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视角下推进《昭明文选》和汉语史研究
——读《〈文选〉所存六朝时语研究》

2022-02-17 09:10何兆强张永刚
镇江高专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用例文选语料

何兆强 ,张永刚

(1. 江苏大学 文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职业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镇江 212028)

萧统主持编纂的《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一部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诗文选集,它不仅收录了大量自先秦到南朝梁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文献价值突出,而且本身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文选学”成为一门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的显学。吴晓峰的《〈文选〉所存六朝时语研究》从语言视角切入《文选》研究,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文选》中的六朝时语,深入发掘了《文选》的语料价值,是文选学研究的新成果。

1 拓展文选学研究领域

《文选》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自产生起,就成为广大文人士子学习诗文写作、应对科举取士的范本。同时《文选》也蕴含丰富的历史、政治等内容,成为学者研究和注解的对象,自隋唐注家蜂起以来,传统文选学已走过千年历程。传统文选学对《文选》的研究主要立足于经学视角,从训诂、考据、注疏等方面对《文选》的用典、字义进行剖析,但缺少对语言源流演变的关注,对词汇的解释训读存在不足,甚至出现错误。

20世纪以来,传统文选学逐步转变为运用新思想、新视角、新方法研究的新文选学,取得了诸多成果。仅以吴晓峰的《新时期选学研究立论摘编》、王立群的《现代文选学史》统计结果来看,研究成果突出表现在《文选序》研究、《文选》版本研究、《文选》编者研究、《文选》与《文心雕龙》关系研究等方面。但在语言研究方面,尚缺少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文选》保存魏晋南北朝时期活的语言材料的价值方面。事实上,《文选》中的语料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训诂学专家陆宗达就曾希望把“准确解读《文选》的语言”作为“新文选学的基础”[2]2。

吴晓峰的这部著作对当前《文选》的语言研究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该书对《文选》所录六朝文献中的六朝时语进行了系统的检索,并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了六朝时期汉语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对六朝时语中的习惯语和书面语进行了区分。该书对《文选》中语言现象的细致分析和认真梳理,不仅有利于对《文选》中作品的解读,而且弥补了《文选》语言研究的不足,适应了《文选》研究新的发展趋势。

吴晓峰将所选语料的时代断限确定为上起汉献帝建安年间、下至南朝梁代时期,该书要研究的“六朝时语”,即指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保存于《文选》、体现汉语新的发展变化的词语,包括这一时期新产生的词语,也包括自古代发展而来的词义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的词语。作者所选的“六朝语料”,包括收录在《文选》内上起汉末建安下至南梁萧统编纂《文选》时的赋、诗、文等各体作品,共397篇。除了提出研究背景和意义的绪论、进行理论升华和总结的结语外,全书分为4章,分别对《文选序》《文选赋》《文选诗》《文选杂体》(主要为六朝散文、骈文)中的六朝时语进行研究。面对这浩如烟海的文献,作者不是泛泛地进行研究,而是将几百篇所选文章进行了检索,对符合六朝时语标准的语言现象一一列出进行研究。例如该书第1章“《文选序》所存六朝时语研究”主要选择了“式观元始,眇觌玄风”“玄风”“作者”“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若斯之流”“篇什”等6个更能凸显六朝时期语言和文化习惯的词句进行剖析。作者尤其关注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句话的含义,因为它关涉萧统的选文标准,有利于解读萧统的文学思想。作者在解读六朝时语时重视用《文选》中相关文献的用例进行比较互证,同时联系萧统的文学思想和同时代的《文心雕龙》等文论著作的相关思想进行阐释和辨析。不仅严谨求实、而且兼顾古今,为弥补《文选》研究领域的不足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

2 发掘《文选》语料价值

《〈文选〉所存六朝时语研究》体现了作者将《文选》看作保存上古、中古语料宝库的可贵见解,该书系统梳理和检索了《文选》里的六朝时语,对《文选》中的具有六朝特色的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是对《文选》语料价值的一次成功开掘。

