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儿童教育观探析

2022-02-22 23:51田景正范金钰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罗素

田景正 范金钰

摘 要:罗素的儿童教育观是其现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思想融合在教育上的体现,彰显了教育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在儿童教育上,罗素认为,早期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品性,开展得越早越好。在儿童教育维度上,他反对由来已久的过分强调知识教育的做法,认为应当重视身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品性教育、“智力美德”和建设性技能的培养,强调通过全面教育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在儿童教育路径上,罗素提出了“儿童中心”式的教育方式,即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游戏机会、促进儿童伙伴间的交往及适宜的评价等,以保障其愉快、自由、主动学习。罗素的儿童教育观在欧洲“新教育运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罗素;儿童品性教育;建设性技能;智力美德;“欢乐屋”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1-0016-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03

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教育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数学家等,有“当代的亚里士多德”之美称。1926年,罗素出版了《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该书是他以现代教育理念教育自己的孩子,并对早期教育经验进行研究总结的结果,系统阐述了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及儿童教育改革理想。该书一出版便深受欢迎,影响巨大。本文以《教育与美好生活》为文本,对罗素的儿童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发现,罗素所提出的独特教育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引领时代的意义,对于当下的教育改革特别是改变片面知识观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学家在治疗神经病症时常会追溯到病人的幼儿期,并认为早期教育对儿童日后的人格、品性发展有重要意义。罗素受到精神分析学家的影响,十分赞同“重视早期教育”这一观点,强调在现代教育中应给予儿童早期教育更多关注。

(一)良好习惯的培养始于婴儿诞生之日

罗素指出:“新出生的婴儿只有反射本能,并不具备习惯,婴儿期是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儿童最初养成不好的习惯,就会影响将来良好习惯的生成,故在早期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日后费力去纠正儿童形成的坏习惯。

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中,罗素认为首要的是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因为儿童最早形成的道德品质会像儿童本能一样根深蒂固,而“后来形成的道德品质则不具有同样的力量”。对此,罗素要求从婴儿呱呱坠地时开始就要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他特别强调要防止儿童从小就试图通过抱怨和哭泣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指出如果教育者在婴儿期未对儿童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忽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那么孩子长大后必会变得贪得无厌,或成为怨天尤人的人。其次,罗素认为,要让儿童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在罗素那个时代,一些儿童在出生第一年往往夭折,活下来的也有许多在健康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他强调父母应尽量对儿童进行健康护理,倍加看护,如孩子遭受风寒时必须使其保持干燥和暖和。但同时要坚决回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当儿童有了一定的能力后,便要让其逐步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如习惯自己入睡、吃饭、盥洗等。罗素指出,这个过程虽然比较艰难,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的学习主动性需尽早培养

罗素指出,儿童在早年所学的东西要比以后在同样长时间里所学要快,故而父母应及时向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活动和求知的机会。

首先,在婴儿阶段,成人不要用襁褓去加以束缚,应引导儿童主动活动肢体,使他们感受到自由活动带来的快乐。这将有利于后期儿童的教育,因为大部分教育需在儿童的娱乐活动中进行才有效。对此,罗素指出,在婴儿学会用手抓可以看见的东西时,父母便应鼓励儿童去抓握玩具等,让儿童探寻周围世界。其次,罗素认为,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出生后不久儿童的脚趾运动完全是反射性的,通过每日的肌肉运动,儿童便会发现脚趾可以自由活动,这给予了儿童“征服”的快乐。从此之后,只要儿童视线范围内出现了适宜物品,儿童就可以从与这个物品的互动中找到快乐。所以,成人要给儿童提供用来“征服”的适宜物品材料,为其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罗素强调,任何可能的情况下,教育者都要支持儿童的自发活动。由于儿童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其探究工作往往是主动完成的,教育者需要为其提供探求的机会和环境,无需过多干预。还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学习有着自己的步调,教育者只能顺应,而不能强制其学习,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儿童早期,教育者最主要的是给予儿童自由探索的环境和机会,让儿童去自主学习。

二、论儿童教育的维度

20世纪初期,“新教育运动”在欧美风起云涌,许多教育家受科学思想与方法的影响,开始进一步从儿童和生活视角研究教育问题。在英国,这一时期,怀尔德斯平式的幼儿学校中过分强调读写算,教育与儿童生活实际割裂的状态引发了罗素的反思。罗素认为,只有施行全面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儿童。

