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铺子开张啦!

2022-02-21 00:46宋媛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绒花毛根铜丝

宋媛

寒假过后,大二班的孩子们即将迎来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为了庆祝节日,我们和孩子一起策划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一次赏花灯、猜灯谜的活动中,一个迷你的兔子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人惊叹道:“这个灯也太小了吧!”话音刚落,又有人说:“这可不是一般的花灯,是非遗传承人做的迷你花灯。” “非遗?什么是非遗?”听到这个陌生的词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轩轩认真地说:“我爸爸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那种很漂亮很珍贵的东西。”可这个回答也没有解除大家的疑惑,眼看孩子们对“非遗”的讨论就要陷入瓶颈,我及时调整思路问道:“你在哪里可以遇见这种迷你兔子灯?这些地方会不会有‘非遗’?”话题一经抛出便有了回应:“我知道,我在甘熙故居见过这种兔子灯!”说起甘熙故居,班里大部分孩子都去过,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我也去过,里面还有好多漂亮的剪纸,好像我妈妈说过那个是非遗!” ……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孩子们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天然的兴趣。那么,如何让孩子们真正理解非遗、喜欢上非遗,并主动去传承它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这次讨论,我发现孩子们虽然对非遗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因为缺乏亲身接触的机会,很难对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借此机会,我请孩子们借助开放式调查表走进身边的博物馆展开调查,将自己的发现及时记录。

新的一周,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有的发现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和风筝,有的发现了精美的脸谱和葫芦画,但讨论最多的要数绒花。

佳佳:你知道绒花吗?我可喜欢它了。

萌萌:绒花是什么东西?是植物?

然然:应该是一种花吧?

文文:感觉是那种绒绒的,像棉花糖一样的花。

欣欣:我觉得绒花应该像雪花一样软绵绵的。

听到孩子们对绒花的讨论,当时的我内心十分纠结:是直接告诉还是让他们自己找寻答案?如果直接告诉答案,孩子们便缺乏对绒花的真实观察和接触,很难感知绒花的特点;如果让孩子们自己找寻答案,又可能面临着调查时间长、资源寻找雷同的窘境。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还是决定让孩子们自己查找资料解决疑问。于是我便请他们讨论查找答案的方法,有的想到了借助电子设备查找资料,有的想寻求家长的帮助,还有的决定去博物馆再看一看。

孩子们在调查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对绒花的认识。明明查阅了绒花的历史:“我查到绒花制作已经有很多很多年了,我妈妈说唐朝的时候就有了,它原来是古代人戴在头上做装饰的,叫作发簪。”佳佳发现了绒花的隐藏含义:“我在电视里听到绒花是‘荣华’的谐音,有着吉祥祝福的美好意思。”文文关注到绒花的外观:“我发现绒花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还有渐变呢!”欣欣分享了自己看到绒花的内心感受:“我去了甘熙故居,那里有专门做绒花的叔叔,绒花有一面墙那么多呢,好美啊!我好想有一朵属于自己的绒花!”然然听到甘熙故居,也跟着说:“对对对,我看到他们会将毛茸茸的条子剪得细细的,再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一朵花了,好神奇,我也好想试一试。”孩子们热烈讨论着自己对绒花的发现和感受,进而萌生了想做绒花的想法。可是,绒花是怎么做出来的?

从这次讨论过程中,欣欣和然然都提到在甘熙故居有专门做绒花的叔叔,为了让孩子们深入了解绒花的制作过程,我鼓励他们和爸爸妈妈走进甘熙故居实地观察绒花的制作,了解制作绒花需要用到哪些材料以及怎么去做。孩子们通过实地观察并结合上网查找资料发现制作绒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经历劈丝(将丝线的一端固定,用手指将分股的丝捻开成单根的丝线)—梳绒(劈好后整理丝线,用鬃毛梳梳至没有线的痕迹)—绑绒(将铜丝对折,一端先拧几圈,再将铜丝夹住绒丝,两端向相反的方向拧紧)—搓绒(顺着之前拧铜丝的方向不断地搓,可以用木质搓板辅助使搓好的绒条不易脱落)—打尖(将绒条的一头剪得细细尖尖)的流程,其中每个流程都要做到十分精细。制作绒花的工具和材料也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剪刀、镊子、猪鬃毛刷、木质搓板;蚕丝、黄铜丝、铅丝、乳胶、染料、水晶珠等。面对这些复杂的材料和制作流程,孩子们却信心满满,尤其是班里的女孩子,十分期待自己也能做出美丽的绒花。我把一切材料准备就绪后,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第一次尝试。

绒条制作中的劈丝、梳绒、绑绒和打尖等工序对于大班孩子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我内心既期待又有些许担心:他们能挑战成功吗?

