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和谐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

2022-02-13 18:12杨春芳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保护环境初中生物初中生

杨春芳

摘要: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但学校在环境保护的教育上仍停留在地球日宣传、课外活动等象征性层面上,很多学生并没有从思想深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简单而言,初中生物教学还停留在关于环保的教育阶段,没有上升至为了保护环境而教育的层面。因此,学校的环保教育还具有很大提升空间,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内结合生物教材知识进行环保教育,还应走出校门,在自然环境中、社会环境中开展相关环境教育,培养学生和谐生态环保意识,对学生展开言行教育,提升学生环保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初中生物;保护环境;初中生

1   社会实践宣传,普及环保认识

初中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同时也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人员,未来的环保重任将由这些初中生来承担。

因此,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能力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人们居住环境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一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利用生物教学来培养学生和谐生态环保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价值观念。

生物课程是学生了解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场所,涉及农业、医药、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中,逐渐养成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敏感,促使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行为的过渡。

例如,教学“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反思性学习来构建环保概念,形成护绿、植绿的环保意识。教师:“一株玉米的生长期总用水量为204.228kg,其中作为组成成分的水1.872kg,维持生理过程的水0.25kg,蒸腾过程消耗的水202.106kg。植物吸收的水分来自哪里?水分的99%到哪里去了?”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稳定了水循环”。教师在恰当时机向学生展示长江洪水和水土流失的新闻资料:“如果绿色植物被大量破坏,会对生物圈产生什么影响?”

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新闻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绿色植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物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和谐发展的问题、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在研究这些环境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以及不屈不挠的钻研精神等,使得学生对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以及其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深入认识,同时还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人口、社会、环境以及科学应协调发展。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和谐生态环保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学生作为家庭的重要一员,提高他们的生态协调环保意识,可以促使他们在家庭中发挥普及宣传作用,进而使得整个家庭成员的环保意识都得到提升,这样就实现了普及社会大众环境意识的目的。

2   深度挖掘教材,渗透生态意识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和谐环保意识,必然要充分利用教材。作为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利用教材展开环保教育。初中生物教材虽然经过严格编排,涉及了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但是受到篇幅限制,教材中的论述不够全面、细致,尤其是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教材中的叙述比较简单。教师一定要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促使学生对环境保护形成深刻认识。

所以,教师要把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在研读、分析、提炼之后,融入自己的观点“重组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隐藏的思想、原理、规律、方法,设计出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知识内容。

例如,教学“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时,教师要围绕“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核心目标,丰富教学信息,拓展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向学生演示“湖泊湿地改造成农田、草原退化、森林储量骤减、沙漠化严重”等真实资料,激发思考:“生物多样性为什么会减少?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探究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严重威胁,总结多样性面临威胁的表现,建立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教师在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也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适当补充一些数据、事实材料,让他们在提炼、内化信息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自然界每种生命都是那么可贵。如,青蛙有着十分惊人的捕食能力,其通过捕食害虫,保护了生态环境。如果将一只青蛙放置在稻田中,一天可以捕约200条虫子,如果稻田中有1000只青蛙,其捕食害虫量将达到20万条左右。这样,稻田中根本不需要农药,就可以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长,不但减少了农业资金投入,而且减少了化学药物对土壤、水以及空气的污染。

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讲解,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们意识到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逐渐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

教师在教材开发与重组的基础上,可开展“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课内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互动体验中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形成保护环境、热爱地球、关爱生物的思想情感。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他们围绕小麦田里各种生态因素,自主搜集、交流、表达,认识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深刻了解环境影响生物,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的密切关系,促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进而建立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識。

3   开发绿色主题,践行社会责任

虽然初中生还没有成年,但是作为公民,初中生同样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宣传推广保护环境,提升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身边的人,爱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与和谐发展,这是学生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的良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体验,这一体验成了学生保护环境、探究环境科学的重要支撑。

可见,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也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践行环保理论。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动物园游玩并认识一些动植物,然后再给学生们讲解地球上现有的珍稀动植物,帮助学生养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或学生生活的社区进行宣传,展开环保调研活动。了解目前普通居民的环保意识,结合调研结果,通过分析提出一些保护环境或提升居民环保意识的建议。针对社区居民反映的夏季社区蚊蝇较多,影响居民健康问题,可以同社区开展一次消灭蚊蝇活动,亲身参与践行环保理论。结合人们使用一次性筷子、非可降解塑料袋等现象,可以开展环保宣传,倡导外出自带便携筷子以及可重复利用的购物袋等。