(一)身体锻炼

罗素的“新教育”观点受到现代医学的影响,其中之一是认为要重视儿童的身体锻炼。他在其创建的保育学校中进行了试验,把身体锻炼作为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他指出,长期接受科学锻炼的儿童应该是健壯的,他们有干净的皮肤、明亮的眼眸、柔软光滑的头发,生活积极向上。

关于身体锻炼的实施方法,罗素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要根据季节和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水温洗澡,保持身体清洁卫生。(2)针对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实施不同的身体锻炼方式。1~2岁儿童更多的是让他们通过行走、蹦跳来进行身体锻炼;3~4岁儿童见到物体就想触摸,教育者应满足儿童运动的欲望,给予儿童充分的运动时间,为其准备充足的运动器械,使其充分运动,释放身体能量;4~7岁儿童应着重训练他们有节奏的步行运动和呼吸运动,告诉他们如何利用大腿肌肉走路,如何放松,使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此,罗素强调教育者应鼓励儿童积极参加户外锻炼,还要经常带儿童进行散步、做操、日光浴等有益于健康的活动,通过各类活动来锻炼儿童身体。(3)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对此,教育者应为儿童设置科学的作息表并督促儿童严格执行,使儿童习惯在固定的时间沐浴、吃饭、休息,养成良好作息习惯。(4)提供各种可以进行跑、跳、拉伸等运动的用具,供儿童自由使用,以此培养他们的运动神经,增强其身体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

罗素认为,健康的心理将奠定儿童一生幸福的基础,因此,他十分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与克服恐惧心理两方面。

1.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罗素十分重视儿童情绪的研究和积极情感的培养。为了研究儿童日常情感发展,罗素准备了日常观察记录本、儿童手册、心理观察笔记本三份材料,用来记录儿童的个人信息、心理发展情况等,时刻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变化。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罗素还积累了一套引导和培养儿童积极情感的方法:一是常与儿童自由交谈。罗素认为,当儿童畅所欲言的时候,他们便会自然地将心事讲出来。于是,他经常以儿童伙伴的身份与儿童玩耍。在与儿童的共同生活中,罗素既了解了儿童的内心想法,还更方便对儿童进行适时心理疏导,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二是对儿童进行语言鼓励。罗素认为,对儿童加以语言鼓励,可以使其遇到困难时克服自卑,树立信心。对此,他强调对儿童多加正面引导。比如,当儿童因为年龄太小做不好某事时,罗素便会对儿童说“你还小,做不好很正常,让我们再努力試一下”等鼓励性话语,促使其树立自信并战胜困难。三是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罗素认为,艺术品能够给儿童的积极情感以很大的引导。在比肯希尔学校,教室与庭院都悬挂了画板供儿童自由作画,走廊中悬挂着各种艺术作品,便于儿童欣赏,学校还配备了许多乐器,以便儿童进行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除此之外,罗素还鼓励儿童进行积极创作,使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充分表达情感,并满足活动本能的需求。

2.克服恐惧心理

罗素指出,恐惧心理几乎是人的性格发展中一切弊病的根源。因此,他认为,早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预防和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他总结了以下克服恐惧的几个方法:

其一,教儿童正确认识各种自然和生活现象。由于越是小的儿童对周围事物越是缺少认知,会本能地对周遭事物产生好奇及胆怯心理,对此,成人需引导儿童去认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与现象,使儿童熟悉周围事物,从而逐步消除恐惧心理。其二,教育者要为儿童树立无畏的榜样。成人不应过于害怕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危险,面对可以避免的危险,也要不动声色地处理好,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显露自己的恐惧情绪。比如,如果父母对雷声显示出强烈的恐惧,那么孩子一听到雷声就会害怕,哪怕打雷时声音不是太大。所以,想要消除儿童的恐惧,教育者首先要克服恐惧,为儿童树立无畏的榜样。其三,消除儿童不合理的恐惧。不合理恐惧是指儿童面对某种事情虽会受到惊吓,但在以后生活中不得不面对它。对此,罗素认为,成人应努力消除儿童这方面的恐惧心理。他指出,在教育过程中,一般不能使用强制等手段,但强制有时对克服儿童不合理恐惧却十分有效。他举例说,当儿童对大海感到恐惧时,教育者可以采取循序渐进式的“强迫”,使儿童克服对海的恐惧——最开始将儿童放到海边的泳池里,再放到浅水区,最后让儿童到海浪中玩耍。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最初一定会出现挣扎与哭叫,成人要有心理准备,经过一段时间,儿童就会逐步克服对大海的恐惧。

