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2022-02-19 02:22刘晨红张秋红
教育观察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文科汉语言文科

刘晨红,张秋红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随着社会发展,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备受关注。汉语言文学(中文)专业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文科专业,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进程中,其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建设和发展,值得人们深思。

一、“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现状

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提出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1]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2]

在“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已形成部分经验和成果。这些成果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从宏观层面探讨“新文科”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建设,如马世年提出“新中文”的思路,主张在“新文科”理念下,建设和发展“新中文”,需要凸显“重人文,重原典,重融通,重创新”的四种特征。[3]二是结合某校的情况从微观层面探讨“新文科”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如朱家席立足于“新文科”建设这一时代背景,结合蚌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身特点,提出课程设置应与高校办学定位紧密结合、要革新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促进由专业化向通识教育转变等创新发展对策。[4]刘梦寐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为目的,对当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转型方案。[5]张永刚等人根据“新文科”建设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语文教学法类课程提出改革意见。[6]张勇以湖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在“新文科”背景下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路径。[7]

从现有文献来看,宏观层面的研究为“新文科”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全局的视角,而微观视角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借鉴经验。但微观层面的研究多聚焦于某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单一分析某一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写作能力、语文教学能力等。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文科”背景下,学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较少。谢坤从实践教学的目标、专业实践课程、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几方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改革意见,以江南大学中文系为例,侧重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对实践课程的组织实施与实施效果考评等涉及不多。[8]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除了构建课程体系,还要考虑如何组织实施、如何检测实施效果等。组织实施是课程体系的落实阶段,组织实施过程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乃至人才培养质量。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北方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构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创新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这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新文科”背景下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新文科”的内涵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现有文科专业为基础,赋予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二是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跨学科专业的新突破[9],也就是建设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文科新专业。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非师范类的,故我校坚持“面向全国,主要服务于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结合我校办学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新文科”背景下,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主要集中于上述“新文科”内涵的第一个方面:在现有的专业内涵基础上,以保证其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为前提,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模式改革。[9]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服务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这是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

在“新文科”背景下,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一方面要参照社会需求和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另一方面要清晰把握学生的发展情况。因此,2020年5月和2021年4月,笔者对我校2016级(毕业生)和2018级(大三年级)学生进行了实践教学相关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能力现状、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看法及就业需求,分析其特点,以便在“新文科”背景下进一步改革,创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力求处理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从教师“教得好”转变为学生“学得好”,以学生为核心激发全部潜能,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汉语言文学人才。

笔者进行了学生进入职场所需能力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在关于就业中自身缺乏的能力调查中,2016级学生认为自身最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占21.67%)、其他能力(占21.67%)和专业技术能力(占20%);2018级学生认为缺乏专业技术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数最多,分别占比27.5%、26.1%、20.3%。由此可见,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是就业中最重要的也是自身最缺乏的能力。

在关于现有的实践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在回答“你认为本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时,选择“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2016级学生占46.67%,2018级学生占35.5%。如何使实践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以促进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我校汉语言文学实践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开设实践课程的出发点是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以达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在本次调查中,学生在面对“你认为实践课程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的问题时,被调查对象首选“社会实践能力”的2016级学生占33.3%,2018级学生占42.8%。

在回答“你认为对自己的实践能力增长最有用的课程有哪些”时,被调查学生首选“毕业实习”的2016级学生占68.33%,2018级学生占58%。大多数学生认同“毕业实习”是提高实践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实践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既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逻辑和写作功底,同时,这也是毕业前对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全面考核的一个必要环节。调查结果显示,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实践必修课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回答“你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比较难以克服的困难是?”这一问题时,2016级选择“理论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占50%,选择“语言表达不到位”的占21.67%,认为“文献资料不会使用”的占18.33%,仅有6.67%的学生选择“写作模式不清楚”。这与2012年进行的相关调查的情况差别不大[10],说明相同的问题依然存在。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进入职场。实践课程教学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致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不足。实习是本专业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实践方式。对于撰写毕业论文,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不扎实、收集文献资料不足、语言表达不到位是最大阻力。

根据上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需求,以及“新文科”建设要“树立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培养理念,实现创新性高质量文科人才培养”[2]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改变以往文科教育强调理论基础和思辨能力、忽视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重视科研论文产出、忽视文科成果的多样化形式表达呈现等现象,推动文科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在目标定位、学生发展、成果产出等方面的全方位转型”[8]。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一)以课程为单元进行实践教学,优化实践课程设置

