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建筑历史与价值

2022-02-21 09:46刘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4期
关键词:纺织工业郑州车间

刘博

(郑州二七纪念馆,河南 郑州 450000)

郑州纺织工业是郑州工业的象征,是郑州一个时代的标志,是郑州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郑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支柱产业,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历史。曾经数十万产业大军为郑州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而郑州国棉三厂在郑州纺织工业发展中又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郑州国棉三厂厂址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南临建设路,与新市场相对,东与郑州国棉四厂相接,西接桐柏路,与郑州国棉一厂比邻,北依陇海铁路,与郑州国棉三厂铁路专用线相接。

1 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建筑历史

郑州地处盛产棉花的黄淮平原,铁路四通八达,是棉花集散地。1919年,上海著名商人穆藕初看到了郑州纺织发展的巨大潜力,经多方努力筹集了二百多万两白银,与几家公司共同成立了郑州豫丰纱厂股份有限公司。厂址位于郑县豆腐寨(郑州市布厂街),于1920年建成投产,这是郑州最早最大的一家近代纺织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州成为六大纺织基地之一,郑州豫丰纱厂是重要基础。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的讨论纺织工业发展问题专题会议上,确定了把纺织工业园新基地建设的重点放在内地原料产区上的布局思想,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和咸阳成为国家六大纺织工业基地。郑州入选是由于地处盛产棉花的黄淮平原,是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具有原料丰富、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劳动力来源广等众多发展棉纺织工业的天时地利的条件。郑州入选六大纺织工业基地,为郑州纺织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郑州纺织工业基地是广大人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一片沟壑荒岭上建立起来的。解放初期的郑州主要城区在以德化街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而建设纺织工业基地需要开发新的地区。当时郑州市委经过商议,决定地址选在西郊。而西郊当时到处是乱坟土岗,需要开发,工程量极大。1953年,河南省纺织建筑工程公司承接了此项工程,而大量退伍老红军、老干部以及周边农村干部群众主动参与了此项工程,以及从华中、华东等地纺织行业调来的大批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以支援内地建设为荣,从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千里迢迢来到郑州。驻郑的解放军干部、战士以及部分学生,也从四面八方涌向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工地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建筑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工程进展很快。

当时纺建公司的施工机械很少,同志们想尽办法加快工程进度。建设5万枚纱锭、1500台布机的郑州国棉一厂,从1953年5月1日破土动工,到1954年3月初开始试车,只用了一年时间。比郑州国棉一厂大一倍的郑州国棉三厂,以同样的时间,只用了十分之一的人力,很快就建成了。后期各分厂建设时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5年时间建成了5座棉纺织厂,共有纱锭40万枚,布机1.5万台,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河南省纺织工业生产能力的20倍。这样高质量、高速度地建设,在郑州市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958年在棉纺织厂的西侧,国家投资2301万元,建起了印染能力为11000万米的大型郑州印染厂。1958年在郑州印染厂西边,国家投资2500万元,建设规模为70万枚纱锭的河南省纺织机械厂和规模为年产梭子60万只、纱管500万只的河南第一纺织器材厂。郑州纺织行业的不断壮大,促进相关的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等设施的出现,如河南省纺织技工学校、纺织工业学校、纺织干部学校、纺织机电学校、纺织管理局医院和省工人文化宫等。这些单位在郑州西郊形成了一个比旧市区还大的工业区,被人们称为纺织城。

20世纪60年代以后,郑州纺织工业逐步向多门类发展,因地制宜地建起了毛纺厂、麻纺厂、丝织厂、针织厂、色织厂、内衣厂等各种类型的纺织工业企业,增加花色品种,为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机制不灵活、设备落后、资金短缺、包袱沉重等原因使纺织业一直在困境中徘徊。这些企业陆续经历了转制、搬迁甚至停产倒闭的局面。2008年11月,郑州国棉一厂、郑州国棉三厂和郑州国棉四厂被拍卖,加上之前被拍卖的郑州国棉二厂、郑州国棉五厂、郑州国棉六厂,至此,郑州国棉的6个厂走完了“国”字号历程,实现改制,步入了新的经济发展轨道。