没想到刚开始制作,孩子们便着急地向我求助。通过观察他们的制作,我发现从劈丝到梳绒的过程,孩子们都能顺利地合作完成,问题就出现在绑绒环节。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绒花制作组件——绒条的制作。绑绒所用的铜丝非常细,直径只有0.2cm,孩子们需要将一根根铜丝对折夹在梳好的绒丝两面,固定之后用剪刀平行于铜丝剪出一根根绒条,然后捏住细细的铜丝两端,向相反方向捻,这对精细动作发展不够完善的大班孩子来说有难度。他们总是在即将完成的时刻发现另一头的蚕丝已经脱落,几次尝试无果后,孩子们又无奈又着急,制作绒花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

“这绒条也太难做了吧!”文文叹着气说道。看到孩子们大受打击的样子,我开始思考是否能找到便于操作、可替代绒条的材料,支持他们的创作需求。于是,我先向孩子询问替代绒条的材料应该具有什么特点。然然说:“寻找的材料也要是毛茸茸的。”佳佳说:“是那种和绒条一样可以随意弯曲的。”萌萌想了想,说:“数量要多,要很容易找到。”这时小柏有了想法:“宋老师,我觉得绒花的绒条和我们美工区的毛根很像。我们可以用毛根来做吗?”听到他的提议,我鼓励孩子们用毛根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完成绑绒环节。孩子们拿起毛根,轻易就可以将其对折拧在一起,而且绒条和毛根的外观极为相似,这一发现让孩子们非常兴奋,他们决定用毛根替代绒条进行创作。

这一次,他们将以往用毛根创作的经验调动起来,有人将其在手指上缠绕一圈再进行对折,很快就做出了一朵花。有了方便灵活的材料,制作绒花的进度被大大推进,孩子们用捏、缠、绕等方式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花:梅花、莲花、小雏菊、喇叭花、菊花、郁金香等。看到这些美丽的成果,他们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随着孩子们创作绒花的经验逐渐丰富,越来越多的作品呈现在班级展台。看着这么多美丽的作品,佳佳说:“我很喜欢自己做的小花,我能把它戴在头上吗?”欣欣说:“我能把它挂在我的包上吗?”看来,孩子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制作绒花,还想将绒花作品戴在头上、别在身上装扮自己。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装饰的范围扩大到班级的各个区域,阅读区、娃娃家、自然角都被绒花装扮一新,绒花成了装点生活的法宝。

有一天,文文问:“绒花只是花吗?还能用绒花做什么?”这个问题可一下子问住了大家,孩子们各有各的想法。我继续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答案,于是新一轮的调查开始了。通过交流调查结果,孩子们发现绒花不仅可以制作花朵,还能用来做动物、植物以及任意的组合造型。此时,孩子们对于绒花一词的理解有了新的变化。原来,绒花除了是古人戴在头上的装饰品,也可以作为制作其他工艺品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想法任意组合创作。了解到这一点,孩子们有了新的想法:有的想做一把彩虹剑,有的想做一个南京眼……大家的创意越来越丰富了,那么,这些创意能变成现实吗?

為了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完成心愿,我引导他们先画出作品的设计图,然后根据设计图确定材料的颜色、大小和数量。由于本次制作的作品花样繁多,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毛根的外形和颜色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多种造型和主题的创作需求。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围绕如何对毛根进行改良进行了讨论和深入研究。这段时间,孩子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并不断试验,最终他们借助剪刀做出了粗细相间的波浪形毛根(采用绒花制作中打尖的方法,用剪刀对毛根进行修剪)、想出了将毛根染色从而贴合创作主题的办法,还有人热心分享了单色毛根缠绕夹色的制作技巧。在这次活动中,对材料的深入研究让孩子们的创意有了更大的实现可能,他们做出来的作品也越来越丰富,甚至有了同一主题下的多样化创作:用乐高积木搭建并创作了蛋糕店、将绒花与纸杯组合成可爱的小动物、采用双色缠绕制作了南京眼……

看着自己创作完成的作品,孩子们感到既激动又自豪。用绒花创作的一次又一次成功体验激发着他们的创作欲和想象力,他们还想用绒花做出更多的东西。那么,绒花还能怎么玩呢?心怡说:“我想让绒花和布鲁克机器人结合起来,这样绒花就可以动起来了。”圆圆也不甘示弱:“我想用绒花做一个动物园,让动物们都能动起来,最好走到哪里就能有那只动物的叫声。”临临说:“马上就要到幼儿园的生日了,我想做一个绒花蛋糕,让它为幼儿园唱生日歌,祝幼儿园98岁生日快乐。”这一次,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大胆的设想和更高的要求——让绒花动起来。面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我也在思考如何提供支持将他们的创意从想象变为现实。