(三)社会品性教育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罗素提出了品性教育的概念。罗素所谓的品性,指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美德。品性教育内容包含公正、诚实、富有爱心等方面。

罗素认为,公正是儿童成长所必需的品质。他指出,教育者应向儿童灌输公正观念,使公正成为儿童的日常行为习惯。首先,当儿童聚集时向他们传授公正观念。罗素认为,很难单独对某一个孩子进行公正教育,真正的公正教育只能在有儿童聚集之时进行。因为年龄相近的孩子中才更多地存在相似利益的冲突,这样就会出现实施公正教育的真实情境。在这一情景中,教育者要公平公正,对任何一个儿童都不应存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偏见。如让儿童轮流骑独轮车,给儿童平等使用玩具的机会等行为,都能帮助儿童形成公正的品质。其次,教育者要处事公正。在处理儿童冲突事件上,成人要充当法官的角色,作出公正的裁决,如有大孩子抢夺小孩子的玩具,此时教育者应严厉制止。由于教育者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上处理问题,受到成人公正“裁判”的影响,儿童便会逐步排斥私欲,去服从公正,久而久之会对公正从内心认同,形成公正品质。

罗素指出,“培养诚实的品质应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要改变欺诈的世界,教育者首先应教育儿童在思想与言语上都要诚实无欺。罗素所谓语言上的诚实,是指儿童不会说谎,思想上的诚实则是指儿童不会在潜意识中欺骗自己。对于儿童诚实的培养,他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人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一个诚实的榜样。罗素认为,儿童天生是诚实的,不诚实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模仿别人的结果,其中成人是主要的仿照对象。当儿童发现成人说谎后,会认为说谎是社会认可的,做错事时便往往以说谎方式来规避成人的责罚,因此,父母、教师应当言行一致,在孩子面前树立起诚实的形象。二是教育应严格而有耐心。罗素指出,对待儿童说谎切忌简单粗暴,因为仅仅使用惩罚与道德说教的手段,反而会引起儿童的恐惧,增强其说谎的动机。对于儿童出现的说谎行为,成人首先要了解儿童说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耐心地向儿童解释不能通过说谎来回避错误,要让儿童意识到诚实的重要性,养成诚实习惯,逐步形成诚实的品质。

关于爱心,罗素认为,它作为儿童良好社会品性的精髓,不能被创造,只能被唤醒和解放,因此,教育者所能做的便是对儿童爱的本能的引导。首先,不能强行要求儿童去“爱”。因为爱是儿童自然的本能,“强迫”儿童去“爱”不可能真正使儿童产生爱心,唯一办法是教育者观察儿童生成爱心的条件,然后去创造相应的情景。比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间相互关爱、父母敬爱长辈等就可以促使儿童萌生爱心。其次,要使儿童能够感受到成人的关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及时回应儿童遇到的问题,解决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完成困难的工作,同时还要陪同儿童一起游戏,与他们分享新鲜的事物,向他们讲解生活经验等。长此以往,儿童在成人关爱的环境中,爱心会逐步成为儿童的习惯和品质。再次,要避免让儿童看见他所敬重的人出现残忍行为。如父亲经常性打猎、母亲对其他人说脏话等粗野行为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现,否则儿童可能就会出现不珍视动物生命及野蛮粗暴等行为,久而久之致使爱心缺失。

(四)“智力美德”的培养

罗素指出,儿童6岁后,教育重点要转移到儿童智力进步上,智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的“智力美德”。儿童“智力美德”主要包括好奇心、虚心、专心、耐心、勤勉和精确性,这些品质是儿童有效学习的基础。

