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2-15 09:53海新权赵瑞婷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甘肃省现代化因子

杨 鑫,海新权,赵瑞婷

(甘肃农业大学 财经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0 引言

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题与关键,而随着“十四五”新篇章的开启,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长期以来甘肃省致力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三农”工作稳步落实,农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1]。2019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1 050.5亿元,与2018年相比上涨5.8%,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长5.6%,增速比上一年提高1.0%,而全省65万贫困人口依靠农业产业脱贫,占脱贫总人口的6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591.8元,较上年增长904.5元,增幅为11.8%,贫困地区农户收入有了明显改善。甘肃省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但物种资源充沛、自然环境及特色资源优势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还处于转型阶段,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民收入不高且积极性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实际,构建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和研究目的不同,对农业现代化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选取也有所差异。邸菲[1]、刘锐[2]、汤瑛芳等[3]均采用多指标综合测评法对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测算;朱婷[4]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础建立了甘肃省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马子量[5]采用因子分析法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区域分类;陈强强等[6]采用综合指数法测度了1990-2015年甘肃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黄文炎等[7]认为加强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李孝忠等[8]基于熵值法,将农业低碳化指标引入黑龙江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综合已有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子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科学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探索符合甘肃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打造具有本省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促进产业振兴。

1 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资源状况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势狭长,面积辽阔,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为发展特色优质的高效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截至2019年底,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2 581.11千公顷,总产量达到1 163万吨;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为3 286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21万亩,总产量5 94.1万吨,均位于国内第一,苹果种植总面积657万亩,总产量650万吨,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五位,马铃薯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居第三位和第二位。

1.2 农业劳动力状况

由表1可知,2019年甘肃省城镇人口为1 283.74万人,占48.49%,农村人口为1 363.69万人,占比51.51%;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年下降,2019年就业人员接近820.80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52.97%。从城乡人口就业人数看,城镇就业人口每年趋于上升趋势;而乡村就业人口大幅度下降,从2010年的1 065.92万人下降到892.80万人,下降了173.12万人,因此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农业生产劳动力结构面临失衡困境。

表1 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1.3 经济作物与特色产品

甘肃省各种特色农产品的播种总面积以及总产量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尤其是玉米制种生产、土豆、酿酒葡萄、油橄榄、啤酒原料、水果和蔬菜、食用百合以及甘南、临夏地区的畜牧业,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中药材产量方面,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在全国比较有名的有五种大宗中药材,分别是党参、大黄、当归、甘草、黄(红)芪[2]。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

在科学掌握农业现代化涵义和特点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2,3,5,6],结合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构建了甘肃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表2),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测评指标。

表2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因子分析在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过程中具有方便、灵活、客观的优势,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5]对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因子分析。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因子分析法,这是一种统计分析技术,它将多个因子或指标之间的关系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使较为复杂的问题降维以求简单化处理。

设X=(X1,…,Xn)T是可观测的随机向量,E(X)=α,α=(α1,…,αm)T,D(X)=∑,且设F=(F1,…,Fm)T(m<n)是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E(F)=0,D(F)=Im(即F的各个分量方差为1,且互不相关)。又设β=(β1,…,βn)与F不相关,且E(β)=0。

假定随机向量X符合下述模型即正交因子模型:

则该模型用矩阵表示为:

式(3)中,F=(F1,…,Fm)T,F1,…,Fm称为X公共因子;β=(β1,…,βp)T,β1,…,βp为X特殊因子;因子载荷矩阵为:矩阵A=(λij)pxm是待估的系数矩阵,λij(i=1,…,p;j=1,…,m)称为第i个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载荷,对因子载荷进行旋转处理,求得因子得分函数并计算因子值,以特征根值比重为权重计算综合因子得分[5]。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

以2019年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关统计数据为例。数据主要来源于《甘肃统计年鉴》《甘肃农村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C1~C12指标,并利用SPSS 25.0软件分析得出表3。

表3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原始数据表

3.2 数据的检验以及标准化处理

对指标进行反映像矩阵检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三大检测,通过检测得出表4。其中kmo值为0.683,说明各变量间信息的重叠程度较高。Bartlett的值为0.000,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a,这就说明拒绝原假设,变量可以做因子分析[5]。

表4 检验

3.3 因子提取

通过计算(表5),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个公共因子进行提取,提取的两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达到76.598%,符合过程累计方差的基本标准。

表5 总方差

载荷值矩阵需要按每个因子旋转,以便于研究和计算由于公共因子引起的实际问题。由表6得知有效灌溉率(X1),单位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X2),X1、X2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投入状况;土地产出率(X4),单位面积粮食产量(X5),农业劳动生产率(X6),X4~X6体现的是农业生产的产出状况;农民人均收入(X8)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将它归为一类,命名为农业投入产出现代化因素,第一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居民恩格尔系数(X7),成灾后成灾率(X10)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将它命名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因素”。第二个因子主要解释这几个变量,最后由于成灾后成灾率(X10)在第一个因子、第二个因子上都有较大的载荷,归类为可持续现代化因素。

