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技术发展支持下道德建设探论

2022-02-18 16:49孙克诚
传媒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维系熟人道德

孙克诚

道德是人类社会性产物,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经利益摩擦与观念碰撞后,所达成的一种思想共识,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个体社会实践中,它表现为对自我欲求的克制,对他人利益的尊重。道德受制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生活方式,既有历史传延相对稳定的基本原则,亦具有时代性特点,需要不时作出调整,以适用社会变化。但在以科技发展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面对变迁迅速的社会现实,道德的调整经常失时。在时代变化冲击下,固有道德原则受到质疑,既有道德体系在调节社会关系和利益分配上表现出失能倾向,道德失范现象由此产生。利益计较让社会变得冷漠隔离。所以人们发出了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呼喊。

一、道德源起及其维系基础

道德失范是当今世界性问题,究其原因,学者们从各方面多角度做了诸多探析。应该说,研究道德失范问题,首先应当从维系道德的基础着手,探源循流,方能明其所以。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一种精神力量,而道德何来,它的存在与运行又以何为支撑呢?

对道德的来源,古代东西社会有不同阐释。西方社会中,道德被认为来自神启,是上帝与人的“立约”。在中国,儒家等主流思想认为,道德源自人的善性。孟子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为“人皆有之”,道德被视为先验性存在。由此人们被教诲“内省”与“致良知”,以启发道德自觉,从而践行道德。但性善论亦不时受到质疑,法家即以性恶论反驳其说。而将道德维系归源于人的善性自觉,不仅道德实践动力不足,亦表现出理论的局限性。为弥补不足,后儒又为道德作出了神异性阐释。他们宣言,天人一气,人的善性源自天的德性,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张载讲“天人合一”,朱熹讲“天理”,天被超验化,人德源于天德的化现。中国社会中天命、天意之说流行,为人所深信,道德的维系亦有信仰的支撑。信仰为人的行为设置了道德藩篱,道德成为有神论之下的命题。

东西方社会较长历史时期中,宗教信仰均是维系道德的重要的精神基础。从历史唯物观看,将道德归源于天或神显系唯心之见,它是宗教信仰形成后,道德被纳入教义体系后,一种倒果为因性的解释[1]。道德实是社会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人类结群而居,共同生活中自发生成的处理人际关系、分配利益的基本原则,即是道德。就来源而言,道德最先产生于以血缘、地缘所结成的熟人社会中,生活在稳定社群中,人们彼此熟知,一旦有违背道德的行为发生,行为人很快就会感受到来自周边熟人的舆论评议及态度变化,生活与交往因此会受到影响。社会舆论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压力场域,看重社会舆论、顾及“面子”是熟人社会的重要特征。稳定的熟人社会是维系道德运行的一个重要社会基础。

宗教信仰与熟人社会为维系道德的两个重要基础,但东西方社会对其依赖程度各有侧重。西方社会维系道德更多依靠宗教信仰,而中国等东方社会道德维系更多依赖熟人社会,传统农耕生活中,家庭而家族而宗族而乡邦,形成了稳固的熟人社会。轻易不肯离乡迁徙,出外谋生亦要叶落归根,中国人的为人之道是在熟人社会中产生并展开的[2],熟人社会成为传统道德维系的重要力量,中国社会宗教维系道德的力量与西方相比显得较弱。

二、道德维系的现代困境

但人类进入近代社会后,某种程度上科学技术发展却在瓦解着道德存在与运行的维系基础。

科技发展宣告了上帝死亡,有神信仰逐渐远去。人类以上天入地、洞微察幽的能力,论证了天国地狱的虚妄,使宗教神学建立的世界图式倒塌。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人类自我力量得到确信,科学正在疏散宗教信众。神明不再是社会道德的制定与维护者,信仰失落让道德的维系根基动摇,道德运作产生危机。

近代社会商业发展使社会流动性加剧,熟人社会逐渐崩解。现代社会中,最大化追求财富与生活安逸使人们的迁徙变得率意频繁。人们生活空间扩大,流动性提高,熟人社会进一步瓦解。现代生活中,人际交往日益减少,人居环境日益陌生化。就践行道德而言,人们在熟人社会中通常多作谦谦君子,但在陌生环境中则容易放松自我的道德敛束,产生道德的异地失律症,便会放松道德恪守,甚至做出失德行为。

