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速播放:智能复制时代的视频消费

2022-02-24 14:10江静洁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消费智能生产

焦 宝 江静洁

一、问题的提出:从机械能到智能驱动下的“倍速”消费

消费一直是我们观察文化工业的重要视角。“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②。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但这并不是向来如此的人类社会常态。马克思曾对生产社会状态下抑制工人消费需求的国民经济学进行反复批判,“工人的任何奢侈在他看来都是不可饶恕的,而一切超出最抽象的需要的东西——无论是被动的享受或能动的表现——在他看来都是奢侈”,“它甚至要人们节约对新鲜空气或身体运动的需要”③。这种状态下的国民经济学对于工人的消费需要是缺乏关注的,甚至“在国民经济学看来,工人的需要不过是维持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的需要,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绝”④。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时刻提醒我们关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⑤。因而,在一个生产社会中,消费具有特殊的意义,“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⑥。同时,马克思对于消费的异化和虚假需要的刺激始终心怀警惕、保持批判,他认为在私有制范围内,“每个人都指望使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以便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并且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⑦。马克思在这里指引了从劳动异化转向消费异化思考的门径。由此,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弗洛姆(Erich Fromm)、高兹(Andre Gorz)、本·阿格尔(Ben Agger)、居伊·德波(Guy Debord)与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等人形成了一系列对“虚假需求”“消费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实质上,当下社会中的我们相比鲍德里亚更“丰盛”、更“消费”。相比马克思时代的机器生产或者说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生产与艺术消费,是智能生产与智能复制驱动的。人的智能与人工智能这两种智能及其互动,构成了我们当下智能社会中物质、信息与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动力。马克思对此亦有预见,在“机器论片段”中,马克思指出:“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⑧当然,马克思所说的一般智力与我们所说的智能并非同一概念;但从机械能到智能的演变,对于社会生产的愈加丰盛,以及消费社会景观的日益显现,毫无疑问是一大推动。

在当下的文化生产中,视频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生产乃至整个文化生产中的核心形式。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电影,到智能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数字化视频,提示我们在智能语境中思考视频的生产机制、视频消费异化以及视频生产与消费的技术化与权力结构转型是观察当代文化生产的重要切入点。正是在这样的思考当中,我们注意到了在当下视频消费活动中倍速播放这一有意思的现象。倍速播放作为数据传输变速技术在视听媒介中的应用,是指在不改变原视频基本制式的基础上,成倍地提升或降低视频的播放速度,可选范围一般在0.5倍到2.0倍之间。⑨倍速播放现象是视频生产极大“丰盛”的产物,是视频领域中生产与消费矛盾集中呈现的透视点,其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在这样一个“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⑩,用户的休闲活动也被“消费逻辑”所规训。走马观花式的倍速刷剧是消费社会下休闲娱乐活动的具体体现,以“倍速”审视,可以更加明晰在智能驱动下不断加速的艺术生产逻辑及其权力机制。

二、加速:智造规训下的需求

在卢卡奇(György Lukács)特别是阿多诺那里,文化工业的讨论和批判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处于消费端的“社会所依凭的每个人,都带上了社会的烙印:他们看似自由自在,实际上却是经济和社会机制的产品”。与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不同,在一种大众媒介环境中,鲍德里亚回到了对“物”的思考,“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数字文明时代的到来,直接改变了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现代艺术品的存在状态:视频不再依赖于胶片、磁带等机械复制时代的物质载体,而是以数字形态实现了“永生”存在,在智能驱动下生产效率实现了指数级跃升。智能驱动下,文化工业的生产全过程地控制着消费需求和消费节奏:视频生产者供应源源不断且以智能驱动的数字生产方式极大提升生产效率;资本在利益导向下,通过广告宣传、大众文化制造超额需求,以智能传播的方式通过算法分发实现精准投喂;生产—需求—消费的链条运动几乎重构了视频消费生态,却无法改变时间的线性流逝,造成了海量的视频和用户有限的时间之间的矛盾,短视频的快餐消费和倍速播放的加速消费由此出现。倍速播放使用户在“欲望”驱使下加速消费,成为文化工业促进消费的手段。

