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幼儿园德育探讨

2022-02-19 03:54
关键词:行为习惯幼儿教师素质

刘 菊

学前教育阶段是培养幼儿德育素质的关键阶段,关系到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养成。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幼儿教师需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质,增强德育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制定更加科学的德育策略,促进幼儿德育素质的提高。

新时期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意识,但必须尊重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客观规律,避免出现“小学化”等不良倾向。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幼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要做到科学选择和针对性运用,实现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科学融合。对此,幼儿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在平时多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发丰富的幼儿德育资源,形成德育的多方共育合力,优化德育环境,辅助幼儿良好行为素质的养成,促进幼儿德育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一、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发丰富的德育资源

幼儿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初级阶段,所以大部分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个人的学习和娱乐也容易受到兴趣偏好的影响,通常更愿意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同时,学前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很难得到长时间的集中,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抢玩具、不懂分享等情况,这就就需要幼儿教师积极引导,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对幼儿施加德育方面的示范和引导,开发出更有针对性的德育资源。对此,幼儿教师需要认真学习信息化技术,将其应用到德育资源的开发实践中,尤其是对于一些相对抽象、复杂、晦涩或存在危险因素的德育项目,幼儿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营造多媒体德育情境,将德育元素在课堂上进行趣味化、形象化和生动化的呈现,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学习欲望。幼儿德育的内容涉及幼儿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将所有元素导入课堂又不现实,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辅助功能,开发丰富多样的德育资源。例如,幼儿园在培养幼儿讲卫生、爱护环境的德育素质时,教师要多结合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创设教育情境,让幼儿认识到讲卫生和保护周边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幼儿认识到污染的危害,即通过多媒体展示周边环境被污染的情况,如教室中乱丢的纸团、果皮,花丛中被乱丢的烟头、方便袋,被踩坏的花草等,只有让幼儿产生保护环境、整理环境的积极情感后,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德育素质。

二、借助信息化技术形成德育的多方共育合力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德育素质的培养,还是安全责任事故的预防,都需要幼儿园与幼儿家长做好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多方共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模式下,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容易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所以在园期间的德育工作与在家期间的德育工作是割裂开来的,但是由于有的幼儿家长的德育意识相对较弱,在幼儿放学后开展德育的意识比较模糊,缺乏必要的素质和能力,影响了幼儿德育素质的良好发展。而在信息化条件下,德育不会限制在幼儿园内,也不会仅成为幼儿教师的事情,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加强与幼儿家长、学校领导以及教育部门领导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幼儿德育的多方合力,共同致力于幼儿德育素质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例如,幼儿教师应当加强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教育沟通,具备“家园共育”意识。一方面,对于幼儿在园期间的德育表现,幼儿教师可以录制短视频,并及时发送给幼儿家长,以便让幼儿家长随时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状况,明确孩子的德育优点和不足;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将幼儿在放学之后的德育表现及时录制视频并反馈给幼儿教师,然后共同讨论和制订幼儿德育素养的完善方案和教育对策,共同成为幼儿德育素质培养的监督者、引导者,对发现的问题可以协商解决,对于幼儿的优秀表现要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如此一来,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密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联系,对幼儿德育素质的养成也更为有利。

三、借助信息化技术优化幼儿德育环境

在幼儿德育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想要激发幼儿的成长潜能,让幼儿敢于参与体育运动,遵守游戏规则,拥有团队意识,敢于挑战自我和困难等,所有德育活动都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下开展。所以,幼儿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优化幼儿德育环境,使其更好地贴近幼儿的心理特征,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终端导入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内容,如在游戏活动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终端详细介绍游戏规则、体育竞技规则等,或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趣味游戏、集体体育项目相关的视频,让幼儿直观感受团队项目的参与乐趣以及开展过程中规则的重要性。幼儿通过多媒体掌握游戏规则之后,再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这样更有助于幼儿养成遵守游戏规则和纪律的习惯,逐渐延伸到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遵守纪律和社会规则,进而提高幼儿的德育素质。

四、借助信息化技术辅助幼儿良好行为素质的养成

学前阶段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关乎幼儿的日常学习与健康成长,所以,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关注度比较高,如何提高其教育成效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信息化背景下,幼儿教师要积极尝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实践中。首先,安全教育是最重要的,幼儿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的信息整合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体育运动与饮食安全、用火用电安全、防骗安全等,这些安全教育内容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更加趣味化、形象化地展示。其次,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辅助培养幼儿的坐立行走习惯,幼儿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如果坐立行走姿态不正确,将会对幼儿的身体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如造成日后形体姿态不美观、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等,所以幼儿教师可以将班级幼儿在平时坐立行走的姿态录制成视频,必要时可以对幼儿的行为动作进行回放、慢放,及时发现幼儿的错误动作习惯,与幼儿家长共同协调、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再次,幼儿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考核评价工作,如记录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并整理成电子化的成长档案,这样便于幼儿教师在后期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联系,客观评价幼儿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进步情况,促进幼儿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幼儿园的德育一定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教学辅助功能,基于幼儿的学龄特征和个性化特点,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为幼儿德育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幼儿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完善个人信息化素质,提高对信息化技术在幼儿德育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开发出丰富的德育资源,提升与幼儿家长等主体的沟通效率,促进幼儿综合德育素质的有效养成。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幼儿教师素质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