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盐饮食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

2022-02-15 17:38王笑语张启明
中医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过食脑髓咸味

王笑语,张启明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2.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北京 10070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综合征,可通过记忆丧失、行为和认知变化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中医学无“阿尔茨海默病”这一明确病名,但本病的核心症状与古籍文献中常见“言善误”“好忘”“健忘”等描述的“痴呆”一病相符,故按此进行辨证论治。中医认为,先后天之精亏虚而精髓化生无源,痰浊、瘀血留滞于脑,损伤脑络,致水亏髓减、元神渐昏,清明之气不相顺接,发为痴呆。盐中富含氯化物、镁、铅、砷等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成分,在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神经信号传递等方面发挥作用[2],同时盐作为日常饮食必不可少的佐料[3],自古便有“五味之中,唯不可缺”一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长期高盐饮食会对人体内分泌系统[4]、心血管系统[5-6],甚至肠道微生物系统[7]产生一定的影响,引发AD。本文将从影响“痴呆”病机演变的3种关键病理因素——虚、痰、瘀出发,对高盐饮食与阿尔兹海默病的病机进行研讨,略陈拙见。

1 嗜咸伤脏而致呆

痴呆病位在脑髓,与肾、心、脾、肝等脏关系密切。病情缓慢,有虚实两端,然肾虚几乎贯穿疾病发生之始终。肾乃生之本、精之处,主骨生髓通脑,《灵枢·经脉》云:“精成而脑髓生”。肾精渐亏,元神失养,则如《类经》云:“肾精亏虚则脑髓不充,日久而呆”。咸味主入肾经,与肾同气相求,可滋肾水而养肾[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适量食咸可滋肾阴而充髓,且肾中所蕴之元阴元阳乃各脏腑阴阳之根本,“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景岳全书·传忠录》),肾中精气充沛则可润达全身,使得精神内守,神志安定。肾藏志,乃人体精神活动的集中体现,《灵枢·本神》云:“志伤则喜忘其前言”。咸味涌泄,过食日久则易损伤肾封藏之功,《本草从新》有注:“经谓味过于咸,大骨气劳,以食盐过多,峻补其肾。腰骨高硕之所,其气忽积,喜于作劳,气既勃勃内动,则精关勃勃欲开”。纳入食盐过多则肾阳虚衰,精关不固。且咸可软坚,有软化、消散之功,过食则有违 “肾欲坚”之性,使肾之封藏之力减而泻之。又如《雷公炮制药性解》中云:“咸走肾,过多则肾不能胜而受伤”。咸味属水性寒,嗜咸日久则致肾阳虚主水无力。《医贯·痰论》云:“肾虚不能治水,则水不能溯源,如水逆行,则水泛滥而成痰”,痰湿聚生于心中、胸外,扰乱神明使痴呆更进。

心为君主之官,《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志,神旺可以聚精,加之肾精生髓充脑,积精以全神,二者相辅相成,心肾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若心血亏虚,心神失养,肾亏髓空则易出现健忘、失眠、头晕等症。心有柔软之特性[9],如微微少火滋养全身,《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咸可软坚,补肾阴而柔心脉,抑制心火、心阳过盛上亢,使水火升降有序,君相安位。心属阳、肾属阴,然若食盐过甚,肾中阴阳失于平衡,则易上泛凌心,使得心气抑而心阳衰。《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云:“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心主神志的功能失于心阳振奋鼓舞,精神、意识等思维活动减弱,出现神思恍然,健忘迷茫,反应迟钝等症状。

脾胃为后天之本,与脑髓关系密切。其相关性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一为经络相关,脾胃所化生之精微可循经直上入脑,《灵枢·动输》云:“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 ”,脾衰亏则脑络失充;二为神与水谷相关,《灵枢·平人绝谷》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脾胃吸收、传输水谷精微,“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脾气健运则精神振奋,神思敏捷。肾阳为体内元阳,嗜咸者肾阳虚而无力滋养脾土,致使脾阳虚无力运化,水谷精微吸收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而亏,则精髓失养,发为痴呆;三为转归相关,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肾主水,水克脾土,脾阳虚而肾水所侮之,致脾失健运,水湿滥溢,可进一步加重病情。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气为血帅,气行促进血液运行,进而使“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肝气主升、主动。肝气调畅,则气血调和,经脉通利。因肝所致之情绪变化多以抑郁为主,表现为嗳气叹息、沉默痴呆等情志不畅的症状。《石室秘录·呆病》载:“呆病抑郁不舒,愤怒而成者有之,羞恚而成者有之”,可见肝失疏泄,积郁而成呆与痴呆发病密切相关。另外,明代医家李士材指出:“食盐之咸,本归肾腑……肝即其子也,故并入之”。肝体阴而用阳,过食咸味则助肝阴而损肝阳,以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木郁土壅,诚如陈士铎《辨证录》中所言:“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

