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桑葚花青素的虾鲜度指示膜的制备及应用

2022-02-21 01:30田鑫郭筱兵孙凤霞毛晓英张连富张建
食品工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鲜度氨气花青素

田鑫,郭筱兵,孙凤霞,毛晓英,张连富, ,张建*

1. 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石河子 832000);2.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无锡 214122)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1]。鱼、虾等水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蛋白质的降解,极易腐败[2]。腐败变质的肉类不仅影响其风味及营养价值,而且还容易引发食源性疾病[3]。

肉类制品腐败过程中,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的增加会逐渐使包装内环境变为碱性,导致pH敏感染料颜色改变,这可通过智能比色膜进行监测[4]。

智能传感比色膜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即pH敏感染料和成膜基材。相较于目前使用较多的人工合成指示剂,如溴甲酚绿[5]、溴酚蓝[6]、甲基红[7]等,试验选用的桑葚花青素(mulberry anthocyanin,MA)提取物提取自桑葚果实,是一种天然、无毒的水溶性色素,并且对酸碱度显示出较宽范围的响应,是一种优异的化学指示剂的替代品[8-9]。成膜基材是比色膜的另一大重要组成部分。由醋酸胶膜杆菌生物发酵获得的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一种生物聚合物,因其具有高纯度、特殊的网状结构和高比表面积,其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有关BC应用于包装膜的研究较少,因此,此次试验旨在利用桑葚花青素和BC膜制备一种智能传感比色膜,研究比色膜的结构、形态、对不同pH的颜色响应及氨敏感性等,并将其应用于虾的新鲜度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桑葚、青虾,市售。细菌纤维素膜,桂林奇宏科技有限公司。氧化镁、盐酸、氨水等试剂,分析纯,国药集团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SP-752PC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RE-3000型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JSM-6490LV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公司);Bruker Vertex 70V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公司)。

1.3 方法

1.3.1 桑葚花青素的提取

参考陈杰等[10]的方法,将桑葚烘干至恒重,经粉碎机粉碎后过0.250 mm直径筛,备用。用体积分

数60%的乙醇溶液作为提取剂,按照料液比1∶20(g/mL)于50 ℃水浴3 h,滤液在35 ℃下避光旋蒸,冻干后得到桑葚花青素粉。所得粉末在4 ℃下避光保存。

1.3.2 MA溶液的可见光谱

将1 mL 0.08 g/100 mL的MA溶液分别添加到5 mL pH 4~13的缓冲溶液中,记录其颜色变化。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其在400~800 nm的可见光谱。

1.3.3 智能比色膜的制备

将BC膜在蒸馏水中保存3 d,每天更换1次水,除去膜表面的防腐剂与其他杂质。分别将BC膜浸入质量浓度为0.08,0.16及0.24 g/100 mL的MA溶液中30 min,在25 ℃下干燥12 h,制得的比色膜分别命名为BCMA-1,BC-MA-2和BC-MA-3。将另一段BC膜浸泡在无MA的蒸馏水中,然后以相同方式干燥,比较其形态与结构特征。制备的指示膜在4 ℃下避光保存。

1.3.4 智能比色膜的表征

1.3.4.1 智能比色膜的微观结构

利用JSM-6490LV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纯BC膜及BC-MA指示膜的表面及横截面形态。在分析之前,通过银胶将样品收集在铝基上,对样品进行真空喷金,观测横截面之前先用液氮对膜冷冻断裂。每幅图像的加速电压和工作距离分别为15 kV和1~5 mm。

1.3.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仪测定膜的吸收光谱,扫描次数为32,分辨率为4 cm-1,测量范围为400~4 000 cm-1。

1.3.4.3 膜的比色分析

用扫描仪记录指示膜在pH 4~13缓冲溶液下的颜色变化。用色度计提取指示膜的L*、a*、b*值。按式(1)计算总色差ΔE。

式中:ΔL*=L*-L0*,Δa*=a*-a0*,Δb*=b*-b0*;L*、a*、b*为不同pH下指示膜的值;L0*、a0*、b0*为指示膜的初始值。

1.3.4.4 氨敏感性

向500 mL锥形瓶中装入80 mL 8 mmol/L的氨水,并将膜(20 mm×20 mm)悬置于液面上方1 cm处。在25 ℃下,使用扫描仪采集膜的图像信息,每4 min一次,共24 min。用Photoshop提取膜的图像特征信号,以中心点周围半径为100的像素点的R、G、B平均值作为传感膜的表征值,根据式(2)~(5)计算SRGB值,利用传感膜的RGB总变化率SRGB表征其灵敏度。

