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鼓”探论*

2022-02-15 05:04朱益林
医学与哲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大论灵枢内经

朱益林 田 露

鼓起源于上古时代,伊耆氏将鼓用于娱乐,《礼记 · 明堂位》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1]612商代以来鼓被运用于各种场合,周代设“鼓人”一职又名“鼓吏”,《周礼 · 鼓人》云“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军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晋鼓鼓金奏”[2]315-316,根据用途将鼓分有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6 者。随着历史的发展,鼓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场景中,在不同社会场合的运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1 鼓的应用

1.1 祭祀

《说文解字 · 示部》载:“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3]15指向神灵、先祖举行典礼仪式献供品,向其汇报工作,如祭祀文言:“臣诚惶诚惧顿首告之于苍天上帝与四方神灵:自臣即位以来,尊先祖之遗训,恤百姓之疾苦,治五气。”《说文解字 · 示部》载:“祀,祭无已也。”[3]16祀更侧重于对神灵、先祖祈求祝福、指导,如祭祀文中:“赖天帝与四方神灵之护佑,助臣北逐荤粥……万国归一。”

《礼记 · 祭统》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1]926祭祀是华夏典礼活动的重要部分之一,是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祭祀过程中不乏乐器的协助,如《礼记 · 郊特性》所载:“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阙……声音之号,所以昭告于天地之间也。”[1]503-504殷人的祭祀中崇尚声音,鼓乐鸣响成为古人与天地沟通的桥梁。

鼓属八音中的“革”为礼乐乐器之一,“华夏正声”即“中和韶乐”来源于西周时期的“雅乐”,其完整的礼仪乐舞制度被历代统治者推崇使用,而“礼备乐和,品物具备,告丰告洁”是对祭祀陈设的要求,也体现了对“礼乐”的运用,至明清时代祭祀中使用中和韶乐,其乐音纯正,八音迭奏。伐鼓而祭为殷商时期祭祀方式之一,鼓不仅可以单独用于祭祀,也可配合乐舞助祭,如鼍鼓、土鼓、拊鼓等。古人对宇宙的看法为天地人思想,即《周易 · 系辞下》所言:“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4]689即三才之意,根据祭祀对象可分为神祀、社祭、鬼享三类。因着严格的礼仪乐舞制度,祭祀场合不同使用的鼓类型也有差异如雷鼓、路鼓、灵鼓等,不同形制的鼓亦反映出古代等级制度与中华农耕文明的文化内涵。

1.1.1 神祀

“天神称祀”通过祭祀与天沟通,古人对天的认知为自然之天与神灵之天。祭天为大祀之首,作为一种中华古文化现象,虽以天为核心,其天人关系则是祭天文化的本质特征[5],表达先人对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渴望、思索与探求,并伴随着对神灵的祈求与崇拜。《周礼 · 大司乐》云:“地上之圜丘奏之。”[2]586以雷鼓进行神祀,鼓有八面,声大如雷声响最大,声音雄壮声传万里,亦体现了祭天的重要性。

1.1.2 社祭

“地祇称祭”指对地面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的祭祀。《孝经》云:“社,土地之主也……故封土为社以报功。”[6]其中地祇按照尊卑可分为一二三等。我国为农耕民族,古人生存依赖于土地,对土地有着崇拜、感激之情,故《尚书》尊称为“后土”。祭祀地祇也是祭祀典的重要内容,《周礼 · 大司乐》云:“泽中之方丘奏之。”[2]586击灵鼓、灵鼗于方丘进行社祭,灵鼓鼓面有六,以祈求四季更替有序,岁丰年稔。

1.1.3 鬼享

“宗庙称享”主要是在宗庙中对祖先的祭祀。《礼记 · 祭法》记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1]891路鼓为周代祭享宗庙所用,鼓有四面,击之以表对祖先、有功之士的尊重与纪念。

中国古代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诗经 · 执竞》云:“钟鼓喤喤,磬莞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钟声当当,鼓响鼕鼕,钟鼓齐鸣,声音激荡,令人肃然起敬的祭祀典礼上,寄托着古人对天地、先祖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向往。

1.2 军事

从上古时代“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到《诗经 · 击鼓》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再到《曹刿论战》载:“公将鼓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亦在军事方面广泛运用,如鼖鼓为周代军队所用。《说文解字 · 鼓部》中“鼓,郭也。春分之音。”[3]983春分始电,《公羊传》又曰:“电者,雷光。”即有鼓声如雷之说,其声响亮雄壮,声震如雷,协乘阳气而动,有稳军心鼓士气增斗志之功,威慑敌军之用。

