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新炭疽病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探

2022-02-16 09:22崔丽红谢王超肖国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炭疽病菌丝菌落

黄 蔚,崔丽红,谢王超,肖国强

(1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西 416000;2永顺县高坪乡农技和农村合作经济服务站,湖南永顺 416000)

0 引言

西瓜炭疽病是西瓜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保护地、露地均普遍发生。近10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湖南湘西自治州西瓜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西瓜炭疽病病害也日趋严重。据笔者2016—2018年连续3年田间调查,湘西自治州每年西瓜种植地炭疽病发病率高达40%~60%,特别是重茬地,达100%,经济损失高达50%。目前,国内外对西瓜炭疽病的研究多集中在病害发生规律和致病性方面,多采用形态学和田间观察的方法进行分类鉴定,普遍认为瓜类炭疽病(Colletorichum orbiculare)是引起西瓜炭疽病的致病菌[1-3]。但2018年笔者从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园里采集西瓜炭疽病病叶中,首次发现炭疽属的胶孢炭疽病也可使西瓜致病。为探究其对西瓜的致病机理,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初探,旨在为其引起的病害提供防治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样采集

西瓜炭疽病标样2019年7月采于湖南省吉首市湘西职院科技园西瓜试验地内(原作物为黄桃),品种‘早春红玉’。

1.2 病原菌分离纯化

将所采集的病叶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8‰次氯酸钠浸泡3 min,无菌水冲洗3遍。吸干水分后,再用已灭菌的剪刀剪取病叶病健交界处1 cm×1 cm的小片,而后置于PDA平板上,放于28℃的恒温箱中培养。3天后挑取菌落边缘的白色菌丝再次培养。待7天后菌落较大时用打孔器(已灭菌)打取Φ=6 mm的菌块,放入50%甘油(已灭菌),于-80℃的超低冰箱保存,以供生物学研究和18S rDNA-ITS分子鉴定[4]。

1.3 病害症状描述

于2019年7月采集西瓜炭疽病病叶时观察记载其田间危害症状。

1.4 病原菌鉴定

1.4.1 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将纯化后的C913病原菌菌株接种于PDA平板,28℃恒温培养,7天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块直径。待15天产孢后,采用Neubauer血球计数法测量其大小和数量,并在电子显微镜下其观察分生孢子形态。

1.4.2 柯赫氏法则验证 采集健康的‘早春红玉’西瓜叶片,先用水冲洗3~5 min,自然干后用75%酒精表面消毒30 s,无菌水清洗3次,而后将已灭菌的药棉包扎叶柄处。以水琼脂为对照,用无菌打孔器(Φ=6 mm)打取C913菌株菌块10片以备用。

用一次性针头(Φ=1.2 mm)将西瓜叶片背面划伤,然后将已打取好的C913菌块接种到叶片上,每叶片接种1处,共接种10片。而后置于L//D=16 h//8 h、白天35℃/黑暗25℃、湿度为90%的人工气候箱中,3天后观察叶片发病症状并测量病斑直径。

1.4.3 病原菌18r DNA-ITS序列分析及进化树构建 采用真菌通用引物NS1(5’-GTAGTCATATGCTTGTCTC-3’)和NS6(5’-GCATCACAGACCTGTTATTGCCTC-3’)对病原菌的ITS和5.818S rDNA进行PCR扩增。反应体系25μL:0.5μLTemplate(基因组DNA20~50ng/μL),2.5 μL 10×Buffer(withMg2+),1 μLdNTP(各2.5mmol/L),0.2 μLTaq酶 ,0.5 μL F(10 μmol/L),0.5 μL R(10 μmol/L),19.3 μL ddH2O。扩增程序:94℃预变性4 min;94℃变性 45 s,55℃退火 45 s,72℃延伸 1 min,30 个循环;72℃修复延伸10 min,最终4℃终止反应。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委托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的Nr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分析,提取比对结果中前86株菌的18S rDNA序列,用Mage 7.0分析自带的Clustal W程序进行序列比对,将结果采用邻接法(neighbou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替换模型选择Kimura 2-parameter model,Bootstrap replications设置为1000。

1.4.4 病原菌对桃、梨的致病性鉴定 采集试验地旁边健康的桃叶(品种‘黄桃’)、梨叶(品种‘金秋梨’)。致病性鉴定同1.4.2。

1.5 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1.5.1 温度对C913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用灭菌过的打孔器(Φ=6 mm)打取菌块,置于PDA培养基,设置10、15、20、25、28、34、37℃共7个温度梯度。采用1.4.1的方法测定记录病菌菌落直径和产孢量。28℃恒温培养,每处理5次重复,7天后采用1.4.1的方法测定记录病菌菌落直径和产孢量。