《文选》收录了魏、晋及南朝宋、齐、梁各代的文学作品,较好地展示了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和语言的发展脉络,其中“书面语和口语夹杂,历史上的经典文献语言和作家习惯语并存,全民惯用语和文学专用语并出”[3]2,研究汉语发展演变过程,《文选》具有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

与其他类别的文献相比,《文选》的语料价值更加突出。首先,《文选》收录了从先秦到南梁131名作者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各类作品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从而可以清晰反映文学发展、文体演变的历史脉络,同时也为研究汉语发展演变的规律提供了依据。其次,《文选》所录六朝文章创作年代较为明确,且少有后人改动等情况,从而能更好地保存当时语词与语法资料的原貌。具体而言,《文选》收录文章所处年代,大多处于六朝时期,对应汉语史,这正是汉语发展的中古时期,《文选》的语料价值突出表现在保存了大量中古汉语的生动材料。第三,不仅《文选》中包含了丰富的语料,而且历代研究《文选》的选学家的研究成果本身也是分析汉语发展演变规律的重要资料库。

对此,作者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她在该书的《绪论》中强调“《文选》是一部具有重要语料价值的文化矿藏,从语言学角度挖掘它的价值还刚刚起步,如果能够认真地梳理、研究,必将对汉语发展史的研究有所贡献”[1]2。对《文选》中具有中古特色的语言现象即六朝时语进行总结和研究,是该书的主要特色和成就所在。

首先,该书分别从《文选序》《文选赋》《文选诗》《文选杂类》中系统检索和统计了出现的具有六朝特色的语言现象,并对其进行了语言学视角的分析。例如萧统在《文选序》开头的话“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在当时是十分浅白的语言,但后世学者对此有不同理解。作者从词语、语句、语篇的角度,结合其他文献的用例,对这句话的语词进行辨析,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语言信息,力求作出符合原义的解释。即使是看似明了、司空见惯的词语,像“友于”“江左”“两宫”,作者也结合这些词在六朝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来考据它们的含义。比如作者详细探讨了陆机《谢平原内史表》中提到的“官成两宫”的具体含义。前代学者认为其指太子和皇帝,但作者通过对陆机生平和古代官制的分析,认为这种说法较为勉强。为探讨其准确含义,作者检索了“两宫”在《文选》中的两处用例,并查找了词语的文献出处,又结合与“两宫”相近的“二宫”在《文选》中的用例,进行了语义探讨,梳理出“两宫”与“二宫”词义的变化:“两宫”在汉代一般是指两个人,比如可以代指皇帝与太子,或者指皇帝与太后,也可用来指代分居两个宫殿里的其他人;但在六朝之后,词语的含义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这两个词既可以指代两个人,也可以单指太子。又如“江左”,这个词可指京都建康,也可以指东晋、南朝统治下的地区,对这两种含义的区分,作者也注意结合《文选》及其他文献来举例说明。

其次,作者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出发,不仅对六朝时语作共时的分析,详细考据其词汇含义,而且注意从历时的角度把握词语含义和形式在六朝动态的变化。例如“风流”一词,在六朝时期除了原有含义外,又增加了很多新的义项,作者引用了《文选》中提到这一词的各类用例进行分析。又如奥祕(秘),作者系统考察了该词在《文选》中不同用例的具体含义和用法,结合《四库全书》中其他六朝文献的用例,指出了该词由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乃至到现代汉语的词义和词性的变化。对《文选》中六朝时语大量个例的系统梳理和分析,不仅有利于把握汉语由上古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的转变轨迹,而且为探索汉语发展规律提供了很多具有独特语言价值的依据和线索。

