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之光照亮儿童精神世界

2022-02-21 13:38杨九俊
关键词:精神世界红色教育立德树人

杨九俊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之光照亮儿童的精神世界,需要弄清楚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红色教育——要透过故事、画面、人物等把握人民至上、坚守初心、不畏艰难、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自我觉醒等革命精神。二是为什么要开展红色教育——要从培养目标、文化传统、学科特征等方面认识必然性、必要性。三是怎么开展红色教育——要把握课文特点,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加强综合学习,有大单元意识,体现当代性。

关键词:红色教育;立德树人;精神世界;小学语文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是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更应走在前列,利用学科特点,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之光照亮儿童精神世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关注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红色教育?

红色教育的内容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当代中国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的英勇奋斗和伟大创造,记录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传达出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小学语文的红色教育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去感知、理解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从而树立人生的正确方向,坚定人生的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些革命精神内涵丰厚,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的呈现,重点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一)人民至上

共产党人所有奋斗的目标都指向人民的翻身解放、幸福安康。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为了老乡们挖井的故事;《邓小平爷爷植树》是写邓小平同志为子孙后代栽下一片绿荫;《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充分地、深刻地阐述了共产党人奉行的人民至上的宗旨。

(二)坚守初心

有了人民至上,你能否坚守?能否永远不忘初心?共产党人的伟大之处,就是能够始终坚守这种精神,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不少这样的作品。比如《清贫》,国民党士兵在方志敏同志身上搜不到一个铜板,因为共产党人本身是清贫的。但这种清贫却能说明他精神的富有,清贫和富有都因为方志敏同志初心如一。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了李大钊的事迹。李大钊同志有很多机会、很多办法可以让自己不被反动军阀抓去,但是他坚持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坚守初心,站到斗争的最前沿,不幸被捕遇害。

(三)不畏艰难

我们遇到困难了应该怎么做?就是要不畏艰难,就是要在逆境中奋斗,最后战胜困难。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歌颂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狼牙山五壮士》刻画了五位战士不畏强敌的壮举。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大量这样的故事,赞颂共产党人冲在斗争的最前沿,不畏艰难的精神。

(四)开拓创新

共产党人不仅能跟敌人斗争,他们还能不断地开拓创新。有不少课文是反映科技成就的。比如《千年梦圆在今朝》讲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讲述了纳米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的很多学习资源,都写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进入更高的年级后,学生还会学到更多这方面的文章。

(五)无私奉献

共产党人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他人。我们看到毛泽东同志夜深人静时仍然在“八角楼”上忘我地工作,还看到周恩来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桥》这篇课文写老支书面对生与死的抉择,要共产党员留下来,把生命的桥留给群众,甚至他的儿子要爬上桥的时候也被他拽下来。这一类的课文是很多的,比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在寻找雷锋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雷锋就是一位把爱奉献给大地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就是无私奉献的典范。

(六)自我觉醒

共产党人要探索,要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共产党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能够不断地去自我反省,不断地去纠正错误,不断地把错误转化成使自身更加强大的资源,而这正是共产党人强大、伟大的原因之一。“延安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要自我反省,不断地校正前进的航向。《为人民服务》讲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革开放是我党伟大的自我觉醒,《春天的故事》就是在党纠正错误带来腾飞后唱响的。学生如果到更高的年级,学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对这种自我反省、纠正错误的精神将会感知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二、为什么要开展红色教育?

(一)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育的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这“根”和“魂”是中国根、中国魂,也是红色根、红色魂。这应该是我们必须要落实的国家意识。

(二)中国文化传统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教育主题就是“学以为己”四个字,学习指向人格的完善,指向精神世界的丰沛,使自己的精神及人格更健康、更高尚。“立己”方可“达人”,也自然会“达人”,为社会做贡献。立德树人的观念,跟中国教育的传统一致。

(三)基于语文学科的特征

语文学科以文载道、以文喻道。道,就是今天我们讲的主流价值观,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奠定政治信仰的基础,打牢民族文化的底色,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以文载道,那是明明白白说的。以文喻道,是因为语文学科很多都是文学作品。“喻”就是比喻的喻,就是用形象说话,表达主流价值观。于漪老师说:“文章不是无情文,师生俱是有情人。”这说的就是语文学科本质。

三、怎么开展红色教育?