1.5.2 pH对C913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用灭菌过的打孔器(Φ=6 mm)打取菌块,置于PDA培养基,设置pH 5、6、7、8、9、10、11共7个梯度。采用1.4.1的方法测定记录病菌菌落直径和产孢量。28℃恒温培养,每处理5次重复,7天后采用1.4.1的方法测定记录病菌菌落直径和产量孢。

1.5.3 碳源、氮源对C913菌丝生长的影响 以水琼脂为对照,Czapek为基础培养基,配制碳源培养基时分别将Czapek中的蔗糖等量替换为乳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甘露醇;配制氮源培养基时分别用谷氨酸、蛋白胨、甘氨酸、(NH4)2SO4等量替换Czapek中的NaNO3。每处理5次重复。28℃恒温培养,7天后用直尺测量菌落直径大小[5-7]。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描述

该病危害西瓜叶片时,开始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为褐色病斑,大小不一的近圆形或不规则病斑,边缘有明显的淡黄色晕圈包围病斑,后期病斑从中心凹陷直至穿透(图1)。发病严重且空气湿度较大时,在西瓜叶病斑背面附有橘红色孢子。

图1 西瓜炭疽病病叶症状(田间采集)

2.2 病原菌鉴定结果

2.2.1 病原菌形态特征 在PDA平板上培养5天后,该病原菌菌落呈圆形,菌丝绒毛状(图2),排列整齐,初为白色,后渐为灰白色。15天后,以菌落为中心,轮状排列分生孢子盘,并有橘红色分生孢子团(图3)。圆柱形分生孢子,两端钝圆,单胞,中间有隔,大小(9.8~17.5)μm× (4.5~5.9)μm(图4)。参照《真菌鉴定手册》[8]及《植物病原真菌学》[9],鉴定C913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s。

图2 C913菌落(正面)

图3 C913分生孢子团

图4 C913病原菌分生孢子显微形态特征

2.2.2 柯赫氏法则证病结果 采用刺伤接种法,将分离纯化法得到的C913病原菌接种到健康的西瓜叶片上后,发现接种叶片所发病症与各自在田间的病片一致,接种部位先有近圆形的褐色小斑点出现,后逐渐扩大且有少许白色粉状物出现,7天后有明显的橘红色孢子(图5)。表明分离的真菌符合柯赫氏法则,即所得真菌是西瓜炭疽病的病原菌。

图5 C913病原菌接种西瓜离体叶片7天后症状

2.2.3 病原菌18S rDNA-ITS序列分析测定 经1.7%琼脂糖凝胶电泳,利用真菌18S rDNA通用引物NS1/NS6,进行PCR扩增,获得长度约为1300 bp的片段(如图6所示)。将获得的序列测序并上传到NCBI进行BLAST比对,发现菌株C913的18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胶孢炭疽菌(登录号分别为MT763957.1、AJ391908.1、DQ916151.1和MK299420.1)相似性达到100%。系统发育树表明,菌株C913与亲缘关系最近的4株菌均为Colletotrichumsp.,其中2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且处于同一个大的分支,而与炭疽菌属内其他真菌的遗传关系较远(图7)。18S rDNA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菌株C913很可能为胶孢炭疽菌[10]。

图6 C913病原菌的18S rDNA序列PCR扩增产物电泳图

图7 C913菌株的18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

2.2.4 病原菌对桃、梨的致病性鉴定 将分离纯化法得到的C913病原菌采用刺伤接种法接种到健康的桃、梨叶片上(L//D=16 h//8 h,白天35℃/黑暗25℃,湿度为90%的人工气候箱中)。发现接种叶片所发病症与各自在田间的病症一致,接种后2天桃叶片病斑8 mm、梨叶片病斑10 mm,且病斑上均有少量白色粉状物,接种4天后病斑明显扩大,并伴有明显的橘红色孢子(图8)。说明从西瓜病叶上分离出的胶孢炭疽病菌C913不仅可使桃致病,也可使梨致病。这可能是西瓜地旁边种植的桃叶或梨叶受胶孢炭疽病侵害后,其孢子飘到西瓜叶上,导致西瓜产生了病害,也有可能是原有试验地所栽的桃残留下来的胶孢炭疽病引起的病害。

图8 桃离体叶片接C913后4天(左)和梨离体叶片接种C913后4天(右)的症状

2.3 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

2.3.1 温度对C913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C913胶孢炭疽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影响明显(图9)。其菌丝在温度为10~37℃时均能生长正常,但25℃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落直径为78.28 mm,其次为28℃,菌落直径为71.60 mm,而小于10℃或大于37℃时较慢。温度28℃时C913产孢量最多,其次为25℃和31℃,而小于20℃或大于34℃时不产孢。这表明C913菌丝生长、孢子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20~31、25~31℃。