现代社会是一个“加速”的社会,加速是现代性的突出现象。然而社会加速并非单一的过程,而是包括三个面向:科技进步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加速。科技进步的加速带来社会变迁的加速,从而造成生活步调的加速。毫无疑问,科技进步的加速是基础,技术进步为倍速播放提供了基础条件,使得倍速播放成为可能。从机械能到智能,倍速播放正是智能驱动下的加速效应表征:智能复制加速艺术生产,加速生产又导致加速消费。技术成为作为“物”的艺术生产之所以“丰盛”的底层逻辑。

智能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生产与传播,以丰盛为状态、以算法为手段,实现了一种“物主动走向人”的过程。视频播放平台上线倍速播放功能表面上节省了用户的时间,但实际上由于源源不断的内容生产带来视频数量的爆发,无数的视听奇观使用户消耗在屏幕上的时间不降反增。在技术逻辑的支配下,倍速播放下的用户需求是被生产引导的结果,用户的视频消费行为也在生产所提供的范围内进行,智能驱动下的生产或者说智造,成为规训用户需求的关键。

(一)爱好意识形态下的娱乐需求

在阿多诺看来,“你有什么爱好”这个问题的随意性也暗含着这样的意思:如果可能的话,你必须有一个与休闲产业所提供的爱好相匹配的选择。这也就是说,爱好是有意识形态的。在“爱好意识形态”的支配下,“闲暇时间”也被商品化了,人们的休闲活动并不都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活动——例如纯粹基于个人兴趣的读书、运动等,而是被文化产业预先安排与规划。持续霸屏热搜的热门影视剧、话题讨论度高的综艺,抑或铺天盖地的电影宣传,都在无形之中为用户的“闲暇时间”提供了无数的选择——实际是制造了无数需求,引导用户心甘情愿地将自身的闲暇时间投入到文化产业之中。

在消费逻辑下,制片方、广告商、平台多方博弈,作为“产品”的影视剧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集数自然是越多越好。在当前制播分离的体制下,制片方需要把有限的成本尽可能分摊到每一集,平台方按集数收片,广告商根据时长付广告费,如此一来,“注水”似乎成为必然选择。在这当中,智能逻辑更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剧的集数普遍较少,这是因为机械能支配下的制播模式与智能支配下的制播模式完全不同。智能传播中,海量视频不再依赖有限的电视频道资源传播,但用户有限的闲暇时间和冗长拖沓的剧集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凸显。

“消费社会不仅仅意味着财富和服务的丰富,更重要的还意味着一切都是服务,被用来消费的东西决不是作为单纯的产品,而是作为个性服务、作为额外赠品被提供的。”制片方在卖出影视剧之后,为了利益最大化,还要考虑收视率的问题。“注水”的剧情和拖沓的节奏势必不能让观众满意,于是平台方顺势推出“倍速”功能,以此迎合用户快速观影的需求。除此之外,爱优腾芒等视频平台还上线了“绿镜”“只看TA”“听剧”“关键剧情提醒”“放映室”等功能,以便利用户消费之名,延长用户的视频观看时长,实现避免用户流失、引导用户沉浸的目的。因此,表面上看,倍速播放似乎是用户的主动选择,实则是被制片方、视频播放平台和广告商引导的结果。当用户按下“倍速”按钮,资本对于用户时间的剥削也在加速。

(二)虚假活动下的社交需求

智能传播中的人类交往活动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南方都市报》的调查中,在被问及“你为什么选择倍速生活”时,有56.8%的网友给出的答案是“现代资讯更新快,掌握更好的谈资便于交流”,该回答在所有的选项中排名第一。视频消费已经成为当代人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活动,除了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参与热门剧集、爆款综艺的话题讨论还能快速融入圈子,具有社交作用。热门剧集等视频作为一种“社交货币”,在用户各自的“传播网络”内流通。用户通过“倍速观看”掌握更多的谈资,可以被他人刮目相看,从而赢得社交资本。

