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博物馆如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22-02-21 09:46吕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4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博物馆物质

吕佳

(西安博物院,陕西 西安 710000)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①。2006年至今,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表1)。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特定时期的文化印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血脉。当前,随着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渐成为各国博物馆工作的重要面向。2011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在此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当下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构成,博物馆职能由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转变,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扩展。

表1 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

博物馆的非遗工作以展览为主,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即非遗精品展、非遗传承人活态展、非遗与当代艺术结合展、非遗历史展以及非遗场景再现展等。在表现形式上,除采用静态展陈方式(即非遗实物展或图片展)外,对于表演类、手工技艺类的非遗项目,还会通过现场表演、传承人现场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在展示场所上,除依托综合性博物馆外,很多地方成立了专题性非遗展示馆,如中国戏剧博物馆。在各地非遗中心没有建成非遗展示馆的情况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博物馆依旧是非遗展示和传承活动的主要场所。

无可讳言的是,当前博物馆非遗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前文所言,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展览方面,在收藏、研究等领域投入较少,没有系统性地开展工作。与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活态性”特点,需要更高水平的收藏和研究手段,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否走向其应有之义。大量非遗项目为师徒之间口耳相传,缺乏专业的收藏手段,没有动态影音资料的积累,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件件孤立的非遗手工艺术品,落入博物馆文物陈列模式的窠臼。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独有的活态生活文化,彰显的是当时当地人类的艺术精神、科学意识与审美风范,没有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则无法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文化内涵,与之相应的展览、宣教工作就会缺乏更有深度的文化沉淀和体验。

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出方式和理念也有待提升。很多展览虽然场面火爆,但不一定很好地体现出了非遗的文化特色,观众走出热闹的展览场景后,并未感受到意犹未尽的文化意蕴和发人深思的文化体验,展览传播的效果往往浮于表面。个别展览还停留在传统文物展览的固有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作品、辅助展品进行简单陈列,忽略实物背后的知识、技艺等精神内涵,缺乏人的参与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过程。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时代共进人民共享”。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文化内涵辐射到更多的观众,发挥好文化传承的“中枢”作用,数量众多的中小博物馆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2 中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困境

博物馆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有待改善,国内中小型博物馆占比约95%②(图1),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力量,中小博物馆由于地域、资金、人才、理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面临的问题更多、挑战更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1 国内大中小型博物馆占比

①资金有限,缺乏特定政策支持。博物馆大多属于公益类事业单位,无法开展竞争性经营活动,运营经费大多依赖财政拨款。这些经费只能满足中小博物馆日常运营,很难再投入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而大型博物馆本身在藏品、场馆、影响力上就存在优势,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政策倾斜,能够在充足的财政支持和政策环境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早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挖掘与保护,囊中羞涩的中小博物馆由于无法筹措资金,大多选择放弃非遗领域的相关工作,固守原有的工作阵地,错失通过非遗保护打开博物馆发展新局面的机遇。

在相关政策上,我们看到,2018年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博物馆可以将“文化创意产品所得收入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可用于公共服务、藏品征集、对符合规定的人员予以绩效奖励等”③,这一政策为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撑,中小博物馆有了自力更生的手段和途径。相较之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还未见到相关政策,中小博物馆依旧停留在“等、靠、要”的阶段。

②人才不足,难以开展深入研究。中小博物馆由于地域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更何况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领域的专业性人才,这也是国内中小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俗学、艺术学等多方面,具有跨领域、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中小型博物馆研究力量单薄,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对自身馆藏文物研究力度尚有待强化,投入时间和精力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更是难上加难。反之,大型博物馆优势明显、资源丰富,可以吸引到很多优质人才,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人员充足的人才队伍。大型博物馆还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专业高效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工作。一些有余力的博物馆还通过各类非遗专项工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向更专、更精的方向发展,南京博物馆专门设立的非遗馆就是一例。

③陈列展览业务水平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的特点,对陈列展览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运用有深度的艺术语言、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型博物馆来说尚是难题,对资金、人力、理念等有限的中小博物馆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这就导致一些中小博物馆,即使拥有高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难以打造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展览。很多展览缺乏趣味性和故事性,多为说教式的陈述,观众参与的热情不高,体验感较差。

④社会影响力低,缺乏观众。与大型博物馆相比,由于缺乏社会影响力和媒体热度,一些中小博物馆大多门庭冷落,大部分观众都源于各种有组织的针对性参观。群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不清楚博物馆所在地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不良循环。