2 嗜咸痰聚而致呆

痰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可分广义与狭义,此处与本病病进,演化相关者当属广义之痰,即因阳虚气郁,体内津液运化无力集聚而成[10]。痰具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之特点[11],可上达巅顶入脑髓,迷乱清窍而致呆。《石室秘录》云:“痰气最盛,呆气最深”“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强调呆证发病与治疗时,当以治痰为其要。陈士铎在《辨证录·呆病门》中指出:“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认为呆病病机为痰郁扰乱心神,并强调“痰气独盛,呆气最深”以化痰开郁为法。《丹溪心法·健忘》云:“健忘者,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也”,还有医家提出“痰祛而呆病可愈也”。可见,痰作为导致痴呆病情加重演化的重要病理因素,其发生发展与长期高盐饮食密不可分。《景岳全书·痰饮》中提出:“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五脏皆可生痰,其中作为痰之本的肾与生痰之源的脾最为关键。《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藏,主津液”,调节人体全身津液运行,饮入于胃,后经肺脾小肠等脏输布全身,其过程皆赖于肾阳蒸腾气化之用。元阳藏于肾,具有温煦鼓舞他脏运化之功。“阳化气,阴成形”,过食咸味,肾阳受损,则如张景岳所云:“阴静而凝,故成形”,水液无以为化,渐凝而成痰。高盐饮食累及肾阳,使得虚痰内生,形成如《景岳全书·杂证谟》中:“虚痰反其多,其来也渐,其去也迟,其病亦难治”,这也正是痴呆难以根治的原因之一。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想成,神乃自安”。五味从口而入先藏于胃肠,故而亦先伤于胃肠。饮食物过咸,需胃中津液稀释调和,过量日久则胃中津亏,出现口渴欲饮,虚痞等胃阴虚表现,胃阴虚常与脾阴虚并见,脾土乃万物之本,灌四傍以滋四肢百骸、脑髓清窍。脾胃健运失职,水液代谢失常,痰湿内生,是痴呆病的关键所在。此外,痰饮的形成与肠道关系密切。小肠主液、大肠主津,俱与水液运化相关,然咸可“令器津泄”,使水液不循常道,聚而生痰,胃肠痰湿生则水谷精微运化无力,进而加重脑神失养之势。结合近年来西医提出的“脑肠学说”,可进一步佐证脑之“神”即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思维意识活动[12],与中医脾胃运化及消化系统的转运传输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3 嗜咸瘀阻而致呆

呆病的演化与瘀血密切相关。《灵枢·平人绝谷》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充在血脉”。人体血液充盈则脏腑得养,精力充沛,神思敏捷。“老者气血衰”(《灵枢·营卫生会》),气衰血少是衰老的一项重要特征。气血虚则脉不通,血行不利,化为瘀血,瘀阻脑窍,脑气与脏气不相顺接,发为痴呆。《血证论》云:“血在上则浊蔽而不明矣。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每有瘀血”,治以转呆丸,使血气通、经络转,脑窍充而愈。王清任提出“瘀血内阻是脑病之病因”,在《医林改错》中指出:“凡有瘀血也令人善忘”,并将“髓海渐空,瘀血闭窍”认为是痴呆发生的病机。

长期高盐饮食所内生之瘀血,其主要成因是因过食咸味而影响相关脏腑功能。咸入口先伤于脾胃,《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出于中焦。”《灵枢·邪客》载:“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气入脉化血,营养全身,脾胃受咸所困则无力运化,营气衰少,血脉失养无以濡周身,养脑脉,表现出生理功能减退,记忆力低下,言行迟缓等症状。高盐饮食日久脾胃渐亏,也可因生血无源,虚而致瘀。嗜咸致瘀还可反映于肾,《素问·至真要大论》载:“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咸走肾,肾乃咸味喜攻之脏,过食可损肾中元气。《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另外,肾藏精主志,肝藏血舍魂,二者藏泄互用,乙癸同源。李士材云:“食盐之咸,本归肾腑……肝即其子也,故并入之”,肝疏泄不利则气血运行不畅,渐呈瘀血之态。

