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加减治疗军人脾胃虚寒型阴汗证临床研究与典型医案分析

2022-02-23 06:37石智慧张亚东李广涛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泽泻苍术阴囊

石智慧,张亚东,李广涛

(1.河南中医药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450046;2.解放军第九九〇医院 康复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阴汗证始载于《兰室秘藏·阴萎阴汗门》,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部位经常性异常汗出,甚则淋漓不止,且多半有臊臭异味的病症,是青壮年男性常见疾病。阴汗属于中医“汗证”范畴,是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在局部的表现[1]。《医林绳墨·汗》云:“阴汗者,谓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汗出腥秽。”军人常会训练强度大而汗流浃背,但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及时更换衣物,可能会导致风寒犯体,水液代谢不利,引发阴汗证[2]。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关于阴汗证的单独病案报道较多[3-4],具有一定样本量的临床对照研究极少。我院训练伤门诊不时有阴汗证军人就诊,且多辨证为脾胃虚寒型。理中汤是治疗腹中虚寒的经方,基础方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属纯阳之方剂。本文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采用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阴汗症,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解放军第九九〇医院康复科训练伤门诊收治的32例脾胃虚寒型阴汗证患者32例,均为男性军人,年龄19~34岁,平均年龄(25.6±4.3)岁,病程3~36个月,平均病程(11.4±6.8)个月。

1.2 诊断标准

1.2.1 阴汗证 男子阴部汗出不止,伴有臊臭,汗出后阴囊湿冷。

1.2.2 脾胃虚寒证 舌淡、苔白腻、畏寒、纳差、便溏,进食生冷后尤甚,阴囊汗出后湿冷,小便频且色淡。

1.3 治疗方法

理中汤的基础方组成为人参10 g、生白术10 g、炙甘草5 g、干姜10 g,阴囊处异味较重者加茯苓5 g、苍术10 g、泽泻10 g、陈皮5 g、肉桂5 g、炒栀子10 g、知母10 g、黄柏5 g;阴囊潮湿严重,畏寒症状明显者加茯苓5 g、苍术10 g、泽泻10 g、陈皮5 g、肉桂5 g、茯神10 g、淡竹叶10 g、砂仁5 g。以上药材均由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代加工为中药免煎颗粒。1剂/日,冲服,早晚两次分服,10天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期间禁止服用其他药物。疗程结束后随访复发情况。

1.4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每天24 h的出汗症状,制定以下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症状评分标准[5]

1.5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阴囊出汗湿冷、臊臭异味消失;有效:阴囊出汗湿冷、臊臭异味减轻;无效:阴囊出汗湿冷、臊臭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标准

2 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前出汗评分均值为(9.3±1.2)分,治疗后出汗评分均值为(2.0±0.6)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2例患者中治愈19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

3 典型案例

3.1 以阴囊异味严重为典型症状

陈某,男,31岁,军人,于2020年8年15日初诊。诉手足心汗、阴囊潮湿,会阴及双足异味较重3年余。患者食欲差,便溏,吃西瓜等寒凉水果或饮凉饮后必发生腹痛、腹泻,手心足心及阴囊经常性出汗、湿冷,内裤及袜子经常性湿透,夏天阴囊黏腻不爽,2天不洗澡阴囊及鞋袜臊臭异味难以忍受,给患者日常训练生活带来很大困扰。治宜温中健脾、清热利湿,给予理中汤加减:人参10 g、茯苓5 g、生白术10 g、苍术10 g、炙甘草5 g、泽泻10 g、陈皮5 g、干姜10 g、肉桂5 g、炒栀子10 g、知母10 g、黄柏5 g(以上均为袋装,康仁堂生产)。1剂/日,冲服,早晚两次分服,共10剂。

2020年8年28日复诊,诉食欲改善,大便成形,手心出汗、异味明显减轻,阴囊出汗及足心汗减轻。稍加调整方药:人参10 g、茯苓5 g、生白术10 g、苍术10 g、炙甘草5 g、泽泻10 g、陈皮5 g、干姜10 g、肉桂5 g、独活5 g、黄芪10 g、醋五味子5 g(以上均为袋装,康仁堂生产)。一日一剂,冲服,早晚两次分服,共10剂。疗程结束后电话随访患者手足心出汗、便溏、阴囊出汗潮湿异味症状基本消失。

按:汗出仅为表象,内脏机能失调则为本质。该例患者喜食冷饮,食后腹痛便溏腹泻,且疼痛时伴有寒凉感,提示胃部阳气虚衰。胃主收纳的功能因阳气不足而受损,水谷难以收纳,势必影响脾的运化,因此患者食欲变差,逐渐消瘦。该例患者自述最难以忍受的症状为异味严重,心理压力巨大。阴囊臊臭提示患者湿热下注,水湿其运在脾,其化在膀胱。因此,该例患者的治则为养胃健脾、清热利湿,另湿热从膀胱而下,异味自除。在理中汤温养脾胃的基础上,加茯苓5 g、苍术10 g、泽泻10 g、陈皮5 g、肉桂5 g、炒栀子10 g、知母10 g、黄柏5 g,其中茯苓、黄柏、泽泻利水通淋、清热燥湿,湿毒随尿液排出,患者胃寒、阴汗、阴囊异味症状逐一除之。