图9 不同温度对C913菌株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2.3.2 pH对C913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pH的大小对C913胶孢炭疽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影响明显(图10),菌丝孢子在pH 5~11条件下均能生长,其中,pH 6时菌丝生长最快,菌落直径最大,为84.62 mm,但与pH 7~10时的菌丝生长相差不大,表明C913胶孢炭疽菌的菌丝最适pH 6~10;pH 9时,C913胶孢炭疽菌的产孢量最多,为2.285×107个/皿,明显高于其他pH的产孢量,这表明C913胶孢炭疽菌的产孢最适为pH 9。

图10 不同pH培养基对C913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2.3.3 碳源、氮源对C913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从表1可知,碳源、氮源对C913胶孢炭疽菌的菌丝生长影响较大(表1)。其中,以葡萄糖、蔗糖作为碳源培养基,其菌落直径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63.4、62.2 mm;甘露醇、果糖、麦芽糖也显著高于对照琼脂,菌落直径分别为57.5、60.9、52.7 mm,而乳糖明显不利于其菌丝生长 (P<0.01),为 33.1 mm,比对照少19.06%。蛋白胨作为氮源极显著高于其他氮源,菌落直径为65.5 mm,其次为硝酸钠,菌落直径为52.9 mm,而硫酸铵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其菌落直径依次为蛋白胨>NaNO3>甘氨酸>谷氨酸>琼脂>(NH4)2SO4。

表1 不同碳源、氮源对C913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西瓜炭疽病是全球西瓜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其研究主要为形态学和致病性鉴定。唐建辉[1]、唐爽爽[2]、罗婷[3]、Jenkins[11]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西瓜炭疽病致病菌为瓜类炭疽菌(Colletorichum orbiculare)。本试验通过田间观察,结合室内孢子形态观察和18S rDNA-ITS测序结果,确定所采集的西瓜炭疽病病叶致病菌为胶孢炭疽病。将该菌株离体接种至桃、梨叶片,发现能同时使桃叶、梨叶致病。这说明C913不仅可使西瓜发病,也可使桃梨发病,这是国内外研究者所没有报道过的。关于胶孢炭疽病,前人研究较多,如胡永亮[12]研究表明胶孢炭疽病是铁皮石斛炭疽病的致病菌。余凤玉[5]认为胶孢炭疽病是春羽叶斑病的致病菌。李河[13]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CAL-GAPDH序列分析,认为油茶炭疽病除胶孢炭疽病外,还有其他病菌。本试验中所采集的病叶,致病菌可能与环境有关,因为此地原为黄桃的种植地,后改为西瓜试验地,有可能是残留的黄桃胶孢炭疽病引起的。同时,西瓜病叶采集时间为7月初,此时试验地周边的桃、梨叶片受到胶孢炭疽病的危害较重,也有可能是其孢子飘到了西瓜叶片上导致了西瓜炭疽病。

本试验结果表明,胶孢炭疽病能使西瓜产生病害,所分离得到的菌株C913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31℃,孢子生长最适温度为25~31℃。在pH 5~11条件菌丝孢子均能生长,pH 6时菌丝生长最好,pH 9时最适产孢。C913胶孢炭疽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不同,其中以葡萄糖、蔗糖为碳源培养基培养的菌落直径极显著高于其他碳源,而以乳糖为碳源培养基培养的菌落直径明显不利于菌丝生长(P<0.01),比对照少19.06%。以蛋白胨为氮源培养基培养的菌落直径极显著高于其他氮源,而以硫酸铵为氮源培养基培养的菌落直径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其菌落直径依次为蛋白胨>NaNO3>甘氨酸>谷氨酸>琼脂>(NH4)2SO4。

本研究病原的采集范围较窄,材料仅来源于试验基地,其他种植地区尚未进行,且病原材料仅限于西瓜病叶,缺少西瓜蔓和果实材料的研究。对所得的C913菌株仅进行了形态学观察、18S rDNA-ITS分子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初探。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病原材料鉴定范围和病原的组织部位,继续探究其致病机理,以期为西瓜炭疽病的防控及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炭疽病菌丝菌落
秀珍菇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技术介绍及分析
草莓育苗炭疽病防治关键因子研究
菌丝发菌差咋回事
提高双孢菇成菇率三技巧
“菌落总数”详解
北京8 款桶装水因菌落总数超标被下架
生活饮用水病菌检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