《灵枢·五味论》云:“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张景岳提出:“咸与血相得,故走注血”。盐出于水,属阴,血较气而言,性阴,两者同气相求,相得而凝。李时珍云:“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可释义为咸寒之味使血脉凝滞,脉络瘀阻。王新陆提出“血浊”概念[13],认为血浊是瘀血形成的重要诱因,并在研究中发现,过食咸物会增加血中氢氧化铁含量,其集聚日久形成血浊,“浊者其气涩”,气涩而血行不顺,聚而成瘀。王永炎[14]院士提出“毒”的病理概念,认为痴呆的首要病机为虚痰瘀相兼为病,浊毒内生,而败坏脑髓,使得神机失用。另有学者从导致阿尔兹海默病的病因出发[15],指出长期高盐饮食可产生更具致病力的痰瘀浊毒,这些病理产物的堆积[16],会导致“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成为痴呆进展的关键病因病机[17]。

4 调摄饮食治未病

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对饮食五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乃日常食用以补机体所需,但“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指出切忌因喜食某物而嗜之,偏嗜则易伤于“五味之所伤”。因此,在日常生活及疾病诊疗过程中,我们应当利用好药食物的性味,如利用“气病无多食辛,血病无多食咸,骨病无多食苦,肉病无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的五味所入原理,指导饮食、用药。有关盐在治疗功用上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周记》“以咸养脉”的提出[18]。后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用盐治病,如《肘后备急方》用盐熬水后治疗中风腹痛;《备急千金要方》中通过口含食盐治齿龈宣露之证等屡获良效。咸味药物同样具有能“软”能“下”的特性,可助肺消痰、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具有“咸走血”的特性,可入血分,治疗血热之证;具有“咸先走肾”、引药入肾的特点。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述:“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19]。

然而,长期过食咸味会损伤五脏,加速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的产生,加之年老者脾胃亏虚,肾衰髓减的正常生理表现,会使髓海失养、脑络损伤更甚。正所谓“痰气独盛,呆气最深”,因虚致实,使病情加重恶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20],适量食盐可能有助于避免血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这些疾病正是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基础。而高盐饮食则会引发一种免疫反应,使某种可能阻止脑细胞正常工作的蛋白质tau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tau)产生积聚,从而引发认知障碍[21]。在动物实验中,有学者发现,高盐饮食导致大脑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缺乏而造成大脑低灌注,这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22];另有实验发现,高盐饮食小鼠肠道内的TH17白细胞的数量增加,该细胞所释放的会对脑血管功能和行为造成负面影响的促炎症分子水平明显提高[23],而当恢复常规饮食后,其后果可逆转。此外,高盐饮食还可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24],使血脑屏障功能减弱,副甲状腺素进入大脑引起脑细胞死亡,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25]。因此,在日常饮食中控制食盐的摄入量,为减少或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具有积极意义。

5 结语

有研究表明,我国居民人均日食盐量高于推荐摄入量4.5 g[26-27]。当长期摄盐过多,会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28],该生理状态可归属于中医“未病”范畴[29]。中医治未病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强调防患于未然,以预防为主,及时控制疾病发展,“防微杜渐,未病先治”。在阿尔茨海默病预防过程中,当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补精益气,益肾健脑,防痴呆于未然。有效控制食盐摄入,遵循《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出的“谨和五味”饮食原则,慎重地食用五味而调和人体阴阳,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四时,才能有效减缓或杜绝痴呆发病,做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猜你喜欢
过食脑髓咸味
伍大华应用脑髓理论治疗痴呆经验*
快把动物放进冰箱
食甘健脾,重在把握分寸
基于脑髓生成理论探讨补肾化痰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便利店购买咸味零食增长显著
基于《黄帝内经》“咸走血”探讨长期过食咸味致血瘀体质形成的中医机理❋
休“咸”一刻
维吾尔医调理咸味黏液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219例疗效观察
口腔溃疡喝红豆藕汤
迷信让南非秃鹰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