首先,罗素认为,“智力美德”最基础、最关键的品质便是好奇心,因为“如果好奇心强烈并且指向正确目标,其余的品质便会随之形成”。因此,他强调要鼓励儿童对知识保持应有的好奇心,使其获得对于事物有新的发现的机会。由于好奇心的生成源于儿童对知识的热爱,教育者应让他们学会相关的技能,使其自行满足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探索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其次,关于虚心及专心的培养方面,罗素认为,虚心是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备的敢于质疑“真理”的美德,它常常与求知欲相伴随。他强调,教师应鼓励儿童将一切问题都看作是尚无定论的,且可以将任何意见都当作争论结果而抛弃,即鼓励儿童不拘泥于定论,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知识,通过对知识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专心则具备牢固的、持久的、自愿的三種特征,是儿童在接受长期智力教育下逐步形成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受内心兴趣驱使,能够使儿童保持对事物的积极性与专注性。罗素认为,专心需要个人意识的支配,即某种知识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当一个人有足够的学习动机时,才可使自己努力学习并掌握这门科学知识。教育者可从培养儿童的动机出发,进而使儿童逐渐形成专心的品质。

再次,罗素认为,耐心和勤勉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教育的成果。耐心和勤勉品质的形成与成功经验相伴随,其具体培养方法是将困难划分为不同层次,再让儿童由易到难依次解决。他认为,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使儿童始终保持获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使儿童收获耐心与勤勉的良好品质。例如,儿童学习写字,从正确坐姿开始,再到练习握笔姿势,最后学习笔画,这样既能写出漂亮的字,也能在写字过程中逐步养成耐心与勤勉品质。

最后,精确性是指儿童在学习中做到的准确状态。罗素认为,学习的精确性包括“肌肉发达精确性”“美学精确性”“关于事实的精确性”以及“逻辑的精确性”等不同类型,是在精确性知识获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此,教育者应采用背诵、背景导入、语言鼓励等方法对儿童进行精确性学习训练,使其在心理上认同精确性学习,产生获得精确知识的需要,并做到精确性学习。

(五)儿童建设性技能的培养

罗素指出,现代儿童的一个标志性素质就是建设性技能。建设性技能是指儿童掌握新技能并能创造性应用的一种能力。当儿童具备了建设性技能后,他们就不会惧怕学习困难,而且以挑战性的学习为快乐,同时,还会催生其他许多学习美德。

对于如何培养儿童的建设性技能,罗素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一是在儿童习得建设性技能过程中,注重培养儿童持之以恒的品质。这些品质有助于儿童在掌握新技能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向自己的目标迈进。二是引导儿童细致观察周边事物进而意识到这些事物的价值,从而使儿童进行有价值的创造。例如,儿童走进花园产生的第一个冲动便是想摘一朵鲜花,但当意识到这些鲜花是园丁辛苦培育而成时,便会打消自己的想法并阻止他人采摘。同时,他也会自己尝试种植鲜花,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而收获美丽花园。三是保护儿童的想象力,鼓励儿童运用想象力进行创造。儿童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教育者应鼓励儿童将脑海中的想法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罗素认为,具备想象能力的儿童才有可能在成年之后,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的社会力量来创造新的社会生活。

三、论儿童教育的路径

罗素强调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培养现代儿童,指出教育活动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一)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

爱玩耍是人类及其他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对此,罗素指出,要使儿童健康成长,成人必须给他提供充足游戏的机会。他认为,儿童游戏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最开始,儿童是单独游戏的,很难加入其他人的行列;到了后期,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大量的游戏,儿童的游戏欲望会在集体游戏中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儿童会发现集体游戏更加有趣,集体游戏将会取代单独游戏。

对于把儿童游戏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罗素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一是为儿童提供模仿的机会。儿童喜欢模仿他们见过的“工作”,越是重要的“工作”他们越是会产生游戏的冲动,如跳跃、攀岩等可以增强儿童新的肌肉能力的活动。教育者应为儿童提供这样的“工作”机会,但“工作”不应该太难,如简单地让儿童沿着狭窄的木板行走,站在较小的石块上保持平衡等。二是满足儿童“想成为大人”的欲望。儿童游戏的本质主要是想成为大人的一种欲望,儿童感知到自己相较于大人很弱小,但希望能做大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儿童已有的社会经验,与儿童共同讨论游戏主题、内容、方式等,使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模仿成人的行为举止与说话方式等。三是为儿童提供装扮的条件。装扮游戏通常指儿童通过道具等假扮图画书或故事中的人物,这一方面能够给儿童带来戏剧性的欢乐,另一方面能使儿童更好地理解图画书或故事中的人物,同时还会相应增强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例如,通过装扮熊,儿童便真的会站在熊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他便会对熊产生好奇心,从而去了解熊,喜欢熊。对此,罗素要求教育者提供图书、道具,创造适宜情景等,经常让儿童进行装扮游戏。