相关旧址在2009年作为郑州纺织工业基地被列入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郑州国棉三厂办公楼、大门、住宅楼和郑州国棉一厂、郑州国棉三厂、郑州国棉四厂、郑州国棉五厂、郑州国棉六厂的大门被列入郑州市优秀近现代建筑。

2018年,郑州国棉三厂经郑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为保护郑州纺织工业遗产和工业景观,记录展示郑州工业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建设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

2 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的建筑结构和形式

遗址博物馆建筑主要包括郑州国棉三厂办公楼、郑州国棉三厂车间、郑州国棉三厂厂区大门等。

2.1 郑州国棉三厂办公楼

1954年4月16日正式破土动工,1954年10月5日与主车间一起完工。主车间在北,办公楼在南,两者为一个整体。办公楼中间高两边低,采用坐北朝南的对称形式设计,反映了当时的设计思路是功能优先。中间为主楼,高3层,东西配楼高2层,建筑面积5824平方米。办公楼一层正中为门厅,是主车间及办公楼的主出入口,与生产区大门相对。一层北侧直接与生产车间相通,方便工人和管理人员进出;东西两端为餐厅,是在班职工吃饭的场所;其余有车间办公室、辅助工种工作室、妇女卫生室、保健站等。办公楼二层东西长216米,正中为厂长办公室,厂部各职能办公室左右排开。三层东西长50米,中间有3个小办公室,东西两头各有一个100平方米会议室。正中门厅下面建有地下室,面积478.04平方米。办公楼走廊的尺度比较大,二层北侧办公室的窗户较小,应该是为了保温、减少能耗使用。总体建筑风格以苏式建筑为基础,融入中国建筑元素,非常精美,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

2.2 郑州国棉三厂车间

1954年4月16日正式破土动工,1954年10月5日完工。东西长316米,南北宽215米,占地6.7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8万平方米。主车间为一层,自西向东按生产流程分为清花、并粗、细纱、筒捻、准备、布机、整理7个车间,原棉从西边清花间进,经各车间工序的加工,布匹从整理车间出来,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各车间周围分别设有辅助工种工作室、空调室和厕所。主车间四角各设一个配电所。

车间为砖墙、钢筋混凝土梁柱及屋面、钢窗木门结构,室内高度为5米。屋顶为单层锯齿形,采光窗面北偏东15°31′42〞,采用钢架双层玻璃,宽敞明亮。主要机器排列与采光窗成垂直方向,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线。车间屋面结构铺设6层:石棉瓦、空气层、黄泥锯末、秫秸芦苇、柏油纸、钢筋混凝土,具有隔蒸汽,保温防热、防水作用。天花板和屋顶之间设有吸尘风道及空调风道。室内地面采用菱苦土铺设,富有弹性,可相对减轻劳动强度。

车间是现代建筑风格,讲究简洁实用。保留车间部分位于办公楼北边,建筑结构保存良好,具有较高的保留价值。

2.3 郑州国棉三厂厂区大门

厂区大门位于棉纺路北,是典型的苏式风格,由4根柱子托起,厂门上是灰色的浮雕,厂门两侧是略低的裙房,整个风格大气厚重。中间一个正门,两侧分列一个侧门,中轴对称。大门总长34米,宽8米,中间大门主体长16米,正门宽3.9米,侧门宽1.8米,柱宽0.6米,大门总高4.3米,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景观价值(图1)。

图1 厂区大门

2.4 郑州国棉三厂生活区大门

郑州国棉三厂生活区大门为三间四柱,牌坊式风格,总高度为7.83米。屋顶为四面坡屋顶,屋顶覆盖青色筒板瓦。柱子为圆柱,直径均为0.92米。明间枋高为4.9米,开间6.9米,次间枋高为4米,开间2.7米。生活区大门建于建厂初期,现已成为郑州棉纺厂的标志性建筑物,承载了一代人的梦,这一代人因是棉纺厂人而自豪。生活区大门是郑州纺织历史的见证,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

3 成立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是保护原郑州国棉三厂建筑的重要措施

筹建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是记录郑州棉纺织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举措,完好的遗址能更真实反映郑州纺织工业走过的历史岁月。