(一)把握课文特点

我们教的是语文,我们带孩子学的是语文。语文学科不是政治学科,要按照课文特点去教学,首先要依据文章的体式。《桥》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去感受老支书的形象,感受老支书这样一个人物所体现的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品质——把死亡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群众。它是通过环境、情节、性格这三者的互动来体现的,我们需要把学生带到课文情境中去感知、理解、领悟。按照课文特点教学不仅仅要理解文章特点,还应兼顾助学系统,甚至要看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比如六年级上冊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不仅要考虑到文章的多种体式,还要考虑“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语文要素。所谓“点”,指的是聚焦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进行详细描写;所谓“面”,则是对人、事、景、物做整体叙述或概括描写。点面结合,就是二者有机结合。把握这个特点,更能感受、体会革命精神。

(二)遵循语文学习规律

开展红色教育,不能靠说教。我过去曾经借杜甫的《春夜喜雨》来表达我期望的语文德育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春风化雨。把空气当中能够变成雨的那些元素化成雨,那雨才能“随风潜入夜”。因为积雨云不等于雨,要变成雨还有个“化”的过程。课文中有很多红色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将其点化、融化、情化,把它们变成红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重境界是润物无声。道德教育、革命精神教育最好能不着痕迹,让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自然地进入状态,深深地被打动,深刻地认识到——这才是最佳的效果。所以分寸要合适,要把握好“度”。第三重境界是花团锦簇。因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会出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样一种令人向往的境界。于漪老师说,语文的红色教育要“让躺着的文字站起来”,就是这个意思。比如,有位教师教《军神》,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是随着故事的展开不断往高处走的,是从“平视”到“抬头看”再到“仰视”。这个视角正是沃克医生的,他开始看到的只是一个病人。但沃克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看出这个病人不是一个简单的病人,他就判断:“你是一个军人。”后来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刘伯承不肯打麻药,不吭一声,把床单都抓烂了。而且沃克医生动每一刀时,刘伯承都在数:一共动了72刀。沃克医生被震撼了,不禁感慨道:“你真是一个军神。”从“病人”到“军人”到“军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平视到抬头看再到仰视,被刘伯承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这就是把躺着的文字教得站立起来了。

(三)加强综合学习

同样的红色题材,不同类型的作品有很多,如电影、戏剧、歌曲、绘画等,我们要把这些资源都充分运用起来。比如《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可以和观看抗美援朝的电影结合起来品读。教学《开国大典》,可以去看一看相关电影、绘画,听一听相关歌曲,甚至去唱一唱、写一写。综合学习还要把课堂打开,向生活打开,向社会打开,要引导学生去参观一些红色基地,去访问英雄模范人物,等等。现场体验效果会更好。

(四)有大单元意识

因为课文都被安置在一个个单元当中,如果整个单元都指向红色主题,单元就形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前面说到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定位于革命战争时期,《狼牙山五壮士》定位于抗日战争时期,《灯光》定位于解放战争时期,《开国大典》定位于建國时期……教师在教这个单元的时候就可以画一个时间轴,把这些具体的革命进程在时间轴中标记出来。当然,我们还可以再往前推进一步——到了六年级,可以把整个小学里面的红色教育文章用时间轴画出来。这样,学生脑海里就形成了一幅整体的画面,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的奋斗史,就可以跟我们前面讲的精神谱系融通了。学生带着这样的红色记忆去成长,自然就是在培根铸魂。

(五)体现当代性

红色教育不仅仅是向前辈致敬,向先烈致敬,还是为了赓续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的下一代长大后能够为国家、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我们特别要注意,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引导学生体会红色题材中的“真理的味道”。“真理的味道”反映了人类对真善美的美好追求。共产党人正是其中的先进代表,他们在奋斗历程中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在过去、现在、将来的不同历史情境中,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应该被激活、被发扬光大的。如是,红色文化就可以对少年儿童的精神哺育、精神成长发挥积极作用。具体教学时,教师还要努力把革命传统和当代生活融通。比如,说到长征,就可以在报纸、杂志上找很多关于“长征”的化用:以前,我们明确讲这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现在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又说“开始了新的长征”。学生从中体会到,“长征”这个词是活在我们生活当中的,“长征”已经不是用脚步去丈量距离,而是一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推而广之,我们教学生学习经典也要在当代性上下功夫,要让学生体会到经典所蕴含的人类普遍情感、历史规律,在当时的语境下是有活力的、美好的。这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未来,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猜你喜欢
精神世界红色教育立德树人
对“红色教育”回归本位的思考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论徐特立思想从“教育救国”到“红色教育”的转变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发挥红色教育阵地优势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民俗与信仰:探访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