表6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3.4 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

首先结合解释总方差表,以两个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得出综合评价公式,其次,以各公共因子的权重系数来计算各区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因子得分。

综合评价公式:

根据表7可以写出以下因子得分函数:

F1的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表明,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变动最大的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其次是单位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收入,土地产出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效灌溉率,成灾后成灾率,单位化肥施用量,居民恩格尔系数在F1的载荷系数都为正,而单位耕地面积劳动力数量在F1的载荷系数为负。

F2主要在居民恩格尔系数,成灾后成灾率上有较大的载荷,主要反映了这方面的变动,由表7得知,单位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耕地面积劳动力数量,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收入在F2的载荷系数是正的。

表7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

如表8所示,首先,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因子得分地区间差异显著,其中天水市得分最低,嘉峪关市得分最高,并且嘉峪关市与处于第二位的酒泉市相比,得分差距较大,差距为0.83;其次,在农业投入产出现代化因子得分方面,天水市得分最低,嘉峪关市得分最高,在这14个地区当中,有5个地区得分最终是正值,剩下9个地区得分全部为负值,最高与最低之间差异为3.115 15;再次,在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因子得分方面,甘南州得分最高,张掖市最低,最高与最低之间差异为3.835 96;最后,从各个地区因素得分差异来看,农村社会现代化因子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

表8 各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

总体而言,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发展速度缓慢,省内市州间呈差异化发展,决定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因子是农业投入产出现代化因子。从上述综合评价结果得知,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率最高的是农业的投入产出状况,贡献率达到了75.37%,其次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因素,贡献率为24.62%。从整体上来看,农业现代化水平呈河西地区逐步下降到中东部地区的一个明显趋势,地区间差异明显。

河西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4],属于灌溉农业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引水灌溉条件便利并且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信息化水平较发达,这对促进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嘉峪关居于首位且经济实力位于第一,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扩大,产业融合度也比较高;其中嘉峪关市、酒泉市、金昌市、张掖市、武威市的综合得分在所有地区中排名前五位,发展情况较好,这些地区基本上都属于甘肃省的西部地区,这就与甘肃省农业自然环境条件比较符合;兰州市虽是甘肃的省会城市,总体经济实力远高于其他市州,但其县域农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技术手段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

与此相比,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处于黄土高原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天条件”处于劣势,导致这些地区水土流失现象比较普遍。庆阳、陇南、平凉、天水等4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滞后,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前初始阶段,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业生态条件脆弱,部分区域地势险峻,交通不畅,自然灾害频发及水土流失的现象比较普遍,从根本上增加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难度。定西市农业生产条件与天水、平凉、陇南、庆阳等地区相似,但长期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及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及品牌的培育,特色产业体系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增添了动力。临夏州、甘南州属于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人口分布较密集,经济实力总体较弱,在脱贫攻坚的背景下立足于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动畜牧业、高原夏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调整畜牧养殖(饲草种植+畜牧养殖+有机肥料)的规模化、冷链物流配送等资金及政策的扶持,延伸了产业链条,让农牧民获得良好的收益,促进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临夏州在观光农业和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3]。因此,甘肃省中东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河西地区相比是落后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相对缓慢,受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等因素限制,经营农业的成本高,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低,农业现代化发展整体水平较落后。

4.1.2 从地区来看,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自西向东逐步下降,差异明显。嘉峪关、酒泉、金昌、张掖、武威发展情况较好,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兰州总体经济实力较高,但农业资源匮乏及农业设施落后,现代化总体水平不高;中东部庆阳、陇南、平凉、天水等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生态条件脆弱;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滞后,定西长期致力于培育特色产业及品牌;临夏、甘南着力于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且临夏的观光农业与农作物秸秆饲料化方面走在前列。

4.1.3 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因子的决定因素是农业投入产出现代化因子。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率最高的是农业投入产出状况和农村社会生活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因素,因此当前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农业生产环节中投入和产出状况密切相关。

4.2 建议

4.2.1 以国家政策为指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一定程度受制于地理环境,进一步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必须以国家政策为指引,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地方农业资源优势,提升产品质量与整体竞争能力,从而推进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4.2.2 发展特色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甘肃省区域特点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生产条件、自然资源以及地理环境等特色优势,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走差异化发展路径,鼓励培育绿色无污染、高效节水、旱作有机等特色农业,同时也要注重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坚持“两山”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有序发展[6]。

4.2.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不足,财政支农力度较弱,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应从全局出发,将加强科技创新与财政投入相结合[7,8]。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山区、旱区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水平,同时,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补贴力度,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与支撑。

猜你喜欢
甘肃省现代化因子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边疆治理现代化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