1.3 役事

殷商时期人们用声音传递信息,《周礼 · 鼓人》云:“鼛鼓不能止之……起役止役皆鼛鼓。”[2]316使用鼓传递役事信号,通过特殊鼓点节奏判断役事起止。

1.4 金奏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音乐源于古人的劳动节奏与劳动呼声,周代“以晋鼓鼓金奏”晋鼓与钟配合作乐,“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钟缚和晋鼓合奏,徐徐编钟编磬,歌赞着盛世景象[7],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以编钟、建鼓为主要乐器的乐队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汉代中国音乐文明处于鼎盛时期,在乐舞表演中鼓承担着重要角色,如建鼓、鼙鼓、鼗鼓等,为乐曲及舞蹈增添节奏,传递不同的情感。

《诗经》中多次提及“鼓”“钟鼓”涉及宴会、祭祀、军事等社会场景,其成书年代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体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古人对鼓运用的普及。鼓是人类祖先生活的必需品,上古至汉代,鼓作为汉代音乐的主要阵容,既是乐器又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8],深受宫廷和民间百姓的喜爱。鼓声粗犷声势浩大,浩然正气,汉代人民利用这个特点创造出一场又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同时也将汉代的文化带入一个新的高度,《周易 · 系辞上》中“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4]639鼓之舞之的思想激励着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

2 《黄帝内经》中的鼓

成书于西汉中后期的《黄帝内经》(以下称为《内经》),是古代先贤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晶,虽主要内容以医理为主,然其中蕴含的古代科学与哲学思想,汇集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智慧,这些既是医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亦是《内经》学术的组成部分。《内经》成书之期“鼓”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必需品,将“鼓”引用于书中,对医学理论进行论述。据笔者统计,《内经》原文中“鼓”字出现43 次,共涉及20个篇章,其中《素问》13 篇,《灵枢》7 篇。《内经》不单借用“鼓”为乐器之意,以“鼓”的外形、声音、动态、属性等对部分病名、病机、表现、诊断、疗效5 个部分进行比拟,见表1。以“鼓”为喻体贯穿其中,其本体特征生动形象,使深奥难测的医理更加具体化,最终在“鼓”原有的功能作用基础上,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表1 《黄帝内经》中涉及的鼓

2.1 借“鼓”言病名

借“鼓”外实中空之形对有其相似特征的疾病进行命名,涉及《素问 · 腹中论》《灵枢 · 水胀》2 篇。《灵枢 · 水胀》云:“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9]100“鼓胀”二字连用作为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如《医林绳墨 · 鼓胀》所论:“鼓胀者,如鼓之形,外坚中空,击之有声,按之有形,皮肉之急胀。”[10]是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此病腹部胀大形似鼓,腹部皮肤绷紧腹内中空有水液停滞叩之如鼓,鼕鼕有声。《内经》将该病称之为“鼓胀”形象地表达了疾病的症状和病人体征,方便世人辨识。

2.2 借“鼓”阐病机

借“鼓”之音质、动态阐释病因病机,涉及《素问 · 阳明脉解》《素问 · 天元纪大论》2 篇。《素问 · 阳明脉解》载:“足阳明之脉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11]123钟鼓之音指古代钟、鼓一类乐器演奏出的音乐,其音质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取象比类与五行“金”特性相近,又马莳云:“钟鼓属金,金乃土之子。”[12]284足阳明胃五行属土,土生金,因母子相生关系故足阳明之病闻钟鼓之音不为所动,用生克关系的异常分析阐释脏腑病理状态下的影响与传遍[13]33,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素问 · 天元纪大论》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11]251张隐庵言:“阴阳之道昭也。明也,能明乎斯道,如桴鼓声响,未有不相应者矣。”[14]363阴阳之道如桴鼓相应,知其终始远近可得天地运气变化之规律,有条有理有纲有纪。

