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舆论”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研究

2022-02-18 20:48周艳妮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舆论思政大学生

周艳妮

微舆论时代是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传播者以及消费者,当代网络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导致海量信息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信息,进而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高校须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视,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成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微舆论的概述

(一)微舆论的含义

微舆论是基于微时代背景下利用QQ、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对社会中的各类现象所发表的个人见解,这些见解大多具有一致性、持续性以及范围较广等特点,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更具备活跃性度,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自身的思维,进而开阔大学生的视野。

(二)微舆论的特点

微时代的到来,促使人民群众的话语权由小众逐渐开始走向大众,人们能够通过公众平台抒发自己的心声,对社会事件进行讨论,这也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到全民发声的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占据较大的比例,由此,我们能够发现“微舆论”存在以下特点:

其一,网络话语权大众化发展。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高达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0.40%,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QQ、微信等网络互联网平台的主要使用人员,加快微舆论的发酵和扩散,为微舆论活跃度的提升贡献重要力量,这是网络话语权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

其二,受众范围极为广泛。当代高校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平台针对社会中的现有问题进行表述,并且在一定受众范围内进行传播,进而产生持续性且影响力度较大的观点。互联网平台作为微舆论的主要构建平台,具有年轻化、关联性较强的用户使用特征,因而在信息传播渠道中具备扩散能力较强的特征,且受众范围较为广泛。

其三,微舆论渗透能力较强。高校大学生对互联网平台的依赖性极大,同时也是微舆论环境的主要阵地,微舆论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扩散能力,学生只需通过手机即可参与到舆论的讨论过程中,为微舆论的扩散提供良好的环境,再加上微舆论内容数量极为庞大且监管难度较大,致使微舆论观点在互联网中泛滥,由此也能够看出微舆论具备较强的渗透性。

二、“微舆论”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大学思政教育课堂受到微舆论冲击

近年来,大学生对互联网平台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且个体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大学生受到微舆论的冲击,改变对事物的认知方式,进而影响当代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高校思政课堂在高校育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从信息传输方式来看,思政课堂与微舆论之间并未存在过多差异,二者都是通过信息输入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体系;从传播内容层面来看,思政课堂教学内容通常能够对大学生起到积极性的影响,微舆论存在两面性,消极负面的内容扭曲学生的认知与价值观念,学生无法对信息内容所具备的潜在价值进行判断,并且开始质疑思政教学课堂的作用,导致学生开始对传统思政课堂进行质疑,这对于传统大学思政教育课堂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如何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堂教育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所具备的魅力,也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难题[2]。

(二)微舆论环境增加大学思政课堂的教学难度

在微舆论环境下,学生的价值观念、认同机制等均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生自身思维发生转变,致使主流价值地位受到严重的冲击,这也由此加大思政教育课堂的教学难度。教师在思政课堂中不再是课堂主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甚至会对教师所提出的原则性问题进行质疑,新思维的建立弱化当代高校大学生尊师重道的思想,学生作为微舆论的受众者,自身信息甄别判断能力缺失,对于舆论的辨别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逐渐开始脱离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严重者甚至会存在厌学的心理,导致高校思政教学管理变得更为困难。

(三)学生价值体系构建面临微舆论环境的挑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致使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受到主流观念的影响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在高校现阶段思政教育课堂中,大学生能够对社会热点所输出的观念进行审视与观察,从很大程度来看,这些观念削减主流观念的权威性,降低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可度。学生结合社会热点,根据自身看法进行发言,而很多时候不法分子则是看准学生的偏激性,导致学生无法对信息的真假进行辨别,致使学生的三观受到影响。2021年5月9日,四川成都第四十九中学生林某因在校发生坠楼不幸离世,其母在微博连续发声,对学校事件处理质疑,该事件由舆论发酵逐渐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话题阅读量超过5300万次,讨论量超过7000条,舆论数量出现大幅度上升,并且于5月11日教育局通报后达到讨论峰值。校方冷硬的处理方式,公众受到片面的舆论的影响,再加上部分“知情人”的恶意造谣,推动整个事件舆论发酵,削弱部门权威和公信力,网友无法对事件真实性进行辨别,未能保持基本理性。我国大学生在网民中在互联网信息平台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学生若不能理性看待社会舆论,极易对自身价值体系构建产生负面影响[3]。

(四)基于微舆论时代背景下,教师未能转变教育方式

基于微舆论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忽视微舆论在教育领域所能发挥的作用,高校教师无法意识到微舆论对整体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若无法转变自身教学方式,依旧延续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传统思政教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灌输式的思政教学方式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长此以往,高校大学生也会逐渐开始对思政教育失去学习兴趣。微舆论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存在一定科学合理性,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起到一定积极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加强对微舆论的认识,加强对微舆论的深入研究和挖掘,进而更好满足社会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微舆论”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对策