无论是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崛起还是长视频“社交货币”属性的凸显,都显示社交货币化已经成为视频内容“破圈”、打造“爆款”的重要法宝。《创造101》制片人多晓萌认为,“所谓爆款,就是拥有社交货币,是在社交场合大众都在议论的内容”。乔纳·伯杰(Jonah Berger)提出了三种塑造社交货币的方式:“(1)找到内在的非凡之处;(2)利用游戏机制;(3)让人们觉得自己是内部人士。”影视作品通过塑造“爆款”,吸引用户通过参与话题讨论换得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但是,倍速播放加速供应“社交货币”使得视频的使用与消费成为一种“虚假活动”。做一些事情和去一些地方是感官试图建立一种抗刺激剂来对抗威胁性的集体化,通过利用明显是自由的时间来训练自己成为大众的一员,阿多诺认为这就是一种“虚假活动”。“虚假活动”是一种保险,当人们不再是自己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安全,甚至如鱼得水。资本通过构建流行符号,在社交媒体平台掀起一场场网络狂欢,无数的网络热词、热门剧目刷屏,成为人与人沟通的“社交货币”,如果不了解当下流行的影视作品、流行词汇便很难进行社交活动,甚至被排除在社交圈层之外。为了获取“虚假活动”带来的安全感,快速获得社交资本,倍速播放成为必然选择。

“生产的东西,并不是根据其使用价值或其可能的使用时间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根据其死亡。死亡的加速势必引起价格上涨速度的加快。”“爆款”层出不穷,视频及其传播被剥离了使用价值与时间价值,呈现出屈从于时尚价值的态势并以加速死亡的方式更新。在社交需求的作用下,视频消费成为一种“刚需”。面对铺天盖地的话题讨论和少得可怜的闲暇时间,倍速播放按钮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快速获得社交资本的“捷径”,倍速播放作为必然选择更多是虚假活动驱动下的无奈之选。

(三)竞争逻辑下的学习需求

在一个流动的现代性社会中,在固体的现代性向流动的现代性转变的过程中,“速度”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在流动的现代性社会,一切都充满着不确定性,不安全感成为笼罩在每一个人身上的阴影,“加速奔跑”的竞争逻辑成为现代人躲避这种不安全感的自我保护机制。消费社会无疑带来了丰裕的商品和机会,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它也带来了劳动力的流动,即职业的不稳定。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的主要代价,就是它所引起的普遍的不安全感”。近年来,“考公热”“考研热”“学历内卷”等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人在竞争逻辑下的焦虑心理。在流动的现代性社会,风险无处不在,为了抵御不安感带来的冲击,现代人通过“符号”的消费达到一种内心的平衡。

当人的需求成为被规划的对象,那么人“所有的欲望、计划、要求,所有的激情和所有的关系,都抽象化(或物质化)为符号和物品,以便被购买和消费”。资本深谙竞争逻辑,并充分利用竞争心理和时间焦虑构建了一个个概念,例如考研培训机构依据用户需求而开设的“全程班”“冲刺班”“答题班”等,配备择校老师、讲师、班主任,提供课程讲解、答疑、模拟考批改等服务,将考研人从择校到模拟考的需求进行一条龙规划。除此之外,资本利用广告宣传制造焦虑,例如“感觉考不上了怎么办”“从大一准备考研”“缩招”“前所未见!考研英语大纲史无前例的大变动”“2023考研人数预计超过500万”“背了就上岸”“再不准备就来不及了”等话语,成功利用了考研人的焦虑,制造出更多的需求,从而服务于自身追逐利润的目的。在这种“来不及”“考不上”的话语体系中,时间就成为用户最宝贵的资源。倍速播放课程视频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也能让身处竞争逻辑下的自己得到些许心理安慰,以缓解自身的时间焦虑。而对于考研机构来说,时间就是资本,用户在课程上花费的时间越多,自己获取的利润就越大。在这个意义上,在被制造出来的“学习需求”里,倍速播放成为资本留存用户的工具,用户在无形之中被卷入消费主义的浪潮中,成为消费体系的一部分。