式中:Ra、Ga、Ba为膜反应前的初始值;Rb、Gb、Bb为反应后的值。

1.3.5 智能比色膜在虾鲜度检测中的应用

为了测试智能指示膜用于虾新鲜度检测的性能,将新鲜虾密封在无菌培养皿中,将制备的智能指示膜(20 mm×20 mm)贴在盖子内部且不与样品接触。然后在4 ℃下保藏6 d,分别记录第0,第2,第4和第6天的虾样品的化学和微生物特性。每天用数码相机记录智能指示膜的颜色变化,颜色参数测定方法同1.3.4.3。

1.3.5.1 菌落总数

按照GB 4789.2—2016《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11]对鲜虾贮存期间的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TVC)进行测定。

1.3.5.2 TVB-N测定

按照GB 5009.228—2016《食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12]中的半微量滴定法对鲜虾的挥发性盐基氮进行测定。

1.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应用SPSS、Origin 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利用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桑葚花青素在不同pH下的可见光谱

为了验证桑葚花青素作为pH指示材料的可行性,测试了MA溶液在不同pH下的颜色变化。由图1(A)可见,MA溶液在pH低于7时呈粉红色。当溶液变为碱性时,即pH 7~9时逐渐变为紫色,在pH 10时呈黄色,在pH 11~12由棕色变为灰色,pH 13时变为绿色。同时,随着pH由酸到碱,MA的最大吸收峰由530 nm红移至580 nm附近。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花青素化学结构的转变[13],当溶液由酸到碱时,黄色盐离子形式存在的花色苷逐渐转变为醌型,进而转变为无色假碱,最后在强碱性环境中降解。色素溶液在弱酸性、中性和碱性pH下可以完全区分,该范围适合跟踪肉类产品的变质。

图1 MA溶液pH 4~13的颜色及可见光谱

2.2 比色膜的表征

2.2.1 微观结构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掺入MA前后BC膜微观形貌的变化。研究发现不同花青素添加浓度的比色膜的表面结构没有显著性差异。从图2(A)中可以看出,纯BC膜表面光滑致密,具有清晰可见的纤维网状结构。BC纳米纤维的直径为70~90 nm,这种多孔网状结构有助于花青素的包埋。纯BC膜经MA溶液浸泡,保留了BC膜的纳米纤维结构,但其表面变得粗糙(图2B),同时观察到一些白色颗粒附着在膜的纤维结构上,表明花青素与BC膜已经成功复合。纯BC膜的横截面(图2C)与表面具有类似的致密纤维结构。当纯BC膜与色素复合后,纤维结构不再明显,但仍保持了高的孔隙率(图2D),这有助于虾腐败产生的挥发性气体的扩散,从而与膜中的pH敏感染料发生反应。

图2 比色膜的扫描电镜图像

2.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FT-IR分析用于表征BC的化学结构并确定其与MA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图3为花青素、纯BC膜以及复合不同浓度桑葚花青素BC膜的FT-IR谱图。复合色素后膜的光谱中3 341~2 898和1 426~1 033 cm-1等类似位置均观察到BC的特征谱带[14],表明MA对BC的分子结构没有影响。在MA的谱带中,3 100~2 800 cm-1之间的峰、1 709 cm-1和1 351 cm-1处的峰是识别羧基的3个特征峰[15]。对比纯BC膜和MA-BC膜的谱带发现,当BC膜浸入MA溶液后,随着溶液浓度的升高,膜在1 709 cm-1处谱带的强度略有升高,这些变化表明BC膜与花色苷分子之间形成了新的分子间氢键。

图3 基材及膜的FT-IR谱图

2.2.3 比色膜对不同pH的颜色响应

图4是比色膜在不同pH下的颜色响应。在pH 4时,比色膜呈现出与膜初始颜色最相近的粉红色,随着pH的增加,膜的颜色由粉变红再变紫,在pH 10时变为棕色,pH 11~13时膜呈现出由灰色到墨绿色的变化趋势。

图4 MA-BC比色膜在不同pH下的颜色变化

MA-BC膜的亮度(L值)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表明指示膜颜色随着pH的增加而逐渐变暗。随着pH的增加,指示膜的a值显著降低,由pH 4时的最高值44降低至pH 13时的最低值0,表明膜有由红至绿的变化趋势。b值在不同pH下没有显著变化。Pourjavaher等[16]的研究指出当总色差(ΔE)>5时,人眼可以感知出颜色的变化。与初始膜的色度参数比较,MA-BC指示膜的色差值ΔE在pH 6~9的范围内大于15,人可以轻松通过肉眼分辨出其颜色变化,因此膜适合用于监测包装环境内pH的变化。