(一)基于微舆论环境下加强课堂网络布设

高校需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优势,利用微平台信息渠道布设思政教育网络,实现高校思政教学全面、全网、全民的无缝对接。首先,全面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开设校园公众号以及官博,在平台中发布思政教育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5G技术的成熟以及Wi-Fi覆盖率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师的工作时间也不再局限于8小时之内,工作场所也不会受到地点的限制,教师每一次的有感而发都是价值观的引领,同时也是良好舆论环境的塑造,在网络舆情爆发时也能够及时缓解危机,增强思政教育所具备时度效。其次,高校需要掌握微平台舆情动态以及话语权,针对热点话题进行合理的讨论与分析,为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为学生构建高校主流价值观微平台传播阵地,引导学生坚守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教育网络,加强对微舆论平台的监管,对高校的微舆论环境起到净化的作用,进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最后,高校应当搭建面向社会、学生的思政教育平台,采用学生实名制将社会人员拒之门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建立高校教育思想基本导向,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指导。微平台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值得高校进行借鉴的,高校须把握微舆论发展机遇,借助微平台信息技术加强高校思政课堂网络布设[4]。

(二)遵循舆论传播规律,引导思政课程建设

高校微平台打破信息的时空传播限制,极少受到监管平台的控制,这也由此更为容易形成舆情的生长之地。高校为避免受到微舆论的影响,依循舆论的传播规律,争取引导舆论的发展,避免运用极端的行为处理,运用客观且深入性的分析应对信息受众的猜疑和反对,进而防患于未然。高校需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舆论生产期对相关极端言论进行科学引导。在舆论传播过程中注意引导时机以及引导方式,适时发布具有深度性的客观分析言论,尽量避免利用删帖、删评等方式激发学生出现抵触心理。2020年7月5日,杭州女子失踪案进入到网络视野后,开始呈现出全面关注的传播趋势,随后关于杭州女子午夜在监控中消失的信息导致部分网民盲目推断该女子的去向猜测,比如女子通奸、与男子私奔等肯定性结果导向。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对事件真相的抢先报道,加剧事件内谣言信息的泛滥,网络媒体中甚至还出现许多引导性标题夺人眼球,破坏受众阅读期待的同时,也加剧群众对媒体的失望度。由此,高校思政教育教师应当注重舆论引导方式,关注学生舆情状态,在思政教育课程中积极设置议程让学生参与到舆情讨论之中,及时对舆情进行协调引导,避免学生受到不良舆论的负面影响[5]。

(三)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微舆论相关机制

建立微舆论相关机制,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学生的三观得到正确的引导。其一,完善微舆论监管制度,降低微舆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微舆论传播平台的有效利用,借助微舆论传播平台对学生开展积极引导。例如,高校创建官博以及官方贴吧,及时了解舆论动态,设置专门的舆论监管小组,在事件突发第一时间采集学生对舆情的看法,结合思政教育理论引导学生对各类事件开展合理的分析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其二,完善微舆论反馈机制,对校园内的信息进行筛选,针对校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及时反馈给校方,帮助校方及时解决微舆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于谣言传播人员进行追责,情节严重者需要送至司法机关严肃处理,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微舆论相关机制,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微舆论环境,进而促使高校学生的身心得到更为健全的发展。其三,设立微舆论反馈机制,定期将社会热点事件公布于官博以及公众号等微舆论传播平台,针对舆论给出专业化、科学化的解析,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采集大学生针对舆论的分析言论,避免思想不端者故意煽动学生群体的负面情绪,引导微舆论的健康发展,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结合微舆论热点,加强教育方式创新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须顺应时代发展,转变自身教学的观念,加强思政教育的创新,充分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须停止灌输式思政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转变自身教学地位,使自身转变为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者,借助开放式的问答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高校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拓展思政教材,让思政教学资源更为贴近生活,将互联网平台中的微舆论热点事件引入到思政课堂之中,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在微舆论中能够保证不会受到虚假、不良言论的影响;最后,教师需要充实自身思政教学理念,从互联网平台中获取更多实用性的教学技巧,通过QQ以及微信等时刻关注学生的发言动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中获取学生更多的想法,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最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即时性。

四、结语

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微舆论打破原有传统信息的传播壁垒,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不仅仅是挑战,更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机遇。高校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利用,借鉴他人的发展优势创新教育理念,遵循微舆论传播规律,加强对舆论发展趋势的引导。从本质上来说,学生在思政教育课程中更为习惯价值观的渗透,互动和交流为主的教育模式将成为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流方式,让学生在思政课程中对舆论事件进行思考并进行引导,这才是微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真谛所在。

猜你喜欢
舆论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