(二)鼓励儿童伙伴交往

伙伴交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罗素注意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结伴的需求会日益增加,而儿童伙伴交往可分为与年长及年幼儿童的交往和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伙伴交往也是孩子的本能欲望,如果一个孩子在生活中缺乏同伴间的互动,往往会出现呆滞状态和心理焦虑。罗素认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能缺少伙伴,教育者应创造条件并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相互交往。

其一,儿童与年长及年幼伙伴的交往。罗素认为,一方面,从年幼儿童看,由于小孩子总喜欢对哥哥姐姐言听计从并喜欢模仿他们的言行,这时大一点的儿童可以有效刺激小孩子的学习和对新异事物的向往。如果年长的儿童聪明友善,那么他为小孩子树立的榜样作用远比成人说教有用得多。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年长儿童乐于表现和教导年幼儿童,而年幼儿童在充当配角的过程中乐于服从,小孩子能从大孩子那里体验合作的乐趣,也可以向大孩子学习一些知识与经验。另一方面,从年长儿童看,年长儿童和年幼儿童相处时,其积极的社会德性就有了付诸实践的机会。如大孩子宽容地对待弟弟妹妹,善于与年龄小的儿童分享自己的玩具,在需要时大孩子对弟弟妹妹给予帮助等,都是对年长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其二,与同龄儿童的交往。罗素认为,年龄可以造成非人为的等级观念,而一个儿童在与同龄儿童相处时,最容易养成平等待人的行为态度。基于此,他特别强调教育者应鼓励同龄儿童之间积极交往,使儿童在与同龄人相处过程中养成自尊而不专横和小心谨慎等品性。一方面,成人要为儿童提供交往的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儿童与同龄人一起游戏与活动;另一方面,在儿童交往过程中,成人应观察儿童的行为举止,及时传授儿童适宜的社交技巧,鼓励儿童更好地与同龄人交往。

(三)适度运用表扬和惩罚

罗素认为,惩罚与表扬一样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如果缺少表扬与惩罚,我不相信对儿童的教育指导竟是可能的。”同时,罗素认为,要谨慎使用这两种方法,特别是对于惩罚不能乱用,更不能滥用,即要根据儿童表现给予适度的表扬与惩罚。

他认为,在具体运用夸奖和责备时,教育者应注意几个问题:其一,合理地对儿童进行表扬。一般来说,当孩子自己努力克服困难时,赞许是最棒的鼓励。儿童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对事物本身有兴趣,而另一个动机是对于受到夸奖后的愉悦的渴望,故而对儿童完成学习任务或取得学习成绩后的表扬是必不可少的。其二,表扬与责备不应以比较的形式出现。罗素认为,积极的比较或消极的比较均不可取。积极比较,如对孩子说他比某某小孩做得好;消极比较,如对孩子说他比某某人淘气。他指出,积极比较会使儿童产生藐视、自负心理;而消极比较会使儿童产生怨恨,丧失学习兴趣和进取心。其三,要根据儿童心理探讨积极有效的惩罚方式。当一个孩子不断干扰其他儿童时,最显著的惩罚是“驱逐”,即强行让该孩子离开群体,让其在能看到群体的位置独自游戏。如果让他看到其他孩子都在学习,使他体会到自己失去了其他孩子正在享受的乐趣时,他会从反抗纪律转而遵守纪律,再次融入孩子当中,不会再去破坏他人的娱乐。蒙台梭利在对待破坏“工作”的儿童时,也采取这种方法,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四、启示

(一)充分重视早期儿童的教育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早期儿童往往存在一种观点,即婴儿是不成熟的,既无知又无能。一些人虽口头承认儿童期的重要,但实际仍会漠视儿童的发展潜能。罗素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行为会对后续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堪称人的第二天性。刚出生的婴儿大脑尚未发育,对一切外界事物感到好奇,这一时期他们的接受、模仿能力很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幼儿期还是进行习惯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时期。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如果在这一时期教育者没有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与指导,那么儿童便会养成日后难以克服的坏习惯。故教育者应对早期儿童施加合理积极的教育与影响,提供充分的机会与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的人生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为未来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儿童的教育是对儿童整体全面的培养

