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史教育“沉浸式”教学模式情境创设研究

2022-02-18 08:38佟雨初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沉浸式党史对象

佟雨初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以党史为基础,以培养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为靶向,实现最有效的党史教育功能优化,是新时代党史教育寻求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回望高校党史教育发展得出的科学的历史结论。研究把握时代特征,面对新时代的时代课题,有效发挥党史宣传、党史育人等功能,深化党史教育与时代的交融,促进党史教育课程方法的整体优化。随着党史类教育课程需求的普遍加温,党史学习的热潮呼唤更高质量的课程学习内容与更具亲和力、更能与时代的刺激性和多元化冲击相适配的教育模式,对课程的创新要求不断加压。通过对高校不同专业学生“高校党史教育课程存在问题”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43%的受访学生认为“党史教育课程形式单一”是存在的主要问题,32%的受访学生认为原因是“缺乏实践类课程”,其他类问题占比较少。党史教育网内网外的紧密结合,是新时期党史教育课程适应新时代的代表性变化,而通过对微博、哔哩哔哩等主要以高校学生为受众的平台与党史教育类相关内容的阅读数与播放量等直接反馈信息中不难看出,网络与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越来越突出受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交互的影响,对线下党史教育课程而言,则启发了“沉浸式”情境创设的研究。

1 新时代党史学习教学模式概述

如何使高校党史教育取得无限接近于理想的效果,是高校一线教师与相关学者们重点探索的领域,同时也是教学方法与理论研究创新生命力最为活跃的学科方向。一方面,教学课程是链接高校教育者与主要教育对象的最直接的桥梁,是党史教育课程方法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交汇地;另一方面,课程方法的实践可以为党史教育方法论研究提供最有效、最真实、最直接的数据与反馈,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促进课程方法的不断总结出新。党史教育的“深入人心”,离不开对教育内容的深入思考,不同课程形式创新带来的不同作用更加催化了“识”与“思”的耦合。

“演绎化”“沉浸式”党史学习课程就诞生于高校学生党史学习需求和课程学习形式单一的教育问题,是以高校大学生为沉浸式教学对象,以情景创设为授课手段的体验式教学。参与人员划分为旁白者与体验者两大部分,鼓励学生对党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与体验式学习,让受教育者成为第一视角的体验者,使教育对象对党史节点的原因探究和历史结论的体会更加深度。了解高校教育对象的新功能、新动能、新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化主动探索,注重教育对象的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教育对象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科研习惯,锻炼个人能力,使党史教育从实现课程形式创新逐渐与时代要求的教育目标并轨。“沉浸式”和“演绎化”两个要素是整个情境创设的重要内容。“沉浸式”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模拟历史事件,自主代入进行问题解决与行为选择等等情境与情节的创设过程中,通过能动性带来的深度学习体验,实际上是对隐性教育法的合理创新,是整个党史教育课程的核心教育方法。“演绎化”是指在对历史事件的模拟过程中,为了高度还原党史情境,实现教育对象与创设的情境进行无心理距离的沟通而对历史人物进行模仿扮演,是实现党史教育课程效果的重要手段。为实现灌输与自主接受同频共振,“演绎化”“沉浸式”创设方式都是为党史教育课程服务的。

2 “演绎化”“沉浸式”党史教育课程的优势

近年来,如何实现“立德树人”“大思政”格局等命题成为高校思政课研究的高热方向,针对不同命题井喷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有的学者认为,应当从学生、教材、教师及合力四个维度出发,形成具有集约特点的教学模式;有的学者从三个维度出发,形成了“教学表达生活化、教学实践多元化和教学思维时代化”的价值论和“教学内容拓展性、教学主体交互性和教学效果获得感”的实践论[1];有的学者从有形与无形两个方面出发,阐发打造知识、课堂与师生三个共同体的育人方法。种种方法殊途同归,总而言之是为了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目标,而不断加强对思政课教育效果的持续优化。“沉浸式”“演绎化”情境创设同样以此为目标原则,在党史教育方法上进行科学探索与改革创新,以达到知识宽度、主体交互与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

首先,情境创设过程增加了知识学习的宽度。党史教育内容的先进性是交互渗透的前提,情境创设的自主化走出了知识学习的第一步,也就是知识的收集和研究过程。情境创设对知识收集的要求远远突破了传统课本的制约,人们的生活环境由什么组成,历史情境就有多少相应因素,历史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包含现实环境要素,更多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相连,这种“瞻前顾后”的特点就对知识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党史知识的研究教学使体验从时间运动到空间,构成“虚实相生”的党史课堂,实现了历史类知识学习的时空双向延伸。

其次,“演绎化”“沉浸式”的交互性特点极大加深了对党史内容的内化。互动式、体验式与启发式教学特点贯穿于整个情境课堂中,教育者充当“旁白者”也就是启发式教学的引导者,遵循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要求,引导教育对象进行正确的思考与选择来实现党史学习课堂效果最优解,防止出现过大的历史偏差。只有最真实的经历才能带来最深刻的体会与最水到渠成的思考,只有结论才能验证选择。教育对象通过对话形式引出党史的节点问题,在选择与问题中逐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最终指向正向、深刻的学习结果。