随着孩子们想要挑战创作绒花的难度提升,所需的材料也越来越多,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分组合作,先确定创作主题,然后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孩子们根据兴趣自行分为生日蛋糕组、花瓶组和手环发夹组。小组分好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对作品的设想。很快他们发现,想法虽好,但是让想法落地有点难度,比如怎样让绒花蛋糕播放音乐等。过程中,我提醒他们留意寻找生活中的材料帮忙解决这些难题。这个提醒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朵朵说:“能不能用八音盒,只要把绒花蛋糕放在上面,拧一拧就可以动啦,还会有音乐呢!”文文说:“我过生日的时候,蛋糕上有一种小小的灯,亮闪闪的,我们也可以拿来用。”他们的提议引发了其他人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在我的建议下,孩子们开始分组讨论收集材料的方法并行动起来。

这段时间,孩子们收集来各种电子小元件,有八音盒底座、LED灯线、声控小夜灯和蓝牙小音箱等。丰富的材料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意,为了帮助孩子们合理利用材料,我将这些电子小元件投放在科学区,鼓励他们自主探索不同材料的结构和特点,从而思考将绒花与电子小元件组合创作的方法。孩子们经过不断尝试、试误,逐渐确定了电子小元件适合放在绒花的哪个部位、开关安排在哪里等问题。接着,他们便动手做了起来。蛋糕组的孩子们分小组先将纸碗、纸盘、吸管、麻布材料与做好的绒花蛋糕组合在一起,然后又将八音盒放在蛋糕底部,并用胶枪进行粘连,最后将装上电池的LED灯线缠绕装饰在蛋糕上。接下来,只需拧动八音盒、打开LED灯的开关,绒花蛋糕就可以唱歌并转起来了。辰辰迫不及待地想要检验成果,他轻轻地将开关打开,不出所料,伴随着“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的轻音乐,蛋糕一边旋转、一边亮起了一闪一闪的灯。看到这个场景,孩子们开心地跳了起来:“哇!我们成功了。”

一件件精美作品的诞生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绒花有趣多变的外形、富于变化的色彩再加上独特的创意,让孩子们觉得应该让更多人看到绒花的美,同时也借助这些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于是,我们利用幼儿园游戏节的契机和孩子们商量开设了大二班的绒花铺子,让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园的小朋友,向大家分享他们对非遗绒花的认识。

从设计铺面到绘制商品图、从制作价目表到制作工作牌,全班一起策划并分工合作。在精心准备下,绒花铺子终于迎来了开张!游戏节当天,同年级的小伙伴们就把铺子围得水泄不通。感受到大家的热情,我鼓励孩子们积极向每位小顾客介绍绒花并现场演示绒花的制作过程。客人们看着大二班的孩子们用毛根在指尖上下翻飞,赞叹连连,引得其他班级的老师也来参观。最后,孩子们还将自己的作品送给了老师们,看到老师将一朵朵绒花戴在头上,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备受鼓舞。最后,铺子中的商品被抢购一空,捧着装满了游戏币的钱箱,孩子们的心里乐开了花,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陈鹤琴先生指出:“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植入到教育思想和实践中。”非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应以何种方式引导孩子们走进身边的非遗文化,体会我们的民族文化内涵?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营造了充满中国传统民俗趣味的环境,引发了孩子们对非遗的探讨。尽管这个概念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但是承载非遗的物品却是生动且存在于孩子们的生活中的。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借助多种调查方式了解非遗,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兴趣点展开了以绒花为主题的探索活动。

孩子们由对绒花外观的喜爱,进而产生了“什么是绒花”的探讨。在此过程中,我利用南京的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孩子们走进民俗博物馆近距离地接触和欣赏绒花、观看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示,进而萌发了想做绒花的心愿。尽管绒花的制作材料繁多,制作过程复杂,十分考验孩子们的精细动作和耐心、坚持性等,但是看到他们期待的目光,我决定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在制作绒花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遇到新问题,我一方面为孩子的发展需要提供支持,一方面鼓励孩子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体验,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被大大激发,极大地调动了创作绒花的兴趣度、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最终完成了从制作传统绒花到以绒花为材料实现创作主题的转变。

孩子们在不断地做与学的过程中体会着绒花对人们生活的美好意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项古老工艺传承了下去,在获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的过程中,满足了自身兴趣和身心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绒花毛根铜丝
绒花
HNO3和Cu反应实验再改进
见证电流
“扬州绒花”
铜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创新设计
冥婚
我的眼中有月亮
雪花
自由职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