三、抵抗:无法抵达的权力

机械能驱动下的社会,呈现出一种“机械”而非能动的姿态。在大众传媒时代,“看电视”被视为一种被动的消费行为,受众在电视机前被动接受电视节目,是缺乏创造性、处于机械状态的“沙发土豆”。然而,智能驱动下,物的丰盛和技术门槛的突破使得“受众”向“产消者”转变,在可供选择的精神文化产品增多的同时,用户也可以利用技术主动适应现状,抵抗资本逻辑。然而这种抵抗并不彻底,用户在关闭视频之后,往往会陷入一种焦虑和空虚之中,抵抗只是一种“消极主动”,是一种无法抵达的权力。

(一)把控媒介时间:掌握播放速度,适应自身节奏

倍速播放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播放更多的视频,用于视频课件的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在一项有关教学微视频的播放速度对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相等的视频学习时长中,与正常速度相比1.5倍播放不会抑制学习,2倍播放的学习效果高于1.5倍。而对于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注水行为,用户也可以通过倍速播放的方式对剧情进行强行脱水。刷剧观看(binge-watching),即一口气看完电视节目,可以看作是倍速播放的升级,这种对于影视作品播放速度的掌握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用户地位的上升。电视时代,受众的观看自由是有限的,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收看固定的电视节目,这是物的稀缺与机械能技术的限制;当下的用户不仅可以选择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令自己舒适的地点搜索自己喜欢的节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影视作品播放速度的控制权,这是物的丰盛与智能技术的赋权。可以说,用户的视频消费不再是被动观看,而是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倍速播放这种观看模式能够及时满足用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用户沉浸式参与社交媒体的狂欢,从而增加网络趣缘群体的黏性。

同时,在消费构成了社会主导性逻辑的当下,商业广告大行其道。通过倍速播放功能,用户实现了以加速广告播放的方式来“去广告”,倍速播放成为用户抵御资本渗透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资本逻辑的抵抗。

(二)实现文化再生产:赋能二次创作,倒逼精品产出

智能社交时代,用户往往以“产消者”的身份出现,在消费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进行着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一方面,用户利用倍速播放功能抵抗“注水”作品;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投身艺术创作。由于倍速播放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这种播放形式反过来也影响了内容生产,其中,以倍速形式生产的鬼畜作品深受“Z时代”年轻人的欢迎。作为一种画面高度重复、配乐富有魔性类视频的代名词,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鬼畜视频的音乐节奏感较强,其创作者往往通过对画面重复播放、倍速调节等手段进行踩点,倍速也成为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倍速播放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播放速度的控制权让渡给了用户。除了视频倍速,音频倍速近年来也越来越流行,用户通过对音乐的播放速度进行设置来进行二次创作,以此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二倍速开启新世界”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词。利用倍速播放,用户不再一味地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劣势地位。一方面,用户可以运用该技术进行创作直接影响内容生产;另一方面,用户“倍速”的接收行为成为影响内容创作的重要因素,倒逼视频生产朝着精品化方向发展。

(三)无法抵达的权力:始于虚假活动,终于虚假满足

作为“产消者”的用户,其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但是用户的抵抗行为仍在消费的既定框架内进行,围绕消费逻辑展开,并没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按照阿多诺的理解,在全面整合的社会,个体只有带着 “更少的自我感”投身于“大多数”才能自保,但是这种看似安全的“虚假活动”实际上已经把个体“掏空”,而且个体是在能够自主支配的自由时间内心甘情愿地将自我放弃、随波逐流。倍速播放带来的满足感只是一种“虚假满足”,在享受完短暂的快感之后就是无尽的空虚。智能复制艺术品的丰盛,造成我们沉浸于“麻木效应”而不自知:“当网上五花八门的刺激导致大脑过载的时候,我们的学习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信息越多,知识越少。”表面上看,我们似乎知道得越来越多,实际上这些信息无助于我们的发展。

