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育人维度及其路径研究

2022-02-19 02:22谢凌香
教育观察 2022年1期
关键词: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育人

谢凌香,李 健

(1.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广西桂林,541006;2.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得到巨大发展,而推动以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成为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方向。为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重视发挥高校的管理效能,关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及高校立德树人职能的发挥。形成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等多种育人维度融为一体的高校管理育人综合体系刻不容缓。

一、管理育人的内涵

管理作为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体现为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为要素的活动过程。[1]虽然学科意义上的管理学开始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时代,但在实践意义上指导人类组织生产活动的管理思想却与人类历史一般悠久,其作为人类各类型组织合理运行及提升治理效能的原则而存在。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职能的教育型组织,其职能的发挥同样离不开管理实践,并且,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也是贯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有效路径,对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理论意义上的管理育人是一种教育思想,是高校协调教育资源以实现育人目标的指导思想,其主要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表现为管理思想运用于高校教育实践。[2]实践意义上的管理育人既是通过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行为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主要涉及教学、科研、行政等管理过程,也是将育人理念融入教学、科研、行政等组织实践过程,并形成由立德树人育人理念集中指导下的融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及行政育人等教育维度为一体的高校管理育人实践体系。[3]

二、管理育人的多重维度

管理育人作为集教育理念与教育管理实践于一身的综合性体系,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同时,管理育人作为一个动态的教育管理实践过程,具备管理者育人、管理制度育人、管理文化育人以及管理过程育人等多重维度。

(一)管理者育人

管理者是在管理实践中兼具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及决策角色身份的专业管理行为实施者。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具备以上三种角色特点的即为高校管理人员。管理者育人区别于单一的组织领导者管理,其体现着高校管理育人实践的全员性与全过程性,可分为行政管理者育人、授课教师课堂管理育人及学工管理育人这三种高校管理者育人类型。首先,行政管理者育人表现为高校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制度供给及资源协调供给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相关服务,构建起以高校校园环境为代表的物质环境及以高校相关管理制度为代表的文化环境,并构成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物质基础。其体现着高校党政机关以育人理念为核心,构建起行政工作与教育管理实践相交融的特色育人模式。其次,授课教师课堂管理育人表现为作为课堂管理者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这是高校育人实践中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其在发挥管理者职能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课堂纪律以及相关教育教学制度的管理实践,体现着高校授课教师融课程育人与管理育人为一体的教书育人实践方式。最后,学工管理育人主要表现为以辅导员为代表的学工队伍通过班级管理及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形式,实现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并通过对学生实施培育型管理促进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发展目标。其在高校管理实践中是联结高校党政机关与学生的纽带,重点承担着高校管理实践中的人际角色。

(二)管理制度育人

管理制度育人即在高校管理过程中为实现高校正常合理运行以及立德树人目标而设置一系列规章制度的育人实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其体现着制度对高校相关机构运行及相关人员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约束与规制。其一,通过相关管理制度的构建,形成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运行机制,明确高校以发挥立德树人职能为核心的组织运行目标,这是高校作为一个教育型组织发挥育人职能的根本要求。其二,高校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的构建,对从事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学工管理的相关人员实行制度管理,促使相关工作人员以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作为开展工作的指导原则,以制度为先导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提供了规范性标准,并通过相关管理者的管理实践反向推动高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制度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相互促进的工作开展局面。第二,其体现着制度对学生向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而努力的引导与规范,通过高校管理制度的强制约束,学生向着成长成才的目标而努力,并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规范行为,进一步体现了制度规范人与塑造人的作用。

(三)管理文化育人

管理文化即组织文化,是被组织成员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1]其具有超个体的独特性、相对稳定性、融合继承性及发展性特征,表现为潜层次的精神层、表层的控制系统及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三个层次。高校管理文化育人是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以高校价值观、高校组织精神及校园伦理规范为代表的管理文化。首先,高校价值观是指高校内部管理层及工作人员形成的对教学、科研等组织活动进行规范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对包括工作人员以及学生在内的组织成员施加影响,通过隐性文化的形式对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加以塑造,以发挥育人实效。其次,高校组织精神作为高校发挥人才培养职能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1],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也即将高校管理育人过程中形成的具备高校特色的文化意识融入学生成长成才过程,并不断发挥自身的育人效果。最后,校园伦理规范也即师生员工在高校中服从高校管理所需遵循的道德原则总和,表现为高校教师的职业伦理以及学生所需遵循的伦理原则,而这些伦理原则在高校管理过程中,通过管理文化传导及教师课堂教学的形式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四)管理过程育人

管理过程育人是指高校在对教学、科研及行政等组织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表现为主动型管理过程育人及被动型管理过程育人两种形式。第一,主动型管理过程育人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管理人员主动融育人理念于组织活动过程,是高校管理过程育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体现着高校以行政管理人员及教师为代表的工作人员发挥管理育人效果的主动性、自觉性。第二,被动型管理过程育人是指学生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被动接受教学及行政管理人员的教育和服务而受到积极影响的过程,其显现了高校管理育人的全过程性。主动型管理过程育人及被动型管理过程育人两者共同构成高校管理过程育人的主体。但在实际育人效果评估中,被动型管理过程育人实效弱于主动型管理过程育人实效,其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是作为主动型管理过程育人的附属而存在的。