现代教育强调儿童整体发展,培养丰富全面的人。罗素从现代社会要求和儿童权利出发,高度重视对儿童全面整体的培养,强调要丰富儿童教育的内容,拓展儿童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全面发展、健康健全的儿童,并且从儿童出生开始就应关注其良好习惯的形成、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公正、诚实、爱心等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在智育方面,他强调对儿童“智力美德”的培养,要求教育者不仅应关注对儿童实施科学知识的教育,更要把智力品质和建设性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这对于当下如何培养兒童核心素养,防止过度教育,推进幼儿园和小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构建儿童的“生活世界”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是创造者”,“儿童是观察者”,“儿童是工作者”,“儿童是探究者”,即儿童有儿童的“工作”,儿童是在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探究中不断创造自己的。但现实生活中,“儿童是受害者”,其原因是成人没有意识到儿童的自我创造,总是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儿童。这样,儿童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与生活世界,他们总是依附于成人,并按照成人规定的模式成长与发展,主体存在逐渐缺失。

罗素深感传统教育中这一问题的严重,他特别指出,儿童出生后成人首先要做的事便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人那样子予以尊重”,为儿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交还儿童的“生活世界”,罗素在康沃尔郡(Cornwall)的海岛购买了一处住所,并将其命名为“欢乐屋”。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鸟儿整天歌唱,花草竞相开放。在“欢乐屋”中,儿童白天可以看到大海中来往的船只,在沙滩上自由奔跑;夜晚可以听到海水拍打礁石的声音,生活自由自在。这里每天都有其他伙伴前来拜访,小孩子很享受海边的生活,罗素与他们一起游戏、一起玩耍,即使在教学活动中,孩子也可以自由地游戏,选择与同伴去进行创造等。在这里,儿童身心健康,与刚来时大有不同,他们很快乐,也很活泼,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十分享受在“欢乐屋”中的生活。罗素认为,正是在像“欢乐屋”这样的环境中,儿童才找到了他们的自由,游戏可以帮助孩子进行潜意识表达,同伴交往可以帮助孩子迅速熟悉环境,共同学习和探索。罗素的“欢乐屋”就是他为儿童构建的“生活世界”。“欢乐屋”对于我们如何建设学校环境,使儿童自由快乐生活、主动积极学习、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罗素.罗素论教育[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杨汉麟.外国幼儿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郭法奇.教育科学化的早期探索——欧美教育科学研究运动简析[J].教育文化论坛,2021,13(1):1-8.

[4]江玲.英国近代幼儿学校运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5]李清萍.麦克米伦姐妹与英国保育学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6]伍德.罗素——热烈的怀疑者[M].孙乃修,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246.

[7]郭力平,张晔.试论儿童装扮游戏与心理理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2(2):228-230.

[8]姚良洁.罗素儿童品格教育思想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2.

[9]刘铁芳.追求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55-429.

[10]MARIA M.The Secret of Childhood[M].New York:Frederick A.Stores Company,1939.

[11]MARIA M.The Montessori Method[M].New York:Frederick A.Stokes Company,1912:227.

[12]MARIA M.Education for a New World[M].Madras:Kalashetra Publications,1946:89.

[13]单中惠.“儿童”是谁?蒙台梭利如是说——蒙台梭利对儿童身份问题回答之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1):1-5+42.

[14]R.W.克拉克.西方文化巨匠:罗素传[M].葛伦鸿,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447.

Analysis of Russell’s View on Children’s Education

TIAN Jingzheng, FAN Jinyu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China, 410081)

Abstract:Russell’s view of children’s education is the embodiment of his modern philosophy,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other thoughts in education, which shows the spirit of democracy and science in education.In terms of children’s education, Russell believed that early education can largely determine a person’s character, pointing out that the earlier the education, the better.In terms of the dimension of children’s education, he opposed the long-standing practice of over-emphasizing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proposed physic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ocial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llectual virtu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nstructive skills, emphasizing that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s require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In the path of children’s education, Russell proposed a child-centered education method, which provides children with sufficient opportunities for play, promotes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ldren’s partners and appropriate evaluations to ensure their enjoyable, free, and active learning.Russell’s view of children’s educatio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European New Educational Movement and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Russell; character education for children; constructive skills; intellectual virtues; “Happy House”

(責任编辑:杨 波 钟昭会)

收稿日期:2021-11-11

作者简介:田景正,男,湖南泸溪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史及学前教育。

范金钰,女,山东烟台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罗素
兔子坡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漫画
罗素:是谁影响了我的哲学之路
幸福自知
罗素的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