当下中国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尤为突出。科技发展带来的宗教信仰动摇,兼以无神论教育的推行,使得人们践行道德缺乏信仰的支持。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区因输出劳力而渐趋空落,城市社区则人口进出频繁,工作变化增多,人员流动加强,传统熟人社会由此日渐委顿,这使得“熟人之间的关系或面子的制约几乎全然消失”[3],道德践行失掉了来自熟人社会的舆论制约。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转向陌生化社会步履加快,如何加强道德建设、重建道德约束便成为现实中一个迫切问题。

三、融媒体发展为道德建设提供的技术可能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重要推力,科技发展让社会生活方式处于改变进行中,技术变革使人们思想观念受到冲击震荡不断,带给社会不同价值原则的交叠,亦让人们产生精神迷向与行为失和。科技发展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也在瓦解着传统道德的维系根基,导致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社会秩序因此而解构。科技既解构社会亦建构社会,这是破旧立新的辩证过程。

科技发展带来道德维系根基的瓦解,但破坏力释放后,它的再度发展,又显现出为社会道德提供了建构的可能。目前而言,媒体技术发展已使社会进入了融媒体时代。某种程度上,融媒体发展为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一种技术支持,让道德范式调节社会功能的再建成为可能。

近一二十年来,媒体技术发展更是势头迅猛,人类信息传播与接收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新媒体技术支持下,博客、论坛、QQ、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直播平台等自媒体的出现,更是给信息传播以颠覆性变革。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媒体行业的共同追求,融媒体技术由此获得了充分发展。融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各种媒体形成了联动互补,实现了资源整合、信息兼容与利益共享[4]。融媒体平台将各种自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融为一体,信息发布与传播的能力由此变得极为强大,信息辐射面与影响力更是前所未有。

融媒体发展使信息与传媒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工作模式、生活方式由此发生重大变化,思维模式与行为表现亦受到深刻影响。融媒体技术带来了社会文化变革,使社会思想与意识发生了时代更新。以融媒体技术建立的融媒体平台构筑了一个超强的舆论场域,一定程度上,融媒体正在实现熟人社会舆论监督的功能,重构道德维系的社会基础,当下社会道德建设有了技术性保障。纠正道德失范现象,可以不再只依赖于人们主观性道德意识的提高,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形成外部制约。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融媒体具有极强的传播优势,对社会道德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扩大了道德影响的空间存在。传统社会中一个空间内发生的道德事件,影响往往只是局部性的,扩散范围有限。融媒体时代中,一个道德事件一旦为在场者通过手机等媒体加以报道,由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传至网络,乃或报纸、电视,道德影响即会突破局域性之限,转为全域性存在。

第二,扩大了道德影响的时间存在。传统社会中局域性道德事件的影响是暂时性的,随着事情了结及时间流逝,影响迅速消弭。融媒体时代中,一个道德事件的最终解决在众多关注者未能获得彻底满意前,影响是持续性的,甚至可以继续发酵。

第三,扩大了道德围观者的规模。传统社会中局域性道德事件的围观者数量与规模有限,产生的影响亦有限。融媒体时代中,一个道德事件一旦进入融媒体平台,就会带来无数围观者。其中可能存在不可知的“熟人”,事主身份情况会因此被披露。

第四,改变了道德围观者的身份。传统社会中道德事件的现场围观者是见证者与评议者。融媒体时代中,围观者举起手机又可成为事件报道者与发布者。围观者身份增多、职能扩大,不仅让道德事件突破地域局限为人所知的几率提高,也让事主对围观者的畏忌感增加,受到的现场压力因此加大。

第五,增加了舆论评议的力量。传统社会中对道德事件的评议多由现场围观者以口头语言表达,言过音消,影响有限。融媒体时代中,评议者由在场者扩大为对事件的所有关注者,对道德事件所作评议以文字留言形式存在,触目可及,形成的舆论压力更为强大。