通过主动参与,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增强了生物课的教学效果。

4   独立调查思考,掌握环保知识

教师在生物课教学中,要从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开始,到学生发现新的问题终止。因为,墨守成规,没有问题驱动,学生难以达到环保生态意识、行为、情感的统一。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研究、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引导他们把逻辑论证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经过加工、认识、整合、理解以后形成问题。这样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要给生物课程教学以活力,让学生通过对生态、环境的观察、思考,亲历实践、探索,自主发现对环境造成不良后果的因素,同时,能根据环境问题,运用理论知识,提出解决计划、方案。

例如,教学“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时,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常见绿化树种及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要求運用所学知识,自主创意绘制绿化图纸,设计一个学校的绿化方案,改善学校绿化情况,让学生能基于绿化行动调查,产生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的情感。“绿化的整体布局”“绿化的生态功能和美育功能”“绿化树种、花卉植物、草坪应该怎样选择?”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讨论、调查中,根据“绿色环保”创意和选材,说明校园绿化的方向,设计图纸的比例,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如,学生在“绿化方案”设计中,通过调查、收集、分析,可以清楚了解法国梧桐、女贞、槐树、高羊茅、狗牙根、酢浆草等树种、草坪的功能,明白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理解绿化是我们共同的行动,从而自觉地投入其中。

作为教学工作者,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环保意识对生物课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和谐生态环保意识有着直接影响。教师也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积极参与各种调查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环保意识。

学校也要对生物教师进行专业培养,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开展相关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还要鼓励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进而更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教师自身的生态和谐环保意识高,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此外,学校方面也应当为培养学生的生态和谐环保意识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学校可以在校宣传栏上发布某些班级组织开展的环保活动,鼓励其他班级与学生向其学习,营造出一个爱护环境的氛围。还可以开展一些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大赛,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5   辩证比较,增强道德意志

什么是道德?道德产生于社会生活,它随社会基础改变而改变。所谓环境保护意识或生态道德意志,即人们履行生态道德义务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是自身情感支配行为的心理过程。只有不断增强道德意志、道德信念,才能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坚持遵守生态道德规范。所以,针对生物课程中的环境、生态保护问题,教师要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事物和现象,增强道德观念的辨析、评价能力。

例如,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教师要结合道德理论解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概括“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因素有哪些?”,要求学生分别从逻辑角度、情感角度将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类,说明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逻辑认识:“阳光、水、土壤等营养物质称为非生物因素,就是无生命因素,麦蚜、瓢虫、杂草是有生命的因素。”情感认识:“麦蚜会吸食小麦茎、叶内汁液,危害小麦生长。”“杂草会与小麦争夺阳光、水、空间。”教师提问:“生物的生活受到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怎样才能生存?”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讨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竞争、寄生、合作关系”。教师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通过正面、 反面对照,理解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特殊性、统一性。

例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蚯蚓身上有刚毛与黏液,可以在洞穴呼吸、运动,生物适应环境就是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构、形态与生理功能。“既然环境会影响生物生存,那生物会不会反过来影响环境呢?”蚯蚓经常在地下钻洞,以植物枯枝落叶为食,粪便含有氮、磷、钾等元素,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见,蚯蚓对土壤有松土、肥土作用,利于植物生长。

“泥石流、沙尘暴是由什么引起的?”因为大量砍伐树木,水土流失,使绿植面积减少。生物与环境就是统一的整体,人类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我们保护环境,关爱生物,就是保护自己。

6   结语

环境问题是目前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初中生进行环保教育,促使其树立保护环境、生态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重中之重。

初中生物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展开相关教学活动,不仅仅包括理论教学,还要组织实践活动,要让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普遍性与重要性,进而使学生意识到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发挥自身的力量与作用,进行环境保护与环保宣传。

参考文献:

[1]袁萍.试论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中学生物教学,2017(12):37.

[2]赵红.绿色理念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渗透[J].中学生物教学,2017(04):44.

猜你喜欢
保护环境初中生物初中生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如何保护环境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保护环境千秋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