认知,更好地激发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多重认同感,并将积极认知传导到全社会。

研究大学生获得感评量,增强大学生获得感,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强化对新时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当今世界,价值观多元化及其传播、渗透的多媒介化对当代中国青年产生重大影响。大学生价值认同过程的重组建构、稳固内化和合理外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教育获得感和社会获得感。教师积极探索大学生获得感评量体系,在德育与智育培养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各个环节,恰当注入情商养成、认知能力养成、心理契约(个人与组织在提供与获取、奉献之间的心理配合)等元素,能够化解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危机,更稳固地建构、强化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合理路径。

因此,获得感评量研究应视为素质教育理念的必要实践和积极扩展,也应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

三、获得感评量体系的初步探索

大学生获得感评量体系是在系统全面收集整理,并科学处理学生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各方面收获感受做出科学计量分析的评价体系。

开展大学生获得感评量的探索,首先应认识到需求与获得匹配是产生获得感的前提,要区分对待学生接收供给(可能获得)与学生接收的获得(实际获得),继而全面分析获得感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大学生获得感应涵盖其不同发展阶段学业上及非学业层面的收获感受,包括对学校、社会针对自己的物质精神需求所供给的满意程度和自身成长的主观感受。学校乃至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及其运行状况,都对大学生获得感具有直接影响。学生对上述各个环节、各个体系的主观感受,直接影响到其对学校乃至对社会的满意度和评价,进而影响到其价值认同。

在实施获得感评量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采集学生在各个环节、各个体系的主观感受信息。这些信息,首先来自学生对学校教育各环节的评价,因为评价都会内在地包含着評价者的满意度,这与其不同程度的获得感受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学生评教措施,主要是对任课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并未涵盖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不能满足获得感评量的全面信息需求,因此,高校需要将其切实扩充为包括学生评课、评师、评校(设施、制度、管理等软硬件)在内的比较全面的学生反馈系统,并在每一种评价表中注入学生收获和满意度指标。为保证评量的便利性和时效性,学校应与学生共建共享留存各种评价信息、收获信息的校园网络平台,开发适用性成长记录APP,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每学期、每学年的可量化的收获盘点,对自己的学业收获以及非学业收获有较系统的记录和认知。如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局部开展了“多模态学生成长信息库”的建设,即学生定期将自己的多种感受、感悟等手写成文字留存图片,并定期留存交流思想的音频、实践活动的视频等多方面信息,每学期、每学年定期入库,开放共享,随时纵向、横向对比可量化的学业与非学业的收获信息,直观感受自己的收获与成长,得到更客观的结论。此外,可以尝试将课外多种师生交流方式引入获得感评量机制。一些高校建立了师生微信群,但目前运作具有随意性,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确保覆盖全体学生,同时匹配建立学业导师制,赋予学业导师对学生成长进行跟踪评量的使命和权利,充分体现教育评价的时代特征。此外,作者所在课题组也在开展《互联网时代课堂外的师生交流》方面的研究,将对大学生获得感评量的全面探索有所助益。

大学生获得感评量体系总体应包含以成长认知为目的的大学生自主性自我评量,以互动改进为目的的教育者综合评量,以促进个人与社会价值融合为目的的社会评量。通过运用动态与多模态模式相结合的过程性与诊断性评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清单式结果性评价、需求侧与供给侧相协调的发展性评价等方式,对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学业上及非学业层面的收获感受进行综合评量。对于大学生获得感评量体系的探索,不是寻求现有考评方法的替代形式,而是一种积极完善的扩充。它可突破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模式的单一性与刻板性,使教育评价体系更好地实现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功效。

对学生获得感的重视,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归属感,切实、有效的获得感评量,还会深刻影响到学校教育各个环节的效能,绝不是多此一举的花式改革。目前,大学生获得感评量只是作为研究议题并在局部试行,待积累更多经验,认识更加系统深入,一定会在新时代中国高校内涵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获得感是人民群众幸福感的一部分,对此进行积极探索,还可以促进民众幸福感研究的深化。

参考文献:

[1]代玉启,马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结构与提升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9(24):36.

[2]吴正刚,严明,张瑞红.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73(4):2.

[3]赵美娜.基于OBE的形成性评价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4(10):54.

[4]胡菊华,梁思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机理的多维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8):137.

■ 编辑∕李梦迪

收稿日期:2021-01-06                                                          修回日期:2021-03-10

作者简介:罗瑶(1983—),女,辽宁辽阳人,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基金项目:黑龙江外国语学院OBE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OBE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20212D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