第六,具有情境再现功能。传统社会中一个道德事件发生后迅即成为过去,因而会有否认、诬陷等情形发生。融媒体时代中,道德事件发生始末可能为路人手机、路侧及车载摄像头录下,音频视频俱在,能下载回放,可上传网络,让情景再现,以帮助弄清事件真相,防止有意地推脱与抵赖。

第七,可让事主无所遁形。传统社会中一地发生的道德事件,某些情形下事主身份名姓难以为人所知。融媒体时代中,一个道德事件进入融媒体平台后,为人所关注,众人中总有了解事主之人,其姓名身份乃至过往劣迹都会被人披露。

可见在融媒技术条件下,一个局域性道德事件发生后,对它的发布报道由自媒体到新媒体再到传统媒体,形成一系列联动后,关注它的受众群体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大众评议亦越来越多,局域性道德事件即演变成全域性道德事件。在融媒体中,事物变化的“蝴蝶效应”尤为明显,一个极小事件可能会导致一场舆论风暴,这种力量让人畏惧,因而无人愿意置身于融媒体道德舆论的旋涡中。融媒体技术还让人与事无所遁形,一旦有人身陷道德事件进入融媒体平台,尤其表现恶劣者,不为领导、亲人、友朋、同事等熟人所知几无可能。此前如高铁霸座、街头碰瓷、公车撒泼等道德不良者,都因此遭到国民“人肉搜索”,姓名、身份得以揭露。在融媒体中。信息的“透明效应”亦非常显著,事实真相与隐情很快就会被人予以揭示,有意的道德作秀或瞒骗行为难以持续。媒体联动所带来的关注力度与发酵性影响,会让道德缺失事件中的事主感受到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最终不得不向公众表示忏悔与道歉。融媒体所带来的强大的道德压力,对事主而言是教训,对他人而言是警戒,大众亦会生出畏惧之心,引以为戒,从而敛束自己的社会行为,更好地遵守社会公德。

融媒体技术使所有人之间信息相互连接,某些时候大众可以同时“在场”,对道德行为发出相应的舆论评议,以舆论褒奖或批评,让人们感到来自社会的劝勉或阻拒的力量。某种程度上,融媒体技术在虚拟与现实间重构了一个全新的熟人社会,使人们奉行公共道德,再建了外在的制约力量。现今在公共空间中,置身别人手机前、周侧摄像头下,人们必然生就一种自我约束意识,特别是有一定社会身份与地位者更是谨言慎行,不会放任自我,作出有违道德之行。融媒体的发展,在某些特定场合,会让人所常有的“舞台效应”心理放大,感受到受人关注,人们便会有所畏忌,努力表现出社会期许的言行。人们知悉,在融媒体时代中,极小的道德事件为媒体报道并放大可在人的不觉察之间,一旦成为恶性“网红”,必会带来满城风雨,败坏自己声誉,给生活、工作及人生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而可以说,当今融媒体技术的发展,将英国伦理学家鲍曼致力道德重建追求建立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普遍联系”[5],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落实。

现代化发展带来了陌生化社会的形成,而融媒体的发展又对陌生化社会产生了解构性影响。融媒体技术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联结,构筑起一个超强的舆论场域,让人的社会行为与表现重新回到社会监督之下,重建了道德的他律制约。对现实社会道德建设而言,融媒体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性支持,重建了道德维系的一极,其作用与影响将在未来日渐突出。

四、建立新媒体伦理为道德建设提供保障

新兴的融媒体技术正在全面地影响着社会发展,也在改变整合着社会意识形态,使当下社会的道德建设有了一定的借力,让人看到了道德再塑的希望。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可割物亦可自伤。由于新媒体发展历史较短,骤然进入全民参与的全媒体时代,媒体使用上缺乏合理成熟的规则,兼以新媒体具有匿名性、虚拟性特点,人可隐形或变形做事发声,使用者素质又参差不一,因而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失序现象,又表现出解构社会道德的一面。诸如网络暴力、道德绑架、侵犯隐私权、传播色情暴力、宣扬错误三观、展示腐朽生活方式,乃至诈骗、偷盗、卖淫等现象都在不时地出现,给社会秩序维护与道德建设皆带来了消极性的影响。