3 中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中小博物馆如何凸显自身存在的价值,获得发展,打造适合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需要结合自身现状,针对问题制定可行性发展策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坚守自身特点,转变发展理念。一座博物馆,即使规模不大,只要充满诚意,依然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来。省级大型博物馆为了反映全省状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往往大而全却特色不足。中小博物馆要转变理念,立足自身特色,以此为契机,成长为具有吸引力、辐射力、小而精的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民间文化,是地方文化生态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大型博物馆大多是进行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汇总,对地方特色性和差异性表现不足,存在短板。相反,中小博物馆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为立足点,通过比较研究,集中力量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与文化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

②互相协作多维度联动。单一博物馆体量小、资源有限,可以和其他组织机构如科研部门、教育设施、文化机构、企业单位、新闻媒体、民间团体、社会公众等相互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在获得强有力的社会支撑的同时,扩大博物馆文化的社会传播面,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吸引力。

与同地域或者同类型的多家中小博物馆联合起来,资源共享,共同开展非物质文物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通过馆际互动,打造系列主题展览,借助合力,提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相互协作,联合申报项目,获得活动经费。如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每年都会联合起来做一些展览、活动,解决单个馆藏品不足、经费有限的问题。

与所在地科研机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为民俗学、艺术学等学生提供实践基地的形式,借助学校的师资力量,弥补中小博物馆人力、物力不足,同时给予年轻人机会,培养后备人才,提升中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与媒体合作,拓展宣传渠道。除了报纸、期刊、杂志、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外,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以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国际博物馆日等活动为契机,举办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报道,提升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度和影响力,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使其更加有效地进入大众视野,改善门庭冷落的现状。

③提升展示水平,打造高品质的非物质文化展示产品。陈列展示是博物馆发挥社会职能的主要途径,展览在精不在多。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时候,要结合当地文化建设,根据地方特色和非遗特点调整展览形式和内容,注重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通过良好的陈列语言,提高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真正展现出来。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在大型博物馆展出,但中小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有的地方特色,也并不逊色。小而精地展示具有地方风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小博物馆有别于大型博物馆的独有优势。

④挖掘搜集当地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定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储备,是博物馆进一步开展科研、教育、宣传工作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蕴含了浓郁的地方文化及特色,是当地历史、文化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一种生活文化,中小博物馆要积极开展非遗普查和田野调查,走进民间去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同类型非遗中本地的特色之处。如木版年画作为一项传统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地域的差异被详细分为杨柳青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漳州木版年画等12个子项。这些地区的博物馆在搜集调查的过程中,就要注重挖掘其特点和差异性,彰显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与特色。

⑤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智慧博物馆。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为中小博物馆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中小博物馆要加强对信息网络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建成基于网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平台,实现文化共享,把非遗保护阵地从狭小的场馆拓展到广阔的互联网平台,提高博物馆的影响力。

此外,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利用互联网的宣传优势,提升博物馆知名度和传播力。中小博物馆可以将自身非遗工作理念和成果发布网站、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使观众不用亲自到博物馆也能领略到博物馆文化的魅力。关注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寻找博物馆馆藏资源与时事热点的相关之处,通过合理的“蹭流量”,提高博物馆的热度。比如蹴鞠、摔跤、传统箭术等都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可以借助奥运会等体育赛事的热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

⑥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小博物馆可以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培养的方案,改善人才缺乏、结构单一的现状。通过馆际交流,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馆内授课;定期组织业务骨干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提升业务能力;引入第三方人才,通过志愿者服务、非遗传承人表演等方式,为博物馆人才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通过优化人才队伍和结构,提高博物馆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为博物馆的非遗工作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⑦提升公共服务等软实力。场馆大小、藏品数量、基础设施等是中小博物馆的短板,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中小博物馆可以转变思路,在公共服务等软实力上下功夫,提高观众的体验感与参与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解为例,除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的基本情况外,还要将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传达给观众,包括历史背景、精神价值、文化传承以及现代环境下的状况、对现代生活的影响、现代人对它的评价等,让观众对非遗文化有更深入的感受与了解。通过软实力打造博物馆的良好口碑,先在区域范围内获得关注和热度,再进一步成长为特色鲜明、声名远播的地方博物馆。

4 小结

博物馆作为每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毫无疑问承担着展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在现有状况下,中小博物馆尽管受到的限制很多,但仍然可以提前布局,坚守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阵地,主动承担起所肩负的时代责任,积极探索新途径,根据自身条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全面繁荣共同努力。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S].2011-02-25.

②李玉.对中小型博物馆几个问题的思考[M]//中国博物馆学会.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③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EB/OL].(2018-10-08)(2022-07-18).http://www.gov.cn/zhengce/2018-10/08/content_5328558.htm.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博物馆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博物馆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