当我们从麻木中缓解,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空虚。罗萨(H.Rosa)认为看电视是“去感官化”和“去背景化”的。“去感官化”是指看电视只调动了视觉和听觉,触感、嗅觉和味觉都处于缺失状态,(影像的)所有刺激都来自狭窄的、空间有限的窗口。“去背景化”是指影像与现实世界没有关系,我们的行动只是“孤立的片段”。弗雷(B.S.Frey)的研究也表明,大量的电视观众生活满意度较低,长时间看电视也与更高的物质欲望和焦虑有关。从看电视到刷视频,这一症状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罗萨认为,客观存在的时间和主观体验的时间是不同的,在数字媒介时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时间体验形式,即“体验短,记忆也短”的时间模式。很多人在倍速刷完一部电视剧的时候会短暂地感受到满足,然而关掉视频播放的页面之后又会感受到空虚和疲劳,这种“明明什么也没干却很累”的感受就是快速接收信息之后的疲劳反应。

倍速播放的确有向用户赋权的一面,无论是在消费行为上对媒介时间的把控,还是在生产行为上对二次创作的热情,都说明了这一点。然而,使用之后的空虚与疲劳也是倍速播放不能解决的视频使用现代性症候。“疲劳是一种潜在的不满,它转而指向自己并‘嵌入’自己身体之中,因为在某些环境中,这是被剥夺了一切的个体所能支配的惟一东西……”用户看似是自愿使用倍速播放的功能,然而这种消费行为实际上是被生产引导的结果,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用户自愿去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们得到的只是一种“虚假的满足”。资本逻辑决定异化逻辑,我们既要看到消费社会促进人发展的一面,又要看到消费社会导致人异化的一面。

四、反思:审美与时间的双重异化

倍速观看作为一种艺术审美行为,其价值意蕴亦值得我们深思。智能驱动的视频艺术生产与消费,与机械能时代相比,更直观显露了“审美距离的消蚀”,倍速播放又加速了这一消蚀的过程。“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倍速播放的存在不仅没有延长感知美的时间,反而加速了这一进程,用户对于视频内容的审美感知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从而造成审美的异化。在审美异化之外,倍速播放实质上表明了另一种隐藏式危机,即资本对于自由时间的规划,自由时间在消费逻辑下被挤压、被商品化,最终造成了自由时间的异化。

(一)消费逻辑的入侵和审美异化

随着消费社会的形成,资本也随之在精神生产领域扩张,精神生产“商品化”与“娱乐消遣化”高度融合所形成的“消费化”正在成为主导趋向。在消费逻辑下,智能极大提升了文化工业的生产效率,无论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都是如此。在精神文化领域,智能驱动下的艺术复制使得文艺作品被构建为一个个精准投喂的“流行符号”,在智能媒体平台引起轰动。然而,智能复制艺术品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其内容的深刻度却往往被忽视。在消费主义浪潮下,一个个视听奇观被制造,然后在热度消退之后被丢弃,而后又兴起新的一批。这种智能驱动下的精准投喂,不断刺激着观众的感官,浮于表面的浅层享受自然与真正的艺术享受无法等量齐观,审美的崇高地位在利益面前甘拜下风,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倍速播放,而弃剧率也逐渐攀升。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作为人感知世界的工具,媒介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判断。虽然倍速播放作为资本和用户博弈的结果而存在并被大量使用,然而媒介时间的加速无疑会干扰到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分析“#倍速播放#”的微博话题评论,不难发现,在“注水剧”泛滥的当下,细节仍是衡量优秀影视作品的重要标准。倍速播放的确提高了观看效率,但是在正常速度下能看到的一些细节,加速后就被忽视了。优秀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神态、服饰或者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加速之后得到的只是故事的梗概,离心而去的却是审美的细节。例如《后宫·甄嬛传》自2012年开播至今已有10年时间,热度却仍然不减,这与其对细节的追求有很大关系。用户“拿着显微镜看剧”,每次都会有细节上的新发现,微博话题“#甄学家们的显微镜观剧大赏#”阅读量已经达到1310.3万次。在快餐式文化、倍速追剧成风的当下,原速看剧成为对剧集品质的最高肯定,更不用说“拿着显微镜看剧”。