第三,作者不仅对《文选》中涉及的六朝时语进行了详尽的检索和分析,而且在此基础上,从汉语史的视角对《文选》中的六朝时语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概括。作者通过对语料的详尽占有和分析,指出《文选》所选六朝时语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词汇上,即:随着六朝时期文学更加重视形式,语词表达的内容愈加丰富复杂,复音词在这一时期的语言使用中大量出现,单音词更多作为语素来进行组词,而其他方面例如语法较六朝变化不大。这就印证了王力的相关论述,他指出“语法是有很大的稳固性的,数千年来,即有史以来,汉语语法是变化不大的,它靠着几千年维持下来的某些语法特点和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些特点,以自别于其他语言”,他还强调“汉语的基本词汇是富于稳固性的,多数基本词有了几千年(或者是数百年)的寿命。在复音词逐渐发展以后,有些基本词转变为词素(如月亮的‘月’)”[4]514。总之,通过对《文选》中六朝时语的梳理研究,作者对这一时期汉语发展阶段性特征作了如下概括:适应语词表达更为丰富复杂的需要,复音词不断涌现,单音词更多作为语素组词,从而使汉语词汇在六朝时期越来越丰富,六朝时期文学繁荣与发达也印证了这一点。

六朝是一个思想和文学活跃的时代,语言适应文学表现更加复杂的需要,呈现阶段性的发展变化,作者以《文选》中的丰富内容为语料,对《文选》中的六朝时语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对中古汉语的研究,同时也启示我们去开拓《文选》的语言资源。如果我们深刻认识到从语言角度研究《文选》的必要性,对《文选》中的丰富的语料资源进行研究,必然有助于古汉语研究的发展。

3 方法系统而严密

该书以《文选》中的六朝时语为研究对象,无论是语料年代、文献版本的选择,还是研究方法以及论证体例都尽可能做到系统严密。作者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文选》所录赋、诗、文等各体作品中的六朝时语,进行穷尽式的分析。在进行具体分析时重视将其放入汉语发展的视野中,采用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结合的方法审视考察。从而对《文选》中所存在的产生于六朝的新词新语、古词语在原有含义基础上具有了新的含义的语言现象进行认真的剖析。不仅如此,还通过文献对照、文史对照法等方法,将《文选》中的文学语料与其他文献的语料相对照,以严谨的学术考据确定某种语言现象的时代性和确切含义,从而做到论证严密可靠。

从具体研究来看,该书在内容安排上做到了有条不紊。研究进度的先后顺序按照《文选》全书的顺序进行,对《文选》收录的各体文章的六朝时语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在分析时注意词汇、语法、语义的有机结合,不仅分析六朝特有的语言现象,也包括当代研究中存在疑问的语言现象;论述之中,并不单单提供材料,做到陈述全面,而且不回避争议问题,在列举其他观点的同时,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令人信服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雕龙”一词,不仅在《文选》有词语用例,而且被同时代的刘勰引入著作的题目。“雕龙”这个词,出现于秦汉,但在六朝产生了新的含义。对这个词的含义及词义的发展变化,作者进行了周密完备的论证和梳理。作者引用了《文选》中“雕龙”一词的两处用例,参考了《辞源》的相关内容,结合原文语境分析其含义指向,指出了其比喻善于文辞的特殊含义。但作者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她对刘勰的“文心雕龙”之“雕龙”的含义解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作了细致入微的论证,以探讨“雕龙”一词在六朝含义的转变。作者列举了龙学界对“雕龙”含义两种不同的看法,通过分析指出不同观点的实质性分歧在于对“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5]1899中“岂”字句情感色彩和“雕龙奭”典故的理解。接下来作者由此两点入手进行深入分析。作者检索了《文心雕龙》以及《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岂”字句的用例,得出其表否定、怀疑的解释,对主张表肯定解释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辨析。对“雕龙奭”的典故及含义的流变,作者同样联系原文语境以及时代背景,基本梳理清楚《文心雕龙》的命题与“雕龙奭”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刘勰关于文学创作的主张和审美价值观念,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对“文心雕龙”之“雕龙”含义的解释令人信服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这一切结论都是在对语料全面占有、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总的来说,吴晓峰的《〈文选〉所存六朝时语研究》立足于文选学语言研究不足的现状,充分认识到对《文选》的语言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对《文选》所存六朝时语进行了充分、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仅对《文选》中的六朝时语进行了系统检索,而且以语言为视角对这些时语的内容进行专业分析。《〈文选〉所存六朝时语研究》不仅适应了文选学发展的要求,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而且通过对六朝时语的梳理研究,为研究六朝以来汉语演变规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用例文选语料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