3.2 以大量汗出、畏寒为典型症状

王某,男,26岁,军人,于2020年11年3日初诊。诉入睡困难、多梦伴阴囊出汗潮湿3月余。患者食欲差,不喜生冷食物,畏寒症状明显,阴囊经常性出汗、湿冷,近3个月来入睡困难、睡后多梦易醒,白天疲劳乏神,易疲劳,运动后明显,舌苔滑腻,舌尖偏红,小便尚可,便溏。治宜温阳健脾、益气安神,给予理中汤加减:人参5 g、茯苓5 g、生白术10 g、苍术10 g、炙甘草5 g、泽泻10 g、陈皮5 g、干姜10 g、肉桂5 g、茯神10 g、淡竹叶10 g、砂仁5 g(以上均为袋装,康仁堂生产)。一日一剂,冲服,早晚两次分服,共10剂。

2020年11年15日复诊。诉入睡困难、多梦、阴囊潮湿症状消失,畏寒症状减轻,大便次数稍多,便质不成形,上方减淡竹叶、茯神,加吴茱萸10 g,一日一剂,冲服,早晚两次分服,共10剂。疗程结束后电话随访,患者饮食正常,汗出、畏寒症状消失,大便成形。

按:该例患者脾胃虚寒症状较前例更甚,阳气随大量汗出而外泄,不能温养全身,故而畏寒症状明显。所谓血汗同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汗液不受控制的排泄,血气也随之不足,心血无以濡养,故而睡眠障碍,白日无神。在理中汤大补阳气的基础上,加用茯神养心安神,砂仁温脾止泻,肉桂温补气血,为防温阳太过,加淡竹叶清心除烦。寒气得出,畏寒症状消失,心血得养,夜晚安眠。

4 讨论

阴汗相当于西医的阴囊潮湿,属于局限性多汗症,阴囊皮肤长期浸润于汗液中,局部皮肤发红发痒,极易引发皮炎。该病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上对其治疗也有一定局限性[6-7]。中医认为机体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司而致津液外泄失常是阴汗证的基本病机,且与脾胃肝肾心等五脏六腑功能密切相关。《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和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8]脾主运化,可见脾胃运化在津液输布、通调水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旦运化功能失常,必将导致津液输布异常。而津汗同源,津液输布失常也常常导致汗出异常。汗为津液之一,运化失司,聚湿而从其类,而湿性重浊,易袭阴位,从而导致阴囊潮湿汗出异常。脾胃阳虚则无力运化水液,津液代谢不利则聚而为湿[9]。

军人是一类特殊群体,平时训练量大,容易汗出耗气伤阳,大汗后多有饮冷习惯,加之饮食常不规律,多致脾胃阳气受损,湿浊内生,湿阻气机致阴部潮湿出汗,湿久化热,湿热内蕴又可导致阴囊出现臊臭异味。脾胃阳虚,运化无力,又易出现进食生冷后腹痛、便溏和畏寒症状。出汗后无法及时更换衣物,致湿邪侵入经络,循经络至阴部也是阴汗发生的原因之一[10]。

理中汤为至阳之经方,方中人参味甘,具有大补元气、调营养卫的作用;生白术味甘苦,性微温具有健脾强胃、除湿祛痰的作用;干姜味辛性热,有解表散寒、温中回阳的作用,可治疗脾胃受寒的腹痛腹泻;炙甘草味甘性微温,能补脾益气治疗脾胃虚弱。常用加减药物:苍术味苦性温,具有较强的健脾燥湿作用;茯苓味甘淡性平,能渗湿利窍化痰,使停留在体内的水湿从尿道排泄;陈皮味辛性温,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肉桂辛甘大热,具有补阳散寒止痛的作用;泽泻味甘性寒,有利小便、清湿热的作用,为治疗阴汗之要药。方中淡味药较多,淡能渗湿,干姜、肉桂、陈皮、二术、炙甘草同用又有温中健脾的作用,有温有渗,有清有利,共奏“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功。

5 结语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特点,是中医临床诊治思维的高度升华和概括。阴汗往往很少单独出现,常伴随其他症状,可以认为是整体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如糖尿病、风湿病、甲亢、肺结核患者均可出现阴汗症状,需予以排除[11]。在临证中既应着眼于局部,更要重视整体机能调治,不可见汗便止汗,应当补虚泻实,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现代医学目前对于阴囊潮湿尚无规范治疗方案。从国内文献来看,中医关于阴汗的论述以个案报道较多,关于辨证分型有湿热下注、脾虚湿困、脾肾阳虚、气滞血瘀、阴虚火旺等,尚缺乏共识和规范[12]。虽然阴汗辨证分型缺乏规范,但笔者认为应以整体辨证为根本,注重成方的加减运用,不可师古不化,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猜你喜欢
泽泻苍术阴囊
基于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快速筛查苍术混伪品*
阴股沟岛状皮瓣修复阴囊皮肤软组织缺损
泽泻到底“毒”不“毒”
泽泻的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一碗苍术饮,整夏都安康
泽泻降脂食疗两方
阴囊坠胀会是什么疾病
阴囊瘙痒不可小觑
阴囊潮湿是怎么回事?
田横祭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