在视频审美批判中,感官刺激经常作为审美的负面或者说对立面被提及。实际上,随着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的成熟,在智能驱动的视频消费中,感官审美并不是问题,而且这甚至是中国传统思维审美的当代复归。值得警惕的是消费逻辑对审美的支配。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审美出现商业化取向,大量的艺术作品只带来浅层次的感官刺激,这不仅不是感官审美,甚至是忽略了对美的追求。消费语境中的倍速播放一方面是消费文化下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助推了消费文化的发展,最终构成了资本逻辑的重要一环。

(二)自由时间的商品化与异化

“信息过载”已成为困扰当代人的难题,时间尤其是自由时间成为稀缺资源。自由时间是“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以至于星期日的休息时间”,在马克思看来更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内含着阶级对立与斗争,并以人的发展与文明进步为价值追求的重要范畴。它既包括休闲娱乐的闲暇时间,也包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时间。然而在消费语境中,资本大肆宣扬消费和享乐,制造虚假需求,想方设法争夺用户的自由时间,抢占用户的注意力。换言之,自由时间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也成为资本规划的重要内容,随之变成了一种商品,而自由时间的商品化又导致了自由时间的异化。

自由时间,也许意味着人们用以填满它的种种游戏活动,但它首先意味着可以自由地耗费时间,有时是将它“消磨”掉、纯粹地浪费掉。然而在智能驱动下,资本对于劳动时间的剥削进一步加剧,进而入侵到自由时间,自由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比如,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使得“上班”和“下班”的界限模糊化,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被压缩,倍速播放实质上便是自由时间被压缩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居伊·德波(Guy Debord)认为:“可消费的虚假循环时间就是景观时间,不论从狭义上作为影像消费的时间还是从广义上作为时间消费的影像”。在德波看来,闲暇时间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时间并不是真正提供给人们进行休闲娱乐、自主发展自己的时间,而是资本用以刺激消费从而扩大再生产的时间。在这个意义上,自由时间被异化了,人们用来追寻生命意义、提升自我发展的过程变成了商品消费的过程,人们沉迷于商品世界,陶醉于商品的符号价值,而忽视了反思和自我成长。在消费主义浪潮中,人的自由时间不是为人自身服务,而是为商品销售、资本增殖服务的。

用户消耗自由时间倍速观看视频内容,提高了视频观看的效率,也为视频播放平台贡献了观看时长和观看数据,视频平台以此进行创收。资本实现了侵占用户自由时间和输出更多内容的双重胜利,而用户虽然获得了享受,然而直接的感官刺激浮于表面,往往在短暂满足之后便陷入了空虚和疲劳之中。倍速播放并没有带来深度思考和审美体验,人的想象、好奇、顿悟等具有创造性的品质没有被激发,更谈不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同时,人们看似自由选择的行为实际上是在资本引导下进行,自由时间失去了其自由属性。如此一来,蕴含着斗争、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价值意蕴的自由时间,变成了以消遣娱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似乎只有消费才能获得自由、张扬个性,及至实现人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以及完播率成为广告商投资的衡量指标,因此,生产出海量新奇有趣的视频内容吸引用户长时间停留、提供倍速播放功能让用户在有限时间内接收更多的信息成为资本的必然选择。

注释:

③④⑦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52、215、249页。

⑤⑥⑧ [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5、198页。

⑨ 陈晓:《加速理论视域下的“倍速播放”及其影像传播机制》,《当代电影》,2021年第3期,第48页。

猜你喜欢
消费智能生产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智能前沿
40年消费流变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