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幸福教育助力初中班主任德育,优化班级管理

2022-02-19 03:54秦呈莹
关键词:幸福感德育班级

秦呈莹

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学生具备较强的思想可塑性,且学生的辨别能力及是非观念尚未形成,所以,教师在此阶段正确引导学生并展开有效的德育工作尤为重要。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幸福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幸福教育与德育二者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幸福教育价值,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为此,教师需要积极探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初中阶段的德育主要目标是推动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而初中校园生活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人,成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主体。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以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实现幸福教育与德育二者的有机融合,促使师生在德育过程中收获幸福感,并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一、幸福教育内涵

分析幸福教育发现主要存在如下两个层面:其一为教师拥有心灵、精神、物质相融相通的幸福教育生活。由于学生所获得的幸福能力、幸福品质、幸福观的主要来源是教师,因此,教师须借助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最高境界就是将教育视作一种幸福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展示自身的个性并肯定自我,促使教育成为令人羡慕并让人感到幸福的职业。其二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应为学生提供幸福的校园生活外,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因享受幸福教育所创造的未来的幸福人生,其中,幸福人生指可支持学生今后长久发展的人生基础。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还应从细节做起,实现善小而为之,在学生遇到困惑时,应积极履行自身的职责,引导学生,为学生解决生活难题提供指导,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

二、幸福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班主任幸福感及德育素养

校园生活中,同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是班主任,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创造幸福并传递幸福,借助自身的幸福感对学生加以感染,帮助学生对幸福形成更为深层次的认知,引导学生积极传递幸福,在幸福传递的过程中,推动学生自身德育品质的不断提升。幸福教育的一项表层教育形式即班主任的幸福,因此,提高班主任的幸福水平,实则是间接提高学生幸福水平的重要方式。班级管理活动中,班主任的幸福将会感染学生,而班主任是否具备健康良好的幸福观,将会对学生正确幸福观的树立产生直接影响,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品质也可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品质和幸福度,这对幸福教育和德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讲的灌输式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展开方式。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并未占据主动地位,同教师间的关系不够平等,使得有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不敢提出问题,也胆怯同教师展开深层次的交流,这也是难以有效提升教学品质的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若学生出现学习懈怠的现象,教师便同学生展开深层次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家庭状况等,随后再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展开针对性的引导与调节。教学实践表明,长时间平等、和谐的交流将会有效拉近师生距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思想问题或学习问题时,便会主动同教师展开沟通交流,教师通过交流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克服困难或改正问题提供指导,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还可提高学生对各科教师教学活动的配合度,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收获成就感、喜悦感、幸福感。

(三)展开鼓励式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仍有贪玩的特点,对于学习理念、学习重要性并未形成全面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于不认真或粗心产生错误。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应实施严厉的批评式教育,更不应予以严苛的惩罚,应对学生展开鼓励式教育,借此协助学生构建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改正错误,还可推动学生树立知错就改的良好观念,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如某次考试中,有位学生将班级所有人都答对的题目做错了,而班主任在班级会议中仅一语带过,随后便让该名学生下课后来办公室,学生进入办公室时满脸惊慌,认为一定会受到教师的批评,然而教师只是先向学生询问错误的原因并问学生现在是否掌握了解答方式,再告知学生,每个人都会犯错,然而可避免的小问题应尽可能地避免,这样才能变得更为优秀。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会主动同教师沟通,教师也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为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素质教育理念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个性化教育已在教育领域中获得了高度关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会将课堂表现积极且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对课堂表现消极且成绩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并未予以足够的关注,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会产生消极自卑等多种不良心理,对学生综合发展及素质水平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难以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在幸福教育的指导下,教师须转变自身思想,了解每位学生的优点,同时认识到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学生在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时,自身的幸福感将会得到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促使学生形成尊重他人并友好待人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良好德育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教育阶段,须将学生德育素养水平的提升作为重点,促进学生幸福感的提升,促使学生在良好的身心状态下,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幸福教育与德育二者有机融合,借助提高班主任幸福感及德育素养、构建平等师生关系等诸多教学策略,推动学生良好德育素养的形成。

猜你喜欢
幸福感德育班级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