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用户网络信息搜索中的学习机理研究

2022-02-18 06:04邹丽红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19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建构主义检索

邹丽红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图书馆,宁波 315100)

0 引言

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搜索成为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网络信息搜索过程中,用户除了通过搜索不断获取信息,还需要判断、分析所获取信息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学习。网络信息搜索的过程也是个体学习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用户将所获取的新信息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用户的知识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网络信息检索的整个过程也就是用户知识逐步建构的过程。

1 相关理论的梳理和解读

1.1 网络信息搜索行为

网络信息搜索行为是指为了满足特定的信息需求,使用特定的检索方法,通过特定的网络检索工具进行搜索的过程[1]。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实质是一种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认知行为,整个行为包括3部分:需求表达、查询和结果评价[2]。用户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产生信息需求,进而实施网络搜索,在搜索浏览过程中,用户的认知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进而产生新的信息需求,如此循环,直至信息需求得到满足为止。网络信息搜索行为是一个不断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过程,而用户的检索目的、检索系统的特性以及检索方法等都将对网络搜索行为产生影响[3]。

1.2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 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他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儿童对外部环境的认识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持续相互作用来逐步建构的[4]。他提出,知识并不仅仅来自主体或客体,而是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主体获得新经验需要自身原有经验的基础,而获得新经验可以更新和完善原有经验。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网络信息搜索中的个体学习行为

网络信息搜索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快速浏览、仔细浏览和集中搜索。事实上,网络信息搜索过程及其相应的学习过程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点。下文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分阶段研究网络信息搜索中的个体学习行为。

2.1 快速浏览阶段的个体学习行为

在网络信息搜索的初始阶段,用户根据搜索目标,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探索潜在的信息需求,大脑深处那些与搜索目标相关的知识概念也被感知和激活,用户初始的认知空间形成,这时候用户处于快速浏览阶段,与检索目标相关的主题知识还比较缺乏,相关的知识节点也呈无序的零星分布状态,且各节点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单一的联结[5]。在快速浏览阶段,用户对主题了解不多,浏览搜索结果集仅为找到最合适的知识节点,并未获取很多有用知识。快速浏览阶段搜索页的各项操作对学习效果均未产生影响,表明此阶段为学习的初始阶段,学习目的与内容尚不明确,对网页内容的浏览、翻页等操作并未使用户感到学习有效。

2.2 仔细浏览阶段的个体学习行为

随着搜索的不断深入,用户进入细致浏览阶段,认知也进一步得到深化。用户浏览网页的时间越长、越仔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越深入,也就越能够确定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户仔细阅读的次数越多,他们能找到的有用信息就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就越透彻,对概念的分类能力也就越强。在仔细浏览的过程中,大脑不断接收新的知识概念,通过一系列的认知学习,用户的认知结构以及认知空间都将发生改变。此时,用户将进一步优化检索词或重构检索式,并重新开启新一轮的认知匹配[6]。仔细浏览网页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获取、新知识的发现和概念之间联系的评估。

2.3 集中搜索阶段的个体学习行为

通过搜索和仔细浏览,用户的认知结构被不断重构,由于认知状态发生改变,用户也将不断产生新的搜索请求,每一轮与系统交互产生的检索结果集都将触发用户的认知构建,用户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空间也将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此过程将一直循环往复,直至用户的认知状态保持稳定,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整个网络信息搜索过程也就结束[7]。在集中搜索阶段,用户对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搜索目标更明确。通过搜索结果集的网页标题或文章摘要就能准确判断信息的适用性,从而进行检索词的重构,获取新知识并提出新观点,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随着搜索过程的不断深入,用户对主题信息的不确定性逐渐降低,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搜索目标也越来越清晰,从而迈入基于兴趣的学习阶段。

3 建构主义视角下用户网络信息搜索中的学习机理

在网络信息搜索过程中,用户需要完成信息的搜索、浏览、分析、比较、选择等一系列行为。用户通过各种搜索行为,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使用,并由此获取新知识[8]。该过程不仅关注搜索输出,还强调搜索过程中用户知识结构的变化,即知识的建构。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3.1 新概念引入:发现知识

任何学习搜索都是基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也就是说,是基于用户现有的认知结构,所以先前的知识对于获取新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面对特定的问题情境,用户意识到缺乏知识,此时用户的信息需求出现,用户在关联先前知识之后发现,其对问题情境的理解是模糊的,无法精确地描述自己究竟需要什么。用户意识到之前的知识不足以解决面对的问题情境,也就是说他们的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认知结构处于不充分的状态。用户所面对的新的问题情境与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很好地匹配,这为用户认知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可能。为了填补这之间的差距,用户开始使用网络信息搜索来寻找新的知识,这便是发现知识,即新概念引入的过程。