2.2.4 指示膜的氨敏感性

为了模拟所制备的MA-BC比色膜对虾变质期间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响应,测量了指示膜对氨气的反应速度和敏感性。图5(A)是不同浓度桑葚花青素指示膜对8 mmol/L氨气在24 min内的颜色响应。MA-BC-2膜的SRGB值在前4 min内显著增加,表明其对氨气响应有高灵敏度,在12 min时显示出最高灵敏度48.77%。MA-BC-1膜的灵敏度较低,24 min时灵敏度为22.86%。从图5(B)可以看出,桑葚花青素添加浓度最高的MA-BC-3膜的颜色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呈现出最低的灵敏度。MA-BC-2膜呈现出对氨气的最佳响应灵敏性。

图5 MA-BC指示膜对8 mmol/L氨气在24 min内的响应

此次试验利用0.16 g/100 mL桑葚花青素制备的智能比色膜在不同pH下具有明显的颜色响应,且对氨气有最佳响应灵敏性。因此将MA-BC-2膜用于虾的新鲜度监测。

2.3 比色膜用于虾新鲜度指示

2.3.1 虾新鲜度测定

当TVC值超过6 log10CFU/g时,肉腐败变质且不可食用[17]。如图6(A)所示,4 ℃下虾的TVC值在储藏期内显著升高。第0天时初始TVC值为4.47 log10CFU/g,表明样品新鲜可食用,第4天时TVC值上升至6.58 log10CFU/g,超过了6 log10CFU/g的腐败阈值,证明此时样品已经腐败且不可食用。

图6 4 ℃下虾的TVC(A)、TVB-N(B)的变化和比色膜的颜色变化(B)的变化

鲜虾的TVB-N小于12 mg/100 g为新鲜,12~25 mg/100 g为可食用中等新鲜,大于25 mg/100 g为不可食用的腐败虾[18]。由图6(B)可以发现,新鲜虾的初始TVB-N值为8.58 mg/100 g,在2 d后增加至13.64 mg/100 g,为中等鲜度,在第4天和第6天分别增加至25.89和33.54 mg/100 g。综上,虾的TVC值和TVB-N值均在第4天超过腐败阈值,表明虾在4 ℃下贮藏的第4天已经腐败。

MA-BC-2比色膜用于虾新鲜度监测其颜色及色差值变化如图6(B)所示,第0天时膜呈初始的粉红色,第2天时红色加深,到第4天时,青虾腐败,此时指示膜变为浅紫色。第6天时变为深紫色,ΔE达到最大值34.33(大于5)。明显的颜色变化表明MA-BC-2膜可以用于虾新鲜度监测。

2.3.2 相关性分析

虾腐败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碱性气体会导致比色膜发生颜色变化。从图6(B)可以看出,ΔE与TVB-N值表现出相同的增加趋势,因此对比色膜ΔE值与虾腐败过程中的TVB-N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虾样品的TVB-N值与指示膜的ΔE值之间的相关性R=0.982,线性多项式模型和模型的精度R2=0.964 5(图7)。说明薄膜的颜色变化与挥发性化合物的产生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MA-BC-2膜可用于虾的新鲜度监测。

图7 虾的TVB-N与比色膜的ΔE之间的相关性(破折号)和最佳拟合模型(点)

3 结论

试验利用BC膜和桑葚花青素制备了用于虾新鲜度指示的智能传感比色膜。结果表明:花青素被成功复合到BC膜上,且与BC膜之间形成新的相互作用,膜的性质稳定,且具有良好的氨敏感性,并在不同pH下呈现出最佳颜色变化;其中MA-BC-2膜具有最佳的氨敏感性,将其用于虾新鲜度指示,当虾在4 ℃下贮藏到第4天时,虾的TVB-N、TVC分别达到腐败阈值,同时膜的颜色由浅粉色变为红色,最后变为紫色。综上:利用0.16 g/100 mL MA溶液与BC膜复合制备的智能传感比色膜(MA-BC-2)可以用于智能包装的指示标签,且在食品的货架期指示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新鲜度氨气花青素
不同处理对刺葡萄愈伤组织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花青素在饲料上的应用探析
健康Q&A 花青素Q&A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金枪鱼新鲜度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秋刀鱼新鲜度评价
哇,变色啦!
应用挥发胺/氧化三甲胺摩尔比值评价大菱鲆的新鲜程度
你在异性眼中的“新鲜度”
氨气的制取和喷泉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