①建立纺织工业博物馆是记录城市工业历史,完整保留和展示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需要。郑州纺织工业基地作为一项20世纪工业遗产的代表,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产业水平、工程技术大量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不但为郑州的城市发展曾经做出过巨大贡献,而且其发展历程正是大多数人所生活的年代,它是一个城市的真实记忆,所以完整地保留和展示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为完整地展现郑州的纺织工业史,展现工业化初期郑州在纺织、机械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依托郑州国棉三厂建设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是政府为保护工业遗产、保留城市历史所作出的重要决定。

②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是郑州市第一座现代工业博物馆,是郑州市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两者看似平行发展,实则时有交叉,它们的结合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与一座城市的结合,带来的是一座城市精神的注入、品位的提升,只要有了文化地位,才能使我们的城市真正有“神”、有活力。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弥补了郑州无现代工业博物馆的空白,对发展郑州市文博事业、记录郑州的发展轨迹、提升郑州的城市品位或魅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③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是发展郑州市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当今,郑州正在加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正在努力提升城市品位,正在高速发展,在这关键时期,文化建设的地位日益凸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郑州提升在国家城市排名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郑州市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更加深刻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政府和城市发展部门的广泛关注。兴建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可进一步开发郑州市的文化资源,发展郑州市的特色文化产业,同时对发展郑州市文化旅游产业、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振兴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建筑展示内容

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将通过建筑物(郑州国棉三厂办公楼、生产车间)、老照片、生产设备实物、产品实物等展示内容,围绕“工业与城市”“工业与科技”“工业与生活”等主题,展现郑州近代自铁路开通以来,特别是“一五”计划以来,工业(尤其是纺织工业)对郑州城市发展的巨大贡献。

5 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保护的价值

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以原郑州国棉三厂建筑以主,主要是苏式建筑风格,融入中国建筑元素,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

5.1 历史价值

郑州国棉三厂是“一五”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棉纺厂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政策的物质载体,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车间面积巨大、结构先进,职工家属楼以均衡分配的方式供人使用,体现了那个时代居民的政治平等。在近60年的历史中,郑州国棉三厂先后涌现出多位“全国劳动模范和技术标兵”,作为纺织工业样板接待过很多国内外领导人的视察和指导,还获得过各种科技奖项和荣誉称号,这些事迹都是教育和激励后人的重要历史资源。虽历经近70年,办公楼、大门及家属楼依然基本保持原貌,无论是生活区还是厂区内仍留存着那个时代的历史符号和气息。这些遗留的车间、办公楼、家属楼是人们认识郑州近代工业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研究纺织工业活动的重要的历史实物载体。

5.2 科学价值

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内的建筑整体上反映了当时先进的设计理念、合理的建筑方式和施工工艺,表现和见证了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的发展历程,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设计技术、施工技术,体现了工业时代的建筑艺术与建筑审美观。郑州纺织工业基地(郑州国棉三厂)历经50多年的发展,在新老元素的“碰撞”与“融合”下,保留下来的建筑遗产仍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5.3 艺术价值

郑州纺织工业基地(郑州国棉三厂)是我国六大纺织老工业基地之一,是孕育出郑州纺织产业类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在逐步老龄化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对郑州国棉三厂辉煌历史充满怀念与不舍,憧憬着郑州纺织城的再次腾飞,成为郑州纺织城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4 社会价值

郑州国棉三厂建筑是时代发展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这里记录了当时特有的品质特征和历史文化。它见证了郑州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社会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纺织工人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生轨迹。这里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社区文化,这里的群众对于郑州国棉三厂有着强有力的归属感和无限情感,他们有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无私奉献,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在了这片土地。

6 结论

郑州国棉三厂建筑是时代的印记,更是郑州发展的产物,是郑州纺织工人的精神寄托,是郑州人骄傲的资本。而建设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就是要保留这些记忆,保存郑州的城市文化,促进郑州城市发展和进步,使郑州的城市文明得到彰显。同时,建设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更是对郑州国棉三厂建筑保护的最大化,是对郑州纺织业记忆留存的重要方法。郑州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应该是文化的发展,不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更应该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城市文化得到彰显,保留宝贵的城市文化,是郑州发展的客观要求。

猜你喜欢
纺织工业郑州车间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2021年度纺织工业标准化发展报告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选载
隆重推出:2020/2021《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招工啦
梦启郑州
“扶贫车间”拔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