新媒体使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其性质或属于失德行为或违法行为。解决违法问题,需要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新媒体使用上的必要性规定与禁止性要求,建立相应处置措施,为媒体的使用建立起“他律”规则,更可利用媒体技术手段保证这些法规的落实。新媒体使用中更多属于道德层面的失律行为,则应该通过媒体使用者、从业者的道德完善加以解决。目前,新媒体使用正期待着一种与媒体技术发展相适用的新媒体伦理的建立。建立新媒体伦理实际上就是建立媒体使用的“自律”规则[6],以更好处理人与媒体、媒体与社会的关系,保证新媒体使用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融媒体时代中,推进新媒体伦理的建立与建设,其责任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媒体使用者要清楚认识到,个人在自媒体及其他媒体上的出言发语,不再是私密化的个人行为,融媒体技术条件下,它随时可能通过各种链接,转向其他媒体,得到广泛传播,对社会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因而媒体使用者除了树立相应法律意识之外,还应该树立一定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意识,提高媒介素养,在信息与言论发布前要有理性思考,防止对新媒体的滥用、错用,避免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其次,各类媒体运营商对此也要建立明确责任意识,采取相应措施与手段,加强行业自律,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加强对媒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以维护媒体的健康运营。最后,各级网信部门在管控媒体过程中,不仅要对媒体遵守法规情况进行监督,还要关注媒体上各种失德现象,采取堵与疏结合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与媒体空间,大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与道德范式,以引导媒体道德理性的建立。

在新媒体伦理建立进程中,融媒体技术仍可发挥作用,可以让媒体形成自我制约与监督。各种媒体上信息发布一旦出现虚假与错误,融媒体的传播优势可让真相揭示及时而至,舆论评议随之而来。媒体间的链接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加上信息受众的广泛参与,舆论碰撞让舆论监督确立,融媒体运行的良好秩序由此能够得到保障,使新媒体伦理的建立成为可能。

只有健康的新媒体伦理建立后,媒体使用具备了必要的道德意识与道德理性,融媒体技术使用在监督社会道德运行中才不至于走偏失向,当下社会道德建设才会拥有正确的方向保障。但是对融媒体技术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不宜夸大,否则就会陷于技术主义与工具主义的泥潭。应该认识到,在融媒体技术支持下,融媒体发展只是以社会舆论监督的放大作用为道德建设提供了一种行为他律建立的可能。而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一系列道德原则的调整,新道德体系的建立,则不是仅依赖一种技术所能实现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全民讨论,意见交锋,经过从实践到理论的多次过程,实现思想整合,在良好社会舆论环境中,达成社会的道德共识。这个过程中融媒体仍可发挥作用,但是与时代需求相协应,新的道德原则的确立,其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五、结语

前有所述,维系道德的重要基础除了产生舆论制约的熟人社会之外,生发内在动力的宗教信仰也是重要一极。虽然融媒体技术也被用作宗教传播使用,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宗教的衰落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某种程度上,信仰重建的不易决定了社会道德建设的艰难。虽然人们也在尝试化理想为信仰,但这也是极为艰难的任务。道德的维系与践行还依靠对道德主体的精神激发,让人超越自我欲求,形成道德自觉。这有赖于社会进行有意识的道德教化,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使人接收道德教诲,养成道德品质,践行道德要求,在道德践行中感受到精神愉悦,培养起道德觉悟,使道德圆满成为人生追求。但是以道德教诲激发人们道德自觉并落实到行动,这条道德重建之路理论可明而践行难为,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所以说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确实不易,因而在融媒体技术支持下,融媒体实现的熟人社会舆论监督的重建,就成为一条曦光初露之路。只是目前其本身还面临着诸多调控、整合与充实的需求,以及相应使用规则与自身伦理的建立。

猜你喜欢
维系熟人道德
民族互嵌村落共同体生成与维系机制研究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Life Story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和熟人相处之道
是什么维系着婚姻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
异质型村庄共同体何以维系——一个滇西北民族村寨的互惠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