3.2 概念匹配:获取知识

此时,用户开始进行搜索。在搜索开始时,用户会根据自身已有知识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检索词(关键词)进行检索,对于不熟悉的主题,则直接利用该主题作为检索词(关键词)进行检索。用户在搜索时,会注意到搜索结果集包含潜在关键词语句的文章或者文章列表,用户会仔细浏览阅读并理解这些包含潜在关键词语句的网页,经过一系列的理解消化后,用户将获得一些与检索主题相关的概念。一般来说,用户获得概念的方式有3种:第一是直接将概念识别为潜在的关键词;第二是从潜在关键词语句中提取的概念;第三是用户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的一些概念。基于这些新获得的概念,用户可进一步改变搜索词,从而发现和获取更多与主题相关的文档和知识,这便是获取知识,即概念匹配的过程。

3.3 概念选择:筛选学习内容

用户在搜索和浏览过程中获得的概念越来越多,这时用户便会对这些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这些概念的性质和特征,思考新节点和原本已存在节点间的联系,或者新节点和新节点之间的联系,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很大程度上表达一定的意义,一些相似度较高的概念或相关概念便会聚合成知识社区,用户会为这些概念间的联系赋予一个新的概念。与此同时,用户将进一步探索一些他们不太理解的概念;而对于那些与其他概念没有任何联系的孤立概念或者完全不相关概念,用户则会选择放弃。这便是筛选学习内容,即概念选择的过程。

3.4 概念调整:学习知识

用户通过进一步关联上述知识社区,将形成一个关于该问题情境的知识网络。在这个知识网络中,存在两种类型的联系:松散联系和紧密联系。松散联系指的是各个概念集之间的联系。紧密联系指的是概念集的内部联系,这些概念大多具有共同的属性,也都是同一层级的概念。通过不断调整知识社区的构成,从而形成稳定的知识网络。这便是学习知识,即概念调整的过程。

3.5 概念重构:建构知识

当用户经过一系列的搜索和学习后,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以及关于该问题情境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一种相对充分的知识状态,有了解决该问题的框架和基础,这时候用户已经完全能够解决该问题。当用户达到这种状态时,他们不再处于获取新信息或学习的过程中。此时用户主动建构出了包含概念与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网络,完成了知识表达。这便是建构知识,即概念重构的过程。由于用户先前的相关知识结构,信息搜索的能力和学习理解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终形成的知识网络也会因人而异。

4 关于实践应用方面的思考

4.1 信息搜索系统人机交互功能的扩展

在网络信息搜索的过程中,用户与搜索系统之间不断互动,其行为和认知也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为帮助用户更好地与系统进行交互,充分发挥搜索系统对用户网络搜索行为的引导作用,促进用户通过网络信息搜索获得更好的自主学习效果,建议对信息搜索系统相关人机交互功能进行扩展,优化系统设计。可有针对性地从交互界面、检索功能、搜索追踪等不同方面进行开发和完善[9]。如系统可在交互界面提供与检索关键词或文本句子相关的或有联系的其他词语及句子,帮助用户启发搜索思路[10]。提供实时检索,方便用户在搜索过程中随时调整检索式,过滤无效信息。提供高效的可视化功能,帮助用户分析和理解整个搜索过程。此外,系统还应追踪和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为用户指引有效的搜索路径,实现用户与系统友好交互,帮助用户更智能更高效地完成搜索任务[11]。

4.2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改进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搜索活动大多是以学习或研究为目的的网络信息搜索活动,面对数字时代信息共享空间的多样化,大学生们面对的信息搜索情境也将更为复杂。网络信息搜索活动是一个定义信息需求、理解检索目标和主题、选择检索策略和技巧以及进行信息有效组织的复杂过程,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将对网络信息搜索行为产生直接影响[12]。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育内容更多注重信息知识及基本信息技能的教育。今后,在信息素养教学中有必要加强网络信息搜索活动的指导和培训,加强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信息的辨别和评估、思辨能力和伦理等方面的引导,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类型选择合适的检索信息源,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各类搜索系统和平台的功能、特征,能在各平台之间顺利进行搜索切换,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同时,还要改变大学生被动的学习思维方式,增强大学生主动利用互联网搜索系统进行学习的意识等。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建构主义检索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著作权法的作品观: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