最后,“演绎化”“沉浸式”党史教育课程的构建推动教育对象全面发展。兴趣是能动的起点,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下,知识学习远不是现代化教育的终点。推情境式课程创设构建起“师生”“生生”以及与社会间的沟通生态,使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成长并驾齐驱,思想品质与团结组织能力同步锤炼,教育者不仅要会传授知识,更要善于教育现象观察和教学引导;教育对象不仅要不断学习,更要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拓展学习、持续学习。

3 要素融合打开党史课程“大”格局

在倡导全社会“大思政”的格局下,“演绎化”“沉浸式”情境创设更加依托教育资源的多元与综合,在这里不局限于以单纯的党史研究成果成果作为的学术依托,更要跨越学科走出高校,吸收不同学科视野、不同社会职业带来的广阔资源红利。高校作为先进人才的培养基地与社会资源的集合地之一,理应为新的课程创设带来更加多维的视角,多元要素融通为“沉浸式”情境创设提供最还原、更丰富的实现条件,形成有效教育合力,最大程度提高情境创设质量。“演绎化”“沉浸式”情境创设的特点对课程载体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使高校为推进和实现党史教育常态化纷纷加大建设投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宣传平台,发挥高校党史教育“硬”要素。根据不同年级、院系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沉浸式”党史教育课程可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现线下线上连成面,以哔哩哔哩平台为例,以互动式视频的形式进行段落整合,与传统课堂相比仍然可以在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同时满足多途径的学习需求,达到更优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通过对“高校党史教育课程存在问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仍有8%的受访同学认为高校党史教育传统课程存在着“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第一,传统思政课堂存在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客体固化,这是因为传统课堂更加强调对党史知识的灌输功能,而忽视了党史教育的服务性作用。情景创设以学生作为最鲜活的建设资源,受教育者同样可以成为创新者。让受教育者参与到创设过程之中,用最新式的思维带动课程实现“翻转”,利用学生在道具、场景、人物服饰与线下组织方面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为学生带来的开阔眼界与资源红利。“沉浸式”“演绎化”教育情境创设更加强烈的依托于教育对象的个体特征与行为环境,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教育活性。第二,包括党史教育在内的任何形式的教育,都落脚于服务社会现实,问题导向是党史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沉浸式”课程所达到的最终效果更深于悟,知识与理论的高效内化使受教育者更容易的以课程之“一”反现状之“三”。例如,在党史学习中体悟所得的历史经验,是否可以引发对解锁后疫情时代和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思考。这样的党史课程更精于教育的有效性。

4 “演绎化”“沉浸式”党史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分析

高校党史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党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性范畴,蕴含着社会运行的整体目标导向,又随着教育在时代中的特殊情境而赋予具有时代特色的具体内涵,是时代的选择。“演绎化”“沉浸式”党史教育课程的目标就与其教育对象需求和党史教育所要达到的时代目标同生共存。

(1)注重知识掌握自主性。只有记得住才能学得会,只有记得住才能弄得懂、想得通。“演绎化”“沉浸式”课堂的特点之一就是凸显主体的交互作用,注重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快速主动的实现知识的收集与融通,“从以教师为中心的‘重教轻学’的教学观念转向‘基于学’而设计‘教’的方式上来。”[2]参与者在演绎中记忆,在沉浸中贯通,在思考中梳理,相对于以知识直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传统课堂,情境化模式能够更高效的实现课堂的理解记忆。对内容与结构进行梳理,有效地节省了课余学习时间的同时,增加了独特的趣味性与参与度,紧密贴合了教育对象的知识学习需求。线上线下课堂的联动开设则更加适应了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情况的学生需求,尽量做到效果最优化,对象全覆盖。

(2)坚持学习与发展同向同行。发展的稳中求进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如何与社会需求并轨同样也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教育对象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为多元倒逼教育方式更加综合多样。在收集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自学与科研习惯,在筹划中形成组织与合作能力,在过程中活跃灵感与提升思维,从而获得把知识“社会化”的能力。“演绎化”“沉浸式”实现德育与智育并进,网内与网外结合,让知识通过学习延展为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开发个人能力,抓好技术能力的学习机遇,形成更加立体的人才培养方式。

(3)思想品德对标社会要求,理想信念指向中心任务。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源于社会需要,但其最终目标都离不开“人本”问题。党史教育课程“演绎化”“沉浸式”教育模式情境创设同样以实现党史育人、课程育人、教育育人为最终目标,以为社会主义“立德树人”为最终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培育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党员先辈的信念,经历艰难过程,学习历史经验,思考历史问题,在切身体验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觉弘扬时代精神。

高校党史教育课堂以学生为本,用新手段解决党史教育新问题、以新课程适应新环境,把思想转化与行为应用作为终点和归属性范畴,无论是“沉浸式”还是“演绎化”都是为获得教育实效和时效的最优解服务的,其落脚点在于“人”的教育。在中华大地上讲中国话,把报国信念融入青春理想。不断加强创新,目的在于以创新不断夯实党的百年奋斗成果,擎握先进理念以影响需求化人才队伍建设,只有掌握“守正”之道,方能摸索“创新”之法。坚持创新以求在创新的过程中接续创新,高校党史教育仍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阶段,以对党史教育课堂的形式开拓带动创设过程中依据问题和漏洞引发的更新式探索,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强劲动力。把高校党史教育问题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飞跃和发展连成线,讲好关键课程,做到与导向并轨,同大局对接。

猜你喜欢
沉浸式党史对象
神秘来电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