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黑匣子”,这个“黑匣子”是各种教育思想、模式、实践的荟萃之处,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之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的。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新文科宣言》指出,新文科建设要夯实课程体系,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2]我校作为民族类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60%左右,生源差异较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应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及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人才的要求,以课程为抓手,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根据“新文科”建设的要求,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我校启动了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文学院又广泛调研,多方论证,修订了2019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突出了“实基础、重融通、强应用”的“新中文”特征[3],改变传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注重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状况。课程设置从两方面优化。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课的比重。修订后的2019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方案的实践课比例为25%左右。二是以“读说写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实践课程。修订后的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国标”规定的实践必修课、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的学时,规范过程、严格考核、夯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保留了原人才培养方案里“文学采风”“语言调查”等学生满意度较高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在实践选修课程设置上,修订后的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注意打破以往专注于单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门类界限,更好地适应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区分文秘、教育的大类设置以及学生就业取向和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注意增加跨学科的新内容,在实践选修课程中增设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

(二)创新实践课程组织形式,完善实践考核考评机制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新文科”建设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以课程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改革重在落实以学生“学”为中心的问题。因此,学校创新实践课程的组织形式,实施成果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变革传统的粗放实践组织形式,运用OBE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教学。OBE教育理论被公认为“追求教育卓越的一个正确方向和值得借鉴的教育改革理念”[11]。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也称“成果导向教育”。成果导向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可以根据成果导向教育教学理念,制订详细的教学大纲、组织方案和考评办法。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应认真研讨“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明确基本目标和高阶目标。基本目标是全部生学生学完本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高阶目标是在基本目标达成基础上的提高,帮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达到更高的目标,以适应我校多民族学生学习差异化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程教学实施按照组织方案进行,以有效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果。传统做法是除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课与理论课课程基本一样,大多是一个教师负责一门课,教师对学生过程指导的生均次数和时间较少,尤其是对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弱、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实践效果和获得感不佳,学习目标达成度较低,有时会流于形式。为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文科”建设特征,实践课创新组织过程应首先改变实践课一课一教师、行政班级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一课多教师、学生分组进行的组织形式。小组实行导师制,导师细化指导,师生、生生多向交流、多次反馈,促进学生交流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对于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实践课程教师组研究讨论“设计出既符合学校规范,又满足学生实践需要、教师积极引导的评价体系”[7]。为保证实践课程改革目标达成,我校改变以往的单一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意生生互评与师生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产出成果,增强其学习的获得感。

(三)多途径拓展实践形式,建立实践教学的多模态

1.理论课与实践课双向驱动、协同共进

我校注重专业核心课、学科基础课等理论课程,在传授知识和理论的同时,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以课程为单元,理论课与实践课双向驱动、协同共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实践,形成“课堂+实践+思政”的课程教学模式,在专业知识内容的教学中,结合开展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现代汉语课程中,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调查,就学生所来自的民族地区和学校所在的民族地区的语言生活进行语言调查,融知识、能力和价值情感教育为一体,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实践课程打好基础,给学生提供关注和研究的方向。这样的课程设计方案不仅可以使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水乳交融,还能使学生了解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增强各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感。

2.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

据调查,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求职就业。面对这个现实情况,我校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职业技能培养,邀请业界人士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职业技能培训重视校外实践的培训与锻炼。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回答“你认为本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时,46.67%的学生选择“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回答“你认为哪种实践课教学模式有利于你能力的提高”时,76%的学生选择“理论与实践同步”;在回答“你认为实践课最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时,33%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实践训练有着强烈的需求。在面对就业时,学生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实践训练。因此,在培养学生理论能力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积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单位进行对接,建立实习基地,产教融合,让有经验的从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将课堂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让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及时与社会需求对接,逐步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其求职打下坚实基础。

3.线下和线上实践教学相结合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线下实践教学多年来已经积累了一些有效经验。目前,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引进并开展线上实践训练。

在互联网和教育结合的过程中,线上教学快速普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能够弥补传统线下实践教学的一些不足,比如线下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与学生课程时间冲突、与学生兴趣方向冲突等。应加强线下实践训练模式,同时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线上实践训练,形成线下实践教学和线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高校应加强线下实践教学模式的时效性,面对面教学,满足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和专业技能培养需求;另一方面,把握线上实践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通过线上模式进行实践训练,包括线上专业人员实践指导、线上实践能力培养训练、线上竞赛等形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比如考研、考事业编、考公务员、参加企业招聘、自主创业等设置不同的线上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习内容,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线下实践教学的时效性与线上实践教学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率。

4.专业考试与行业考试相结合

在学校教育的专业考试基础上,我校鼓励学生参加行业考试、专业竞赛等,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了解专业、掌握思维方法上。教师在课堂外积极开展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活动与竞赛,设置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以考试、活动竞赛等形式督促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通过参加此类活动与竞赛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增强实践技能,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练,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以实际学习成果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的发展更符合社会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需求,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在“新文科”背景下,结合我校民族类普通高等学校的特点,本文通过调查了解了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以及就业需求等情况,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举措:一是坚持以课程为基础进行实践教学,优化专业课程设计;二是创新实践课程组织形式,完善实践考核考评机制;三是多途径拓展实践形式,建立实践教学的多模态。

猜你喜欢
新文科汉语言文科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