2.3 借“鼓”论表现

借“鼓”的声音、形状、鼓动振动之态表现自然之象与人体之象,共涉及12 篇。

2.3.1 自然之象

所论自然之象包括2 篇;《素问 · 气交变大论》借鼓音之雷霆述:“土不及……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11]280鼓为春分之音,春分时节雷乃发声、始电,《周易 · 解》载:“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4]361天地舒解,雷鸣春雨至,万物生长,体现春季风和鸟鸣、欣欣向荣之象。《素问 · 六元正纪大论》载:“少阳 太角 厥阴壬寅 壬申,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坼……少阴 太角 阳明壬子 壬午,其运风鼓。”[11]314-318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从而产生气的流动继而形成风,借鼓动之态描写阳升风鼓,草木敷荣之景。

2.3.2 人体之象

人体之象分为生理、病理两类,涉及《素问 · 阴阳别论》《素问 · 经脉别论》《素问 · 疟论》《素问 · 痹论》《素问 · 大奇论》《素问 · 五常政大论》《素问 · 至真要大论》《素问 · 阴阳类论》《灵枢 · 经脉》《灵枢 · 寒热病》10 篇。

脉搏应指之象犹如击鼓搏动之势,书中借“鼓”论生理脉象,如《素问 · 阴阳别论》所言:“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11]37张隐庵[14]49及高世栻[15]57注:“鼓,动也”,马莳[12]90认为其指脉之鼓动,为生理之脉象。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中:“脉从而病反者……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诸阴之反……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11]359意指虽有诸阳热之症但脉按之不鼓、指下无力[16],病脉相反为阴盛格阳所致,阳盛格阴的病症脉象同理,此处“鼓”即表述其病理脉象。脉应手之鼓与鼓槌落击于鼓面之鼓动相近,借“鼓”论脉象更为形象。

桴敲击鼓面,使其振动而产生声音,古人观察敲击时鼓面会产生振动,于是《内经》将击鼓产生的振动之状用来表达病理性临床表现。《素问 · 至真要大论》载:“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11]363机体出现牙关紧闭,鼓动战慄[12]907不能自控之状,症像恶寒,实则为火邪导致真热假寒之象。《素问 · 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11]165结合原文此“鼓”为心脏病理的鼓动、振动,如高世栻所言:“心虚则烦,故烦则心下鼓。鼓,犹动也。”[15]289

2.4 借“鼓”述诊法

借击鼓之动态表述诊断原则与叩诊,涉及《素问 · 至真要大论》《灵枢 · 邪气脏腑病形》《灵枢 · 外揣》《灵枢 · 五音五味》共4 篇。《灵枢 · 外揣》言:“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鼓响之应,不后其声。”[9]83日月之光可应其影、水镜之鉴返其形、持桴之鼓闻其音,以物类比体现其内外相应的整体观,后言:“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9]83运用其整体观便可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知其内外,使其成为推测诊断疾病的重要思维方法、原则[17]。

《左传 · 成公二年》云:“左并辔,右援桴而鼓。”[18]桴,通“枹”,为击鼓之槌。“桴鼓相应”即鼓槌下落击之,鼓声随之而应,迅速连贯,为上下呼应,配合紧密之意,如《韩非子 · 功名》曰:“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19]治国需君臣彼倡此和,诊断疾病亦如此。如《灵枢 · 邪气脏腑病行》载:“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9]11以“桴鼓”辅车相依关系体现诊断时脉诊与尺肤诊配合的重要性。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所言:“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11]363本句第一个“鼓”字借击鼓之态体现叩击之意,为中医的叩诊之法,叩击如击鼓,形象生动。

2.5 借“鼓”释疗效

借“鼓”槌落而鼓响之状态比喻治疗效果迅速,涉及2 篇。《素问 · 至真要大论》所云:“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11]362与《灵枢 · 胀论》所载:“其于胀也,必审其(月尔),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9]72体现治疗得当药效如眼见鼓击,声即入耳之快,药到病除,为“鼓”衍生出新的含义。

3 结语

《内经》中包含着秦汉以前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成果,秦汉之际“鼓”作为一种乐器已流行于宫廷民间,从形制到诠释的内涵都深入人心。《内经》借百姓熟知的“鼓”对病名、病机、症状表现、诊断、疗效等部分医理进行描写,使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更形象易懂,加深对《内经》经旨的理解与感悟,使人们对“鼓”有了新的认知,如形容治病疗效显著的“效如桴鼓”、描写临床表现与叩诊的“鼓之如鼓”等。《内经》将“鼓”形、音、态、质等特性运用于书中,并赋予“鼓”新的内涵。

猜你喜欢
大论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中医小知识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阴阳大论》今何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