三、管理育人的实践路径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数量以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发挥高校管理育人作用,以管理为中心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充分释放管理效能,统筹推进高校育人效果提升,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必要路径。

(一)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的本质即是对人的管理,提高管理实践中的组织成员素质是提升管理实效的有效路径,而提升高校管理育人水平需以管理队伍建设为重点。第一,高校应继续加强高校管理人员政治能力建设,提升其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及政策法规的理解力、认同力、执行力,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高校管理人员严守师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从思想上帮助高校管理人员树立管理育人的理念。第二,高校应不断强化高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建设,可通过建立高校管理人员常态化培训考核制度,综合岗前培训、到岗考核以及岗后提升等形式,将专业能力的提升融入高校管理人员的终身发展,并以定期的基础管理能力培训及不定期的专家讲座的形式将管理育人的理念融入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以强化其管理育人能力。第三,高校应继续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强化高校管理育人队伍建设,并通过专家治校、专家管理、专家教育的形式,形成高校管理育人专业化、科学化、高效化的发展模式。第四,高校应设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效能考核指标,依据工作实际需要将管理人员的管理过程进行指标化划分,并依据此指标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实践进行考核,将其作为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及人员聘用的重要依据,以促使高校管理人员不断提升工作实效,有效优化高校管理人员结构。

(二)强化高校管理制度建设

健全高校管理制度是固化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重要成果的必由之路,也是指导高校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实践发挥育人效果的工作方案与标准,其对发挥高校管理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应构建以发挥育人实效为重点的高校管理制度体系,对高校办学过程中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充分考量岗位及工作特色,在统一的校级管理制度之外,建立起具有部门工作特色、与岗位特征相符合的部门规章制度,形成涵盖多种管理形式、囊括全部岗位的层级式管理制度体系,以规范高校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实践,并通过制度规范的构建为其发挥管理育人实效提供具体的工作方法与标准。其次,高校应构建常态化高校管理制度运行评估机制,从社会现实需求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充分发挥制度实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也需不断调整以适应客观现实的需求,而通过设置管理育人效果测评指标对高校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对制度进行调整,既是推进高校管理育人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路径,又有利于不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最后,高校应加大自身管理制度的创新力度,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通过高校间交流研讨及实地考察的形式,学习其他高校管理制度成果及经验,在立足本校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紧追新时代高校管理制度建设趋势,形成趋势引领下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制度。同时,高校可通过科研立项的形式组织专家学者对当代高校管理制度创新进行专项研究,从学理上为高校管理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提升高校管理制度创新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三)塑造特色高校管理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发展社会生产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塑造人、规范人的作用。构建高认同、有特色的高校管理文化能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效果。首先,高校应加大自身特色管理文化的发掘力度,从高校办学历程中发掘具有高校特色的管理文化元素,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对高校管理文化加以改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进行诠释,最终形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具备高校自身发展特色、以育人理念为核心的高校管理文化。其次,高校应强化自身的管理文化阵地建设,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于一体的高校管理文化宣传矩阵,重点宣传高校管理文化,并通过文化产品及文化作品进行文化输出,不断扩大高校管理文化影响力。最后,高校应形成建高校特色管理文化塑造模式,变高校管理实践过程为管理文化育人过程,激发高校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进行文化创造的自发性与自觉性,使其从被动创造管理文化向主动创造管理文化转变。同时,高校可以以举行特色活动的形式让教职工和学生融入高校管理文化育人氛围,实现高校管理育人与文化育人的融合,提升高校管理文化育人效能。

(四)推进高校管理模式创新

发挥高校管理育人实效需要高校不断完善自身的教书育人长效机制[4],推进高校管理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共治协商的管理模式[5]。首先,高校应积极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校长管理、全员参与的高校协商共治管理模式,充分释放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及民主权利,调动管理人员参与高校管理育人实践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应积极探索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服务的模式,加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服务的力度,激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服务的热情,并设置科研助理、行政助理等岗位,引导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实践,让学生在享受学校提供的管理服务及为其他学生提供管理服务的双向过程中实现成长,以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育人的科学性、有效性。最后,高校应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先导,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变革现有以层级式管理为主的传统高校管理模式,以实现高校管理模式创新。同时,高校应为现有管理人员提供数字技术培训,并加大数字技术人才的招聘力度,通过改善人员结构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的数字化水平,以具有数字管理才能的管理者推进高校数字管理现代化发展进程。此外,引入专业的管理模式设计团队,对现有高校管理结构进行数字化技术处理与设计,形成以管理流程为内容的数字网络管理系统,以推进高校管理模式创新。

四、结语

总之,高校要充分考量管理者育人、管理制度育人、管理文化育人及管理过程育人四个维度,通过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强化高校管理制度建设、塑造特色高校管理文化、推进高校管理模式创新等有效路径,助力中国高校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